张新生:“我一定守好防线”

来源 :今古传奇·双月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xian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并不是他第一次冲在抗疫前线他用自己的一双腿、一辆车成为当地村民随叫随到的“120”
  2020年,76岁
  张新生,1944年出生。在江西省吉安县峡江县罗田镇峡里村卫生计生室工作的他,是一名高龄的乡村医生,也是一名普通的科普志愿者。行医56年来,他一直任劳任怨地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乡村医生的初心和使命。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张新生冲在抗疫前线,为村民筑起一道安全屏障。
  2020年春的一天,早上8时多,刚刚吃完早饭的张新生放下碗筷,转身回屋拿起医药箱,就向墙角边停放的电动车走去,一边拔下电源跨上车一边向着内屋说:“我去坑里小边仔家一趟哈。”
  他的儿子从里屋端着碗走出来,拉住车说:“今天这么冷,你就不要去了,让他们自己量好体温告诉你就是了。”
  “不行呀,去看一下放心些。”不等儿子说话,张新生把头盔一戴,一拧油门就出去了,留下儿子在后面小声嘟囔着:“之前两三天充一次电,现在天天这么跑,要一天充一次电。”
  “作为这次疫情防控在我们村的第一守门人,我一定守好防线,一旦发现发热人员第一时间上报。”这是张新生对这次防疫工作作出的庄严承诺。
  张新生虽然已过古稀之年,但在疫情期间,他每天都骑着电动车在村组之间往返奔波两次,挨家挨户地为返村人员测量体温,向村民宣传防疫知识,替村民采购必需物资。由于返乡人员居住分散,家人觉得他太辛苦了,他却没有丝毫怨言。
  这并不是他第一次冲在抗疫前线。20世纪80年代,当地疟疾肆虐,他靠着“一根针、一把草”,走村串户,给患病村民喂药;2003年非典期间,他为村民免费消毒,上门测量体温,宣传防疫知识,筑起一道抗击疫情的安全屏障。
  峡里村离县城较远,当地村民看病、拿药十分困难。他用自己的一双腿、一辆车,成为村民随叫随到的“120”。
  “张医生,我孩子发高烧,全身抽搐,你快来看看。”2002年的一个冬夜,他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开门一看,孩子已经处于休克状态,送去医院来不及了,必须先就地抢救。
  “快,把孩子放床上,让他平躺,松开衣服领子。”心肺复苏、掐人中……忙了一夜,孩子总算转危为安。
  50多年来,这样的抢救他经历过很多次。从靠两条腿跋山涉水,到修路后骑着自行车、电动车,他已记不清到底走过多少里路,爬过多少座山,走坏了多少双鞋子,磨破了多少个轮胎。
  只要村民有需要,只要一个电话,不管离得多远,不论什么时候,他必定立马放下手中的事情赶去。有时是饭吃到一半,有时是刚回家还没落座,有时候是在田里干活,小腿肚上还裹满泥巴,来不及放下裤腿,就背上医药箱往病人家里赶。
  早在20世纪80年代,妻子就建议张新生去县城开药店,增加家庭收入。但是张新生想,如果他走了,村里人看病就更难了,他还是选择了留下来。“没想过离开,也没人顶替。我要是走了,这些年纪大的人有个头疼脑热就更不方便了。我现在身体还算好,乡亲们需要我,我就尽力多干点。”
  虽然家里孩子多、负担重,但是几十年他看病从没乱要过价,对于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更是一次又一次免费上门送药、测血压。
  村民孔友英每每提起張新生,总会竖起大拇指:“他对我们这些老年人真的是蛮好。”
  (责编/李希萌 责校/闻立 来源/《55年,村医老张一直在路上》,习妍/文,《江西卫生报》2020年4月17日)
其他文献
每周五,是武汉肺科医院结核病区疑难病例大讨论的时间。2020年8月的一个上午,张和武查完房之后,回到医生办公室。一群年轻的医生将他围在中间,从身边的影像袋里抽出一张张胸片,等待答疑。有时是一早上,有时是一整天,视疑难病例的数量而定。一问一答,旁人都在仔细聆听,偶尔有笔尖沙沙摩擦纸张的声音。  此时,距离他在抗疫一线罹患新冠病毒肺炎康复出院还不到一个月。  “我根本不想退休”  张和武是武汉肺科医院
期刊
李佃贵从早上坐诊,经常要坚持到下午三四点,顾不上吃午饭。  “跟李老师坐诊,早餐一定要多吃。”这是学生们私底下达成的默契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70岁的国医大师、河北省中医院名誉院长李佃贵,密切关注疫情,积极投身到抗击疫情的繁重工作中。2月4日,在李佃贵的主动要求下,经有关领导批准,李佃贵对石家庄市第五医院收治的9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逐一望闻问切,并指导制订了中医治疗方案。他勇敢迈进隔离病房
期刊
“你说我一辈子为了啥,不就为了病人嘛!”  1934年九月初七出生,1954年9月7日那天入党,  两个“生日”巧合重叠,让他很开心  87岁高龄的董宗祈教授是武汉儿童医院“院宝”级的老专家,他是我国著名儿童呼吸内科专家,武汉儿童医院小儿内科、病理科奠基人。因对儿童医疗事业杰出的贡献,他成为中国儿科医师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在患儿和家长眼中,他是和蔼可亲的老朋友,在医生面前,他是博学多识、风趣幽默的呼
期刊
他“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  2020年9月8日上午10时,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自将沉甸甸的“共和国勋章”颁授给一位84岁的老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明确规定,“共和国勋章”授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国家中作出巨大贡献、建立卓越功勋的杰出人士。2020年新年伊始,新
期刊
经过多次“硬磨”,孟兆瑞最终说服了院长。大年初六,他出现在医院门口,放下行李就冲进了CT放射科  2020年,75岁  “现在新冠肺炎疫情这么紧迫,我闲在家里难受,就让我上一线吧!”2020年初,陕西西安市第八医院75岁的老医生孟兆瑞,经过多次请战,终于冲上疫情一线,每天吃住都在医院,超负荷工作,会诊随叫随到。这位敢拼硬仗的倔老头,被誉为抗疫战线的“硬核老英雄”。  孟兆瑞是一名主任医师,也是一名
期刊
“村里就我一个村医,我又是老党员,现在正是需要我的时候,我不去谁去!”  2020年,68岁  在重庆市璧山区八塘镇五龙村,每天都可以看见这样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他穿着白大褂、背着药箱,脚步匆匆,奔走在田间小路上。  他就是69岁的村医董治荣,一个有着47年党龄的老党员。  2020年疫情期间,董治荣每天背着10公斤重的药箱,步行10公里,步履不停,奔走在抗疫一线。  “那几天儿子女儿每天都要给我
期刊
“救人如救火,救病如救火,大敌当前,我坐卧不宁”“一切服从领导,愿站在一线上!”  2020年,78岁  “张院长,能不能把我送到县城里?”2020年1月26日,农历正月初二,一大早,山东莒南县坊前镇卫生院院长张健正在医院值班时,一位七旬老人急匆匆走进来,向他提出用车要求。他就是坊前镇朱梅村78岁的乡医徐恒读。  “是家里有什么事吗?”张健很诧异,因为这是徐恒读第一次向医院提出用车要求。  徐恒读
期刊
他归心似箭,四处托人,想方设法把之前订的返程机票改签到最早的27日下午,连夜赶回,准备“参战”  2020年,65岁  柴瑞霁出身中医世家,是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山西运城市中心医院原院长。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年过花甲的他毅然冲在了抗击疫情的最前线,埋头苦干了29天。  准备随时响应号召奔赴抗疫一线  “柴院长,听说您在外地,不忍打扰,可
期刊
他于疫情汹汹之时奔忙在抗疫一线,一个月发放中药汤剂近100万袋,并牵头编纂海外抗疫专著  78岁高龄,行医62年,他于疫情汹汹之时奔忙在抗疫一线,研药方,煎汤药,防疫情。“学中医是济世救人的”,学医时老师嘱咐的一句话,他牢记了一辈子,也做了一辈子。他就是全国唯一来自县级医院的国医大师——河南省邓州市中医院院长唐祖宣。  “这是我第四次战‘疫’了”  位于豫西南的邓州有7个乡镇与湖北省接壤,交界线1
期刊
“作为一名医生,一名老共产党员,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发扬革命人道主义精神,是我应尽的职责。”  2020年,83岁  “国家有难,人人有责,可惜我退休了什么忙也幫不上,就把节约出来的退休工资拿出来吧,希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给他们一点帮助。”2020年2月12日,惠州市中医院83岁高龄的退休医生李琼玉含泪写下这样一封捐赠信。  李琼玉,1963年毕业于广东医药学院,197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惠州市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