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校流行语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ongqiangis2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处于一种尴尬局面:一方面是党、政府和教育界不断强调并大力开展主流价值观教育,另一方面是广大大学生价值观的日益世俗化、多样化和疏离主流价值观。研究高校流行语有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及其变化轨迹,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融入流行元素将会有助于价值观教育的开展。
  关键词:流行语 高校流行语 大学生价值取向
  
  流行语是在民众口头上流行的反映新近世风民情的时尚性词语。作为一种时尚语言,流行语新奇精准,又生动上口,并且紧密联系着当时当地的时尚文化甚或前锐潮流,为人津津乐道,经常作为亮点词汇闪烁于日常交谈中。高校流行语是在某一个特定时期内,流行于高校大学生中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话语,能够概括性地反映出当代社会的某种本质性的特点及青年学子的普遍心态。它涉及当代社会的重大事件、现象与时弊,尤其与在校学生的日常生活,如人生意义、生活方式、爱情、友情、就业、消费、时尚等息息相关。
  
  一、高校流行语的特点
  
  (一)形式多样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不拘泥陈规的大学生们,思想上活跃开放,语言上追新出奇,喜欢用不受约束的形式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流行语。纵观当前大学校园流行语,有的是单个的词语或短语,有的写成句子,有的编成民谣,有的用英文表达或英汉夹杂,有的则以数字形式出现。其中,以词语形式出现的流行语占绝大多数。
  (二)来源广泛
  1.来自于网络语言
  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通过网上聊天、网络游戏、网上论坛等途径可以轻松地表达和传递思想,且容易得到网友的共鸣进而进行模仿。调查显示,37.7%的大学生喜欢网上聊天时的常用语,而29.3%的大学校园流行语就是受网络语言影响而产生的。
  2.大众传媒的影响
  除了网络、影视、报刊、广告等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语言有直接影响外,还有59.3%的大学生选择了影视歌星作为偶像,22.2%的大学生选择了体育明星作为偶像,于是大学生们对明星(歌星)语言的模仿便成为校园流行语的一部分。影视、报刊杂志等大众文化传媒作为当代社会文化潮流的主要推动者,也是大学校园流行语的重要来源。
  3.源于校园生活
  在一个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大学生们不但面临着繁重的专业学习任务,而且还要面临着外语、计算机、普通话等级考试。沉重的就业竞争压力迫使他们埋头苦读,家境贫寒的学生还要承受来自于经济上的压力,这也孕育出一些大学校园特有的文化语言现象,例如,常挂在大学生们嘴边的“考研”“挂科(考试没过)”“跷课(逃课)”“考级(各种等级证书)”“就业”等流行语。于是与大学校园生活密切相关的“郁闷”“弱智”“无聊”“变态”等讽刺挖苦、攻击调侃性的流行语便应运而生,这些流行语可看作是大学校园生活的真实写照。
  (三)特有的知识性与趣味性
  大学校园流行语大多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大学校园流行语与一般的社会流行语相比要“高雅”一些,这与大学生所处的文化层次有关。与其他的社会流行语的土气、俗气相比,大学校园流行语在幽默、调侃中透露出书生气、雅气。例如“有朋自网上来,不亦乐乎?”“运筹网络之间,决胜千里之外”,显得文气十足,高雅与戏谑水乳交融。“早炼”指早锻炼,“黄昏炼”指晚上锻炼。“青春必修课”“晒月亮”“甜蜜一下”属恋爱用语,指外出约会。“特困生”指早上第一节课就打瞌睡的同学,“教(觉)皇”指嗜睡的人。应当承认,多数校园流行语,其产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调剂枯燥的校园生活,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加入一些润滑剂,使生活产生更多的乐趣,这也是当代大学校园流行语幽默、诙谐的原因所在。当然,也有一些校园流行语带有讽刺意味。例如“每周一歌(哥)”指大学女生换男友太频繁,“花前(钱)月下”,“横眉冷对亲父母,俯首甘为女子牛”,讽刺那些不顾父母反对而醉心于恋爱的学生,“孔雀”则是指自作多情。在这些讽刺、戏谑调侃的语言背后也有其严肃的一面,即刻薄中有幽默,幽默中有警戒。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策与法规等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些变化必然反映在人民的生活之中,也必然带来人们心灵深处众多观念的变化。在这些变化之中,价值观的变迁才是主宰,它从人们心灵深处决定和影响着人们的目标追求、进取方向与好恶趋向,决定着历史与未来的进程。社会价值观经历着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样,从狭隘走向宽容,从僵化走向活跃的巨大转变。
  (一)社会价值观日益多元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以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的改革和社会的全方位开放为前提的社会的加速转型,中国的主流价值观由与社会主导价值观保持绝对一致的一元价值观向由社会主导价值观引领的一元价值观和由大多数社会成员实际认可的多元价值观共存转变。一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是单一的、排它性的,追求整齐、规矩、统一和稳定。多元价值观提倡人们自由选择,尊重多样化,理解不同意见,改禁锢为自由,变单一为丰富。
  (二)社会价值观日益世俗化
  从1949年到1978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激进的理想主义时代。“支援世界革命”“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是整个国家、政党与全体人民的远大理想。然而,这种远大理想太远太大,让人感到虚渺空洞。改革开放,首先是从对世俗欲望的解禁与解放开始的。中国的主流价值观由只强调社会理想讲求无私奉献的理想价值观向既强调社会共同理想的实现又承认世俗利益的需要的价值观转变,人们更多地追求个人生活理想的实现。
  (三)个体价值观与整体价值观日益融合
  从古到今,中国人看重的是个人对祖国、社会、家庭或对历史的价值,把个人对社会国家与集体的奉献当作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原来所主张和奉行的集体主义,事实上是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对立了起来,严重挫伤了人们的积极性。经过反思,开始主张把个人及其利益作为集体及其利益的有机组成部分,力图把整体与个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真正地统一起来。
  (四)精神价值观与物质价值观日益并重
  众所周知,人是由物质与精神、肉体与灵魂二者所构成的。在20世纪50~70年代,人们普遍认为精神的价值高于和重于物质,将精神价值视为至高无上,甚至神圣的东西,极力贬损与打击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马克思说过:“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最能充分地体现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这有利于物质价值观的确立,而“道德建设”则是人们精神生活和精神价值观的内在需要。中国的主流价值观从只强调精神激励的社会价值观向既重视精神激励又重视物质驱动的价值观转变。
  
  三、高校流行语与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
  
  大学校园流行语的使用群体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青年一代,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两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一是个性张扬,自我意识强烈,精神上追求独立自由;二是敢于怀疑,敢于创新,不再迷信常规和权威。拥有这样的个性特征就注定他们的语言不可能循规蹈矩,而总想创造一些属于自己或自己所属群体的东西,包括言语方式和行为方式。语言具有社会性,它是一定的社会中的人用来交际的工具,所以,也必然带有特定社会及特定的时期的特点,反映着当时当地人们的真实面貌。重大历史转折与社会转型过程往往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演变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而这一切都或多或少地在高校流行语中得以表现。从大学生价值观的变迁轨迹来看,不同时期的高校流行语,基本上是与大学生价值观的演化、波动、起伏相吻合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该时期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
  (一)高校流行语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性
  当代大学生更多地接受了多元文化的影响,对于个人价值的肯定以及对于个性的张扬成为其最主要的特点。反映在高校流行语中,不仅表现在当代大学生前所未有的自我褒扬,如“我真佩服我自己”“一般一般,世界第三”,而且还表现在他们狂放不羁的个性张扬上,如“我特故我在”“年轻没有什么不可以”“我的地盘我作主”。“酷”“潮”“猖”等单音节词在校园的流行,也表现出当代大学生对于个人价值的重视。
  从以政治生活为重心到以经济生活为重心的转变,不仅仅是从一个价值一元到另一个价值一元的过渡,而且触发了价值观的全方位改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引出了更多的需求与关注点,思想也随之变得活跃开放。政治生活用语已经退居其次,经济生活、社会文化的变化乃至青年人个性的表达、情绪的宣泄都可以成为流行语的主角而风靡一时。流行语的表达更加丰富多彩,大学生对前途、工作、个人发展以及个性的标榜占流行语的绝大部分。时尚与新鲜的流行用语的频繁出现,不仅常常成为社会的焦点,而且成为社会价值观转变的风向标。“WTO、APEC、IT”等由纯英文字母组成的流行语直接与国际接轨,而中英结合的半土半洋的用语以及网络语言如“I服了U、GG、MM”等又成为青年流行语的新时尚。流行语这一独特的社会语言现象,其议题和焦点的丰富性、新颖性、流变性都充分表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在总体上正朝着一种日益开放、多元化的方向迈进。
  (二)高校流行语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价值目标的功利化
  价值目标是价值主体所设想的自身实践活动的结果。改革开放就是从正视人们的物质利益追求开始的,致力于用经济手段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马克思的名言:“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人们的利益有关”成为一些人公开追逐物质利益的理论武器。当代大学生身处社会转型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社会环境中,在各种外来思潮的影响下,比以往更加注重现实和功利,注重物质享受的现实生活。他们的价值目标从注重长远目标向注重现实目标转变,所以表现出了明显的短期化和功利化的倾向。他们越来越正视金钱的作用,虽然“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有些大学生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只对物质利益和日常功利性事务感兴趣。在21世纪的今天,网络文化盛行,道德观念淡薄,使得重享乐轻奋斗、重游戏轻情感成为一种时尚。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追求物质利益已经成为一种自然,“君子不言利”已经成为一种笑谈。当代大学生对名利似乎有着强烈的渴望,“快男”“超女”现象直接揭示了青年人急于名利双收的心态,他们崇拜那些“迅速走红”“一夜成名”的人,虽然表面上做出一副“无求”的高姿态,但名利双收是许多大学生公开或私下的愿望。
  (三)高校流行语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价值理想的务实性
  理想是一种立足于现实而又超越于现实的向往,是对未来目标的一种描绘和信念。当前,很多大学生不再有崇高的理想,而更多地追求个人生活理想的实现,如拥有较高的收入、体面的工作、幸福的家庭、健康的身体以及安定的社会、良好的人居环境等等。从择业取向的变化,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大学生价值理想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行业差距拉大,国家“扩招”政策出台,大学生从“包分配”变为在“人才市场”上“双向选择”,“金饭碗”被砸,大学生就业压力激剧增加。除了部分人选择“创业”外,大部分人还是希望进入高收入、高社会地位、低风险、低劳动强度的部门,因而“公务员”成为青年就业的重要选择,“考研”成为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本文系河南省2010年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高校流行语现象调查与干预对策研究”[102400450267]。)
  
  参考文献:
  [1]黄涛.流行语与社会时尚文化[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2]钱道静.大学校园流行语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信阳农业高等
  专科学校学报,2008,(1).
  [3]姚智清.高校流行语与大学生心态之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6).
  [4]蔡毅.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变迁[J].云南社会科学,2011,(2).
  [5]石国亮,徐子梁,姚芳.青年流行语的价值观意蕴研究[J].中国
  青年研究,2010,(9).
  
  (钱道静 河南信阳 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464000)
其他文献
一个年轻男人承受了极大的痛苦,想要自杀。入夜后,他极度哀伤地带了条绳子走到屋后树林里爬上树,想上吊。
“得”字及“得”字结构在古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是古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在“得”字词性和“得”字结构的分析问题上,学界仍存在分歧。《新序》是西汉时期文史大家刘向的代
唐代宗密大师在《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之下中,称无住的禅法“教行不拘而灭识”,及其《禅源诸诠集都序》中,称无住的禅法属“息妄修心宗”。随着敦煌宝藏的发现,无住的资料也随着唐
一个时代需要英雄,一个行业需要灵魂。龚勇,这位长期战斗在反腐一线的勇士用忠诚与奉献诠释出生命的意义,用英雄的光辉照亮着我们前行的征途。
以往的曲韵研究者仅从曲韵研究结果中揭示元代或明代某个阶段的语音变化,并未能打通元明曲韵研究的疆界,未能纵向、宏观地捋清元明曲韵所反映的实际语音变化情况。本文主要采
武夷三十六雄峰,九曲清溪境不重。山水若从奇处看,西湖终是小家容。这是郁达夫所作的一首题画诗,真不愧为大手笔,虽信手拈来,寥寥数语,却点出了武夷山水的概貌。秀水奇峰,宛在眼前。
达摩禅师(?-536年)出生南印度婆罗门族,出家后致力于大乘佛教及禅定的修习。梁·普通八年(527年)航海来到广州,受到梁武帝的启请赴金陵,因缘不契而游化嵩洛之间,修习壁观入定
明清之际,广州诗僧的主要人物是天然和尚(函昰禅师)。他是番禺雷峰海云寺的住持,俗名曾起莘,以名孝廉教授乡里。明末,他感到变乱四起,青年时代即披剃出家,他的父母姊妹都作了僧尼。天
2004年3月21日,在南非北部省科姆斯镇,一个15岁的女孩遭遇了歹徒的绑架。就在生命危急的时刻,一条凶猛的眼镜蛇突然出现了……
走向人间,服务于社会是大乘佛教的一贯主张,近代很多高僧大德都主张建立“人间净土”。然而如何使佛教在当前物欲泛滥中,不至于迎合世俗价值观,应是佛教走向社会要解决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