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卒中溶栓治疗后24h改善不明显与3个月时的转归不良有关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qun0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急性卒中溶栓治疗的焦点一直集中在3个月时的良好转归上。几乎没有研究对24h转归进行过分析。英国伦敦西安大略大学卫生科学中心的Saposnik等发现,早期可靠地预测不良转归对制订临床治疗和出院计划有一定的意义。

其他文献
多项高科技成果已应用于颅内出血的诊断和治疗,使颅内出血的外科治疗范围更宽广,治疗手段更多,治疗效果更明显.文章就非高血压性颅内出血的诊断和外科治疗进展作了介绍.
背景:卒中后的物理治疗包括各种不同的方法,这些方法的核心都是建立在“神经生理”、“运动学习”和“整形外科”原理基础上的。目的:判断以整形外科、神经生理或运动学习原理以及综合这几种原理的不同物理治疗方法在促进卒中患者的姿势控制和下肢功能恢复方面是否存在差异。
中枢胆碱能神经系统是中枢胆碱能神经元及其纤维投射分布的部位,与学习、记忆等高级神经活动密切相关。围产期缺氧缺血脑损伤及大脑的退行性改变常引起中枢胆碱能神经系统受损并导致学习和记忆等高级神经功能障碍,成为老年痴呆等疾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中枢胆碱能神经系统与神经营养因子和一些胆碱酯酶抑制剂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许多新的功能。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及脑损伤后神经干细胞的存活、增殖、分化和移行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这可能是其抗脑损伤的机制之一.
对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的机制,目前比较倾向于认为血液凝集链的激活所伴随的凝血酶释放是启动脑水肿形成的"扳机点".凝血酶、血肿占位效应、缺血、某些血肿成分的毒性作用以及受损脑组织产生的各种血管和细胞损伤因子等共同促成了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形成过程.
脑白质疏松症已作为神经影像学的术语.由于神经影像学的发展,在老年人群中发现越来越多的白质异常.文章对脑白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理、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及
<正> 新生儿卒中的发病率与老年人相同,占活产的4/1000,然而,人们在感觉上总认为新生儿和儿童卒中极为罕见。因此,美国加州大学的Donna Ferriero在2002年10月24日的新闻发布
在一些临床试验中,约1/4的老年受试者检测到无症状脑梗死。另外,在64岁以上无卒中的受试者中,有83%发现了白质病变的证据。最近一项研究首次应用MRI对精神压力引起的血压反应性与无症状脑血管病的关系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在健康无症状的老年人中,压力增高引起的血压反应性看来与MRI检出的无症状脑血管病的增加有关,而与休息时的血压水平无关。
经颅多普勒(TCD)在脑梗死溶栓治疗中应用广泛。溶栓前,TCD可判断动脉闭塞部位,帮助选择合适的溶栓病例;在溶栓中和溶栓后,监测血管再通并记录微栓子信号。此外,TCD尚具有促进栓子溶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