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学科素养的主要阵地。在教学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活用教材,即灵活、机动、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激活学生,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优化课堂教学,从而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学到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又掌握本学科的学习技能,培养学习品质,彰显学科素养。
关键词: 思想品德 课堂教学 学科素养 活用教材 激活学生
所谓学科素养是指在学科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表现在学生身上,就形成了思想品德学科素养。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主要阵地,教师要努力优化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让学生获得“鲜活”的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技能,以提高学生本学科的素养。而优化思想品德教学,可以从活用教材和激活学生两个方面入手,以达到彰显思想品德学科素养的目的。
一、活用教材
教材是经过编者千锤百炼而打造出来的,教材中的每一段文字、每一幅图、每一个探究活动都有特定的教育功能。教材又是教师贯彻课程标准、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性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无视教材,白白浪费教材这一精品课程资源。所以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活用教材,即灵活、机动、创造性地运用教材。那么,怎样才能活用教材呢?
(一)准确解读教材,直用教材,感知课文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吃”透教材、读懂教材,准确理解教材编写者的意图,理解教材中内隐的或倡导的道德价值观,从而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加以利用,引导学生学习教材,感知、理解、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实现教材价值的最大化。如在人教版九年级第六课二框的课堂教学中,利用本框题教材中第一个探究活动“一次隆重的法律家族聚会”,通过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既了解各部具体法律内容,又初步了解宪法规定国家社会中的根本问题,普通法律只是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某一方面的问题。这样直接利用教材,不知不觉地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联系实际,增删教材,凸显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教材的编写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滞后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因时因人地改变而活用教材。
第一,增加教材内容。在教学中,如果能将学生的学习与其已有的经验、经历、熟悉的事件联系起来,则不仅能帮助学生较直观地理解课文基本观点、基本原理,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更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如七年级上册第三课珍爱生命中的第三框内容——“让生命之花绽放”的课堂教学中,我引入了发生在本地的同学们熟知的中学生小陈上学路上被货车压死的案例,结合几个巧妙的问题设计,让学生在探究、讨论、反思、交流中体验和感悟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生命教育从学生思想认识上升到具体行动中,实现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
第二,删除教材内容。新课标强调:“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和能力也是不断发展的,所以展现给学生的教材内容必须是鲜活的,有一定深度的、信度的好材料,那些离学生比较遥远,内容较浅、信度不高的教材内容最好不用。如九年级第七课中的一框题的一个探究活动——“杨妈妈的账本”这一图片及背景材料内容,无论从账本的时间还是从内容上看,都离学生较遥远,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答案也简单、易懂。此类教材内容教学时可换成贴近学生实际的其他内容。
第三,扩展和提升教材,构建知识体系。在现实的品德课堂教学中,一些一线老师总是说思想品德教材中的一些观点罗列重复,知识体系混乱。这种现象是对编者意图的误解,是没有弄清楚初中三个年级品德课的知识体系的表现。例如在八年级下册第一课第二框——“我们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中讲到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有九个方面的内容,而在九年级的第六课的第三框题“依法参与政治生活”中,提到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可以依法行使批评、建议、监督权,这两方面的内容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特点——由易到难的。在初三的升学复习中,应该把这两个方面联系起来复习,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激活学生
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成功的老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课教活,就要激活课堂的主体——学生,让学生喜欢上思想品德课,并掌握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方法。激活学生主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两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一)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动力和源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自我发现的欲望。教育家克莱·贝德福德说:“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节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来教他们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如设计有趣的导入、精选生活化的教学案例等,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趣味性,是培养学生本学科素养的动力和源泉。
1.设计有趣的导入——枯燥的理论直观化,让学生喜欢上思想品德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在一堂课中所占的时间很少,但导入这一环节对一节课能否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用学生喜欢的故事、歌曲、诗词、图片、实物等导入,把枯燥的思想品德课的理论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直观化。如在教学九年级第三课“认清基本国情”的第一框题“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时选取了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的部分歌词:“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引路人,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歌曲前两句形象地概括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强大起来的表现,同时也概括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后一句歌词寓意当代青年要坚持党的领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通过这一歌曲导入,学生学到本框的基础知识既初步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的内容,又提高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激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2.精选生活化的教学案例——实现教学过程由难变易,由深变浅,让学生喜欢上思想品德课。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才会对学习有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精选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案例进行探究。如在上九年级第七课的第二框题中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小方一家的收入情况”:小方的爸爸开一家玩具厂,每年有10多万元的收入,妈妈是小学教师,每月有工资2500元,爷爷在承包的责任田中种蔬菜,每年有3万元左右的收入,奶奶把家里的空房子收拾后租给外地打工人,每月收入500元,小方家把余钱存入银行,每年有900元的利息。通过这一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材料,把高深莫测的内容通过材料通俗易懂地呈现给学生,化难为易,由深变浅,学生轻而易举掌握我国的分配制度。
(二)学习习惯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前提和基础。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科素养的前提和基础。而学习习惯的培养,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听清、记明、勤思、乐问。
1.听清——让学生获取基础知识,掌握答题技巧。
新课标实施以来,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有的老师在教学中谈讲色变,认为在教学中,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尽量让学生讲。其实这是对新课改的极大误会。教师只要合理地使用讲授法,照样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通过讲授,学生听清楚新授课中基础知识的来龙去脉,听清楚老师讲课的思路,明白每节新授课的主干知识、重难点知识。在复习课中,通过讲授,学生听清楚老师和其他同学如何构建知识体系,如何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在练习课、试卷讲评课中,通过讲授,学生听清楚老师怎样纠正错误,听清楚各类题型的答题技巧。
2.记明——巩固知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曾经看过许多思想品德公开课课堂实录,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课堂活动,很少看到学生记笔记,我认为这也是对新课标的误解。其实思想品德课有其独特的知识体系,学生单靠课堂上听、讲是掌握不好课标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的,更不要说掌握知识体系或解题技巧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要记好课堂笔记,记是为了让自己更熟悉课文的基础知识、逻辑思路、掌握解题技巧等。记好课堂笔记有利于集中精神,培养动手、动脑能力,也有利于课后复习,形成本框题、本课及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在记课堂笔记时,学生可以用画线、加点、圈等形式对课文教材进行圈划,对文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对教师在课堂上补充的重要内容,典型例题的解题技巧、步骤等,可以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做标记。
3.勤思——培养思想品德科学习方法。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在课堂学习中,学生要勤于思考,大胆质疑,才能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中勤思符合新课标基本理念“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在思想品德课堂学习中,学生勤思的方法很多,如递进法和发散法等。结合本学科的课程实际,从学科特有的层层递进法进行思考,即从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进行思考,培养本学科的思维品质。如在教学九年级第四课的第二框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结合情景资料,引导学生:什么是可持续发展?中国为什么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国家、企业、个人应怎样做?让学生层层深入理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础知识,掌握爱护环境的基本方法,形成爱护环境的能力,树立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而结合一些时政热点材料,思考时让学生以一个问题为中心,用发散性思维的方法进行多角度思考,进而提出与本问题相关的内容。如“厉行节约”问题,与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有关呢?通过讨论,最后同学们列出了与“厉行节约”有关的知识点: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资源、环境形势严峻,学会合理消费等知识点。这一发散性思维的方法,使学生能联系所学的知识对某一时政热点知识进行整理,提高整理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掌握学习品德课的方法。
4.乐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乐问,在乐问中巩固旧知识,学到更多新知识,并且使其思维方式实施质的飞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信心,鼓励学生“异想天开”,营造“好问光荣,不问可耻”的氛围。教学中,要多给学生时间、机会,让学生“有问题可问”,可以适时加上一句:“还有哪些问题要问吗?”久而久之,学生既掌握了本学科的提问方法,又深得老师和同学们的信任,乐问之风就形成了。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活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采取灵活有趣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培养学科素养的主阵地。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以评价标准促学科素养提升.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2.10.中旬.
关键词: 思想品德 课堂教学 学科素养 活用教材 激活学生
所谓学科素养是指在学科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表现在学生身上,就形成了思想品德学科素养。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主要阵地,教师要努力优化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让学生获得“鲜活”的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技能,以提高学生本学科的素养。而优化思想品德教学,可以从活用教材和激活学生两个方面入手,以达到彰显思想品德学科素养的目的。
一、活用教材
教材是经过编者千锤百炼而打造出来的,教材中的每一段文字、每一幅图、每一个探究活动都有特定的教育功能。教材又是教师贯彻课程标准、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性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无视教材,白白浪费教材这一精品课程资源。所以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活用教材,即灵活、机动、创造性地运用教材。那么,怎样才能活用教材呢?
(一)准确解读教材,直用教材,感知课文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吃”透教材、读懂教材,准确理解教材编写者的意图,理解教材中内隐的或倡导的道德价值观,从而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加以利用,引导学生学习教材,感知、理解、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实现教材价值的最大化。如在人教版九年级第六课二框的课堂教学中,利用本框题教材中第一个探究活动“一次隆重的法律家族聚会”,通过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既了解各部具体法律内容,又初步了解宪法规定国家社会中的根本问题,普通法律只是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某一方面的问题。这样直接利用教材,不知不觉地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联系实际,增删教材,凸显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教材的编写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滞后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因时因人地改变而活用教材。
第一,增加教材内容。在教学中,如果能将学生的学习与其已有的经验、经历、熟悉的事件联系起来,则不仅能帮助学生较直观地理解课文基本观点、基本原理,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更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如七年级上册第三课珍爱生命中的第三框内容——“让生命之花绽放”的课堂教学中,我引入了发生在本地的同学们熟知的中学生小陈上学路上被货车压死的案例,结合几个巧妙的问题设计,让学生在探究、讨论、反思、交流中体验和感悟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生命教育从学生思想认识上升到具体行动中,实现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
第二,删除教材内容。新课标强调:“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和能力也是不断发展的,所以展现给学生的教材内容必须是鲜活的,有一定深度的、信度的好材料,那些离学生比较遥远,内容较浅、信度不高的教材内容最好不用。如九年级第七课中的一框题的一个探究活动——“杨妈妈的账本”这一图片及背景材料内容,无论从账本的时间还是从内容上看,都离学生较遥远,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答案也简单、易懂。此类教材内容教学时可换成贴近学生实际的其他内容。
第三,扩展和提升教材,构建知识体系。在现实的品德课堂教学中,一些一线老师总是说思想品德教材中的一些观点罗列重复,知识体系混乱。这种现象是对编者意图的误解,是没有弄清楚初中三个年级品德课的知识体系的表现。例如在八年级下册第一课第二框——“我们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中讲到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有九个方面的内容,而在九年级的第六课的第三框题“依法参与政治生活”中,提到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可以依法行使批评、建议、监督权,这两方面的内容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特点——由易到难的。在初三的升学复习中,应该把这两个方面联系起来复习,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激活学生
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成功的老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课教活,就要激活课堂的主体——学生,让学生喜欢上思想品德课,并掌握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方法。激活学生主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两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一)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动力和源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自我发现的欲望。教育家克莱·贝德福德说:“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节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来教他们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如设计有趣的导入、精选生活化的教学案例等,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趣味性,是培养学生本学科素养的动力和源泉。
1.设计有趣的导入——枯燥的理论直观化,让学生喜欢上思想品德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在一堂课中所占的时间很少,但导入这一环节对一节课能否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用学生喜欢的故事、歌曲、诗词、图片、实物等导入,把枯燥的思想品德课的理论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直观化。如在教学九年级第三课“认清基本国情”的第一框题“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时选取了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的部分歌词:“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引路人,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歌曲前两句形象地概括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强大起来的表现,同时也概括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后一句歌词寓意当代青年要坚持党的领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通过这一歌曲导入,学生学到本框的基础知识既初步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的内容,又提高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激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2.精选生活化的教学案例——实现教学过程由难变易,由深变浅,让学生喜欢上思想品德课。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才会对学习有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精选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案例进行探究。如在上九年级第七课的第二框题中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小方一家的收入情况”:小方的爸爸开一家玩具厂,每年有10多万元的收入,妈妈是小学教师,每月有工资2500元,爷爷在承包的责任田中种蔬菜,每年有3万元左右的收入,奶奶把家里的空房子收拾后租给外地打工人,每月收入500元,小方家把余钱存入银行,每年有900元的利息。通过这一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材料,把高深莫测的内容通过材料通俗易懂地呈现给学生,化难为易,由深变浅,学生轻而易举掌握我国的分配制度。
(二)学习习惯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前提和基础。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科素养的前提和基础。而学习习惯的培养,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听清、记明、勤思、乐问。
1.听清——让学生获取基础知识,掌握答题技巧。
新课标实施以来,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有的老师在教学中谈讲色变,认为在教学中,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尽量让学生讲。其实这是对新课改的极大误会。教师只要合理地使用讲授法,照样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通过讲授,学生听清楚新授课中基础知识的来龙去脉,听清楚老师讲课的思路,明白每节新授课的主干知识、重难点知识。在复习课中,通过讲授,学生听清楚老师和其他同学如何构建知识体系,如何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在练习课、试卷讲评课中,通过讲授,学生听清楚老师怎样纠正错误,听清楚各类题型的答题技巧。
2.记明——巩固知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曾经看过许多思想品德公开课课堂实录,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课堂活动,很少看到学生记笔记,我认为这也是对新课标的误解。其实思想品德课有其独特的知识体系,学生单靠课堂上听、讲是掌握不好课标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的,更不要说掌握知识体系或解题技巧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要记好课堂笔记,记是为了让自己更熟悉课文的基础知识、逻辑思路、掌握解题技巧等。记好课堂笔记有利于集中精神,培养动手、动脑能力,也有利于课后复习,形成本框题、本课及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在记课堂笔记时,学生可以用画线、加点、圈等形式对课文教材进行圈划,对文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对教师在课堂上补充的重要内容,典型例题的解题技巧、步骤等,可以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做标记。
3.勤思——培养思想品德科学习方法。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在课堂学习中,学生要勤于思考,大胆质疑,才能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中勤思符合新课标基本理念“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在思想品德课堂学习中,学生勤思的方法很多,如递进法和发散法等。结合本学科的课程实际,从学科特有的层层递进法进行思考,即从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进行思考,培养本学科的思维品质。如在教学九年级第四课的第二框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结合情景资料,引导学生:什么是可持续发展?中国为什么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国家、企业、个人应怎样做?让学生层层深入理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础知识,掌握爱护环境的基本方法,形成爱护环境的能力,树立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而结合一些时政热点材料,思考时让学生以一个问题为中心,用发散性思维的方法进行多角度思考,进而提出与本问题相关的内容。如“厉行节约”问题,与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有关呢?通过讨论,最后同学们列出了与“厉行节约”有关的知识点: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资源、环境形势严峻,学会合理消费等知识点。这一发散性思维的方法,使学生能联系所学的知识对某一时政热点知识进行整理,提高整理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掌握学习品德课的方法。
4.乐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乐问,在乐问中巩固旧知识,学到更多新知识,并且使其思维方式实施质的飞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信心,鼓励学生“异想天开”,营造“好问光荣,不问可耻”的氛围。教学中,要多给学生时间、机会,让学生“有问题可问”,可以适时加上一句:“还有哪些问题要问吗?”久而久之,学生既掌握了本学科的提问方法,又深得老师和同学们的信任,乐问之风就形成了。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活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采取灵活有趣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培养学科素养的主阵地。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以评价标准促学科素养提升.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2.10.中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