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冉阿让是法国作家雨果所塑造的“草根”英雄。冉阿让的英雄性,主要体现在他的性格上,而他的性格从不屈的反抗走向神性的牺牲,经历了十分曲折的变化。事件在其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促使了冉阿让的性格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转折。本文试从冉阿让的性格变迁出发,重新解读这部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关键词:《悲惨世界》 冉阿让 性格变迁 宗教救赎 自我牺牲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人类的性格不是与生俱来的,而且还不断地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法国作家雨果的小说《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性格就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其中“事件”起到了决定性的概念。这里所谓的“事件”不仅仅是指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同时也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法国哲学家巴迪欧特别推崇“事件”,他认为“事件”的意义在于其中断了现有的程序,从而开始新的程序,而所有的程序都是真理程序的一部分。以小说《悲惨世界》为例,冉阿让偷窃面包入狱是一个事件,同时也造就了其反抗的性格;福来主教的宽容又是一个事件,造就了其爱的性格;珂赛特同样是一个事件,造就了其信仰的性格。事件造就了冉阿讓的性格,同时冉阿让的性格也在不断地制造事件。如他的爱,拯救了珂赛特的心灵与命运。因此,事件与性格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不断地推动着小说的发展。正是冉阿让性格之中的善,成就了其作为英雄的一生。
一 反抗性格的形成
人的性格不是与生俱来的,同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事件在人类性格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事件人是无法选择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人的性格并不是人自身能够决定的。
冉阿让生来就是一个穷苦人,这是他无法选择的,面对不公平的社会,他并没有放弃,而是非常努力地工作,试图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但是现实是残酷的,他的努力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反而因为小小的过失而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因为偷窃一块面包,他入狱了。从此他的人生陷入了黑暗,但是面对资产阶级所制定的法律,他并没有妥协,而是进行了不屈的反抗,他的这种反抗换来的是更为残酷的报复。冉阿让的反抗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从福柯在《规训与惩罚》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冉阿让所处的时代,监狱制度已经发生了极为微妙的变化,这种制度已经不再局限于满足限制一个人的行动,而是试图彻底地将规训自我化,让一个人彻底接受自己是一个囚犯这样一个概念,让人时时刻刻处在社会的监视之中。这种制度比起法国大革命之前的监狱制度更为冷酷,它彻底扼杀了人性的尊严。但冉阿让并没有屈服,他始终在不断地反抗,尽管换来了19年的徒刑,但是他仍旧在抵抗,最终他越狱成功。
入狱对于任何一个人而言都是具有创伤性的事件,对于冉阿让同样如此。19年的监狱生涯,让其彻底对资产阶级统治的社会失望,他反抗的结果是决定彻底抛弃自身人性之中的善,他想要成为一个坏人,用自己的力量去对抗社会,成为一个强者,不再受人摆布和欺凌。我们不能说,冉阿让的这种抉择是错误的。因为,在那样一个社会环境之中,他没有更好的选择。冉阿让是一个弱者,是值得我们同情的对象,即便他做过一些坏事,也是值得原谅的,因为相比于那些道貌岸然的达官显贵,他们尽管没有触犯法律,但是他们所执行的法律本身是最大的罪恶,是造成这个世界悲惨的根源。道德是环境的产物,在一个穷人饱受欺压的悲惨世界之中,道德沦丧是一种必然,那些道德沦丧的人是悲剧的人,他们同样是无辜者,他们应该得到拯救的机会,而不是被抛弃,被伤害,被剥夺权利。没人有生来就是坏人,也没有人愿意成为一个坏人。从人类诞生之日起,人类就不知道何为善恶,也就没有善恶了,恰恰是因为人类不满足于这种无知的状态,不断地试图用知识去评判善恶,最终反而迷失了自我的本性。同时,人类获得知识的方式本身就是一种罪,因此知识注定无法判定善恶。在面对冉阿让性格形成的问题上,我们同样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从事件出发。如果他没有偷窃那块面包,没有不断地反抗法律,或许他的命运不会像今天这样。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正是因为他性格中的这种反抗,才产生了之后的事件,正是这种反抗冲动将小说推入了第一个高潮。
二 慈悲性格的形成
事件决定性格。福来主教的出现,让冉阿让有了选择的机会,让他的性格发生了重大的转折,他不再仅仅是一头叛逆的野兽,而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充满爱的人。人在偷食禁果之后,便不再为人,而是进入了一个成为人的状态之中。同样,冉阿让在遇到福来主教之前,他同样处在成为人的状态。冉阿让身体健硕,充满力量,其不屈的反抗精神,犹如普罗米修斯神,同样也因为他的叛逆,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福来主教是一个拥有大慈悲的人,他对人性充满了爱。或许是因为经历过法国大革命,因此福来主教对于生命有着超然的感悟。在他看来,每一个人都应该获得拯救的机会,应该给予每一个人拯救的机会。冉阿让是十分幸运的,虽然他没有选择事件的权利,但是他遇到的了一个善的事件,这个事件彻底终止了其之前恶的程序。
从福来主教的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种基督教精神,同时还有法国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思想中光辉的一面,那就是人道主义。福来主教并没有因为冉阿让是一个贫苦人、一个窃贼而歧视他,反而给予了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从真正意义上弘扬了基督教精神。在封建社会中,基督教成为了封建统治的工具,逐渐失去了人性,资产阶级的敌人并不是基督教而是封建制度,基督教也从革命中获得的新生与解放。福来主教的形象是基督教新生的表现,表达了作者对于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基督教的信仰。
由此可见,道德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是个人选择的问题,同时还是一个运气的问题。如果福来主教揭发冉阿让,那么他的一生可能彻底毁灭了,他对于这个世界可能就彻底绝望了。同时,从这一事件中,我们不难发现,雨果通过福来主教这样一个人物对法国大革命中的革命者,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描述,革命的风暴虽然已经过去了,但是革命者的革命信仰并没有结束。
三 牺牲性格的形成
慈悲让冉阿让真正成为了一个人,而且不是一个凡人,而是一位英雄。冉阿让从此开始其作为英雄的命运。他决定重新做人并且使用新的名字,新的身份。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勤劳勇敢,他很快赢得了巨大的声望,并且成功当选为市长,充满了生活的希望,不断地去帮助那些穷苦的人。但是,悲剧性的事件再次出现,冉阿让的性格再次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 沙威是小说中的反派人物,但是其本身具有一定的悲剧性。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沙威是一个坏人,而应该说他是冉阿让的敌人,一个成就其命运的敌人。作为一个警察,沙威始终在履行他的职责,法律就是他的信仰,他从来就没有思考过法律本身的善与恶,他相信维护法律,世界就会变得更好,破坏法律世界就会变得更糟,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沙威也是一个好人,只是他太执着于制度,而忽视了人性,他太相信制度,而不相信人性。作为一个性恶论者,他始终认为冉阿让曾经是一个囚犯,永远就是一个囚犯。他不相信人性是可以改变的,因为他从来就没有改变过他自己。亦或者,是由于大革命这一创伤性事件对沙威所造成的影响,导致其性格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怀疑与否定。
沙威的出现是冉阿让所无法选择的,但是他又必须做出选择。当沙威将一个无辜的人送上法庭,可能面临死刑的时候,冉阿让的内心出现了巨大的动摇。这是一种正常的人性表现。对于冉阿让而言,保持沉默不仅能够继续过现在的生活,同时还可以为更多的人去做事。但是,他并没有做那样的选择。由此,我们发现虽然我们不能够选择事件,但是我们可以根据事件做出选择。沙威是一个恶的程序,他彻底中断了冉阿让之前的善,但是,冉阿让并没有选择恶,而是超越了之前的善,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层面,那就是牺牲。
牺牲是人类性格中最为高贵的部分。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而牺牲,耶稣基督为了人类而牺牲,同样,冉阿让也为了一个无辜的人而牺牲。这其中体现出人道主义对于自我与他者关系的理解,同时也表达了雨果对于大革命的一种反思。牺牲是一种革命精神,冉阿让的牺牲无疑让其成为了一个革命者。当时的法律是黑暗的,是非理性的,反抗法律意味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但是作为一个革命者,这样的牺牲是值得的,因为他能够让更多的人看清这种法律的黑暗。
同时,雨果也再次强调了革命的意义在于为他者的牺牲。大革命并没有给底层劳动人民带来任何的改变,反而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悲惨。资产阶级从革命者变成了反革命者,他们彻底地抛弃了革命的意义,资本主义制度比之前的封建制度更为残酷,穷人在这样的社会中只能悲惨地死去。这种现实是令人感到绝望的,但是雨果并没有绝望,他相信人道主义能够彻底改变这悲惨的世界,只要保存着对于人性的希望,人就有获得解放的可能。同时,他通过冉阿让这个人物的性格,表达了其对于革命者的看法。在他看来,一个真正的革命者首先是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革命是为了人的解放,而不是为了建立一个囚禁人的制度。
四 英雄性格的形成
雨果的小说始终充满了一种宗教情结,从《巴黎圣母院》到《悲惨世界》,雨果不断从宗教出发,探讨人性之中的善与恶以及牺牲的意义。耶稣道成肉身,用自己的生命成就了他的信仰,从一个凡人成为了一个神。同样,冉阿让也是如此,在承认自己的身份并且流亡之后,他开始了如同耶稣一般的人生旅程,当面对自己的仇敌沙威时,他并没有报复,而是宽恕了他。宽恕这是一种近乎于神的权力,同时宽容也是一种爱的力量,人性的力量。沙威被这种力量彻底地震撼,他无法满足于其之前的信仰,而选择了放弃生命。这本身也是一种自我救赎的表现。
同时,在与珂赛特相处的过程中,冉阿让的性格中增添了慈爱的成分,他不再是孤单一人,而是有了精神上的寄托,同时他将这种爱通过珂赛特传递了下去。并且为了珂赛特的幸福,他再次做出了牺牲,以一种完满的姿态离开了人世。冉阿让的死当然是一个悲剧性事件,但是他的死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对于珂赛特与马吕斯,冉阿让的牺牲意味着给他们一个自我救赎的机会,他们的命运就此展开了。雨果在《九三年》中延续了这种思想,让我们再次领略到人道主义精神的力量,这种力量会不断地传递下去,从而解放全人类。
我们说冉阿让的一生无疑是充满不幸的,但是同时他又是幸运的。因为,在面对这些事件时,他从无法选择到做出选择,从一个人生的弱者成为了一个人生的强者,实现了其人生的价值。对于处在人生困境之中的人们,这部小说是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的。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我们所遭遇到的事件,我们又该如何去做出选择,事件在塑造我们性格的同时,我们的性格也会造就一系列新的事件。但是,不难发现,只有我们敢于去面对命运,敢于去抗争不公正,敢于去追求正义,我们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正所谓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五 结语
雨果对法国下层苦难人民的人道主义关怀和无限悲悯情怀、自身所存在的英雄主义情结以及基督教在他身上的影响作用,使得他的小说中人物的自我牺牲表现得尤为强烈。冉阿让由自卑到自信再到自强的性格变迁,也是基于道德的教化和宗教的救赎。小说借“自我牺牲”这一主题突出了冉阿让性格中宗教性的一面,所以自我牺牲和宗教救赎作为雨果小说中的一个独具特色的現象,也将雨果的思想价值观体现得非常透彻。同时,雨果小说中人物的自我牺牲也强化了小说主题的表现,使人物的性格更加鲜明,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 吴邦文:《雨果的宗教观与创作》,《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3期。
[2] 郑克鲁:《雨果小说创作简论》,《台州师专学报》,2009年第21期。
[3] 陈鹏:《〈悲惨世界〉中的温暖灵魂——冉·阿让形象解析》,《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第7期。
[4] 孔凤华:《雨果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人文思想之比较》,《作家》(下半月),2011年第14期。
作者简介:王晓彬,女,1978—,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高职文秘、教学,工作单位: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悲惨世界》 冉阿让 性格变迁 宗教救赎 自我牺牲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人类的性格不是与生俱来的,而且还不断地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法国作家雨果的小说《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性格就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其中“事件”起到了决定性的概念。这里所谓的“事件”不仅仅是指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同时也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法国哲学家巴迪欧特别推崇“事件”,他认为“事件”的意义在于其中断了现有的程序,从而开始新的程序,而所有的程序都是真理程序的一部分。以小说《悲惨世界》为例,冉阿让偷窃面包入狱是一个事件,同时也造就了其反抗的性格;福来主教的宽容又是一个事件,造就了其爱的性格;珂赛特同样是一个事件,造就了其信仰的性格。事件造就了冉阿讓的性格,同时冉阿让的性格也在不断地制造事件。如他的爱,拯救了珂赛特的心灵与命运。因此,事件与性格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不断地推动着小说的发展。正是冉阿让性格之中的善,成就了其作为英雄的一生。
一 反抗性格的形成
人的性格不是与生俱来的,同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事件在人类性格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事件人是无法选择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人的性格并不是人自身能够决定的。
冉阿让生来就是一个穷苦人,这是他无法选择的,面对不公平的社会,他并没有放弃,而是非常努力地工作,试图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但是现实是残酷的,他的努力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反而因为小小的过失而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因为偷窃一块面包,他入狱了。从此他的人生陷入了黑暗,但是面对资产阶级所制定的法律,他并没有妥协,而是进行了不屈的反抗,他的这种反抗换来的是更为残酷的报复。冉阿让的反抗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从福柯在《规训与惩罚》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冉阿让所处的时代,监狱制度已经发生了极为微妙的变化,这种制度已经不再局限于满足限制一个人的行动,而是试图彻底地将规训自我化,让一个人彻底接受自己是一个囚犯这样一个概念,让人时时刻刻处在社会的监视之中。这种制度比起法国大革命之前的监狱制度更为冷酷,它彻底扼杀了人性的尊严。但冉阿让并没有屈服,他始终在不断地反抗,尽管换来了19年的徒刑,但是他仍旧在抵抗,最终他越狱成功。
入狱对于任何一个人而言都是具有创伤性的事件,对于冉阿让同样如此。19年的监狱生涯,让其彻底对资产阶级统治的社会失望,他反抗的结果是决定彻底抛弃自身人性之中的善,他想要成为一个坏人,用自己的力量去对抗社会,成为一个强者,不再受人摆布和欺凌。我们不能说,冉阿让的这种抉择是错误的。因为,在那样一个社会环境之中,他没有更好的选择。冉阿让是一个弱者,是值得我们同情的对象,即便他做过一些坏事,也是值得原谅的,因为相比于那些道貌岸然的达官显贵,他们尽管没有触犯法律,但是他们所执行的法律本身是最大的罪恶,是造成这个世界悲惨的根源。道德是环境的产物,在一个穷人饱受欺压的悲惨世界之中,道德沦丧是一种必然,那些道德沦丧的人是悲剧的人,他们同样是无辜者,他们应该得到拯救的机会,而不是被抛弃,被伤害,被剥夺权利。没人有生来就是坏人,也没有人愿意成为一个坏人。从人类诞生之日起,人类就不知道何为善恶,也就没有善恶了,恰恰是因为人类不满足于这种无知的状态,不断地试图用知识去评判善恶,最终反而迷失了自我的本性。同时,人类获得知识的方式本身就是一种罪,因此知识注定无法判定善恶。在面对冉阿让性格形成的问题上,我们同样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从事件出发。如果他没有偷窃那块面包,没有不断地反抗法律,或许他的命运不会像今天这样。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正是因为他性格中的这种反抗,才产生了之后的事件,正是这种反抗冲动将小说推入了第一个高潮。
二 慈悲性格的形成
事件决定性格。福来主教的出现,让冉阿让有了选择的机会,让他的性格发生了重大的转折,他不再仅仅是一头叛逆的野兽,而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充满爱的人。人在偷食禁果之后,便不再为人,而是进入了一个成为人的状态之中。同样,冉阿让在遇到福来主教之前,他同样处在成为人的状态。冉阿让身体健硕,充满力量,其不屈的反抗精神,犹如普罗米修斯神,同样也因为他的叛逆,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福来主教是一个拥有大慈悲的人,他对人性充满了爱。或许是因为经历过法国大革命,因此福来主教对于生命有着超然的感悟。在他看来,每一个人都应该获得拯救的机会,应该给予每一个人拯救的机会。冉阿让是十分幸运的,虽然他没有选择事件的权利,但是他遇到的了一个善的事件,这个事件彻底终止了其之前恶的程序。
从福来主教的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种基督教精神,同时还有法国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思想中光辉的一面,那就是人道主义。福来主教并没有因为冉阿让是一个贫苦人、一个窃贼而歧视他,反而给予了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从真正意义上弘扬了基督教精神。在封建社会中,基督教成为了封建统治的工具,逐渐失去了人性,资产阶级的敌人并不是基督教而是封建制度,基督教也从革命中获得的新生与解放。福来主教的形象是基督教新生的表现,表达了作者对于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基督教的信仰。
由此可见,道德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是个人选择的问题,同时还是一个运气的问题。如果福来主教揭发冉阿让,那么他的一生可能彻底毁灭了,他对于这个世界可能就彻底绝望了。同时,从这一事件中,我们不难发现,雨果通过福来主教这样一个人物对法国大革命中的革命者,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描述,革命的风暴虽然已经过去了,但是革命者的革命信仰并没有结束。
三 牺牲性格的形成
慈悲让冉阿让真正成为了一个人,而且不是一个凡人,而是一位英雄。冉阿让从此开始其作为英雄的命运。他决定重新做人并且使用新的名字,新的身份。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勤劳勇敢,他很快赢得了巨大的声望,并且成功当选为市长,充满了生活的希望,不断地去帮助那些穷苦的人。但是,悲剧性的事件再次出现,冉阿让的性格再次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 沙威是小说中的反派人物,但是其本身具有一定的悲剧性。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沙威是一个坏人,而应该说他是冉阿让的敌人,一个成就其命运的敌人。作为一个警察,沙威始终在履行他的职责,法律就是他的信仰,他从来就没有思考过法律本身的善与恶,他相信维护法律,世界就会变得更好,破坏法律世界就会变得更糟,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沙威也是一个好人,只是他太执着于制度,而忽视了人性,他太相信制度,而不相信人性。作为一个性恶论者,他始终认为冉阿让曾经是一个囚犯,永远就是一个囚犯。他不相信人性是可以改变的,因为他从来就没有改变过他自己。亦或者,是由于大革命这一创伤性事件对沙威所造成的影响,导致其性格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怀疑与否定。
沙威的出现是冉阿让所无法选择的,但是他又必须做出选择。当沙威将一个无辜的人送上法庭,可能面临死刑的时候,冉阿让的内心出现了巨大的动摇。这是一种正常的人性表现。对于冉阿让而言,保持沉默不仅能够继续过现在的生活,同时还可以为更多的人去做事。但是,他并没有做那样的选择。由此,我们发现虽然我们不能够选择事件,但是我们可以根据事件做出选择。沙威是一个恶的程序,他彻底中断了冉阿让之前的善,但是,冉阿让并没有选择恶,而是超越了之前的善,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层面,那就是牺牲。
牺牲是人类性格中最为高贵的部分。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而牺牲,耶稣基督为了人类而牺牲,同样,冉阿让也为了一个无辜的人而牺牲。这其中体现出人道主义对于自我与他者关系的理解,同时也表达了雨果对于大革命的一种反思。牺牲是一种革命精神,冉阿让的牺牲无疑让其成为了一个革命者。当时的法律是黑暗的,是非理性的,反抗法律意味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但是作为一个革命者,这样的牺牲是值得的,因为他能够让更多的人看清这种法律的黑暗。
同时,雨果也再次强调了革命的意义在于为他者的牺牲。大革命并没有给底层劳动人民带来任何的改变,反而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悲惨。资产阶级从革命者变成了反革命者,他们彻底地抛弃了革命的意义,资本主义制度比之前的封建制度更为残酷,穷人在这样的社会中只能悲惨地死去。这种现实是令人感到绝望的,但是雨果并没有绝望,他相信人道主义能够彻底改变这悲惨的世界,只要保存着对于人性的希望,人就有获得解放的可能。同时,他通过冉阿让这个人物的性格,表达了其对于革命者的看法。在他看来,一个真正的革命者首先是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革命是为了人的解放,而不是为了建立一个囚禁人的制度。
四 英雄性格的形成
雨果的小说始终充满了一种宗教情结,从《巴黎圣母院》到《悲惨世界》,雨果不断从宗教出发,探讨人性之中的善与恶以及牺牲的意义。耶稣道成肉身,用自己的生命成就了他的信仰,从一个凡人成为了一个神。同样,冉阿让也是如此,在承认自己的身份并且流亡之后,他开始了如同耶稣一般的人生旅程,当面对自己的仇敌沙威时,他并没有报复,而是宽恕了他。宽恕这是一种近乎于神的权力,同时宽容也是一种爱的力量,人性的力量。沙威被这种力量彻底地震撼,他无法满足于其之前的信仰,而选择了放弃生命。这本身也是一种自我救赎的表现。
同时,在与珂赛特相处的过程中,冉阿让的性格中增添了慈爱的成分,他不再是孤单一人,而是有了精神上的寄托,同时他将这种爱通过珂赛特传递了下去。并且为了珂赛特的幸福,他再次做出了牺牲,以一种完满的姿态离开了人世。冉阿让的死当然是一个悲剧性事件,但是他的死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对于珂赛特与马吕斯,冉阿让的牺牲意味着给他们一个自我救赎的机会,他们的命运就此展开了。雨果在《九三年》中延续了这种思想,让我们再次领略到人道主义精神的力量,这种力量会不断地传递下去,从而解放全人类。
我们说冉阿让的一生无疑是充满不幸的,但是同时他又是幸运的。因为,在面对这些事件时,他从无法选择到做出选择,从一个人生的弱者成为了一个人生的强者,实现了其人生的价值。对于处在人生困境之中的人们,这部小说是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的。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我们所遭遇到的事件,我们又该如何去做出选择,事件在塑造我们性格的同时,我们的性格也会造就一系列新的事件。但是,不难发现,只有我们敢于去面对命运,敢于去抗争不公正,敢于去追求正义,我们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正所谓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五 结语
雨果对法国下层苦难人民的人道主义关怀和无限悲悯情怀、自身所存在的英雄主义情结以及基督教在他身上的影响作用,使得他的小说中人物的自我牺牲表现得尤为强烈。冉阿让由自卑到自信再到自强的性格变迁,也是基于道德的教化和宗教的救赎。小说借“自我牺牲”这一主题突出了冉阿让性格中宗教性的一面,所以自我牺牲和宗教救赎作为雨果小说中的一个独具特色的現象,也将雨果的思想价值观体现得非常透彻。同时,雨果小说中人物的自我牺牲也强化了小说主题的表现,使人物的性格更加鲜明,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 吴邦文:《雨果的宗教观与创作》,《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3期。
[2] 郑克鲁:《雨果小说创作简论》,《台州师专学报》,2009年第21期。
[3] 陈鹏:《〈悲惨世界〉中的温暖灵魂——冉·阿让形象解析》,《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第7期。
[4] 孔凤华:《雨果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人文思想之比较》,《作家》(下半月),2011年第14期。
作者简介:王晓彬,女,1978—,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高职文秘、教学,工作单位: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