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礼”后的温暖灵魂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k2pwerq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冉阿让是法国作家雨果所塑造的“草根”英雄。冉阿让的英雄性,主要体现在他的性格上,而他的性格从不屈的反抗走向神性的牺牲,经历了十分曲折的变化。事件在其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促使了冉阿让的性格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转折。本文试从冉阿让的性格变迁出发,重新解读这部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关键词:《悲惨世界》 冉阿让 性格变迁 宗教救赎 自我牺牲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人类的性格不是与生俱来的,而且还不断地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法国作家雨果的小说《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性格就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其中“事件”起到了决定性的概念。这里所谓的“事件”不仅仅是指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同时也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法国哲学家巴迪欧特别推崇“事件”,他认为“事件”的意义在于其中断了现有的程序,从而开始新的程序,而所有的程序都是真理程序的一部分。以小说《悲惨世界》为例,冉阿让偷窃面包入狱是一个事件,同时也造就了其反抗的性格;福来主教的宽容又是一个事件,造就了其爱的性格;珂赛特同样是一个事件,造就了其信仰的性格。事件造就了冉阿讓的性格,同时冉阿让的性格也在不断地制造事件。如他的爱,拯救了珂赛特的心灵与命运。因此,事件与性格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不断地推动着小说的发展。正是冉阿让性格之中的善,成就了其作为英雄的一生。
  一 反抗性格的形成
  人的性格不是与生俱来的,同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事件在人类性格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事件人是无法选择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人的性格并不是人自身能够决定的。
  冉阿让生来就是一个穷苦人,这是他无法选择的,面对不公平的社会,他并没有放弃,而是非常努力地工作,试图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但是现实是残酷的,他的努力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反而因为小小的过失而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因为偷窃一块面包,他入狱了。从此他的人生陷入了黑暗,但是面对资产阶级所制定的法律,他并没有妥协,而是进行了不屈的反抗,他的这种反抗换来的是更为残酷的报复。冉阿让的反抗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从福柯在《规训与惩罚》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冉阿让所处的时代,监狱制度已经发生了极为微妙的变化,这种制度已经不再局限于满足限制一个人的行动,而是试图彻底地将规训自我化,让一个人彻底接受自己是一个囚犯这样一个概念,让人时时刻刻处在社会的监视之中。这种制度比起法国大革命之前的监狱制度更为冷酷,它彻底扼杀了人性的尊严。但冉阿让并没有屈服,他始终在不断地反抗,尽管换来了19年的徒刑,但是他仍旧在抵抗,最终他越狱成功。
  入狱对于任何一个人而言都是具有创伤性的事件,对于冉阿让同样如此。19年的监狱生涯,让其彻底对资产阶级统治的社会失望,他反抗的结果是决定彻底抛弃自身人性之中的善,他想要成为一个坏人,用自己的力量去对抗社会,成为一个强者,不再受人摆布和欺凌。我们不能说,冉阿让的这种抉择是错误的。因为,在那样一个社会环境之中,他没有更好的选择。冉阿让是一个弱者,是值得我们同情的对象,即便他做过一些坏事,也是值得原谅的,因为相比于那些道貌岸然的达官显贵,他们尽管没有触犯法律,但是他们所执行的法律本身是最大的罪恶,是造成这个世界悲惨的根源。道德是环境的产物,在一个穷人饱受欺压的悲惨世界之中,道德沦丧是一种必然,那些道德沦丧的人是悲剧的人,他们同样是无辜者,他们应该得到拯救的机会,而不是被抛弃,被伤害,被剥夺权利。没人有生来就是坏人,也没有人愿意成为一个坏人。从人类诞生之日起,人类就不知道何为善恶,也就没有善恶了,恰恰是因为人类不满足于这种无知的状态,不断地试图用知识去评判善恶,最终反而迷失了自我的本性。同时,人类获得知识的方式本身就是一种罪,因此知识注定无法判定善恶。在面对冉阿让性格形成的问题上,我们同样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从事件出发。如果他没有偷窃那块面包,没有不断地反抗法律,或许他的命运不会像今天这样。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正是因为他性格中的这种反抗,才产生了之后的事件,正是这种反抗冲动将小说推入了第一个高潮。
  二 慈悲性格的形成
  事件决定性格。福来主教的出现,让冉阿让有了选择的机会,让他的性格发生了重大的转折,他不再仅仅是一头叛逆的野兽,而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充满爱的人。人在偷食禁果之后,便不再为人,而是进入了一个成为人的状态之中。同样,冉阿让在遇到福来主教之前,他同样处在成为人的状态。冉阿让身体健硕,充满力量,其不屈的反抗精神,犹如普罗米修斯神,同样也因为他的叛逆,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福来主教是一个拥有大慈悲的人,他对人性充满了爱。或许是因为经历过法国大革命,因此福来主教对于生命有着超然的感悟。在他看来,每一个人都应该获得拯救的机会,应该给予每一个人拯救的机会。冉阿让是十分幸运的,虽然他没有选择事件的权利,但是他遇到的了一个善的事件,这个事件彻底终止了其之前恶的程序。
  从福来主教的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种基督教精神,同时还有法国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思想中光辉的一面,那就是人道主义。福来主教并没有因为冉阿让是一个贫苦人、一个窃贼而歧视他,反而给予了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从真正意义上弘扬了基督教精神。在封建社会中,基督教成为了封建统治的工具,逐渐失去了人性,资产阶级的敌人并不是基督教而是封建制度,基督教也从革命中获得的新生与解放。福来主教的形象是基督教新生的表现,表达了作者对于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基督教的信仰。
  由此可见,道德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是个人选择的问题,同时还是一个运气的问题。如果福来主教揭发冉阿让,那么他的一生可能彻底毁灭了,他对于这个世界可能就彻底绝望了。同时,从这一事件中,我们不难发现,雨果通过福来主教这样一个人物对法国大革命中的革命者,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描述,革命的风暴虽然已经过去了,但是革命者的革命信仰并没有结束。
  三 牺牲性格的形成
  慈悲让冉阿让真正成为了一个人,而且不是一个凡人,而是一位英雄。冉阿让从此开始其作为英雄的命运。他决定重新做人并且使用新的名字,新的身份。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勤劳勇敢,他很快赢得了巨大的声望,并且成功当选为市长,充满了生活的希望,不断地去帮助那些穷苦的人。但是,悲剧性的事件再次出现,冉阿让的性格再次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   沙威是小说中的反派人物,但是其本身具有一定的悲剧性。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沙威是一个坏人,而应该说他是冉阿让的敌人,一个成就其命运的敌人。作为一个警察,沙威始终在履行他的职责,法律就是他的信仰,他从来就没有思考过法律本身的善与恶,他相信维护法律,世界就会变得更好,破坏法律世界就会变得更糟,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沙威也是一个好人,只是他太执着于制度,而忽视了人性,他太相信制度,而不相信人性。作为一个性恶论者,他始终认为冉阿让曾经是一个囚犯,永远就是一个囚犯。他不相信人性是可以改变的,因为他从来就没有改变过他自己。亦或者,是由于大革命这一创伤性事件对沙威所造成的影响,导致其性格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怀疑与否定。
  沙威的出现是冉阿让所无法选择的,但是他又必须做出选择。当沙威将一个无辜的人送上法庭,可能面临死刑的时候,冉阿让的内心出现了巨大的动摇。这是一种正常的人性表现。对于冉阿让而言,保持沉默不仅能够继续过现在的生活,同时还可以为更多的人去做事。但是,他并没有做那样的选择。由此,我们发现虽然我们不能够选择事件,但是我们可以根据事件做出选择。沙威是一个恶的程序,他彻底中断了冉阿让之前的善,但是,冉阿让并没有选择恶,而是超越了之前的善,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层面,那就是牺牲。
  牺牲是人类性格中最为高贵的部分。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而牺牲,耶稣基督为了人类而牺牲,同样,冉阿让也为了一个无辜的人而牺牲。这其中体现出人道主义对于自我与他者关系的理解,同时也表达了雨果对于大革命的一种反思。牺牲是一种革命精神,冉阿让的牺牲无疑让其成为了一个革命者。当时的法律是黑暗的,是非理性的,反抗法律意味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但是作为一个革命者,这样的牺牲是值得的,因为他能够让更多的人看清这种法律的黑暗。
  同时,雨果也再次强调了革命的意义在于为他者的牺牲。大革命并没有给底层劳动人民带来任何的改变,反而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悲惨。资产阶级从革命者变成了反革命者,他们彻底地抛弃了革命的意义,资本主义制度比之前的封建制度更为残酷,穷人在这样的社会中只能悲惨地死去。这种现实是令人感到绝望的,但是雨果并没有绝望,他相信人道主义能够彻底改变这悲惨的世界,只要保存着对于人性的希望,人就有获得解放的可能。同时,他通过冉阿让这个人物的性格,表达了其对于革命者的看法。在他看来,一个真正的革命者首先是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革命是为了人的解放,而不是为了建立一个囚禁人的制度。
  四 英雄性格的形成
  雨果的小说始终充满了一种宗教情结,从《巴黎圣母院》到《悲惨世界》,雨果不断从宗教出发,探讨人性之中的善与恶以及牺牲的意义。耶稣道成肉身,用自己的生命成就了他的信仰,从一个凡人成为了一个神。同样,冉阿让也是如此,在承认自己的身份并且流亡之后,他开始了如同耶稣一般的人生旅程,当面对自己的仇敌沙威时,他并没有报复,而是宽恕了他。宽恕这是一种近乎于神的权力,同时宽容也是一种爱的力量,人性的力量。沙威被这种力量彻底地震撼,他无法满足于其之前的信仰,而选择了放弃生命。这本身也是一种自我救赎的表现。
  同时,在与珂赛特相处的过程中,冉阿让的性格中增添了慈爱的成分,他不再是孤单一人,而是有了精神上的寄托,同时他将这种爱通过珂赛特传递了下去。并且为了珂赛特的幸福,他再次做出了牺牲,以一种完满的姿态离开了人世。冉阿让的死当然是一个悲剧性事件,但是他的死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对于珂赛特与马吕斯,冉阿让的牺牲意味着给他们一个自我救赎的机会,他们的命运就此展开了。雨果在《九三年》中延续了这种思想,让我们再次领略到人道主义精神的力量,这种力量会不断地传递下去,从而解放全人类。
  我们说冉阿让的一生无疑是充满不幸的,但是同时他又是幸运的。因为,在面对这些事件时,他从无法选择到做出选择,从一个人生的弱者成为了一个人生的强者,实现了其人生的价值。对于处在人生困境之中的人们,这部小说是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的。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我们所遭遇到的事件,我们又该如何去做出选择,事件在塑造我们性格的同时,我们的性格也会造就一系列新的事件。但是,不难发现,只有我们敢于去面对命运,敢于去抗争不公正,敢于去追求正义,我们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正所谓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五 结语
  雨果对法国下层苦难人民的人道主义关怀和无限悲悯情怀、自身所存在的英雄主义情结以及基督教在他身上的影响作用,使得他的小说中人物的自我牺牲表现得尤为强烈。冉阿让由自卑到自信再到自强的性格变迁,也是基于道德的教化和宗教的救赎。小说借“自我牺牲”这一主题突出了冉阿让性格中宗教性的一面,所以自我牺牲和宗教救赎作为雨果小说中的一个独具特色的現象,也将雨果的思想价值观体现得非常透彻。同时,雨果小说中人物的自我牺牲也强化了小说主题的表现,使人物的性格更加鲜明,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 吴邦文:《雨果的宗教观与创作》,《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3期。
  [2] 郑克鲁:《雨果小说创作简论》,《台州师专学报》,2009年第21期。
  [3] 陈鹏:《〈悲惨世界〉中的温暖灵魂——冉·阿让形象解析》,《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第7期。
  [4] 孔凤华:《雨果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人文思想之比较》,《作家》(下半月),2011年第14期。
  作者简介:王晓彬,女,1978—,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高职文秘、教学,工作单位: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格律诗是一种有节奏韵律的文体,而因其节奏韵律的变化,它以四声(平、上、去、入)写诗,同时对字数、句数、平仄、对仗、押韵等都有严格规定。诗的格律形成之后,诗人们无意识的从事格律诗理论建筑,本文将以吴宓为例着重介绍其格律诗理论的探索成就和创作的实践。  关键词:格律诗 理论现代化 创作实践 吴宓 吴宓诗集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吴宓先生以西洋文学
期刊
摘要:安吉拉·卡特以一个乱伦泛滥的原始村落为载体,通过采用非聚焦型叙事视角,将具象摹写和喻象营构相结合,在审视人类本质和社会机制的同时,表达了她对文明、理性和颠覆行动的期盼。  关键词:安吉拉·卡特 乱伦 意象 象征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安吉拉·卡特在《刽子手的美丽女儿》中跨越了现象世界与想象世界、真实世界与梦幻世界、外部世界与内心世界的疆域,构建了一个与世隔绝的
期刊
摘要 金庸小说中塑造的疯癫人物很多,但专题研究的却很少。东方不败、岳不群和林平之皆因不同欲望诉求而自宫。包括三人在内的金庸小说疯癫人物,传承了“五四”以来文学史上的疯人谱系,抵减了武侠小说惯有的巨大虚拟性,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  关键词:金庸 疯癫 自宫者 欲望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一  北京大学教授严家炎曾说:“全世界有华人处就有金庸小说的流
期刊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博尔赫斯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在学界引起的争论,认为博尔赫斯笔下的中国虽然貌似充满“异国情调”,但他笔下的中国人却与西方人有相“同”的思想感情结构,这种“同”是博尔赫斯赋予的,是为了实现他的创作意图:展现与现实相“异”的可能性。因此,本文认为博尔赫斯的“他者”实际上是现实人类世界,他创造了一种“异世情调”。博尔赫斯在形象学研究中的特殊性值得学界关注。  关键词:他者 中
期刊
摘要 《烧马棚》中的阿伯纳·斯诺普斯对有钱的白人地主充满仇恨,一旦他觉得受到侮辱和不公正待遇,就采取纵火烧毁对方马棚的方式进行报复。这种报复行为疯狂而极端,连他10岁的小儿子萨蒂都因无法忍受而最终背叛了他。阿伯纳的报复行为源于当时的社会现实,他经历了残酷的南北战争,并在遭到枪击后侥幸活了下来,却落得终生残疾,战后他生活在社会底层,靠租种地主家的田地勉强谋生,生存的压力、强烈的不平感和
期刊
摘要 《天使望故乡》是美国作家托马斯·沃尔夫的代表作,小说的情感主基调是漂泊与流浪。书中人物从主人公尤金的祖父到父亲、哥哥及尤金本人,对浪迹天涯都有种难以遏制的渴望。本文拟通过剖析尤金及其父兄的流浪情结,来解读其中对人生归属和生命意义的思考和追求。  关键词:托马斯·沃尔夫 流浪情结 精神流浪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天使望故乡》(Look homewa
期刊
摘要 爱尔兰著名作家詹姆斯·喬伊斯的代表作《尤利西斯》自问世以来,吸引了众多的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在众多的研究视角中,对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一直是研究热点。莫莉是小说主人公布卢姆的妻子,她虽然出场的章节不多,却是小说中的重要人物,也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女性。早期的西方学者一致认为莫莉是一位荡妇,是肉欲主义的象征。本文研究的切入点在于:莫莉虽在身体上背叛了布卢姆,但在精神上却是忠贞的;并
期刊
摘要 在短篇小说《苍蝇》中,作者曼斯菲尔德以睿智的笔调和冷静的口吻表现出了当时社会的冷酷无情和人们恶劣的生存环境。故事的结构看似支离破碎,但却折射出当时社会条件下人们的孤独与交际功能的丧失。本文通过论述小说人物的心理危机和老板为解救自己所采纳的心理防卫手段,传递出作者有关人生哲学的真谛。  关键词:信仰危机 人生哲学 《苍蝇》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凯瑟
期刊
摘要 唯美主义是西方19世纪后期出现的一种文艺思潮和流派,它认为“艺术源于现实生活,高于现实生活”,具有超越性、永恒性,是人类的心灵故乡和精神归宿。本文通过细读和分析王尔德的代表作《道林·格雷的画像》,深入探讨了唯美主义理论观点在小说中的体现,阐述了艺术与现实的关系。  关键词:唯美主义 奥斯卡·王尔德 《道林·格雷的画像》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期刊
摘要 人类历史最多的悲剧命运同时又是最为史书所忽略的就是最广大布衣草根的悲惨一生。司汤达的《红与黑》是为一弱势出生而又不甘命运的人立传。主人公于连出生于强权贵胄弱肉强食的时代,小人物被剥夺的不仅是物质,还有精神的启蒙与对世态的认知。不甘草芥与浮萍命运的于连在残酷现实中不断挣扎,在权力物欲的追逐洗礼中逐渐走向他所求解的人生和社会的答案——困惑的希望与顿悟的绝望。于连坎坷而短暂的一生就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