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校的德育教学研究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feng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制度的转型、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社会价值的多元化,给中华传统价值观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同时也给传统的学校德育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面对这种状况,学校德育教育应该立足于社会共同生活中的普遍价值,在平等的基础上、在开放的环境中,以对话的沟通方式使学生认同和理解多元价值,从而学会更好地共同生活。
  关键词:价值多元化;学校德育
  一、 引言不同价值的判断
  广州的“小悦悦事件”引发了一场“拒绝冷漠,奉献爱心”的呼唤;老年人倒地要不要扶成了一项具有技术性的活;针对社会上种种类似的事件,出现了不同的判断,就是在学生中间也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判断。
  价值是一种外显的或内隐的,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的看法,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手段和目的的选择。在一个一个有关是否值得的看法背后,其实是关于个人的一整套的概念系统,它代表着一个人的价值取向。
  可以说,正是由于价值本体的多样性,每个人关于什么是“值得的”的看法就存在着不同,但是当这些不同呈现出分歧,甚至是对立的时候,它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也就不再是单一的价值取向,于是就出现了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在当今社会,“多元”与“一元”相对的。“价值多元是指在同一社会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价值观念体系。”①由于社会形态和性质的不同,当今社会的性质和状态形成了与以往不同的多元价值取向,由追求共性到追求个性的共存,在多元社会里面,一些与一元社会相适应的道德原则、规范和道德教育模式,失去了它赖以生存的条件。诸如此类的现象成为学校里每一位德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何做好社会转型时期学校的德育工作成为我们要应对的一个新问题。
  二、多元价值观的产生
  学校的德育是根据社会需要和人类文明的历史走向,将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道德观念、道德规范、道德理想等传递给学生,培养和形成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使学生能够在社会中和谐生存。在当前社会的转型时期,怎样形成了当前的这种价值多元?
  (一)市场经济逐步打破计划经济,使得传统的价值体系被打破,引起价值观的冲突。
  我国自90年代以来,传统的计划经济被逐步的打破,市场经济逐步占据主导地位。经济体制的转变,具有双重性。首先,经济体制的转变要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其次,它作为人建立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总是体现着人的价值选择、价值要求、价值目标。市场经济的价值促进了自我的觉醒,进取的精神和个体的能动性,但同时也会诱发个体至上的利己主义、不讲伦理的功利主义,从而逐渐转变为单纯的追求金钱和物质价值,致使忽视了精神文化的价值。这样就产生了价值取向的矛盾冲突。
  (二)网络文化开通了多元信息渠道,促进了价值观的多元
  随着网络时代的迅猛发展,网络信息对人的行为和思想的影响也逐渐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在网络上任何人、任何组织都可以发布自己的信息和观点看法,他们来自不同的民族、国家、地区,具有不同的意识形态、政治观点、宗教信仰和生活观念。这些多元化的信息对人们产生多元价值观都有着一定的影响。网络的虚拟性,交互性和即时性促使了人们价值观的多元化。
  三、多元化价值观对学校德育的挑战
  道德品质是后天培养的结果,而现在我们处在一个瞬间变化、充满诱惑的多元化社会里,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观念来适应环境的变化。也正是这样的多元化打破了以往的传统社会,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整合性和统一性,这就使得德育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对学校德育课程的挑战
  传统的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的、强制的德育教育方法,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已经显得有些苍白无力,学生价值多元化对学校德育课程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价值多元与目标一元的矛盾。学校教育是学生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和手段,但它不是唯一的途径和手段。除学校的教育外,家庭教育,大众媒体以及各种社会团体活动,也深刻的影响着年轻一代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社会的价值多元化则是从根本上破坏了学校德育与社会影响的这种不同寻常的和谐和统一。
  其次,社会发展和内容滞后的矛盾。学校德育内容与社会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学校的德育教育往往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在传统社会,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观占主导地位,但是,在如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冲突成了社会生活矛盾的焦点。功利主义和个人本位主义强烈的冲击着我们社会所弘扬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最后,就是个体自主与方法强制的矛盾。德育方法是实现德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媒介和桥梁。但是在学校的德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出现了教师居于重心地位,学生处于从属地位的现状。
  (二)教师价值多元化对德育课程的挑战
  在学校的德育教学中,教师的德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专门从事德育教学的老师还是其他学科的教师,都应该是学生道德的表率,在“教书”的同时还担负着“育人”的责任。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或其他工作中,也会受到社会价值多元的影响,从而产生自相矛盾的举动,从而也会影响到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价值判断能力的培养。
  四、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校德育的出路
  社会转型给传统的德育教育带来挑战,但同时这也是德育教育发展的的一个契机,德育教育要找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改革思路,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一)学校德育的立足点——普遍价值
  在一元价值社会里面,人们相信社会价值取向是具有普遍性和一致性的,也就是存在一种大家都认可的“主流价值”,传统的德育教学就是在这种一元价值背景下的社会“主流价值”是生存着。而如今,在社会转型期,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对“主流价值”造成冲击,从而使得德育教育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但是,价值多元的社会也是一个“讲道德”的社会,价值多元也不等于道德评价的无标准、无尺度,也并不是说价值多元的社会就是一个充满冲突的社会。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人们仍然必须生活在一个共同的社会,社会也必须让每个具有不同价值取向的人能展开合作,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追求的是社会的发展与个人幸福的和谐统一,参与社会共同生活和合作是实现个人幸福的一个根本条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个人道德价值的自由选择和生活方式的自我确定与社会的共同生活是能够彼此协调的。在社会共同生活中,人们共享着某些社会普遍价值,这就使得社会的共同生活与合作成为可能。
  (二)学校德育的支柱——共同生活
  “在社会普遍价值的支持下参与社会共同生活的观念,将学校德育教育带入了另一片天地。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已将“学会共同生活”作为学校教育的一大支柱。”②在普遍价值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价值取向,学会共同生活,将成为学校德育的支柱。具体的说,学校德育就是要在平等的基础上、在开放的环境中,用对话的方式来理解多元价值,使学生通过对不同价值取向的理解学会共同生活,并在社会共同生活中追求个人的幸福和快乐。
  平等是学校德育教育早已提出并且一直在不断追求和完善的原则。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调整德育权威机构对学校德育的指导方向,给学校和教师充分自主权,从而使平等教学成为一直可能。
  开放带来了多元价值,那么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学校德育就应该且必须接受开放的理念。在人们的社会共同生活中共享一些普遍的价值,这使社会共同生活成为可能,也同时成为学校德育的支柱。这些普遍价值并不那么具体,也并不那么高远,且只是实践原则,如公平,合作等。这就是有些学校在批评现行德育目标过高的同时,所提出的降低德育目标,使德育目标基础化。
  在坚持社会普遍价值的基础上,用开放的眼光,引进不同的价值体系,引导学生认同价值的多元化,正确理解不同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求同存异的态度的德育教育才是符合市场经济下人们主体意识、独立意识、选择意识、民主意识相适应、共发展的客观的教育模式。
  对话是和平世界的潮流,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道德教育同样也需要对话。首先,教师在失去了道德权威的地位之后,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已不能再用简答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来规范道德行为或价值取向,而只能通过对话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其次,教师在通过与学生的道德对话来表述不同的价值取向的同时,也教给了学生对待多元价值的态度,即放弃对抗、建立理解的态度。
  五、结语
  价值多元是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它打破了一元价值社会依靠社会“主流价值”来求同的局面,同时也推翻了学校德育以社会“主流价值”为支柱的思维模式。对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来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传统与现代的价值取向并存现象显得比较突出。在当前的情况下,学校的德育教育要根据社会的转型,培养出在价值多元化社会中共同生活、能对道德行为作出合理的价值判断的人。
  学校的德育必须对价值多元化作出积极的反应,在看到价值多元化的产生给学校德育带来的种种冲击和挑战的同时,更多地看到社会发展给学校德育带来的机遇。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网络教学和远距离教学成为可能,大大丰富了教育信息的传播渠道,作为学校教育一部分的德育教学同样也可以利用这一资源,设法去开辟网络道德教育的天地,开展多渠道的道德交流和对话。
  总之,无论学校德育工作的理论研究者还是实践工作者,都应从思维模式上接受价值多元化的现实,并立足于让学生认同和理解价值多元化,去设计、实践德育教育的改革,探索未来学校德育之路。
  【注释】
  [1]周丽华.价值观念的变革与学校德育的改造[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01)
  [2]赵中建.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90年代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2):327-381
  【参考文献】
  [1]茅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前景[M].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12)
  [2]王勤.道德变迁与道德教育的发展[J].道德与文明,2000(04)
其他文献
没有人类之前,地球上原本就是一片荒芜,是我们的祖先千百万年来生生不息的劳作、繁衍、开拓,才有了今天这个千姿百态的人类社会.人类进化史,也就是人类的拓荒史!rn--题记rn谁
冒着凛冽的寒风,我和弟弟摸黑来到村外的野地,把一盆热烘烘的炭火摆在空旷的地上,朝向远方母亲的墓地,面对着茫茫夜色,大声地呼唤母亲:“娘啊,天气冷了,你才到那边,无依无靠,
目的:探讨蜡疗配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方法:将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来我院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患者128作为本次相关研究的对象,将选取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以及人们的审美情趣的提升,作为反映社会、文化等表达途径之一的平面标志设计,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如何使平面标志设计具有独特性和文化价值,成为人们
好像是一个秋天,枫色笼罩着世界,傍晚时分的天空是暗红色的.天气略微有点凉.rn这样一个有点凉的开始是否预示着一段有点凉的故事呢?酷爱编故事的我一定要编出一个传奇来,以不
无讼思想得名于《论语·颜渊》篇:“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这条语录。无讼的含义经过历代学者的相继阐释,到宋代最终形成无讼思想。在此过程中,对于《周
摘要:在美术史的研究领域中,特别是在现当代艺术的研究领域中,“造型艺术”是国际通用的视觉系绘画的总称。“素描”一词,从绘画角度讲,就创作而言,一般则认为是创作前所进行的各种素材的收集、整理、草图等等准备性的绘画(sketch),但是随着人们对绘画本身认识的不断深入,欣赏程度和层次的宽容与宽泛,以及素描本身所具备的艺术魅力与灵性的张力和艺术对物象的直接表述性所给予的亲切感觉的力度和震撼,已经表明它可
摘 要: 在维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动物词谚语。由于维汉两个民族生活环境,选择动物形象的角度不同,构成的谚语形象具有明显的民族特点。因此,在本文中,以动物的特征出发,研究动物谚语的翻译方法问题。  关键词:谚语;动物词  一、直译法  直译法是指在符合译文语言规范并且不引起错误的联想或误解的基础上,保留原文的形容形象以及民族色彩。事实上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共性或一致性,就动物词语及其文化
摘要:宋代出使词作为当朝使臣出使期间的词作,多以咏物为载体、思念为主题、幽怨感伤为基调,作品虽不多,却能充分表达使臣对祖国命运的忧虑、对现实社会的体悟,对生命存在的思考与追求,这与同代出使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关键词:宋;使臣;出使;词  宋代出使词是当朝使臣出使期间的词作。当时,宋代文人通常用诗歌来表现社会上较为严肃的政治话题,而词则是用来抒发个人私生活中的幽约情愫。因此,使臣们在出使期间的所见
一张微微泛黄的照片,在一个不经意的日子里,悄悄映入了母亲的眼帘:rn一位依墙而立,蓬发半遮颜面,衣裤短小,小凉鞋外露出半个小脚趾,却瞪着一双是哭?是笑?还是期盼着什么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