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老兵拾荒收养31位流浪儿 为他们找到父母 3人为其养老送终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hao99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爷爷的爱,让我们懂得做人要感恩
  不久前,是爷爷宋先伟安葬后的第三天,26岁的蒋川、19岁的王帅两个曾被宋先伟收养的流浪儿来到石门峰荆楚楷模园里为爷爷“复山”,看着墓碑他俩泪如潮涌。“爷爷,您放心,我们一定会好好地做人!”
  82岁的宋先伟老人在过去的14年里,靠着微薄的退休金和拾荒所得,收留了来自全国14个省市的31位流浪儿,并为所有孩子找到亲生父母。在他晚年孤独一人时,3个流浪儿重回他的身边,相约为他养老送终。5月21日,宋先伟因病不幸逝世,但这位老人的大爱义举以及他和流浪儿们的人间真情在街坊邻里传为佳话。
  20平方米曾住13位流浪儿的家
  记者穿过江岸二七街福建社区曲折狭窄的小巷,来到下正街147号。这是宋先伟生前和孩子们一起居住的“家”:一间家具简陋残旧、不到20平方米的出租屋里,最多时曾经住了13位流浪儿。
  “宋师傅对这些伢们真是好,孩子们再调皮,他也从来没吼过他们。”61岁的邻居龚冬莲感慨:对这些孩子。宋师傅宁可自己不吃都要让孩子们吃饱。
  1999年3月,从洪山区粮食局退休在家的宋先伟外出散步时,发现路边长椅上蜷缩着一个孩子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宋先伟心疼不已,把他带回了家中。这个名叫卢登国的孩子成了老宋收养的第一个流浪儿。在卢登国的引导下,宋先伟来到汉口的一个垃圾场,在几张塑料布围着的窝棚里找到了12岁的蒋川。
  渐渐的,宋先伟家里像蒋川这样的流浪儿越来越多。宋先伟微薄的退休金已不够用,老人便在每天晚上上街拾荒。老人生前曾告诉采访他的记者:垃圾桶里的饮料瓶很多,捡一天能卖20多元。刚开始时面子有点过不去,但想到孩子需要照顾,就顾不了那么多。
  78岁的邻居赵太婆告诉记者:2006年媒体报道后,我们才知道宋师傅带的孩子都是他收养的流浪儿,非常感动,邻居们没再因捡垃圾“嫌弃”他们。街坊们告诉记者:宋师傅生前有吃的喝的都先让给孩子们,自己就吃些剩菜剩饭,不知情的人还以为这些孩子是他的孙子。
  三次赴川为流浪儿寻亲
  得知宋先伟去世的消息,四川省公安厅治安总队的鲁沛霖警官专门给江岸区文明办负责人打去电话,表达对老人的哀悼。鲁沛霖向记者回忆了当年为流浪儿蒋川寻亲的全过程:2005年她负责信访工作,看到宋先伟的求助信时,被老人的大爱义举深深感动,立即将这封信转到上级领导。
  多年来,经过老人的不懈努力,先后收养的流浪儿都找到了他们的亲人,唯有6岁时就被拐卖的蒋川,被拐时年龄太小,无法记清家庭情况。而多年来宋先伟照顾流浪儿,辛苦操劳侵蚀了老人的健康。想到自己也许时日无多,老人给四川省公安厅写了一封求助信,想趁在世之时,帮蒋川找到亲人,“死亦心安”。
  这封信感动了四川省公安厅的领导,四川省公安厅展开了一场“为流浪儿寻亲”的大行动。在短短半年内,宋先伟不顾年老多病,两次入川,两次召开“认亲会”,但都无功而返。就在宋先伟第二次失望地回到武汉当天,他又突然接到电话,告知几经努力,蒋川的亲生父母找到了。没顾上喘口气,他转回头立即坐火车再赴四川。2006年1月16日,19岁的蒋川终于在四川省达州渠县与亲生父母团聚。鲁沛霖从此和老人成了忘年交,并经常和老人联系。想想为31个流浪儿艰难的寻亲过程,她动情地说:“我们非常敬佩这位老人!”
  流浪儿重回武汉陪伴老人
  宋先伟的子女都已去世,送走最后一位流浪儿蒋川后,年迈的宋先伟又孤身一人度日。然而,令他意外的是,蒋川在回家一个月后再度出现在他的眼前。蒋川告诉爷爷:我已经成年,您现在老了,我要在您身边一直照顾您的晚年。不久,王帅、陈德祥两个当年的流浪儿也相继来到老人身边,加上投奔蒋川的弟弟蒋利波,几个孩子约定为老人养老送终。
  老人参加过抗美援朝,负过枪伤,还留下了哮喘的病根,加上近年来的劳累,身体状态每况愈下。几位“孙子”就这样一直守候在老人身边。老人遭遇车祸骨折,“孙子”们将他背到医院;老人半夜突发脑梗塞,“孙子”们背着他到急救室;去年春节前,爷爷再度病倒,蒋川辞去了在餐馆的工作,一直陪在爷爷身边。
  “壹加壹电器店”的老板夏晨告诉记者,宋先伟和他是老邻居,宋先伟曾找他,希望能给蒋川找份工作,能够自食其力。于是夏晨让蒋川到自己店里当营业员。今年初,宋先伟再度病倒,此时宋先伟已无钱看病,蒋川专门找到老板夏晨,希望能预支下个月的工资给爷爷看病,夏晨二话不说就给了蒋川2000元,让他马上送爷爷去看病。
  “爷爷对我们的这份爱,让我们懂得做人要懂得感恩。”仍沉浸在悲痛之中的蒋川告诉记者:直到臨去世前,爷爷还在为我们几个人工作操心,并帮我申请公租房。我曾经问过爷爷,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爷爷告诉我,“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你们能过得好,不要走歪路!”
其他文献
由导演徐纪周和80后编剧冯骥携手打造的当代军旅大戏《战雷》于6月15日登陆北京、安徽、深圳、云南四大卫视。实力演员童振军剧中饰演一名来自农村的草根士兵赵保家,在剧中展开了一段引人发笑又感人至深的军营旅程,塑造了一个笑点泪点兼备的军人形象。童振军在《战雷》中打破惯有形象,变身拆弹“特种兵”,面对备受好评的表演接受采访时他说以后不管走多远,演戏做人都要真。童振军坦言生活中的自己和赵保家挺像的,实在、善
期刊
这里讲述的是一对老人始于花甲之年的爱情故事,故事的男女主人公鲍世禄、胡斐佩,他们是我的爷叔和婶婶。  新年聚会惹“事端”  那是1992年的新年,鲍世禄当时还在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工作。我们都知道他一直过得很苦。“文革”后期他被发配到南京梅山铁矿“劳动改造”了多年,后来好不容易回了上海,又遭遇我原来的婶婶患小脑共济失调症。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瘫痪在床整整5年。耐心和修养都极好的爷叔,悉心照料妻子之外,几
期刊
北京后海孝友胡同的一家煎饼摊近来人气异常火爆,摊主就是被人称为“煎饼哥”的周大力。周大力是赤峰人,曾当过坦克兵,2007年他与妻子来京务工。2009年,夫妻俩在孝友胡同内租了间小门面房。靠卖煎饼挣钱养家。爱音乐的周大力常常在煎饼摊前弹吉他唱歌,慢慢地。一些白领和外国友人成了他的粉丝。称他为“煎饼哥”。去年3月,噩运降临到这个家庭。周大力年仅4岁的女儿周洋被查出患有骨底尾部恶性生殖细胞瘤。为了让患有
期刊
成名前,黄渤最爱做的事儿就是每天收工后去菜市场买菜,然后回家给老婆做饭。有人担心黄渤会把老婆宠坏了。他却笑着说,老婆就是用来宠的,我还要把她一直宠到老!  凭借《疯狂的石头》而为人认识的黄渤,近期人气急升,主演的新片《人再囧途之泰囧》刚创下13亿的票房奇迹,小荧屏上就开始热播他主演的电视剧《民兵葛二蛋》。受到周星驰钦点而参演的《西游·降魔篇》同样票房火爆。与林志玲合作的《101次求婚》也让人眼前一
期刊
“宣传工作的方法有许多特点,比如你要注意了解群众的思想,然后根据群众思想去宣传,制订出科学的宣传计划;二是注意宣传效果。宣传不是刮一阵风,过去就了事……”热情、爽朗的石景山区苹果园街道宣传部曹秀英部长,话语里透露出在工作中的快感。她说,“我来街道不经意就度过了10年充满快乐的人生,干过觉务、妇联、监察等工作。街道宣传工作是一项严肃认真的工作,我很喜欢也很感兴趣。如何让街道宣传思想工作亮点纷呈,如何
期刊
前两个月总是雾霾天气,空气污染严重,一个星期里只有一两天空气质量良好,余下的四五天PM2.5指数都在100-200或200-300之间,有时甚至高达500和700,电视广播中总在提示,老人和小孩尽量减少户外活动。那咱们老年人该怎么锻炼呢?无奈中,我不由得想起两位贤人的故事来:一个是古代的陶侃搬砖,一位是现代的马寅初数豆。  陶侃搬砖的故事,还是我小时候在《自修》课本里学到的。说东晋时候的陶侃做官很
期刊
中国民间登山精英在巴基斯坦遭袭。1人逃生。2人遇难。中方对此次恐怖暴力袭击事件深感震惊并表示强烈谴责。地球上共有14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山,于是登顶“十四座”就了全球登山爱好者的共同梦想。中国民间登山家杨春风、饶剑峰和张京川也一直走在实现这一梦想的路上。当地时间6月22日午夜。一支中国业余登山队在巴基斯坦南迦帕尔巴特峰营地遭遇当地武装分子袭击,这次袭击使包括杨春风和饶剑峰在内的至少11人丧生。只
期刊
他是一位83岁的老人,本该过着颐养天年的日子,可他现在还不得不每天蹲在村口的马路边,卖土豆和鸡蛋。那天晚上,他将270元钱交给媳妇,瘫坐在凳子上,如释重负地叹了口气,道:“终于还清了。”都说父债子偿,但这位老人却在过去的6年里,为3个儿子偿还了高达80多万元的债务……  2006年8月的一天,一场超强台风袭击了温州苍南地区。年近八旬的吴乃宜正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捞的四个儿子归来。在霞关镇码头,当他看
期刊
近来,卸任的希拉里绝对是新闻界的风云人物,她退而不休,在各个领域都非常活跃。  写新自传曝隐私引关注  不久前,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夫人希拉里写一本全新自传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因为她将和盘托出她的隐私。  据美国媒体报道,希拉里这一本全新自传,书中最大亮点就是希拉里将自爆“双性恋”身份。其实,希拉里是双性恋者的传闻已在美国政界流传多年。早在2000年,就有美国媒体援引一名兽医的话爆出希拉里具有“同性恋
期刊
已故著名电影演员孙道临是个老实人。  他的老实体现在他的“牢骚”上。社会公众都知道孙道临塑造过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银幕形象,例如《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李侠、《早春二月》里的肖涧秋……而他也为许多外国电影配过音,其中,首屈一指的非《哈姆雷特》莫属。可恰恰是后者给孙先生增添了些许烦恼。他曾在个人随笔中写道:有些新朋友和我初次见面,谈起对我的印象,首先就称赞我在英国影片《王子复仇记》(即《哈姆雷特》)中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