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分析了我国住宅建筑工程钢筋混凝土项目施工管理,包括施工方案的制定和模板的浇筑,钢筋工程等。
关键词: 建筑工程;钢筋;混凝土
钢筋混凝土又叫钢筋砼,当前已经在建筑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主要构成成分就是钢筋和混凝土,而两者之所以能够放在一起使用则取决于这两种材料的性质,钢筋抗具有拉强度高的特点,但是价格也高,相对来说,混凝土抗压强度高,价格低,但是存在抗拉强度低的特点,其抗拉强度基本不会随着抗压强度的不断加大而增加,同时钢筋和混凝土的膨胀细数比较接近,在建筑行业中将两者结合到一起制成钢筋混凝土能够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起到降低造价的效果。
1.施工方案的制定和模板的浇筑
方案制是整个施工过程的方向,在对技术、经济以及时间等各个因素商討确定后,应当联合各方负责人和专家对于施工图以及施工要点进行详细商讨,组织个项目技术人员对于现场的各个细节进行仔细排查,确保施工方案设计能够和现场施工情况完全的一致。
模板工程在整个钢筋混凝土工程造价中占据到20%~30%之间,占据整个工程劳动量的30%~40%之间,大约占据到整个工期的50%,模板设计还接影响着施工方法以及施工器械、材料的选择,当然也决定了工期和造价。模板系统主要由模板、支架以及紧固件组成。
(一)模板安装加固
应当严格根据图纸设计几何尺寸,采用从两头开始逐渐向中间拼装的形式进行,将洞留在中间,禁止在梁和柱的接头处留下一些补洞,同时对于梁底和梁帮也应当拉线顺直,等到检查合格之后,才可以实施铺设平板。
(二)进行平板铺设加固
需要注意的是,平板支撑必须采取加固双扣件的形式,抄平间距应当控制在800mm以内,等到平板铺设完毕后高低差应当控制在5mm以内,同时应当注意及时进行清理完工,尤其是对于梁内板面杂物应当及时清除,预留出放线洞,以控制点作为放出结构控制线的主要依据。
(三)模板拆除
经过企业质量检测合格,且砼已经达到需要的强度要求后才可以拆除模板。这一过程中严厉禁止对于砼成品造成破坏,对于一些住宅建筑来说如果楼层过高,为了防止模板受到破坏,应当尽量确保模板缓落以避免或者减少损坏,完成拆除材料后应当做好现场的清理工作,根据指定地点采用分型号的方式归堆维修。
2.钢筋工程
钢筋历来被看做整个住宅建筑的筋骨,因而必须做好质量控制,手首先在选购钢筋时,应当注意查看质量证明书以及相关的实验报告单,严格根据住宅的实际要求采用抽样方式进行检查,同时还应当以相关力学实验辅助检查,只有等到实验合格后才能使用。
(一)钢筋的连接
住宅建筑对于钢筋长度要求存在差异性,因而在制作和绑扎的过程经常要对钢筋来连接,方式有两种,一是绑扎连接,是通过混凝土对于钢筋所形成一种握裹力俩进行钢筋内力的传递,而是煌接连接,就是借助电燥来对钢筋的两端来进行融化,在此基础上完成连接,通常采用的有接触对煙、电阻电爆以及电渔压力煙等方式,部分情况下也会使用手工电弧挥,三是机械连接,该方式利用的是连接件和钢筋二者形成的一种机械咬合来进行钢筋内力的传递,现阶段应用最广的应是直螺纹连接。
(二)钢筋绑扎
绑扎中发现梁板钢筋出现弯钩时,应当采取上层钢筋弯钩朝下的方式,如果是下层钢筋则弯钩朝上。对于板、次梁以及主梁之间的交叉地方,则需要将板的钢筋放在上方,中层放置次梁的钢筋,而最下层则放置主梁的钢筋。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框架梁节点处钢筋穿插较为稠密,应当确保梁顶面主筋间能够留下25mm的净间距,在此基础上梁筋砂装保护层垫块应当保证全部绑于主筋之下。钢筋绑扎中最为核心的位置莫过于梁柱结点的钢筋绑扎,主要原因在于此处配筋密集,不仅又柱的竖向钢筋、加密柱箍,还有多种交叉在此的梁钢筋。因而应当保证加密的柱箍准确到位,尽可能提高绑扎的牢固性,操作过程中梁钢筋应当严格根据施工要求的位置穿过相应位置的柱箍钢筋穿插较为复杂。从绑扎方式上来说,通常要求梁钢筋在原位绑扎,也即是首先安装好梁的底模,然后将梁钢筋以及柱的加密箍穿入,各自完成绑扎工作后,才能够进行封梁的侧模板。
3.混凝土浇筑施工
完成混凝土质量运输并且质量检验合格后,就可以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了。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混凝土结构整体件要求较高,因而施工中禁止存在施工缝。通常为了确保结构的整体性,保证施工的连续性,施工单位会通过分层浇筑的方式进行,在这一过程中,应当确保下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已经完成上层浇筑。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应当保持混凝土搅拌、运输、浇筑以及振捣等相关工序的密切协作。同时,还应结合结构大小、钢筋密疏等情况,采取这几种浇筑手段:
(一)全面分层
该浇筑方案是在整个结构内采取全面分层的方式浇筑混凝土,实施中首先将第一层浇筑完毕,当其初凝前时再选择第二层进行浇筑,以此类推,直到全部浇筑任务完毕。这种方案要求结构平面选择较小,同时施工过程中应当从短边开始,选择长边方向来实施浇筑任务。如果需要的话,也可以从中间开始向两端进行,也可以采取从两端开始向中间同时浇筑。
(二)分段分层
采用上述方法如果出现浇筑强度较大,现场的混凝土搅拌机或者运输机明显不充足时,建议进行分段封层、也即是从底层开始进行,等到浇筑完成一定的距离之后再选择第二层进行,依此类推逐步向前浇筑以上各层。
(三)斜面分层
只适用于长度高出厚度3倍的结构。具体进行时采用一次浇筑到顶的方式,因为混凝土自然形成斜面,且由于长度和厚度的关系,这一斜面坡度的比值是1:3,只需要层下端不断上移就可以完成。全面分层、分段分层、分段分层情况,其中1表示模板,2表示新浇筑的混凝土凝土,3表示已经浇筑的混凝土凝土。
混凝土养护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在浇筑完成后的12小时之后应当进行覆盖和浇水,在上面覆盖上一层塑料薄膜以及草袋,主要目的是保温保湿,一直到混凝土内温度和正常气温基本一致后,才可以拆除保温层,然后进行浇水养护,时间不能低于14天。
4.我国住宅建筑工程钢筋混凝土项目施工管理特点
住宅建筑工程钢筋混凝土项目施工管理特点主要有三个:
(一)一次性管理
住宅建筑工程钢筋混凝土项目施工管理属于一次性管理。整个工程项目从混凝土、钢筋材料的选择,到钢筋工程和混凝土工程的实际进行,包括模板的设计和制作具有典型的一次性特征,因而过程中如果出现了失误,基本会很难纠正,整个工程项目都会损伤惨重,因而一次性成功是整个施工管理的关键,必须高度重视和严格控制。
(二)综合性管理
钢筋混凝土项目施工管理是对施工全过程所实施的一种综合性管理。众所周知,在程钢筋混凝土项目施工管理中,从其流程上来说,包括施工准备、建筑安装包括竣工验收等多个程序,而这些之下又涉及到进度、质量、成本以及安全等多个内容的管理,所以程钢筋混凝土项目施工管理属于极为典型的全过程的综合管理。
(三)约束性管理
钢筋混凝土项目施工管理具有极强的约束性。由于程钢筋混凝土项目施工管理本身具有一次性的特征,因而为了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需要能够同时满足成本低、进度快和质量好等多项要求,对于时间和资源都提出了明确的限定,对于功能要求和应当达到的质量标准也都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如此多的约束条件下也决定了其约束度要大大高于其他管理。所以约束性是程钢筋混凝土项目施工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需要管理者在限定的时间内,在满足各项条件的基础之上,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这些既有条件的作用,以完成既定任务并达到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 何健安.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现状与今后目标[J].建筑技术,1997,28(9).
[2] 孔建军.中外建筑业比较研究[J]. 建筑经济,1994(2).
关键词: 建筑工程;钢筋;混凝土
钢筋混凝土又叫钢筋砼,当前已经在建筑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主要构成成分就是钢筋和混凝土,而两者之所以能够放在一起使用则取决于这两种材料的性质,钢筋抗具有拉强度高的特点,但是价格也高,相对来说,混凝土抗压强度高,价格低,但是存在抗拉强度低的特点,其抗拉强度基本不会随着抗压强度的不断加大而增加,同时钢筋和混凝土的膨胀细数比较接近,在建筑行业中将两者结合到一起制成钢筋混凝土能够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起到降低造价的效果。
1.施工方案的制定和模板的浇筑
方案制是整个施工过程的方向,在对技术、经济以及时间等各个因素商討确定后,应当联合各方负责人和专家对于施工图以及施工要点进行详细商讨,组织个项目技术人员对于现场的各个细节进行仔细排查,确保施工方案设计能够和现场施工情况完全的一致。
模板工程在整个钢筋混凝土工程造价中占据到20%~30%之间,占据整个工程劳动量的30%~40%之间,大约占据到整个工期的50%,模板设计还接影响着施工方法以及施工器械、材料的选择,当然也决定了工期和造价。模板系统主要由模板、支架以及紧固件组成。
(一)模板安装加固
应当严格根据图纸设计几何尺寸,采用从两头开始逐渐向中间拼装的形式进行,将洞留在中间,禁止在梁和柱的接头处留下一些补洞,同时对于梁底和梁帮也应当拉线顺直,等到检查合格之后,才可以实施铺设平板。
(二)进行平板铺设加固
需要注意的是,平板支撑必须采取加固双扣件的形式,抄平间距应当控制在800mm以内,等到平板铺设完毕后高低差应当控制在5mm以内,同时应当注意及时进行清理完工,尤其是对于梁内板面杂物应当及时清除,预留出放线洞,以控制点作为放出结构控制线的主要依据。
(三)模板拆除
经过企业质量检测合格,且砼已经达到需要的强度要求后才可以拆除模板。这一过程中严厉禁止对于砼成品造成破坏,对于一些住宅建筑来说如果楼层过高,为了防止模板受到破坏,应当尽量确保模板缓落以避免或者减少损坏,完成拆除材料后应当做好现场的清理工作,根据指定地点采用分型号的方式归堆维修。
2.钢筋工程
钢筋历来被看做整个住宅建筑的筋骨,因而必须做好质量控制,手首先在选购钢筋时,应当注意查看质量证明书以及相关的实验报告单,严格根据住宅的实际要求采用抽样方式进行检查,同时还应当以相关力学实验辅助检查,只有等到实验合格后才能使用。
(一)钢筋的连接
住宅建筑对于钢筋长度要求存在差异性,因而在制作和绑扎的过程经常要对钢筋来连接,方式有两种,一是绑扎连接,是通过混凝土对于钢筋所形成一种握裹力俩进行钢筋内力的传递,而是煌接连接,就是借助电燥来对钢筋的两端来进行融化,在此基础上完成连接,通常采用的有接触对煙、电阻电爆以及电渔压力煙等方式,部分情况下也会使用手工电弧挥,三是机械连接,该方式利用的是连接件和钢筋二者形成的一种机械咬合来进行钢筋内力的传递,现阶段应用最广的应是直螺纹连接。
(二)钢筋绑扎
绑扎中发现梁板钢筋出现弯钩时,应当采取上层钢筋弯钩朝下的方式,如果是下层钢筋则弯钩朝上。对于板、次梁以及主梁之间的交叉地方,则需要将板的钢筋放在上方,中层放置次梁的钢筋,而最下层则放置主梁的钢筋。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框架梁节点处钢筋穿插较为稠密,应当确保梁顶面主筋间能够留下25mm的净间距,在此基础上梁筋砂装保护层垫块应当保证全部绑于主筋之下。钢筋绑扎中最为核心的位置莫过于梁柱结点的钢筋绑扎,主要原因在于此处配筋密集,不仅又柱的竖向钢筋、加密柱箍,还有多种交叉在此的梁钢筋。因而应当保证加密的柱箍准确到位,尽可能提高绑扎的牢固性,操作过程中梁钢筋应当严格根据施工要求的位置穿过相应位置的柱箍钢筋穿插较为复杂。从绑扎方式上来说,通常要求梁钢筋在原位绑扎,也即是首先安装好梁的底模,然后将梁钢筋以及柱的加密箍穿入,各自完成绑扎工作后,才能够进行封梁的侧模板。
3.混凝土浇筑施工
完成混凝土质量运输并且质量检验合格后,就可以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了。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混凝土结构整体件要求较高,因而施工中禁止存在施工缝。通常为了确保结构的整体性,保证施工的连续性,施工单位会通过分层浇筑的方式进行,在这一过程中,应当确保下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已经完成上层浇筑。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应当保持混凝土搅拌、运输、浇筑以及振捣等相关工序的密切协作。同时,还应结合结构大小、钢筋密疏等情况,采取这几种浇筑手段:
(一)全面分层
该浇筑方案是在整个结构内采取全面分层的方式浇筑混凝土,实施中首先将第一层浇筑完毕,当其初凝前时再选择第二层进行浇筑,以此类推,直到全部浇筑任务完毕。这种方案要求结构平面选择较小,同时施工过程中应当从短边开始,选择长边方向来实施浇筑任务。如果需要的话,也可以从中间开始向两端进行,也可以采取从两端开始向中间同时浇筑。
(二)分段分层
采用上述方法如果出现浇筑强度较大,现场的混凝土搅拌机或者运输机明显不充足时,建议进行分段封层、也即是从底层开始进行,等到浇筑完成一定的距离之后再选择第二层进行,依此类推逐步向前浇筑以上各层。
(三)斜面分层
只适用于长度高出厚度3倍的结构。具体进行时采用一次浇筑到顶的方式,因为混凝土自然形成斜面,且由于长度和厚度的关系,这一斜面坡度的比值是1:3,只需要层下端不断上移就可以完成。全面分层、分段分层、分段分层情况,其中1表示模板,2表示新浇筑的混凝土凝土,3表示已经浇筑的混凝土凝土。
混凝土养护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在浇筑完成后的12小时之后应当进行覆盖和浇水,在上面覆盖上一层塑料薄膜以及草袋,主要目的是保温保湿,一直到混凝土内温度和正常气温基本一致后,才可以拆除保温层,然后进行浇水养护,时间不能低于14天。
4.我国住宅建筑工程钢筋混凝土项目施工管理特点
住宅建筑工程钢筋混凝土项目施工管理特点主要有三个:
(一)一次性管理
住宅建筑工程钢筋混凝土项目施工管理属于一次性管理。整个工程项目从混凝土、钢筋材料的选择,到钢筋工程和混凝土工程的实际进行,包括模板的设计和制作具有典型的一次性特征,因而过程中如果出现了失误,基本会很难纠正,整个工程项目都会损伤惨重,因而一次性成功是整个施工管理的关键,必须高度重视和严格控制。
(二)综合性管理
钢筋混凝土项目施工管理是对施工全过程所实施的一种综合性管理。众所周知,在程钢筋混凝土项目施工管理中,从其流程上来说,包括施工准备、建筑安装包括竣工验收等多个程序,而这些之下又涉及到进度、质量、成本以及安全等多个内容的管理,所以程钢筋混凝土项目施工管理属于极为典型的全过程的综合管理。
(三)约束性管理
钢筋混凝土项目施工管理具有极强的约束性。由于程钢筋混凝土项目施工管理本身具有一次性的特征,因而为了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需要能够同时满足成本低、进度快和质量好等多项要求,对于时间和资源都提出了明确的限定,对于功能要求和应当达到的质量标准也都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如此多的约束条件下也决定了其约束度要大大高于其他管理。所以约束性是程钢筋混凝土项目施工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需要管理者在限定的时间内,在满足各项条件的基础之上,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这些既有条件的作用,以完成既定任务并达到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 何健安.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现状与今后目标[J].建筑技术,1997,28(9).
[2] 孔建军.中外建筑业比较研究[J]. 建筑经济,19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