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层一线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新课程改革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教学的深刻反省和对教育本质的深入思考,同时也表现出了一些茫然和困惑,在这里有必要对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冷静的思考。
一是怎样科学地看待课堂教学中的“活”。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这一新型学生观,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于是,在一些课堂上我们看到:教师放开了,学生胆大了,但纪律混乱了……一句话,不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教学似乎就逃脱不了“不够活”的嫌疑,也就算不上是一节成功的“符合课改精神”的课。
究竟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活”?笔者认为,课堂教学的“活”,应该是教师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上,通过适时地组织有效的师生双边活动,实现学生思维的活跃、创新的活跃。因此,要使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需要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上下功夫,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而不是简单追求课堂教学中表面上的热闹;需要在发展学生创新精神上下功夫,激励学生广辟蹊径的灵活性,纵横捭阖的开拓性,与众不同的独创性,不囿常规的广阔性,而不是片面追求学生漫无边际的、肤浅的所谓“独特个性”。
二是有些教师迷失了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探究性学习,强调课堂中要有“学生的声音”。于是,在某些课堂上,“你想先学什么”“你想怎么学”“你喜欢读哪一段”之声不绝于耳,学生们叽叽喳喳,热火朝天,学生“当家作主”的地位似乎得到了充足的保证和体现。
然而,在学生还没有对阅读文本产生欲罢不能的内驱力时,便让学生自定、自选学习内容,缺少教师必要的指导,这样的学习探究还可能是高效的吗?此外,在教学时,学生要求教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自己没主见,教学无主次,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的地位。不错,教学需要宽松的教学氛围,但是,为了所谓的学生“自主”,结果让教师退出教学舞台成为一个旁观者,这样的课改如何有益?
三是教师评价功能在课堂教学中走样变形。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那些智力发育迟缓、学业成绩不良、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这就是当前倡导的赏识教育、正面教育的内容之一。
然而,我们目前的赏识教育在有的地方走向了极端。在课堂教学中,更是对“不”字、“错”字三缄其口,尤其是在许多公开课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不管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理解如何,教师必定是一味叫好,赞不绝口。所谓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量的系统过程,其目的是对学生行为的变化或潜能的变化给予客观公平的价值判断。如此一味叫好,只会使表扬变得廉价,只会导致评价的诊断功能与异向功能日渐丧失。尊重学生,并不意味着对学生的不足或失误熟视无睹,听之任之。只有赏识而无批评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放弃批评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放弃教育、放弃教育者的责任!
四是对于教材的过度“崇拜”。一方面,目前的教材版本较多,尤其是在优质课竞赛中,曾经出现个别教师因为用老教材参赛而信心不足的事情。事实上,课程只是一个载体。重要的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否则的话,我们就很难理解为什么一些语文课文历经七次课改仍然得到保留,也难以理解安徒生的童话为什么适合全世界少年儿童阅读和学习了。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过于狭隘,对《教师教学用书》中提及的教学目标能够逐一完成,而对课堂教学中发现的“新目标”却不予过问,课程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与运用。
但愿我们的教师在弄清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能走出困惑和迷茫,回归到教学的本真上来,让新课程改革迈入良性发展的健康轨道。
作者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复兴中学
一是怎样科学地看待课堂教学中的“活”。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这一新型学生观,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于是,在一些课堂上我们看到:教师放开了,学生胆大了,但纪律混乱了……一句话,不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教学似乎就逃脱不了“不够活”的嫌疑,也就算不上是一节成功的“符合课改精神”的课。
究竟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活”?笔者认为,课堂教学的“活”,应该是教师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上,通过适时地组织有效的师生双边活动,实现学生思维的活跃、创新的活跃。因此,要使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需要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上下功夫,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而不是简单追求课堂教学中表面上的热闹;需要在发展学生创新精神上下功夫,激励学生广辟蹊径的灵活性,纵横捭阖的开拓性,与众不同的独创性,不囿常规的广阔性,而不是片面追求学生漫无边际的、肤浅的所谓“独特个性”。
二是有些教师迷失了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探究性学习,强调课堂中要有“学生的声音”。于是,在某些课堂上,“你想先学什么”“你想怎么学”“你喜欢读哪一段”之声不绝于耳,学生们叽叽喳喳,热火朝天,学生“当家作主”的地位似乎得到了充足的保证和体现。
然而,在学生还没有对阅读文本产生欲罢不能的内驱力时,便让学生自定、自选学习内容,缺少教师必要的指导,这样的学习探究还可能是高效的吗?此外,在教学时,学生要求教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自己没主见,教学无主次,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的地位。不错,教学需要宽松的教学氛围,但是,为了所谓的学生“自主”,结果让教师退出教学舞台成为一个旁观者,这样的课改如何有益?
三是教师评价功能在课堂教学中走样变形。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那些智力发育迟缓、学业成绩不良、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这就是当前倡导的赏识教育、正面教育的内容之一。
然而,我们目前的赏识教育在有的地方走向了极端。在课堂教学中,更是对“不”字、“错”字三缄其口,尤其是在许多公开课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不管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理解如何,教师必定是一味叫好,赞不绝口。所谓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量的系统过程,其目的是对学生行为的变化或潜能的变化给予客观公平的价值判断。如此一味叫好,只会使表扬变得廉价,只会导致评价的诊断功能与异向功能日渐丧失。尊重学生,并不意味着对学生的不足或失误熟视无睹,听之任之。只有赏识而无批评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放弃批评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放弃教育、放弃教育者的责任!
四是对于教材的过度“崇拜”。一方面,目前的教材版本较多,尤其是在优质课竞赛中,曾经出现个别教师因为用老教材参赛而信心不足的事情。事实上,课程只是一个载体。重要的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否则的话,我们就很难理解为什么一些语文课文历经七次课改仍然得到保留,也难以理解安徒生的童话为什么适合全世界少年儿童阅读和学习了。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过于狭隘,对《教师教学用书》中提及的教学目标能够逐一完成,而对课堂教学中发现的“新目标”却不予过问,课程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与运用。
但愿我们的教师在弄清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能走出困惑和迷茫,回归到教学的本真上来,让新课程改革迈入良性发展的健康轨道。
作者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复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