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gener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美能力,是人对美的欣赏、品味、创造的能力。审美素养是人的审美能力的重要体现,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人的素质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象征,而人的素质的提高其中一个标志就是人格的提升,尤其指人的道德修养与审美素养的提升。学校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场所,它在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培养审美情感,提高审美敏感度
  
  审美情感是主体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是对象是否符合主体需要的一种心理反应,是主体与客观对象间的共鸣。审美情感是审美活动的基础,如果没有审美情感。就不可能进行真正的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
  人的美感能力是在劳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审美情感非凭空而来,同样根源于社会实践与现实生活。既与先天性的因素有关,如正常的感官是审美发生的先决条件:又与后天的培养有密切关系,但主要是后天的培养。马克思曾谈到“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为什么忧心忡忡的穷人对最美丽的景色都不感兴趣呢?因为他们处于饥寒交迫中,最急切的要求是解决温饱,维持生存,哪有心情去欣赏美景呢?商人追求的是利益。他们在矿物上看到的只是矿物所能带来的丰厚利润,也不会注意到矿物的美和特性。这样的心境都抑制了审美情感的产生。
  没有审美情感的人,就不会判断真、善、美。没有审美情感,是无法进入欣赏的境界的。就后天情感而论,审美情感的发生机制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日常生活情感的升华;一是审美主体的审美经验与情感的积淀与展开。其中前者是审美情感的基础层面,而后者才是审美情感产生的核心机制。学校中的审美教育更多的是围绕后者展开的。但目前美育中存在这样一个倾向,学生不是以自己的视角去发现美,而是接受与认同某种“权威”的解释,在对美的对象的欣赏中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的情感共鸣。审美情感是一种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生命体验。在教学实践中。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使他们不但拥有自己的感受,还能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与学生间、学生与教师间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使学生的潜能真正表现出来,从而进行审美情感的培养,以一种无功利、超脱世俗的心态进人对审美对象的欣赏,我们才能够进一步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具有审美的敏感度。
  
  二、树立健康的审美观,指导审美活动的实践
  
  审美活动作为一种认识活动,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同时又包含着理性的内容,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又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人们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形成具有一定程度稳定性的审美观,它决定了人们对对象的审视。同样是对梅花的歌咏,南宋诗人陆游与伟大领袖毛泽东由于审美观的巨大差异,形成不同的审美趣味。毛泽东同志的审美观由于强烈的革命性与进步性。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他的《卜算子,咏梅》充满高度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颇具伟人气度;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却没有这种气魄与胸怀,读来深觉悲凉与压抑。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就是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心灵的建设。健康的审美思想、审美观念,能够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辨别美丑的能力,有助于我们对各种美的形态——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形式美等的欣赏和创造,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首先是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学好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不仅要对马克思经典作家提出的原则性的美学观点,如“劳动创造了美”、“美的规律”、“自然的人化”、“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等,有透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其次。学习相关的美学知识与理论。美学是研究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历史的变化着的美、美感和艺术的科学。美学中的一些范畴和规律,是随着社会生活和审美活动的发展而发展的。通过美学知识的学习。可以丰富我们的思想。充实我们的观点,促进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促进健康审美观的建立。再次,要热爱生活。拥抱生活。热爱生活,就是对生命的热爱,对美的追求。自觉地用“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的生活。热爱生活。就会有积极的生活态度,高尚的生活情趣,崇高的生活理想,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必然会有助于健康审美观的形成。
  
  三、提高审美能力,张扬审美个性
  
  审美情感决定着能否顺利开展审美活动,审美观决定了对审美对象的选择,审美能力影响着对审美对象的理解与感受程度。审美能力,简单而言,就是审美评价与判断能力,是对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现象进行分析时所需要的一种综合素质与能力,它包括审美欣赏能力、审美判断能力、审美创造能力。面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人获得的美感是不同的。上文谈到。要通过日常生活情感的升华和审美经验与情感的积淀与展开培养审美情感。但自然、社会、生活中美的形态是丰富多样、千姿百态的,有的人善于发现,有的人却不善于把握。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也讲过“美和丑因互相对照而显著”。这说明美与丑往往混杂在一起,不容易区分。对于广大学生来说,他们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的发展形成阶段。没有足够的审美经验。再加上当下世俗化、平面化的社会文化风尚的影响。容易在审美判断中出现一些偏差。
  怎样提高审美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在健康审美观的指导下,在审美实践中锻炼提高。美是由人类所创造,同时也是由人类所欣赏。当你在欣赏美的实践中。你就创造了新的意象,获得了美感。这种美感应用于新的欣赏实践活动中时。对美的理解和感受就会得到深化,这样。审美能力就会得到提高。这需要教师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美的海洋中陶冶性情。形成一定深度的审美观念与方法,提高审美水平及对美丑的判断力。其次,还要具有丰富的文化艺术修养,这有助于我们对美的欣赏和创造。如对泰山的欣赏。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但如果我们对泰山的文化知识背景有足够的了解,就会获得更深层次的审美感受。即便是具有同样的文化知识背景的人,在对泰山的观照中也会获得不同的情趣。这就是审美创造性的充分体现。也是审美个性的充分体现。欣赏者通过审美创造、发现、彰显了美。在这种意义上,对美的欣赏也是一种创造,在对美的欣赏中也提高了主体的审美创造能力。
  美是生活的最高法则。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通过审美修养的提高,使学生能发现生活中的美。欣赏身边的美。自觉分辨现实生活中的美丑,主动追求美、创造美,用审美的态度观照人类的生命活动。用审美的眼光对待生活。面对人生。从更高的层面来讲。美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全社会的每一个公民都应该自觉地创造美、维护美,确立美的意识,为人类对美的追求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其他文献
在1960—2005年长江流域147气象观测站汛期4-9月逐日降水资料基础上,通过计算逐站大于95th强降水及其间隔天数、小于1.27mm/d的持续天数,分析长江流域降水极值时间序列的时空分布
“五虎上将”,一个听来颇有传奇色彩的称谓,但在“高饶反党联盟”出现的1954年,“五虎上将”就是“高岗反党集团骨干分子”的另一种说法。
1994年1月19日至25日,市政府研究室企业执行新税制情况调研组,先后到莆田县合成氨厂、莆田县鞋革厂、仙游糖厂、仙游电机厂、仙游县税务局进行调研,分别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
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启发学生的主动精神,利用班级集体功能以及面向社会。利用班级集体功能,就是通过课堂上的合作实践,促进学生在校内互相接触和参与群体交流,
苗木企业参加展会主要是让观众记住自己.让观众记住自己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有的高贵典雅,有的粗俗鄙陋,有的记忆持久,有的转瞬即忘,展会中的创意是苗木企业必须探索的问题.如
【摘 要】 初中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拦路虎”。学生解题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不仅与学生的知识面较浅有关,还应当考虑到教师的授课方法是否存在问题,以及学生是否掌握解答各类题型的技巧。在当下的课堂学习中,随着学生综合素养的逐步提高,一些传统问题已经较为少见,比如以往初中阶段的学生英文水平普遍较低,对化学公式和部分概念认识模糊或难以辨别。但新的发展总是会出现新的问题,教师需要及时发现并正确处理。
【摘 要】 苏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结合新课标的相关要求,提出了对学生进行“拓展视野与拓展思维”的教育教学方式。其中又融会信息的提示、调研的探究以及资料的体现和生物实验的应用等内容进行了全方位的设计。本文将结合生物教学中的三维教学目标以及生物的文化底蕴等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 高中生物;拓展知识;应用技巧  新课改以来,高中生物教学更加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在教材的运用上,
【摘 要】 信息社会科技高速发展,作为信息时代的公民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一社会的要求并实现自己的人生和社会价值,就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其中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一任务需要信息技术课程来完成。作为一线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笔者认为为了提升本课程的有效教学,有必要从教学计划、教学情境、课程开发、个性化施教以及师生关系等方面进行努力,以更好地实现上述目标。  【关键词】 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  现代信息社
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是提高城市整体美观度的重要手段,城市园林不仅要具有生态性,更要具有实用性。探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问题与方法,是实现城市园林绿化目标的重要前提。文章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