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中学学科中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尤为重要,也可以说,这是祖国和时代赋予我们中学语文教师的重任。阅读教学是以文章教学为中心组织学生学习文本解读、培养阅读能力的教学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训练的关键,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决定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素质呢?通过不断探索实践我总结出了"五步探求法",仅供参考。
一、自我探求
"自我探求"是让学生在上新课之前,利用已有知识、能力,对所讲课文的思想内容、结构,进行自我尝试,也就是预习过程。
基本方法是: 1.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2.初读课文,确定体裁,粗知大意。3.出示思考题,自行探索。
A假如我是作者,应如何来写这篇文章?(写何内容?用何方法?按何顺序?表达什么思想?)
B我的设想和作者所写有何不同?(写出纪要)圈点疑难。
"自我探求"中的问题也可让学生根据目标自设题目。探索中,学生的设想和作者所写有很多差异,于是爱表现、好参与、自我意识强,常常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实践者的特点,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激发其自我学习意识。这样做能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增强独立性,减少依赖性。同时,学生初步了解课文,找到疑点,带着疑问听课,又减少了盲目性,增强了听课效果。
这一步训练,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教材重点、难点,安排好预习计划。计划要根据学生情况而定,不宜过多,不要过于深入课文内容的细节,否则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或畏惧情绪,产生相反的效果。另外,教师还要认真检查学生的预习纪要,了解情况,掌握探求的中心议题。
二、相互探求
"相互探求"是在课上让学生对自我探求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相互交流、读议、争辩,以发展学生思维,解决一部分问题。基本方法是:
1.学生熟读课文,进一步验证已知问题,归纳未知问题(教师从中检查"相互探求"效果,对课堂教学现状和进展做出明确的判断,确定相互探求的合理计划)。
2.教师用不同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进一步争议,得出结果。
"相互探求"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形成自学能力较理想的方式。过程中学生进行辩论,辩者必据理力争,而这个"理"字就必须从文中来。因此要进一步促使学生阅读思考,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促使学生养成如下习惯:
A要认真阅读,尽力理解;B要使语言准确、条理、生动;C要注意倾听别人意见,并用自己的思维进行加工处理;D要考虑足够的证据,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在语言的理解与表达中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一步训练要求教师在掌握探求的中心议题的情况下,采取恰当形式组织学生,如分组讨论、集体讨论等。教师课前应有充分准备,考虑到课上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要有一定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三、归纳探求。
"归纳探求"是教师在学生完成相互探求之后,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已知情况和未知情况,把握住问题的重点、难点,选准突破口进行突破的过程。基本方法是:
1.检查相互探求效果,找出问题的焦点。
2.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学生质疑情况进行合理设疑。
3.针对文章的不同结构和不同训练重点,选准突破口。
这一步训练要求教师耐心听取讨论结果,弄清学生争议所在,联系重点难点,选准突破口。操作中要注意对学生讨论的表现和结果加以奖励、表扬,使其品尝成功喜悦,不可妄加批驳。
四、师生探求
"师生探求"是教师运用不同手段,启发、诱导学生对问题的重点难点进行最后的突破。
师生解疑方法不一,但有五点应注意: 1. 一定要围绕课文重点难点进行,不要偏离教材这条主线;2.根据不同问题,从不同角度来开拓学生思维;3. 教师在精讲中,注意传授学习方法;4. 教师在起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辅助下,去进一步探索问题,揭示事物的本质;5. 分析课文时,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走,做到作者、教师、学生三者心连心,思想感情融为一体。
这一步训练可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操作过程中在教师引导下解决重难点,学生既培养了能力,又掌握了学习方法,获得了知识,会产生充实感和成就感。但应注意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思考应由易到难,不可操之过急或照本宣科,力求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五、综合探求。
"综合探求"是教师指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一个训练过程。中心议题是如何做到"读"与"写"的紧密结合,根据不同文章的不同结构、特点进行缩写、扩写、改写、仿写等练习。
"综合探求"的重点是教师在课堂上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把对本文的不同看法说一说,再议一议,看看谁有哪些独到之处,最后教师再给予点拨,鼓励他们的独创精神。
这一步训练,一方面使课文内容得到了更大程度的理解和消化,又提高了学生组织材料的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真可谓一举多得。
"五步探求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实践,尽管某个环节、步骤还不够具体和完善,但我认为很适合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适合河北实验教材的编排意图。因为它不仅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参与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成功意识。
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素质呢?通过不断探索实践我总结出了"五步探求法",仅供参考。
一、自我探求
"自我探求"是让学生在上新课之前,利用已有知识、能力,对所讲课文的思想内容、结构,进行自我尝试,也就是预习过程。
基本方法是: 1.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2.初读课文,确定体裁,粗知大意。3.出示思考题,自行探索。
A假如我是作者,应如何来写这篇文章?(写何内容?用何方法?按何顺序?表达什么思想?)
B我的设想和作者所写有何不同?(写出纪要)圈点疑难。
"自我探求"中的问题也可让学生根据目标自设题目。探索中,学生的设想和作者所写有很多差异,于是爱表现、好参与、自我意识强,常常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实践者的特点,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激发其自我学习意识。这样做能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增强独立性,减少依赖性。同时,学生初步了解课文,找到疑点,带着疑问听课,又减少了盲目性,增强了听课效果。
这一步训练,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教材重点、难点,安排好预习计划。计划要根据学生情况而定,不宜过多,不要过于深入课文内容的细节,否则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或畏惧情绪,产生相反的效果。另外,教师还要认真检查学生的预习纪要,了解情况,掌握探求的中心议题。
二、相互探求
"相互探求"是在课上让学生对自我探求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相互交流、读议、争辩,以发展学生思维,解决一部分问题。基本方法是:
1.学生熟读课文,进一步验证已知问题,归纳未知问题(教师从中检查"相互探求"效果,对课堂教学现状和进展做出明确的判断,确定相互探求的合理计划)。
2.教师用不同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进一步争议,得出结果。
"相互探求"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形成自学能力较理想的方式。过程中学生进行辩论,辩者必据理力争,而这个"理"字就必须从文中来。因此要进一步促使学生阅读思考,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促使学生养成如下习惯:
A要认真阅读,尽力理解;B要使语言准确、条理、生动;C要注意倾听别人意见,并用自己的思维进行加工处理;D要考虑足够的证据,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在语言的理解与表达中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一步训练要求教师在掌握探求的中心议题的情况下,采取恰当形式组织学生,如分组讨论、集体讨论等。教师课前应有充分准备,考虑到课上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要有一定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三、归纳探求。
"归纳探求"是教师在学生完成相互探求之后,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已知情况和未知情况,把握住问题的重点、难点,选准突破口进行突破的过程。基本方法是:
1.检查相互探求效果,找出问题的焦点。
2.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学生质疑情况进行合理设疑。
3.针对文章的不同结构和不同训练重点,选准突破口。
这一步训练要求教师耐心听取讨论结果,弄清学生争议所在,联系重点难点,选准突破口。操作中要注意对学生讨论的表现和结果加以奖励、表扬,使其品尝成功喜悦,不可妄加批驳。
四、师生探求
"师生探求"是教师运用不同手段,启发、诱导学生对问题的重点难点进行最后的突破。
师生解疑方法不一,但有五点应注意: 1. 一定要围绕课文重点难点进行,不要偏离教材这条主线;2.根据不同问题,从不同角度来开拓学生思维;3. 教师在精讲中,注意传授学习方法;4. 教师在起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辅助下,去进一步探索问题,揭示事物的本质;5. 分析课文时,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走,做到作者、教师、学生三者心连心,思想感情融为一体。
这一步训练可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操作过程中在教师引导下解决重难点,学生既培养了能力,又掌握了学习方法,获得了知识,会产生充实感和成就感。但应注意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思考应由易到难,不可操之过急或照本宣科,力求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五、综合探求。
"综合探求"是教师指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一个训练过程。中心议题是如何做到"读"与"写"的紧密结合,根据不同文章的不同结构、特点进行缩写、扩写、改写、仿写等练习。
"综合探求"的重点是教师在课堂上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把对本文的不同看法说一说,再议一议,看看谁有哪些独到之处,最后教师再给予点拨,鼓励他们的独创精神。
这一步训练,一方面使课文内容得到了更大程度的理解和消化,又提高了学生组织材料的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真可谓一举多得。
"五步探求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实践,尽管某个环节、步骤还不够具体和完善,但我认为很适合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适合河北实验教材的编排意图。因为它不仅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参与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成功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