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与“隙”:传统文化专题阅读主旨探究的突破口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rew2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设想】
  在2017版新课程标准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各个部分,“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为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总而言之,新课标、新高考、新教材都突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如何保持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弘扬这种文化,是文学作品需要表现和阐释的重大主题,也是现代人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另外,笔者在现代文阅读传统文化专题复习中,发现学生的此类文本知识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如对“传统文化”概念认知模糊、解读文本无从下手、抓不住文章的主旨等,以致答题失分严重。因此,本节课通过指导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和”与“隙”入手,寻找作者的着力点,引导学生更加准确地探究文本的主旨,同时也希望学生通过本专题的阅读,能对中国传统文化树立一个正确的态度。
  【教学目标】
  1.通过系列文本的阅读,了解传统文化,感知传统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变化。
  2.自主探究,学会以文本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和”与“隙”为抓手,把握文章主旨。
  3.通过对比阅读,领悟现代经济文明与传统文化各自的价值,树立正确看待两者之间的“和”与“隙”的态度。
  【教学环节】

一、新课导入


  (一)直击高考:呈现高考中传统文化阅读真题
  2013年浙江卷《牛铃叮当》
  2013年安徽卷《樱桃》
  2018年浙江卷《汴京的星河》
  2018年全国卷Ⅱ《有声电影》
  (二)问题展示
  以《安乐居》与《汴京的星河》为例,呈现答案,归纳病因。发现学生失分的最终原因是因为没有读懂文本。

二、读懂文本,“和”与“隙”三步走


  (一)晰概念,明主体
  什么是传统文化。根据《汴京的星河》《安乐居》指出相关内容,晰概念,明主体,确定其上位。
  汴京的街,古今相映成趣,一片繁荣。路这厢,高高耸立起一幢幢现代化大楼;路那厢,则一色是明清风味的木柱木门木棚,特别是那雕楼朱漆的木窗棂,让人想起白话小说中所写的布衣小帽的“市井人家”……
  紧挨着相园寺的小商品市场,设在一条长而又长的窄巷内,天天人头攒动,熙来攘往,那琳琅满目的小摊和形形色色的顾客,还真像升平鼎盛的北宋“相国寺万姓交易”的盛况呢!
  —— 《汴京的星河》
  明清风味的木柱木门木棚、相国寺 上位 传统建筑、历史
  这天,安乐居来了三个小伙子:长头发,小胡子、大花衬衫、苹果牌牛仔裤、尖头高跟大盖鞋,变色眼镜。进门一看:“嗨,有兔头!”——他们是冲着兔头来了。这三位要了十个兔头、三个猪蹄、一只鸭子、三盘包子,自己带来八瓶青岛啤酒,一边抽着“万宝路”,一边吃喝起来。安乐林喝酒的老酒座都瞟了他们一眼。三位吃喝了一阵,把筷子一挥,走了。都骑的是亚马哈。嘟嘟嘟……桌子上一堆碎骨头、咬了一口的包子皮,还有一盘没动过的包子。老王看着那盘包子,撇了撇嘴:“这是什么买卖!”
  …………
  “安乐居已经没有了。房子翻盖过了。现在那儿是一个什么贸易中心。”
  —— 《安乐居》
  安乐居老酒客、安乐居 上位 生活方式、传统建筑
  总结: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建筑、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二)聚重心,定基调
  还是以《汴京的星河》与《安乐居》为例,解读文本,聚焦作者的写作重心,明确“和”与“隙”的概念,确定作者在文本中的情感基调。



  隙:“矛盾”“冲突”,在经济发展中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原先沉淀下来固有的传统文化与相对应的现代文明共存中有鲜明的反差,或者产生了激烈的矛盾与冲突,甚至逐渐走到了现代文明的对立面,更甚者消亡。
  (三)抓着力,探主旨
  同样以《汴京的星河》与《安乐居》为例,在定下基调后,学会抓住两种文化之间,作者的着力点在“和”还是“隙”,即作者着力点在于突出两者文化的矛盾冲突还是在于突出两者文化的和谐共生,以此作为探究文本主旨的突破口。


三、方法总结


  1.晰概念,明主体。找出文本中传统文化主体对象,明确其上位点。
  2.聚重心,定基调。解读文本确定重点是写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和”还是“隙”。
  3.抓着力,探主旨。根据作者着力点在于突出两者文化的矛盾冲突还是在于突出两者文化的和谐共生,以此作为探究文本主旨的突破口,明确文本主旨。
  但是文本中作者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对于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的继承的情感态度也常常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
  总结:
  1.笔墨在于“隙”,作者着力点在于突出两者文化的矛盾冲突,主题往往是表达对传统文化消逝的一种怅惘,对于过去传统文化生活的一种眷恋。引发我们对于传统文化如何传承以及现代经济发展的一种思考。
  如有“和”的存在则是对于经济发展的一定认可。
  2.笔墨在于“和”,作者着力点在于突出两者文化的和谐共生,主题往往是讴歌时代的进步,赋予了传统文化一种新的生命力。
  如有“隙”的存在则往往还是有一种行走在消逝中的遗憾。

四、课后作业


  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完成2013年高考安徽卷《樱桃》的主题探究。
  作者簡介:浙江省严州中学新安江校区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自主先学相较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更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自主先学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不接受他人支配的前提下通过阅读、研究、观察、实践等手段促使个体得到持续变化,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在进行课程改革的时候要改变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状态,强调学生调动现有知识储备积极参与,敢于质疑探究,培养其收集、筛选、获取、整合和处理重要信息的能力,以及基于相关信息分析
期刊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对一堂好课的评价众说纷纭,那些错误多出的课却好像更有发展提升的空间。“出错”是课堂教学真实而正常的现象,也是必然现象,尤其低年级学生知识经验不足,学习能力缺乏,“错误”无时不在。教师如果能化“错误”为“资源”,则可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逐步提升学习能力,使“错误”成为课堂的“亮点”、学生的“拔节点”。一、知识性错误:联系生活,填补概念缺位  低年级学生的知识不丰富,对一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谓绘本,即是指画出来的图书,将图画和文字有效结合起来,并以生动有趣的方式来表达故事,传递思想。绘本作为小学生喜爱的图书,以触动心灵的方式促使幼儿感知生活,感知世界,将枯燥的文字转为了生动的图画,很好地吸引了小学生
期刊
深度学习是学生在内在动机的驱动下,在理解反思的基础上,对新思想、新知识进行批判分析,使新旧信息和多学科信息达到整合,从而重建认知结构、有效迁移转化并解决真实情境中复杂问题的学习。因为深度学习最终强调的是在解决问题的真实情境中对学习知识的重新建构和有效迁移,所以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在多篇文本的解读过程中自主寻找文本间的显性或者隐性信息,并借助这些信息举一反三解决新问题,这才是深度学习的真正
期刊
现代新儒学代表冯友兰提出“人生境界”说,分为四个层次: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最高一层是天地境界。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的状态;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该成为的状态。教育的核心是立德树人,笔者就以《三国演义》教学为例,探索经典阅读“美育”三步走。一、以美兴人,悦读起步  1.以读带读,听读到录读。教学《三顾茅庐》一课,我首先让学生去听朗读范文。一周后,我开始换着故事读,《桃园三
期刊
关于“美”黑格尔这样说道:“美的形象是丰富多彩的,而美也是到处显现的,人类本性中就有普遍的爱美的要求。”正是这种爱美的要求或追求,使人流连在古典诗词“美的旋律”“美的意境”“美的情感”当中。而要承载诗词的美,必须要有与之相匹配的美的容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所谓美的容器是指美的教学形式。教学形式的美与教学内容的美相互融合,才能最大程度地呈现“美”。另外,托·阿奎那认为“美”中一个要素是适当的比例或和
期刊
语文的根本任务无非是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老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随文练笔训练点,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写作氛围,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真正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一、联系细节场景,细腻刻画精彩瞬间  学生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往往不够细腻传神,或死搬硬套略显生硬,或提纲挈领无血无肉,或细节描写不到位无法唤起读者共鸣。面对这样写作的尴尬局面,我主张学生进行随文练笔,鼓励学生捕捉课
期刊
从统编教材教学现状来看,许多教师仍停留在用教材教语文要素的阶段,忽视教材中蕴含的文化因素,忽略传统文化蕴含的育人智慧,丢却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传承。聚焦《竹石》这首古诗的教学价值,探索《竹石》教学设计的策略,以期探尋赋予文本生命力的有效路径。  2019年秋,全国统一使用统编版语文教材。新教材采取双线组元编排单元,每个单元兼顾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众多一线小学语文教师,能够
期刊
习作单元是统编版教材新增的一个指向如何写作的程序性知识功能单元。它以学生习作能力的发展为靶心,精心设计了“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等读写训练融合“点”,环环相扣,精准发力,使习作训练可视化,为儿童习作搭建支架,提供有效策略。  四下安排了“写景”习作单元,指导学生初步把握按游览顺序写景物的知识与方法。“精读课文”《海上日出》要求按顺序“说说海上日出的景象”,《记金华的
期刊
俄罗斯作家冈察洛夫说:“我只写我熟悉的、体验过和思考过的事物。”可以说,每一位作家笔下耕耘的都是自己的日常生活或者与此紧密联系的东西。他们每时每刻都在对生活进行艺术体验。这种体验从接触客观生活的一刹那开始,直待创作欲望萌發即结束。审美表象在艺术构思和传达的过程中,通过审美意象、艺术形象的表现达到圆满。而这种体验有时候是在作家自觉情况下实现的,包含艺术构思的成分;有时则是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实现,没有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