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省常州市新桥高级中学,江苏 常州 213000)
【摘要】古代戏剧作品对高中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与塑造具有独特价值,我们需改变那种支离破碎解读文本、纯粹思想道德说教的传统做法,从过于强调语文工具性的做法中解放出来,深度挖掘高中古代戏剧教学的育人功能。本文以此为目标,从原则和方法角度,对高中古代戏剧教学的有效实施进行探究。
【关键词】高中;古代戏剧;教学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高中古代戏剧教学离不开语言实践,既要积累语文知识、训练语言能力,又要让学生陶冶情操、学会做人、塑造人格,把语文作为“做人的工具、生活的工具、发展智力的工具”。语文教学中“鱼”和“熊掌”应当兼得,在古代戏剧教学中,更应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一、消除时代造成的审美距离,调动学生的审美情感
戏剧是以真人的表演为媒介,但是脱离文本和时代、想当然的理解,在古代戏剧的教学中比较普遍。要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就应立足激发学生情感。
(一)教师要有一颗易感动的心
心理研究表明,人的感情产生需要相关情境,并且在特定条件下还可以影响周围的人。课堂上老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率先进入角色情境,时而鼓舞昂扬,时而如诉如泣,带着学生从“有我之境”进入“无我之境”,学生于潜移默化中自然受到情感熏陶、心灵陶冶。
(二)充分挖掘课内外资源
教学中,教师可主动地、创造性地选择作品,把元杂剧中“文采派”作品同“本色派”放一起教学,或将反映元代社会生活、反映爱情等同类题材作品放一起教学。另外,还可利用图书馆、多媒体等资源,拓展课外阅读。通过灵活取舍,使学生在各类文本的渗透与整合中开阔视野。
(三)运用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
教师可运用适当的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甚至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自行搜集。课后,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戏剧作品讨论会、报告会、文学社团等活动,交流阅读心得。此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结合地方戏、歌舞戏等,让学生与元杂剧中的唱词作比较、尝试戏剧表演,拓展课堂教学外延,调动学生情感交流。
二、紧扣并适时拓展文本,传授阅读鉴赏的方法
古代戏剧教学中需审视教学方法上的创新与继承,协调好新的理念和传统教法的关系、教学内容同教学模式的关系,要以“如何用语文来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教学目标前提,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握以下环节。
(一)掌握元杂剧的基本常识
由于教材中关于元杂剧的知识相对较少,加上学生接触面也较小,教师就必须系统介绍基本知识,如:大概的形成发展过程、形式特点、语言特色、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诸如关汉卿、马致远、汤显祖、王实甫等之类的代表性作家情况,从而为学生的阅读鉴赏提供常识保障。
(二)了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
阅读古代戏剧作品的敲门砖是了解作者、了解社会时代背景,有了这些资料,读者就能更好地感知作者的精神世界,并与之对话。当然,阅读鉴赏更要立足文本,再跳出文本,古代戏剧的鉴赏应该是在特定情境下、知晓社会及作者创作背景后的合理解读。
(三)通过诵读品味作品艺术魅力
古代戏剧讲究韵律声调,具有意境美等特点,而元杂剧最精彩的地方,“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总而言之,联系学生实际,结合作品特点,通过揣摩语言来鉴赏作品、感知魅力,是古代戏剧阅读的重要途径。
(四)紧扣情节冲突理解人物与主题
矛盾冲突是古代戏剧情节构成的基础,也是展现人物形象特征的有效途径。例如《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的崔莺莺,当她与张生分别时,内心矛盾冲突加剧,她一方面担心如果张生此行不得官,他们就难以结合;另一方面,如果张生得官,她又怕张生“停妻再娶妻”。由此可见,崔莺莺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综合体,因为她既追求爱情自由和美好生活,又不能摆脱封建门第观念的束缚。
三、倡导个性化阅读学习,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人文情怀
突出学生学习个性,调动学习愿望,重视个性化学习,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
(一)提倡合乎情理的多元解读
针对古代戏剧艺术的丰富、开放和不确定性,我们提倡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层面进行多元解读,如:通过探究关汉卿作品的情感、思想及社会价值等,增加对其作品的理解深度;从独特性、创新性以及文学史上地位等方面,对其作品进行更为客观、深度的评价。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积极解读,师生很容易就挖掘出人物形象的亮点,拉近与作品的距离。
(二)倡导个性阅读的专项探究
从深层次角度来讲,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树立个性阅读的钻研方向,如:研究戏剧冲突、研究戏剧语言、尝试剧本创作等。在这方面,语文新课程改革已为促进高中生个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和环境。以江苏省为例,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后,语文就进入选修模块教学,“选修”模块的出现可以弥补“必修”模块中蜻蜓点水的触及,能够让学生在一段时间内集中注意力、系统性的学习与研究。但是,为了避免学生在选修时过度追捧与高考内容直接关联的小说、散文、诗词等,教师还应该适度地引导,并合理安排学习时段。
(三)挖掘古代戏剧作品的人文内涵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古代戏剧专题的课堂,对作品内容去伪存真,引导学生在閱读鉴赏中汲取精华、去其糟粕,进一步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窦娥冤》中的窦娥,一方面,正遭受着封建礼教的迫害;另一方面,又在不自觉地维护那束缚压迫人性的道德观。同样,元杂剧中倡导“学而优则仕”,以及青年男女为了爱情私订终身、私奔等,对当今更为开放的社会中的学生,容易产生负面影响。综上所述,教师更要通过对作品的解读、人物的分析等,让学生真正理解在元朝那种特定社会背景下作品所反映出的重德讲义、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等的传统道德观,真正明白并辨别善恶。
参考文献
周庆元.21世纪中国语文教育的全方位突破[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3).
(编辑:龙贤东)
【摘要】古代戏剧作品对高中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与塑造具有独特价值,我们需改变那种支离破碎解读文本、纯粹思想道德说教的传统做法,从过于强调语文工具性的做法中解放出来,深度挖掘高中古代戏剧教学的育人功能。本文以此为目标,从原则和方法角度,对高中古代戏剧教学的有效实施进行探究。
【关键词】高中;古代戏剧;教学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高中古代戏剧教学离不开语言实践,既要积累语文知识、训练语言能力,又要让学生陶冶情操、学会做人、塑造人格,把语文作为“做人的工具、生活的工具、发展智力的工具”。语文教学中“鱼”和“熊掌”应当兼得,在古代戏剧教学中,更应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一、消除时代造成的审美距离,调动学生的审美情感
戏剧是以真人的表演为媒介,但是脱离文本和时代、想当然的理解,在古代戏剧的教学中比较普遍。要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就应立足激发学生情感。
(一)教师要有一颗易感动的心
心理研究表明,人的感情产生需要相关情境,并且在特定条件下还可以影响周围的人。课堂上老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率先进入角色情境,时而鼓舞昂扬,时而如诉如泣,带着学生从“有我之境”进入“无我之境”,学生于潜移默化中自然受到情感熏陶、心灵陶冶。
(二)充分挖掘课内外资源
教学中,教师可主动地、创造性地选择作品,把元杂剧中“文采派”作品同“本色派”放一起教学,或将反映元代社会生活、反映爱情等同类题材作品放一起教学。另外,还可利用图书馆、多媒体等资源,拓展课外阅读。通过灵活取舍,使学生在各类文本的渗透与整合中开阔视野。
(三)运用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
教师可运用适当的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甚至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自行搜集。课后,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戏剧作品讨论会、报告会、文学社团等活动,交流阅读心得。此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结合地方戏、歌舞戏等,让学生与元杂剧中的唱词作比较、尝试戏剧表演,拓展课堂教学外延,调动学生情感交流。
二、紧扣并适时拓展文本,传授阅读鉴赏的方法
古代戏剧教学中需审视教学方法上的创新与继承,协调好新的理念和传统教法的关系、教学内容同教学模式的关系,要以“如何用语文来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教学目标前提,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握以下环节。
(一)掌握元杂剧的基本常识
由于教材中关于元杂剧的知识相对较少,加上学生接触面也较小,教师就必须系统介绍基本知识,如:大概的形成发展过程、形式特点、语言特色、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诸如关汉卿、马致远、汤显祖、王实甫等之类的代表性作家情况,从而为学生的阅读鉴赏提供常识保障。
(二)了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
阅读古代戏剧作品的敲门砖是了解作者、了解社会时代背景,有了这些资料,读者就能更好地感知作者的精神世界,并与之对话。当然,阅读鉴赏更要立足文本,再跳出文本,古代戏剧的鉴赏应该是在特定情境下、知晓社会及作者创作背景后的合理解读。
(三)通过诵读品味作品艺术魅力
古代戏剧讲究韵律声调,具有意境美等特点,而元杂剧最精彩的地方,“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总而言之,联系学生实际,结合作品特点,通过揣摩语言来鉴赏作品、感知魅力,是古代戏剧阅读的重要途径。
(四)紧扣情节冲突理解人物与主题
矛盾冲突是古代戏剧情节构成的基础,也是展现人物形象特征的有效途径。例如《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的崔莺莺,当她与张生分别时,内心矛盾冲突加剧,她一方面担心如果张生此行不得官,他们就难以结合;另一方面,如果张生得官,她又怕张生“停妻再娶妻”。由此可见,崔莺莺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综合体,因为她既追求爱情自由和美好生活,又不能摆脱封建门第观念的束缚。
三、倡导个性化阅读学习,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人文情怀
突出学生学习个性,调动学习愿望,重视个性化学习,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
(一)提倡合乎情理的多元解读
针对古代戏剧艺术的丰富、开放和不确定性,我们提倡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层面进行多元解读,如:通过探究关汉卿作品的情感、思想及社会价值等,增加对其作品的理解深度;从独特性、创新性以及文学史上地位等方面,对其作品进行更为客观、深度的评价。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积极解读,师生很容易就挖掘出人物形象的亮点,拉近与作品的距离。
(二)倡导个性阅读的专项探究
从深层次角度来讲,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树立个性阅读的钻研方向,如:研究戏剧冲突、研究戏剧语言、尝试剧本创作等。在这方面,语文新课程改革已为促进高中生个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和环境。以江苏省为例,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后,语文就进入选修模块教学,“选修”模块的出现可以弥补“必修”模块中蜻蜓点水的触及,能够让学生在一段时间内集中注意力、系统性的学习与研究。但是,为了避免学生在选修时过度追捧与高考内容直接关联的小说、散文、诗词等,教师还应该适度地引导,并合理安排学习时段。
(三)挖掘古代戏剧作品的人文内涵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古代戏剧专题的课堂,对作品内容去伪存真,引导学生在閱读鉴赏中汲取精华、去其糟粕,进一步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窦娥冤》中的窦娥,一方面,正遭受着封建礼教的迫害;另一方面,又在不自觉地维护那束缚压迫人性的道德观。同样,元杂剧中倡导“学而优则仕”,以及青年男女为了爱情私订终身、私奔等,对当今更为开放的社会中的学生,容易产生负面影响。综上所述,教师更要通过对作品的解读、人物的分析等,让学生真正理解在元朝那种特定社会背景下作品所反映出的重德讲义、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等的传统道德观,真正明白并辨别善恶。
参考文献
周庆元.21世纪中国语文教育的全方位突破[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3).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