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近些年来的飞速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量是越来越大,速度是越来越快,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大量的开发自然资源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崛起,但自然资源过度的开发所产生系列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严重。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环境教育
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三大难题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环境污染问题在世界各国日益凸显,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和复杂,对环境问题的研究也发展到新的高潮。基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受教育程度不高、环境意识较薄弱、环境问题严重等基本国情,加强环境教育迫在眉睫。《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指出,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全球问题不断演化的今天,地理教育的重要性日渐显著。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中国与世界的环境状况不容乐观,频发的全球性自然灾害逐渐给人类带来警示,环境问题若再得不到有效重视,那么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很可能给予人类更大的报复。环境问题关系到人类的后代和人类的持续性发展,应当积极联想到目前自然资源过度开采利用和自然环境破坏对人类未来造成的影响。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环境危机意识与环境保护意识,是一项补救性的措施,但对未来人类社会发展会产生积极意义。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的方法
1.教学理念的渗透
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育理念中的渗透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类活动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在新课程标准改革之后,地理教学中新增加了人文环境这节内容,在这部分内容中学生可以了解到人文环境和大自然的关系。人文环境的发展受到大自然的影响,在古代人们收到洪水的威胁后创造了水利工程。同样,现在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会有相应的活动与之相适应,如人受到沙尘暴的侵袭后意识到了植树造林的重要性,人类的活动永远受到大自然的影响,同样人的活动会反影响到大自然。人类要想在大自然中永久地生存下去就要和大自然和平相处,要去适应大自然,努力保护大自然,不能企图去改造大自然,否则会受到大自然惩罚。二是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当今社会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土地沙漠化、空气污染、噪声污染以及水资源污染等,在地理教学中逐渐渗透环境教育,就是让人们明白人类活动对大自然造成的破坏有多严重,这些破坏最终会反作用于人类自身,通过渗透环境教育让人们逐步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立足于地理教材,渗透环境教育
高中阶段地理所涉及知识范围广,学科深度较浅,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在地理教材中有很多關于环境方面的知识,比如,大气、温度、海洋、陆地、矿产资源等等,此外还包含农业、工业、城市以及交通等人文环境方面的知识,可谓是对环境知识阐述的较为详尽。广大高中地理教师应善于发现地理教材中的环境元素,通过课前备课巧妙地将环境教育融合到课堂教育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地理学科知识的同时不自觉地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激发他们对环境保护的热情。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大气环境保护章节的学习,教师应对课本知识内容进行拓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哪些是对大气环境破坏的行为,哪些是保护大气环境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课堂共同探讨大气环境保护问题中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引发他们保护环境的欲望,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此外,地理教材中关于人口问题等方面的知识涉及的也比较多,教师应根据生活实际,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人口调查活动,让学生从人口调查活动中切身感受到人口危机问题,可有效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综上我们可以发现,高中地理教材中同环境教育相联系的知识内容较多,教师应善于发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元素,同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充分地利用地理学科特点,让学生在学习中理解环境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
3.在课外活动中强化环境教育
地理教师应把环境教育“渗于课内,教于课外”,重视在实践中搞好环境教育。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组织学生参与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开展“垃圾分类排放”的活动,让学生意识到垃圾是摆错位置的财富;开展“省一滴水,节一度电,珍惜一粒粮食”的活动。引导学生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鼓励学生购买绿色产品,自带购物袋,多骑自行车,支持绿色环保工业的发展,达到保护资源和净化环境的目的。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意识到环境及环境问题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建‘环境兴趣小组,鼓励环境小组的志愿者进行气象观测、水污染采样化验、大气质量检测等实践活动。同时,还可以在“地球一小时”、“国际湿地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期间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题纪念活动,如在“地球一小时”活动期间,带领学生关掉学校的灯,让学生亲身实践环境保护的具体行动;在“世界动物日”开展“动物是我们的好朋友”等专题讲座活动,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爱护动物,保护生物多样性,鼓励学生践行环保型的生活方式。这一系列形式多样的课外环境实践活动,可以促使学生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地向亲戚朋友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让更多的人都加入到环境保护的队伍中来,形成环境保护的社会风尚,使环境保护深入人心。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应注意使学生“感同身受”。巧用生活实例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深化学生对于环境问题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环境行为。在新课改背景下,设计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践过程掌握整理、分析地理资料的能力,深刻体会环境教育的重要性。环境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将环境保护意识落实到行动中去。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地理课堂教育的各个环节中,深化学生的环境意识,并将这些意识转化为具体行动,且能在他们日后的生活工作中体现出来,进而推进整个社会环境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青.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D].2008.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地理.
[2]万欣.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探讨———以石柱县南宾中学为例[D].2011.西南大学:自然地理学.
[3]赖水香.环境教学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整合探究[J].文理导航(上旬).2013年3期.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环境教育
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三大难题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环境污染问题在世界各国日益凸显,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和复杂,对环境问题的研究也发展到新的高潮。基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受教育程度不高、环境意识较薄弱、环境问题严重等基本国情,加强环境教育迫在眉睫。《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指出,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全球问题不断演化的今天,地理教育的重要性日渐显著。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中国与世界的环境状况不容乐观,频发的全球性自然灾害逐渐给人类带来警示,环境问题若再得不到有效重视,那么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很可能给予人类更大的报复。环境问题关系到人类的后代和人类的持续性发展,应当积极联想到目前自然资源过度开采利用和自然环境破坏对人类未来造成的影响。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环境危机意识与环境保护意识,是一项补救性的措施,但对未来人类社会发展会产生积极意义。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的方法
1.教学理念的渗透
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育理念中的渗透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类活动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在新课程标准改革之后,地理教学中新增加了人文环境这节内容,在这部分内容中学生可以了解到人文环境和大自然的关系。人文环境的发展受到大自然的影响,在古代人们收到洪水的威胁后创造了水利工程。同样,现在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会有相应的活动与之相适应,如人受到沙尘暴的侵袭后意识到了植树造林的重要性,人类的活动永远受到大自然的影响,同样人的活动会反影响到大自然。人类要想在大自然中永久地生存下去就要和大自然和平相处,要去适应大自然,努力保护大自然,不能企图去改造大自然,否则会受到大自然惩罚。二是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当今社会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土地沙漠化、空气污染、噪声污染以及水资源污染等,在地理教学中逐渐渗透环境教育,就是让人们明白人类活动对大自然造成的破坏有多严重,这些破坏最终会反作用于人类自身,通过渗透环境教育让人们逐步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立足于地理教材,渗透环境教育
高中阶段地理所涉及知识范围广,学科深度较浅,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在地理教材中有很多關于环境方面的知识,比如,大气、温度、海洋、陆地、矿产资源等等,此外还包含农业、工业、城市以及交通等人文环境方面的知识,可谓是对环境知识阐述的较为详尽。广大高中地理教师应善于发现地理教材中的环境元素,通过课前备课巧妙地将环境教育融合到课堂教育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地理学科知识的同时不自觉地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激发他们对环境保护的热情。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大气环境保护章节的学习,教师应对课本知识内容进行拓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哪些是对大气环境破坏的行为,哪些是保护大气环境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课堂共同探讨大气环境保护问题中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引发他们保护环境的欲望,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此外,地理教材中关于人口问题等方面的知识涉及的也比较多,教师应根据生活实际,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人口调查活动,让学生从人口调查活动中切身感受到人口危机问题,可有效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综上我们可以发现,高中地理教材中同环境教育相联系的知识内容较多,教师应善于发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元素,同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充分地利用地理学科特点,让学生在学习中理解环境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
3.在课外活动中强化环境教育
地理教师应把环境教育“渗于课内,教于课外”,重视在实践中搞好环境教育。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组织学生参与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开展“垃圾分类排放”的活动,让学生意识到垃圾是摆错位置的财富;开展“省一滴水,节一度电,珍惜一粒粮食”的活动。引导学生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鼓励学生购买绿色产品,自带购物袋,多骑自行车,支持绿色环保工业的发展,达到保护资源和净化环境的目的。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意识到环境及环境问题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建‘环境兴趣小组,鼓励环境小组的志愿者进行气象观测、水污染采样化验、大气质量检测等实践活动。同时,还可以在“地球一小时”、“国际湿地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期间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题纪念活动,如在“地球一小时”活动期间,带领学生关掉学校的灯,让学生亲身实践环境保护的具体行动;在“世界动物日”开展“动物是我们的好朋友”等专题讲座活动,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爱护动物,保护生物多样性,鼓励学生践行环保型的生活方式。这一系列形式多样的课外环境实践活动,可以促使学生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地向亲戚朋友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让更多的人都加入到环境保护的队伍中来,形成环境保护的社会风尚,使环境保护深入人心。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应注意使学生“感同身受”。巧用生活实例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深化学生对于环境问题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环境行为。在新课改背景下,设计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践过程掌握整理、分析地理资料的能力,深刻体会环境教育的重要性。环境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将环境保护意识落实到行动中去。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地理课堂教育的各个环节中,深化学生的环境意识,并将这些意识转化为具体行动,且能在他们日后的生活工作中体现出来,进而推进整个社会环境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青.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D].2008.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地理.
[2]万欣.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探讨———以石柱县南宾中学为例[D].2011.西南大学:自然地理学.
[3]赖水香.环境教学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整合探究[J].文理导航(上旬).2013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