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闻一多先生曾说过:“舞蹈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舞蹈是人类最早诞生的艺术形式之一,伴随着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它原本就是一种生命存在的表现形式,作为肢体的艺术,它直接、形象的表达形式和美妙、生动的艺术意境带给生命个体的愉悦是其它艺术形式难以取代的。在国家大力提倡加强素质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今天,将舞蹈普及推广到聋哑孩子们的身边,充分发挥这一艺术形式特有的美育功能,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协调、均衡、健康的发展,补偿其生理和心理缺陷。有效地引导聋生们在高尚的审美与艺术世界中畅游,这应该是我们特教舞蹈老师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根据聋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我们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矫正、补偿聋生生理和心理缺陷,让舞蹈带给孩子们健康美丽的人生。
关键词:聋生;舞蹈;教学
1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展开要符合聋生的心理特点
生活是舞蹈学习的源泉,聋哑学生学习的舞蹈,应该是生活中的舞蹈。由于低年级聋哑学生的自控和自保能力比较差,就必须要求教师可以创造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适的情景,让他们能积极的参与进来。由于聋生的听力残障,节奏教学在律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发展聋生振动觉、残余听力、协调能力以及节奏感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教学中,运用律动和节奏相结合的方法,增强聋生对节奏的感知力。聋哑学生也似乎乐于参与,拍手模仿,跟随老师一起跳舞。因此,初中舞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舞蹈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尽可能的设计一些有一定思维含量、有一定层次性、能激发学生主动性的舞蹈,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慢慢喜欢舞蹈。
以《雪绒花》为例,我通过鼓声强弱的对比,让学生感知3/4拍子的节奏特点,并使用泡沫模仿下雪的情景,特定设计了一系列有层次性的、形象并富有艺术感的舞蹈动作,让学生都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调动其积极性。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变幻多样的肢体动作,学生们对智能训练的接受会更自主、更直接,也更有效果。现在的学生紧跟潮流,对街舞,骑马舞等一些新的流行元素尤為感兴趣。因此,我根据这一现象,大量搜集相关资料,认真备课,将街舞的基本动作套路制定一套适合聋生的简单又实用的教学计划,并运用到教学中去。实践证明,聋生们在练过一段时间舞蹈之后,注意力更集中了,反应能力更强了,接受能力更快了,学习舞蹈的兴趣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舞蹈的本体是肢体运动。舞蹈是通过娱乐达到健身的最佳方式,同时可以训练学生的肌肉呈条形生长,达到形体美的目的。舞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置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使肢体动作实现相互间信息与资源的交流,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但是由于聋生是特殊人群,在交流上肯定会有些困难,所以稍有不慎就会使课堂气氛得不到较好的调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由于绝大部分聋哑学生的年龄不大,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养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但大多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同时,小组活动中出现了放任自流以及不友好、不分享、固执己见的现象。一些性格内向成绩差的学生成了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有的合作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过长,影响了课堂教学。
因此,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选择一些有一定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开展合作学习,并且要提前划分合作小组,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引导学生参加舞蹈学习、表演、创作与鉴赏等活动,可以在不知不觉当中塑造提升其思想情操、培养其高尚审美情趣和能力。
我认为,可以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按掌握舞蹈动作的快慢,把学生分为优、中、差三个层次,分别布置难、中、易三类课堂作业分级训练,训练完成后,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互相观看。这种做法既可以互相促进,又可以巩固所学的舞蹈知识,提高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进行个别或小集体课外活动,这样,使在舞蹈方面接受比较慢的学生得以在温馨舒畅的气氛中愉快地接受师生们的关心和帮助,减轻心理压力,为防止继续分化,扫除心理障碍,使教与学得到很好的结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对于每一个有习舞愿望的孩子都给予同样的关注,特别鼓励那些先天或后天形体不够健美和聋哑的孩子,通过认真训练达到改善形体不良状况、塑造健美身材的目的,帮助他们获得健康完美人生的机会。
2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符合聋生的特点
音乐具有抽象性、模糊性、不确定性的特点,音乐形象难以直观,增加了聋生对舞蹈的感受和理解的难度,记忆上存在较大的弱点。这就要求聋生的舞蹈课堂教学形式、方法要多样化。传统的聋校音乐教育模式,以教师教授舞蹈,聋生单纯模仿舞蹈动作为主,虽然培养了聋生一定的节奏感和协调能力,但却忽视聋生的切身感受。他们通常会机械性的模仿,久而久之,会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学习兴趣。因此,舞蹈教学应形象直观,以能够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要任务。实践也证明,聋生感兴趣的知识,记忆就会深刻,保持也就会更长久。
课堂里多媒体的引进,大大拓展了聋生舞蹈课堂的空间、视野,教师可以轻而易举地把舞蹈教学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情感艺术教育。如我在教学维吾尔族舞蹈《维族姑娘》时,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将维族的服装、民间习俗等风土人情用多媒体课件呈现给学生,使他们原本对维族陌生的感知转化为形象而又真切的视觉感受,增进了他们对维族风俗习惯的了解。为了让这些聋哑孩子感受到维族音乐、舞蹈风格的特点,除了示范外,我还准备了一些维族舞蹈视频,让他们体验到了维族舞蹈立腰拔背的基本体态,还有加上“动脖”、“弹指头”、“翻腕子”等一系列的小装饰,更加了解维吾尔族舞蹈的特点。
随着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现行的聋哑学校教材已不适应当前形势,课程内容的选择也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作相应的变化。只要我们在舞蹈教学中不断探索,及时发现新课程使用中出现的问题,本着从培养聋生具备终身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出发,就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进步,紧跟时代的步伐。让舞蹈这一艺术的瑰宝在崭新的时代背景下得到不断的发扬光大,让舞蹈带给孩子们健康美丽的人生,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这也是我们每一个特殊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参考文献
[1]文洁.加强研究与实践,促进聋生舞蹈艺术教育的发展[J].成才,2015,12.
[2]张颖.浅谈聋校律动课的教学[J].新课程(上),2012,3.
[3]李桂枝.聋生舞蹈艺术教育探讨[J].艺术科技,2013,3.
关键词:聋生;舞蹈;教学
1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展开要符合聋生的心理特点
生活是舞蹈学习的源泉,聋哑学生学习的舞蹈,应该是生活中的舞蹈。由于低年级聋哑学生的自控和自保能力比较差,就必须要求教师可以创造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适的情景,让他们能积极的参与进来。由于聋生的听力残障,节奏教学在律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发展聋生振动觉、残余听力、协调能力以及节奏感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教学中,运用律动和节奏相结合的方法,增强聋生对节奏的感知力。聋哑学生也似乎乐于参与,拍手模仿,跟随老师一起跳舞。因此,初中舞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舞蹈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尽可能的设计一些有一定思维含量、有一定层次性、能激发学生主动性的舞蹈,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慢慢喜欢舞蹈。
以《雪绒花》为例,我通过鼓声强弱的对比,让学生感知3/4拍子的节奏特点,并使用泡沫模仿下雪的情景,特定设计了一系列有层次性的、形象并富有艺术感的舞蹈动作,让学生都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调动其积极性。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变幻多样的肢体动作,学生们对智能训练的接受会更自主、更直接,也更有效果。现在的学生紧跟潮流,对街舞,骑马舞等一些新的流行元素尤為感兴趣。因此,我根据这一现象,大量搜集相关资料,认真备课,将街舞的基本动作套路制定一套适合聋生的简单又实用的教学计划,并运用到教学中去。实践证明,聋生们在练过一段时间舞蹈之后,注意力更集中了,反应能力更强了,接受能力更快了,学习舞蹈的兴趣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舞蹈的本体是肢体运动。舞蹈是通过娱乐达到健身的最佳方式,同时可以训练学生的肌肉呈条形生长,达到形体美的目的。舞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置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使肢体动作实现相互间信息与资源的交流,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但是由于聋生是特殊人群,在交流上肯定会有些困难,所以稍有不慎就会使课堂气氛得不到较好的调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由于绝大部分聋哑学生的年龄不大,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养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但大多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同时,小组活动中出现了放任自流以及不友好、不分享、固执己见的现象。一些性格内向成绩差的学生成了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有的合作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过长,影响了课堂教学。
因此,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选择一些有一定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开展合作学习,并且要提前划分合作小组,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引导学生参加舞蹈学习、表演、创作与鉴赏等活动,可以在不知不觉当中塑造提升其思想情操、培养其高尚审美情趣和能力。
我认为,可以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按掌握舞蹈动作的快慢,把学生分为优、中、差三个层次,分别布置难、中、易三类课堂作业分级训练,训练完成后,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互相观看。这种做法既可以互相促进,又可以巩固所学的舞蹈知识,提高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进行个别或小集体课外活动,这样,使在舞蹈方面接受比较慢的学生得以在温馨舒畅的气氛中愉快地接受师生们的关心和帮助,减轻心理压力,为防止继续分化,扫除心理障碍,使教与学得到很好的结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对于每一个有习舞愿望的孩子都给予同样的关注,特别鼓励那些先天或后天形体不够健美和聋哑的孩子,通过认真训练达到改善形体不良状况、塑造健美身材的目的,帮助他们获得健康完美人生的机会。
2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符合聋生的特点
音乐具有抽象性、模糊性、不确定性的特点,音乐形象难以直观,增加了聋生对舞蹈的感受和理解的难度,记忆上存在较大的弱点。这就要求聋生的舞蹈课堂教学形式、方法要多样化。传统的聋校音乐教育模式,以教师教授舞蹈,聋生单纯模仿舞蹈动作为主,虽然培养了聋生一定的节奏感和协调能力,但却忽视聋生的切身感受。他们通常会机械性的模仿,久而久之,会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学习兴趣。因此,舞蹈教学应形象直观,以能够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要任务。实践也证明,聋生感兴趣的知识,记忆就会深刻,保持也就会更长久。
课堂里多媒体的引进,大大拓展了聋生舞蹈课堂的空间、视野,教师可以轻而易举地把舞蹈教学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情感艺术教育。如我在教学维吾尔族舞蹈《维族姑娘》时,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将维族的服装、民间习俗等风土人情用多媒体课件呈现给学生,使他们原本对维族陌生的感知转化为形象而又真切的视觉感受,增进了他们对维族风俗习惯的了解。为了让这些聋哑孩子感受到维族音乐、舞蹈风格的特点,除了示范外,我还准备了一些维族舞蹈视频,让他们体验到了维族舞蹈立腰拔背的基本体态,还有加上“动脖”、“弹指头”、“翻腕子”等一系列的小装饰,更加了解维吾尔族舞蹈的特点。
随着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现行的聋哑学校教材已不适应当前形势,课程内容的选择也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作相应的变化。只要我们在舞蹈教学中不断探索,及时发现新课程使用中出现的问题,本着从培养聋生具备终身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出发,就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进步,紧跟时代的步伐。让舞蹈这一艺术的瑰宝在崭新的时代背景下得到不断的发扬光大,让舞蹈带给孩子们健康美丽的人生,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这也是我们每一个特殊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参考文献
[1]文洁.加强研究与实践,促进聋生舞蹈艺术教育的发展[J].成才,2015,12.
[2]张颖.浅谈聋校律动课的教学[J].新课程(上),2012,3.
[3]李桂枝.聋生舞蹈艺术教育探讨[J].艺术科技,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