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超女又来了。而且超男也来了。有人评价说:这一年,是狼和狈一起来了。
2005年,再没有哪一个明星能够像超级女声那样吸引媒体的长枪短炮,口舌笔墨,牵动上亿的人为之激动。这是一次无知孩子们的狂欢,是一次民众的狂欢,是一次媒体的狂欢,也是商业炒作者的一次狂欢。
有媒体们给2005年给了一个新的名词:超女年。这也成了一种流行。
但这种流行代表了什么?流行愈演愈烈的背后留给人们什么?其实,小孩子的游戏,收场的总是大人,面对那些继续嬉笑甚至玩世不恭的庸俗娱乐,国人继续如看客一般眼睁睁地看着祖宗们用上万年时间积攒下的老本被慢慢摒弃?本期开始,《文化博览》杂志在“关注”栏目中对一些争议较大的社会文化现象展开讨论或批判,以引起广大读者朋友的关注和支持。
青春:怎容得钻进庸俗
“长得丑不是你的错,但你出来到处吓人就不对啦。”这句话早已经过时了。在当下,长得丑不要紧,只要你丑得够特别,换言之就是特别丑,而且你脸皮够厚,敢于秀出你自己,你也就有了成名的可能。
君不见芙蓉姐姐,以她那恐有200余磅的身躯,做出那些“妩媚”的动作,舞蹈艺术真被她糟踏得淋漓尽致了。给人的视觉震撼恐怕不亚于独步在空寂无人的夜街,猛一回头,突然目睹类似于贞子形状的物体。那种身心刺激真是难以言喻的。
如果说这种流行的积极作用,恐怕就在于它能锻炼人的胆量和心理承受能力。芙蓉姐姐自然也是靠“肢体语言”成名的,至于她的“肢体语言”有多“强”,恐怕不必多说了吧?
青春,这是成名的首要因素。我们能接受水桶一样的芙蓉姐姐,能接受巫婆般的木子美,但我们大概无法接受沈殿霞的舞姿,无法接受一个徐娘半老的木子美吧?正如超级女声一旦办成“超级阿婶”,也就完全失去其商业价值了。
所以青春是流行文化的前提,你长得再丑都可以,你身材再差都无所谓,但是你不能没有一点青春气息。
于是,李宇春从天而降,天时、地利、人和,而且还带着一般女孩子没有的中性风格,以极具阴柔、再加阳刚之美的躯体和嗓音,彻底征服了少女们的心。超女火啦,李宇春也火啦,一个女色时代极具摇旗呐喊的代言人,就这样一步步被包装、打造、上架、展销,然后再利用如今最先进的讯息手段,使之一夜成名,而随之与“超女”有关的一切,都开始火辣辣得像四川的火锅,红得冒油泡泡。
后台上,策划者笑了,生产商笑了,与超女有关的一切运作机构都笑了。他们站在超女比赛台子的后面,看着那些所谓的超女粉丝们像呆瓜一样,在那里用心良苦地摁着手机,不惜话费为他们的偶像投上珍贵的一票又一票。当然,这些呆瓜们也笑了,因为在他们精神、信仰、追求极度迷失的今天,超女的出现,无疑给他们即将枯死的灵魂注入了新的活力。只是,我们需要细思:曾几何时,青春的味道里怎容钻进庸俗的味道?
青春也好,流行文化亦罢,以此循环,后果怎堪设想?超级女声亦是,恶俗的商业运作背后,是一把背着利益驱动的匕首。
庸俗透顶的明星怪胎
温柔刀
去年,轰轰烈烈的超女争霸赛风靡了全国上下,多少青春少女,雄心而去,无功折返!
在最后评定的三位超女中,李宇春独占熬头,结果公布出来,决赛现场当时可谓是霎时间“风云变色”!李宇春的成功可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仿佛冥冥中自有安排。从一个四川音乐学院平凡的歌女,到飞上枝头变成凤凰,很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气概,真是羡煞旁人!
李宇春在读高中时就成为校园明星,她高中毕业时在母校成都市新都一中举办了其生平第一次个人演唱会。2005年因参加湖南卫视《超级女声》获得观众和媒体的瞩目。李宇春成功之后,在全国娱乐界,一时轰动,一夜之间,李宇春的名字家喻户晓!
当上歌坛红星,不知是多少女孩子的夙愿,不知道多少青春少女为此付出,可怜的是,僧多粥少,能从这行火起来的,有几人?因此,多少青春少女,怀着热烈的心情,期待着下一次超女争霸赛。此举在整个东南亚娱乐界都有很大的影响。不光在大陆,在台湾,新加坡,美国华人街等也有着很强的一股“超女”热!所以说超女能让海外青少年向祖国看齐,一些海外青少年音乐爱好者,很渴望能回到祖国大陆,能在2006年的超女争霸赛中,榜上有名。
李宇春从出名到红得发紫,这几个月来,歌坛地位已经位居中国一流,从她和宋祖英看望艾滋病人就可以看得出来。
神六飞上天是个严肃的话题,本来与歌坛没有什么关系,可是李宇春就能为此题词!可笑,中国那么多为之付出汗水和心血的科学家,竟然不如一个歌女,荒唐吗,还是另有玄机?
李宇春还收到伦敦市长肯·利文斯敦的邀请函,受邀赴伦敦参加1月26日在那里举行的中国文化节开幕仪式。而当天在伦敦市中心悬挂的一个特制的中国灯笼,也由她亲手点燃。天娱公司当时透露,工作日程相当紧张的李宇春为此特意抽空排练了几首富有东方特色的民族歌曲,准备在伦敦大众面前演唱。这种待遇,恐怕四大天王也望尘莫及吧。伦敦市长肯·利文斯敦的这一举动再也不能否认李宇春和政治没有关系,不光有,还可能很“泛滥”!
伦敦市长利文斯敦对超女冠军李宇春的参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她的光临体现了伦敦和中国之间的友谊正在不断加强,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李宇春,成了中国形象代言人!
她有着大陆其他明星没有的待遇,可见她是代表着整个大陆娱乐界,很明了地说,她代表着中国!
再谈一个敏感的话题,就是“台湾”。根据有关人士认证:台湾当局对台湾青少年从小就灌输“爱台湾”的思想,爱他们生活的台湾岛,而不是爱中国。因此,搞超女争霸赛不光在大陆娱乐界的应运而生,更是激起台湾青少年对大陆的向往,从而让他们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改变对台独的观点。这样,大力包装李宇春前往台湾的动机,就不言而喻,只是在台湾,受台当局或者签约赴台的条条框框限制,李宇春在机场也没能开口说上一句话!
李宇春,原来不是一个奇才,她是一个集明星政治于一体的“变形”超女。
2006年,中国的一切都充满着“传奇”色彩!一切都应运而生啊……
上《时代周刊》封面就是英雄了?
书 生
李宇春上了2005年10月3日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封面。据说,李宇春是作为该周刊评选的2005年25位亚洲英雄人物而登上《时代周刊》的。除了李宇春,内地还有电影演员张静初、作家陈桂棣夫妇人围,以及 来自香港的电影《卧虎藏龙》监制江志强、来自台湾的云门舞集创办人林怀民,共有6位中国人人围美国编辑眼中的亚洲英雄名单。
在国人看来,能上《时代周刊》的人几乎成为国人心中不得了的偶像,我不能说国人都崇洋媚外,但事实上,国人总是喜欢以中国人能上《时代周刊》的封面为荣。但这一回我要泼点冷水——冷眼淡看李宇春上《时代周刊》封面。
我认为,中国人的黑眼睛与美国人的蓝眼睛不太一样,对英雄的认知标准也不一样。从入围“亚洲英雄人物”6位中国人的职业分布看,似乎偏重于影视娱乐圈。光从这个角度看,明显有失偏颇。要看到,影视娱乐,只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再看《时代周刊》对李宇春的文字介绍——“《超级女声》这个节目代表着一种民主运作的模式,由观众自己选出心中的偶像,挑战了中国传统的规范,在中国来说很不容易”,“李宇春所带来的震撼已经超出了她本身,她满不在乎的个性、她对待比赛的态度及双性色彩的演出,使得她成为中国的新偶像”。
这就是《时代周刊》对英雄的诠释,对李宇春以及整个超女活动的理解。其实,这只是图解了超女的表面。
超女被彻底商业化,是超女制造者的既定决策。现在看来,超级女声一开始就不属于大众娱乐,它不过是整场商业竞争的序曲而已。没有当初的序曲,又如何制造现在的高潮?可惜,我们许多人都误会了它,心甘情愿地被卷入它浑浊的旋涡。一度以大众娱乐(平民娱乐)形式和名义出现的超级女声,在商业炒作的虚情假意面前,娱乐形式已经彻底沦陷,所谓的“娱乐”也已经失去了本应有的光色,剩下的只是莫名狂热的外壳,只是一丝不挂的商业博弈,这就注定了她们始终远离着大众娱乐。
既然这样,自然就谈不上什么 “代表着一种民主运作的模式”。
李宇春算什么英雄?她充其量只是一名歌手,或者最多是一个头牌“超女”。事实上,《时代周刊》封面刊登李宇春照片,说穿了,只是与制造“超女”、分享“超女”成果的天娱公司如出一辙,更多的是为了某种商业利益需要——为了抓住读者的眼球,以便吸引更多的订户,就像许多杂志封面刊登美女照片一样,只不过《时代周刊》加挂了一块亮光光的“英雄”牌子罢了。
因此,我们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看重李宇春上《时代周刊》封面这件事。
看,超女这块魔法蛋糕
丁新征
众所周知,2005年网络上最热门的两个文化事件,一是芙蓉姐姐的横空出世,另一个就是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两者都红透了半边天,但命运却截然不同——芙蓉姐姐成为全民唾弃的对象,平时最自卑的人在芙蓉姐姐面前挺直了腰杆,摆出一副不屑的POSE;而超级女声却几乎成为全民追逐的偶像,有谁胆敢对自己的偶像不恭,马上拉开拼命的架势。
如今超级女声的比赛早已曲终人散,那些此前平庸无奇的女孩却早已今非昔比,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然而超女的热潮欲演欲烈,她们所遗留下来的后遗症仍在继续,铺天盖地的口水,粉丝之间疯狂的火拼也成为网络上最热门的话题。这些她们已经不关心了,现在的人物是为公司,为自己赚钱,于是她们到处参加活动,四处登台作秀,各种媒体上也总有她们的消息,你不想知道都不行。这块商业蛋糕经过市场培育,已经发酵成一块超级魔法蛋糕,越滚越大,越滚越妖娆,它成了一块满是肥油的肥肉,谁逮着都想吃一口。
有一点不可否认,国人摒弃传统文化的速度快得惊人,你何曾在某个场合看到过国人手捧国学国粹之类的书本在悉心阅读?所以我们应该批判国人思想上的盲从。回想一下,去年夏天男女老少都像是着了魔,每个周末都聚精会神地端坐在电视机前,锁定频道——湖南卫视。真的难以想像,平时沉着冷静的那些中年男人,也像一群无知少女一样疯狂追星,而他们所追的不过是一群相貌平庸,唱歌跑调,毫无专业素养可言的普通女孩子。甚至连名嘴黄健翔也亲自去超女比赛现场为自己的偶像张靓颖加油助威,并声称自己是张的绝对粉丝。超级女声这块蛋糕,就是在一轮又一轮没完没了的晋级和PK中形成了一个可怕的旋涡,越滚越大,把那些无聊又没有信仰的大众席卷其中。而随着超女的行进,一系列新的词语应运而生,凉粉、玉米、笔迷……最终,这一商业行为演变成全民娱乐,由全民娱乐再次演化为全民狂欢,进而成为了群氓乱舞。如此的痴狂,如此巨大的魅力,连世界杯也黯然失色。用赵本山的话来说就是:这世界太疯狂,耗子都给猫当三陪了。
身处这个歌舞升平的年代,最深的感受就是我们在不经意间进入到一个可怕的全民娱乐的年代,一切娱乐至上,太多东西带上了商业标识和娱乐的痕迹,你很难再找到真正严肃的事物,艺术都可以成为娱乐的玩物,还有什么东西是不可买卖的?然而美国一位学者说过的一句话却像警钟一样回响着,他说:总有一天,我们会把自己娱乐死。
[相关连接]
徐兆寿(著名作家):超女是一次商业运作的结果,它消费的是青少年,是青少年心中滋生的成名欲望。它暗合了大众特别是电视机前的青少年们(还有那些有着青少年心理的中老年人)的大众期待,是一次平民意识的胜利。它是大众文化走向娱乐大道时的一次狂欢。掌握它的恰恰是商业。没有商业,它就不可能这样成功,但也恰恰是因为商业,它也就很快消亡。商业虽然也培育品牌,但大众文化的特点是多变,是不断地出现新高潮。超女现象也许会一直存在,但超女们会像肥皂一样不断地被商家和大众换掉。什么样的肥皂好,一要看商家的宣传,二要看大众的用途。
刘川鄂(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人们对“超级女声”入迷到这个程度,不能不说是有点畸形了。我所关注的并不是唱得好不好本身,而是现在10多岁的年轻一代的趣味和审美价值到底趋向何方。年轻一代现在的审美趣味大过一致,他们就是喜欢一种简单的、平淡的快乐,而且这是一种浅层面的喜欢。现在的年轻一代从未经过苦难,不可能想到悲壮、崇高等等,他们喜欢的就是轻松、流行、搞笑。这样的话,至少我们的艺术教育、音乐教育是不成功的,存在着经典“失位”的情况。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的经典艺术作品没有在年轻一代的心灵中产生任何撞击,而这些东西应当是让年轻一代必须有所感受的。
周运清(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作为一个电视节目,在全国造成这么大的影响还是很不容易的。而且它给人表现和展示自己的舞台,让这些参赛的女孩子们得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应该说这个社会有很多人才,然而我们的社会比较正统和规范,需要有更大的空间让更多人才崭露头角。“超女”则创造了很大的空间,给人带来了希望。但是,“超女”的淘汰方式大过残酷,相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这种方式还是很难令人接受的。虽然不可能人人是冠军,但这种方式会让许多的人才被埋没。
王心耀(江汉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现代社会是一个张扬个性的社会,而年轻一代的孩子们大多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参与意识都很强。同时,他们这一代都是在鼓励中长大的,善于并勇于表现自我。青少年希望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参加这样的比赛,完全可以理解,这也显示了现代社会阳光和进步的一面。但是,凡事过犹不及,青少年张扬个性,如果不适当地加以引导、控制,就会朝反方向发展。如果每个人都想当明星、盲目自信、盲目参加比赛,就会影响他们脚踏实地地去做人、做事,将对自己的人生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2005年,再没有哪一个明星能够像超级女声那样吸引媒体的长枪短炮,口舌笔墨,牵动上亿的人为之激动。这是一次无知孩子们的狂欢,是一次民众的狂欢,是一次媒体的狂欢,也是商业炒作者的一次狂欢。
有媒体们给2005年给了一个新的名词:超女年。这也成了一种流行。
但这种流行代表了什么?流行愈演愈烈的背后留给人们什么?其实,小孩子的游戏,收场的总是大人,面对那些继续嬉笑甚至玩世不恭的庸俗娱乐,国人继续如看客一般眼睁睁地看着祖宗们用上万年时间积攒下的老本被慢慢摒弃?本期开始,《文化博览》杂志在“关注”栏目中对一些争议较大的社会文化现象展开讨论或批判,以引起广大读者朋友的关注和支持。
青春:怎容得钻进庸俗
“长得丑不是你的错,但你出来到处吓人就不对啦。”这句话早已经过时了。在当下,长得丑不要紧,只要你丑得够特别,换言之就是特别丑,而且你脸皮够厚,敢于秀出你自己,你也就有了成名的可能。
君不见芙蓉姐姐,以她那恐有200余磅的身躯,做出那些“妩媚”的动作,舞蹈艺术真被她糟踏得淋漓尽致了。给人的视觉震撼恐怕不亚于独步在空寂无人的夜街,猛一回头,突然目睹类似于贞子形状的物体。那种身心刺激真是难以言喻的。
如果说这种流行的积极作用,恐怕就在于它能锻炼人的胆量和心理承受能力。芙蓉姐姐自然也是靠“肢体语言”成名的,至于她的“肢体语言”有多“强”,恐怕不必多说了吧?
青春,这是成名的首要因素。我们能接受水桶一样的芙蓉姐姐,能接受巫婆般的木子美,但我们大概无法接受沈殿霞的舞姿,无法接受一个徐娘半老的木子美吧?正如超级女声一旦办成“超级阿婶”,也就完全失去其商业价值了。
所以青春是流行文化的前提,你长得再丑都可以,你身材再差都无所谓,但是你不能没有一点青春气息。
于是,李宇春从天而降,天时、地利、人和,而且还带着一般女孩子没有的中性风格,以极具阴柔、再加阳刚之美的躯体和嗓音,彻底征服了少女们的心。超女火啦,李宇春也火啦,一个女色时代极具摇旗呐喊的代言人,就这样一步步被包装、打造、上架、展销,然后再利用如今最先进的讯息手段,使之一夜成名,而随之与“超女”有关的一切,都开始火辣辣得像四川的火锅,红得冒油泡泡。
后台上,策划者笑了,生产商笑了,与超女有关的一切运作机构都笑了。他们站在超女比赛台子的后面,看着那些所谓的超女粉丝们像呆瓜一样,在那里用心良苦地摁着手机,不惜话费为他们的偶像投上珍贵的一票又一票。当然,这些呆瓜们也笑了,因为在他们精神、信仰、追求极度迷失的今天,超女的出现,无疑给他们即将枯死的灵魂注入了新的活力。只是,我们需要细思:曾几何时,青春的味道里怎容钻进庸俗的味道?
青春也好,流行文化亦罢,以此循环,后果怎堪设想?超级女声亦是,恶俗的商业运作背后,是一把背着利益驱动的匕首。
庸俗透顶的明星怪胎
温柔刀
去年,轰轰烈烈的超女争霸赛风靡了全国上下,多少青春少女,雄心而去,无功折返!
在最后评定的三位超女中,李宇春独占熬头,结果公布出来,决赛现场当时可谓是霎时间“风云变色”!李宇春的成功可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仿佛冥冥中自有安排。从一个四川音乐学院平凡的歌女,到飞上枝头变成凤凰,很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气概,真是羡煞旁人!
李宇春在读高中时就成为校园明星,她高中毕业时在母校成都市新都一中举办了其生平第一次个人演唱会。2005年因参加湖南卫视《超级女声》获得观众和媒体的瞩目。李宇春成功之后,在全国娱乐界,一时轰动,一夜之间,李宇春的名字家喻户晓!
当上歌坛红星,不知是多少女孩子的夙愿,不知道多少青春少女为此付出,可怜的是,僧多粥少,能从这行火起来的,有几人?因此,多少青春少女,怀着热烈的心情,期待着下一次超女争霸赛。此举在整个东南亚娱乐界都有很大的影响。不光在大陆,在台湾,新加坡,美国华人街等也有着很强的一股“超女”热!所以说超女能让海外青少年向祖国看齐,一些海外青少年音乐爱好者,很渴望能回到祖国大陆,能在2006年的超女争霸赛中,榜上有名。
李宇春从出名到红得发紫,这几个月来,歌坛地位已经位居中国一流,从她和宋祖英看望艾滋病人就可以看得出来。
神六飞上天是个严肃的话题,本来与歌坛没有什么关系,可是李宇春就能为此题词!可笑,中国那么多为之付出汗水和心血的科学家,竟然不如一个歌女,荒唐吗,还是另有玄机?
李宇春还收到伦敦市长肯·利文斯敦的邀请函,受邀赴伦敦参加1月26日在那里举行的中国文化节开幕仪式。而当天在伦敦市中心悬挂的一个特制的中国灯笼,也由她亲手点燃。天娱公司当时透露,工作日程相当紧张的李宇春为此特意抽空排练了几首富有东方特色的民族歌曲,准备在伦敦大众面前演唱。这种待遇,恐怕四大天王也望尘莫及吧。伦敦市长肯·利文斯敦的这一举动再也不能否认李宇春和政治没有关系,不光有,还可能很“泛滥”!
伦敦市长利文斯敦对超女冠军李宇春的参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她的光临体现了伦敦和中国之间的友谊正在不断加强,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李宇春,成了中国形象代言人!
她有着大陆其他明星没有的待遇,可见她是代表着整个大陆娱乐界,很明了地说,她代表着中国!
再谈一个敏感的话题,就是“台湾”。根据有关人士认证:台湾当局对台湾青少年从小就灌输“爱台湾”的思想,爱他们生活的台湾岛,而不是爱中国。因此,搞超女争霸赛不光在大陆娱乐界的应运而生,更是激起台湾青少年对大陆的向往,从而让他们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改变对台独的观点。这样,大力包装李宇春前往台湾的动机,就不言而喻,只是在台湾,受台当局或者签约赴台的条条框框限制,李宇春在机场也没能开口说上一句话!
李宇春,原来不是一个奇才,她是一个集明星政治于一体的“变形”超女。
2006年,中国的一切都充满着“传奇”色彩!一切都应运而生啊……
上《时代周刊》封面就是英雄了?
书 生
李宇春上了2005年10月3日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封面。据说,李宇春是作为该周刊评选的2005年25位亚洲英雄人物而登上《时代周刊》的。除了李宇春,内地还有电影演员张静初、作家陈桂棣夫妇人围,以及 来自香港的电影《卧虎藏龙》监制江志强、来自台湾的云门舞集创办人林怀民,共有6位中国人人围美国编辑眼中的亚洲英雄名单。
在国人看来,能上《时代周刊》的人几乎成为国人心中不得了的偶像,我不能说国人都崇洋媚外,但事实上,国人总是喜欢以中国人能上《时代周刊》的封面为荣。但这一回我要泼点冷水——冷眼淡看李宇春上《时代周刊》封面。
我认为,中国人的黑眼睛与美国人的蓝眼睛不太一样,对英雄的认知标准也不一样。从入围“亚洲英雄人物”6位中国人的职业分布看,似乎偏重于影视娱乐圈。光从这个角度看,明显有失偏颇。要看到,影视娱乐,只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再看《时代周刊》对李宇春的文字介绍——“《超级女声》这个节目代表着一种民主运作的模式,由观众自己选出心中的偶像,挑战了中国传统的规范,在中国来说很不容易”,“李宇春所带来的震撼已经超出了她本身,她满不在乎的个性、她对待比赛的态度及双性色彩的演出,使得她成为中国的新偶像”。
这就是《时代周刊》对英雄的诠释,对李宇春以及整个超女活动的理解。其实,这只是图解了超女的表面。
超女被彻底商业化,是超女制造者的既定决策。现在看来,超级女声一开始就不属于大众娱乐,它不过是整场商业竞争的序曲而已。没有当初的序曲,又如何制造现在的高潮?可惜,我们许多人都误会了它,心甘情愿地被卷入它浑浊的旋涡。一度以大众娱乐(平民娱乐)形式和名义出现的超级女声,在商业炒作的虚情假意面前,娱乐形式已经彻底沦陷,所谓的“娱乐”也已经失去了本应有的光色,剩下的只是莫名狂热的外壳,只是一丝不挂的商业博弈,这就注定了她们始终远离着大众娱乐。
既然这样,自然就谈不上什么 “代表着一种民主运作的模式”。
李宇春算什么英雄?她充其量只是一名歌手,或者最多是一个头牌“超女”。事实上,《时代周刊》封面刊登李宇春照片,说穿了,只是与制造“超女”、分享“超女”成果的天娱公司如出一辙,更多的是为了某种商业利益需要——为了抓住读者的眼球,以便吸引更多的订户,就像许多杂志封面刊登美女照片一样,只不过《时代周刊》加挂了一块亮光光的“英雄”牌子罢了。
因此,我们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看重李宇春上《时代周刊》封面这件事。
看,超女这块魔法蛋糕
丁新征
众所周知,2005年网络上最热门的两个文化事件,一是芙蓉姐姐的横空出世,另一个就是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两者都红透了半边天,但命运却截然不同——芙蓉姐姐成为全民唾弃的对象,平时最自卑的人在芙蓉姐姐面前挺直了腰杆,摆出一副不屑的POSE;而超级女声却几乎成为全民追逐的偶像,有谁胆敢对自己的偶像不恭,马上拉开拼命的架势。
如今超级女声的比赛早已曲终人散,那些此前平庸无奇的女孩却早已今非昔比,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然而超女的热潮欲演欲烈,她们所遗留下来的后遗症仍在继续,铺天盖地的口水,粉丝之间疯狂的火拼也成为网络上最热门的话题。这些她们已经不关心了,现在的人物是为公司,为自己赚钱,于是她们到处参加活动,四处登台作秀,各种媒体上也总有她们的消息,你不想知道都不行。这块商业蛋糕经过市场培育,已经发酵成一块超级魔法蛋糕,越滚越大,越滚越妖娆,它成了一块满是肥油的肥肉,谁逮着都想吃一口。
有一点不可否认,国人摒弃传统文化的速度快得惊人,你何曾在某个场合看到过国人手捧国学国粹之类的书本在悉心阅读?所以我们应该批判国人思想上的盲从。回想一下,去年夏天男女老少都像是着了魔,每个周末都聚精会神地端坐在电视机前,锁定频道——湖南卫视。真的难以想像,平时沉着冷静的那些中年男人,也像一群无知少女一样疯狂追星,而他们所追的不过是一群相貌平庸,唱歌跑调,毫无专业素养可言的普通女孩子。甚至连名嘴黄健翔也亲自去超女比赛现场为自己的偶像张靓颖加油助威,并声称自己是张的绝对粉丝。超级女声这块蛋糕,就是在一轮又一轮没完没了的晋级和PK中形成了一个可怕的旋涡,越滚越大,把那些无聊又没有信仰的大众席卷其中。而随着超女的行进,一系列新的词语应运而生,凉粉、玉米、笔迷……最终,这一商业行为演变成全民娱乐,由全民娱乐再次演化为全民狂欢,进而成为了群氓乱舞。如此的痴狂,如此巨大的魅力,连世界杯也黯然失色。用赵本山的话来说就是:这世界太疯狂,耗子都给猫当三陪了。
身处这个歌舞升平的年代,最深的感受就是我们在不经意间进入到一个可怕的全民娱乐的年代,一切娱乐至上,太多东西带上了商业标识和娱乐的痕迹,你很难再找到真正严肃的事物,艺术都可以成为娱乐的玩物,还有什么东西是不可买卖的?然而美国一位学者说过的一句话却像警钟一样回响着,他说:总有一天,我们会把自己娱乐死。
[相关连接]
徐兆寿(著名作家):超女是一次商业运作的结果,它消费的是青少年,是青少年心中滋生的成名欲望。它暗合了大众特别是电视机前的青少年们(还有那些有着青少年心理的中老年人)的大众期待,是一次平民意识的胜利。它是大众文化走向娱乐大道时的一次狂欢。掌握它的恰恰是商业。没有商业,它就不可能这样成功,但也恰恰是因为商业,它也就很快消亡。商业虽然也培育品牌,但大众文化的特点是多变,是不断地出现新高潮。超女现象也许会一直存在,但超女们会像肥皂一样不断地被商家和大众换掉。什么样的肥皂好,一要看商家的宣传,二要看大众的用途。
刘川鄂(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人们对“超级女声”入迷到这个程度,不能不说是有点畸形了。我所关注的并不是唱得好不好本身,而是现在10多岁的年轻一代的趣味和审美价值到底趋向何方。年轻一代现在的审美趣味大过一致,他们就是喜欢一种简单的、平淡的快乐,而且这是一种浅层面的喜欢。现在的年轻一代从未经过苦难,不可能想到悲壮、崇高等等,他们喜欢的就是轻松、流行、搞笑。这样的话,至少我们的艺术教育、音乐教育是不成功的,存在着经典“失位”的情况。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的经典艺术作品没有在年轻一代的心灵中产生任何撞击,而这些东西应当是让年轻一代必须有所感受的。
周运清(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作为一个电视节目,在全国造成这么大的影响还是很不容易的。而且它给人表现和展示自己的舞台,让这些参赛的女孩子们得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应该说这个社会有很多人才,然而我们的社会比较正统和规范,需要有更大的空间让更多人才崭露头角。“超女”则创造了很大的空间,给人带来了希望。但是,“超女”的淘汰方式大过残酷,相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这种方式还是很难令人接受的。虽然不可能人人是冠军,但这种方式会让许多的人才被埋没。
王心耀(江汉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现代社会是一个张扬个性的社会,而年轻一代的孩子们大多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参与意识都很强。同时,他们这一代都是在鼓励中长大的,善于并勇于表现自我。青少年希望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参加这样的比赛,完全可以理解,这也显示了现代社会阳光和进步的一面。但是,凡事过犹不及,青少年张扬个性,如果不适当地加以引导、控制,就会朝反方向发展。如果每个人都想当明星、盲目自信、盲目参加比赛,就会影响他们脚踏实地地去做人、做事,将对自己的人生发展造成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