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对于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又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本文从分析学生入手,对各类学生的具体管理方法加以论述。
关键词:管理自治纪律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6(a)-0223-01
学习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和主要活动方式,有效地管理是保证学习过程顺畅的关键,而学生管理是对有思想、有意识的人的管理。我们知道,大学生是思维独立的个体,因此大学生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
1 学生管理问题的差异分析
出于对大学生的了解,现将学生分为以下五类:第一类思想品德较好,既关心政治又努力学习,即所谓“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学生。对这部分学生的管理,学校和老师应当以指导为主,采取低工作—— 高关系的领导风格。这类学生是属于需要自治的,我们要强调发动内因,这时管理者与学生共同决策,管理者主要提供便利条件,尤其在学生为作某项决定向老师寻求帮助时,老师更应客观地正确地分析利弊以建议的方式告知学生,从而让学生将问题更加清晰化,以便做出最佳最适合其自身的决定。
第二类是在学习上积极进取,但是不关心政治,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即所谓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这类学生形成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社会就业压力,认为只有抓紧每一分钟好好学习,才能有出路。另一种是心理成熟度较低,仍然觉得学生除了学习,再无可做之事。无论哪种原因,对于他们学习上的管理,都属于需要自治的,发动内因,提供较为宽松的环境,良好的指导。但在诸如集体活动的其他方面,属于需要纪律的,要强调外部控制,采取较为严格的、指令性的管理,使学生有得以全面发展的机会。
第三类是学习和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都一般的学生。他们把学习和集体活动都看作应当完成的任务,而不是对其感兴趣。对于这类学生,如果管理者对其要求严格,他们会完成任务,如果要求不严格,他们就会完不成任务。在管理上,应根据其何时需要自治,何时需要纪律,从而有选择地或交替地使用发动内因或强调外部控制,将这两种方式有机的结合,具体做法有以下四种:(1)管理者采取多种措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感到温暖和体贴,激发学生关心学校利益和发展的热情。(2)管理者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提出学习与工作建议,尤其是在作重大决策时,应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决策一旦形成,即督促学生坚决执行,努力完成规定任务。(3)要发挥教师和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不要求对上级命令机械地执行。(4)各级管理者关系融洽,对学生表示关心,使其对学习能有满足感。还应注意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人生观教育,让他们对前途充满希望。
第四类是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对学习只是应付。他们或是迫于家长的压力,或是迫于社会的压力,或是迫于就业的压力而走进了校门。他们也有许多美好的想法,但与所学专业相距甚远。对这一部分学生的管理应当采取高任务—— 低关系的领导风格,属于需要纪律的,强调外部控制。他们在指令性的方法严格的管理措施下,由于较高的压力,使之明确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有意识地将精力转回到所学专业上,较好地完成眼前的学习任务。
第五类是为了混一张文凭而跨入大学校门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对学习已经几乎没有兴趣,自身也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且对生活的其他方面也相对冷淡。有的甚至心理有些不健康,虽然人数不多,但影响较大。对他们必须进行严格管理,当然也需要耐心说教和引导。作为管理者在这类学生身上要倾注更多的心血,仔细了解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所在,从而“对症下药”。无论是家庭,还是其自身的原因,都需要老师细致分析,正确引导,严格管理,稍有放松,有些学生就可能犯较大的错误。
以上对几类学生的分析和分类不是很准确,旨在说明:对不同的学生应当采取不同的管理,权变管理理论认为,管理世界中不存在“最佳管理理论”,有效地管理只是一个依据组织的内外因素,灵活地运用各种管理方法的问题。
2 学生管理的主体和方法
搞好学生的管理工作,首先应当明确学生管理的主体。在高等学校,学生管理的主体应当是任课教师和班主任(或辅导员),这不仅是教师的教书育人的职责所决定,而且是学校这个特殊领域的实际情况所需要的。最显然的一点,就是在学校中,和学生交往、接触最多的是教师。要管理没有交往,没有信息的沟通,就会无的放矢,就不会取得良好效果。所以老师应是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的主体,充分发挥老师在学生管理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
学生综合管理是一个多角度、全方位的学生管理系统。大学生的管理问题是学生、课程、学校环境和场所这四方面交错的问题。在此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对学生的管理方法:(1)学生带着各种需求来参加学习,有的需要规章制度条款的约束,有的则需要给予承担更大的责任,更多更重要的需要是实现自我的胜任感。(2)应使学习环境、学习形式、学习内容与个人的需要相吻合,关键在于采取最适宜的管理方法。(3)管理过程中的具体管理层次,要根据环境变化机动灵活的适时建立,无固定模式可循。(4)当某一目标已经达到时,要进一步激励学生的自我胜任感,进而转向另一个更高的目标。(5)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对于大学教师而言,在授课水平与育人责任心两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育人责任心,授课水平低,只要育人责任心强,可以利用高水平的教学软件进行授课,一样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应当加强每一位任课教师的育人责任心,提高学生管理的水平。使每个任课教师都自觉地对学生进行认真的监督检查,并加以记录。(6)学习环境是学生管理的基础,代表一个学校的风格。学习环境从一个方面讲是严格认真,还是宽松自由的问题。从目前我们的实际看,应当加强对学生的纪律教育,从严治校,创造一个严格认真的学习环境。
3 结语
综上所述,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的管理,应当根据学生、课程、学习环境和场所,采取不同的管理原则和方法。该严则严,该活则活,该管则管,该放则放。具体到每个学生的管理模式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细致的工程,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状况的分布情况,建立几类管理模型,并且配合建立学生管理综合信息系统,逐渐将学生管理工作细致化、标准化、科学化。
关键词:管理自治纪律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6(a)-0223-01
学习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和主要活动方式,有效地管理是保证学习过程顺畅的关键,而学生管理是对有思想、有意识的人的管理。我们知道,大学生是思维独立的个体,因此大学生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
1 学生管理问题的差异分析
出于对大学生的了解,现将学生分为以下五类:第一类思想品德较好,既关心政治又努力学习,即所谓“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学生。对这部分学生的管理,学校和老师应当以指导为主,采取低工作—— 高关系的领导风格。这类学生是属于需要自治的,我们要强调发动内因,这时管理者与学生共同决策,管理者主要提供便利条件,尤其在学生为作某项决定向老师寻求帮助时,老师更应客观地正确地分析利弊以建议的方式告知学生,从而让学生将问题更加清晰化,以便做出最佳最适合其自身的决定。
第二类是在学习上积极进取,但是不关心政治,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即所谓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这类学生形成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社会就业压力,认为只有抓紧每一分钟好好学习,才能有出路。另一种是心理成熟度较低,仍然觉得学生除了学习,再无可做之事。无论哪种原因,对于他们学习上的管理,都属于需要自治的,发动内因,提供较为宽松的环境,良好的指导。但在诸如集体活动的其他方面,属于需要纪律的,要强调外部控制,采取较为严格的、指令性的管理,使学生有得以全面发展的机会。
第三类是学习和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都一般的学生。他们把学习和集体活动都看作应当完成的任务,而不是对其感兴趣。对于这类学生,如果管理者对其要求严格,他们会完成任务,如果要求不严格,他们就会完不成任务。在管理上,应根据其何时需要自治,何时需要纪律,从而有选择地或交替地使用发动内因或强调外部控制,将这两种方式有机的结合,具体做法有以下四种:(1)管理者采取多种措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感到温暖和体贴,激发学生关心学校利益和发展的热情。(2)管理者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提出学习与工作建议,尤其是在作重大决策时,应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决策一旦形成,即督促学生坚决执行,努力完成规定任务。(3)要发挥教师和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不要求对上级命令机械地执行。(4)各级管理者关系融洽,对学生表示关心,使其对学习能有满足感。还应注意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人生观教育,让他们对前途充满希望。
第四类是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对学习只是应付。他们或是迫于家长的压力,或是迫于社会的压力,或是迫于就业的压力而走进了校门。他们也有许多美好的想法,但与所学专业相距甚远。对这一部分学生的管理应当采取高任务—— 低关系的领导风格,属于需要纪律的,强调外部控制。他们在指令性的方法严格的管理措施下,由于较高的压力,使之明确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有意识地将精力转回到所学专业上,较好地完成眼前的学习任务。
第五类是为了混一张文凭而跨入大学校门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对学习已经几乎没有兴趣,自身也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且对生活的其他方面也相对冷淡。有的甚至心理有些不健康,虽然人数不多,但影响较大。对他们必须进行严格管理,当然也需要耐心说教和引导。作为管理者在这类学生身上要倾注更多的心血,仔细了解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所在,从而“对症下药”。无论是家庭,还是其自身的原因,都需要老师细致分析,正确引导,严格管理,稍有放松,有些学生就可能犯较大的错误。
以上对几类学生的分析和分类不是很准确,旨在说明:对不同的学生应当采取不同的管理,权变管理理论认为,管理世界中不存在“最佳管理理论”,有效地管理只是一个依据组织的内外因素,灵活地运用各种管理方法的问题。
2 学生管理的主体和方法
搞好学生的管理工作,首先应当明确学生管理的主体。在高等学校,学生管理的主体应当是任课教师和班主任(或辅导员),这不仅是教师的教书育人的职责所决定,而且是学校这个特殊领域的实际情况所需要的。最显然的一点,就是在学校中,和学生交往、接触最多的是教师。要管理没有交往,没有信息的沟通,就会无的放矢,就不会取得良好效果。所以老师应是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的主体,充分发挥老师在学生管理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
学生综合管理是一个多角度、全方位的学生管理系统。大学生的管理问题是学生、课程、学校环境和场所这四方面交错的问题。在此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对学生的管理方法:(1)学生带着各种需求来参加学习,有的需要规章制度条款的约束,有的则需要给予承担更大的责任,更多更重要的需要是实现自我的胜任感。(2)应使学习环境、学习形式、学习内容与个人的需要相吻合,关键在于采取最适宜的管理方法。(3)管理过程中的具体管理层次,要根据环境变化机动灵活的适时建立,无固定模式可循。(4)当某一目标已经达到时,要进一步激励学生的自我胜任感,进而转向另一个更高的目标。(5)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对于大学教师而言,在授课水平与育人责任心两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育人责任心,授课水平低,只要育人责任心强,可以利用高水平的教学软件进行授课,一样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应当加强每一位任课教师的育人责任心,提高学生管理的水平。使每个任课教师都自觉地对学生进行认真的监督检查,并加以记录。(6)学习环境是学生管理的基础,代表一个学校的风格。学习环境从一个方面讲是严格认真,还是宽松自由的问题。从目前我们的实际看,应当加强对学生的纪律教育,从严治校,创造一个严格认真的学习环境。
3 结语
综上所述,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的管理,应当根据学生、课程、学习环境和场所,采取不同的管理原则和方法。该严则严,该活则活,该管则管,该放则放。具体到每个学生的管理模式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细致的工程,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状况的分布情况,建立几类管理模型,并且配合建立学生管理综合信息系统,逐渐将学生管理工作细致化、标准化、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