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投喂:赋予消费者关闭算法的权利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hj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算法”这个词,相信只要使用智能手机的人都或多或少听说过。前段时间,“被困在算法里的外卖骑手”话题就引发大量关注。关于其中的是非,这里不作判断。但需要指出的一个现实是,在今天其实每个上网者都处于无所不在的算法牢笼中——任何一个App都有可能利用算法对用户进行投喂。
   日前,《半月谈》的一则评论称,让孩子走出“算法困境”已成为当下社会的重大课题,需要社会各界合力破解。文中所给出的建议之一,就是认为互联网平台应对系统进行更新升级,设置“关闭算法推荐”的选项,给用户自主选择观看内容的权利。该观点引发不少共鸣。有人指出,何止是孩子,成年人也应该获得选择算法的权利。
   客观而言,无远弗届的算法不只是在我们这里才有,它堪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个共有现象。像在美国,就有人专门致力于对抗硅谷互联网公司让人上瘾的设计理论,并称其为“人类生存的一大威胁”。从积极的方面来说,算法契合了人性,能够最大化满足个人的信息偏好。这种精准投喂运用在其他领域,比如网络购物、叫外卖上,可以帮助消费者最高效地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但是,为获得算法便利所要付出的“代价”,同样不容忽视。因为算法看似是对人性的顺从和迎合,实际上逐漸架空了人的自主选择权利,甚至削弱你的个人意识——很多人陷入算法的囚禁而不自知。不夸张地说,现代人可能除了睡觉时间不受算法控制,从醒来拿起手机的那一刻起,都进入了算法的操纵之中。
   有人说,这是发生在现代人身上的一种心甘情愿被“奴役”的现象。而面对“被奴役”还欲罢不能,这才是最可怕的。从小的方面说,无处不在的算法让更多人进入“信息茧房”,每个人所看到的、听到的,都是被精心算计和投喂的。且不说,它可能给个体带来的封闭和麻痹,其与互联网本身的开放精神、多元视角也构成了冲突。
   从大的方面来说,当一个社会有无数个体蜷缩在“信息茧房”之中,这是否会加剧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分裂,制造更多的偏狭和偏见,确实值得担忧。即便算法将如何重新塑造个体,对社会的思想、文化乃至运行机制产生影响,还未有权威结论,但从已有的疑问来说,在崇尚算法便利的同时,不应该完全无视其伴生的风险。
   全面排斥算法,可能是一种“乌托邦”情绪。但是,鉴于算法可能存在的弊端,至少不应该把它当作一件理所当然、只能服从的事情。把选择权交给每个个体,或是一种相对务实的趋利避害之道。从技术上看,这也应该不难。唯一的难题可能在于它可能影响到网络平台的商业利益。但是,有多大的能力,就应该承担多大的责任。中国目前在各个领域都涌现出了巨头式互联网企业,是时候考虑在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实现更周全的平衡。
   当然,为达到这种新的平衡,仅靠平台的自觉是不够的,监管层面也应该有相应的跟进和规范。最近,这个方面恰恰具备改变的契机,那就是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正在征求社会意见。其中规定,通过自动化决策方式进行商业营销、信息推送,应当同时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这算是对大数据“杀熟”说不。在此基础上,能不能再进一步,要求每个互联网平台都赋予消费者可以关闭算法的权利?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人会被“机器”替代吗?这是一个时常引发讨论的话题。相关结论应该说是比较清晰了。但相较于人工智能对“人”的挑战,如何避免被算法“囚禁”,其实是一个更具现实感的问题。只不过,因为算法更隐蔽,因为它给个体带来的“麻痹”,并未受到应有的关注和严肃讨论。这本身其实就是问题所在。
   摘自《中国青年报》2020年10月28日
其他文献
“借鑒”刘志永
期刊
《庆城最严禁酒令,拿什么守住监督边界?》(2020年11月下《杂文月刊》)一文,提出“最严”禁令如何落实问题。近些年来,像庆城最严禁酒令一样很多地方出台诸多“最”字号禁令,之所以为“最”字号,或过去没有,或“严”到出乎预料,比如将约束之手伸入公务员8小时以外。   公务员8小时以外的言行,该不该管?有人说,不该管,原因是涉嫌侵犯个人私生活;有人说,该管,因为很多违法乱纪发生在8小时之外。但问题来
期刊
跟同龄人相比,儿子似乎特别的胆小,怕这怕那的。就连理发店里的剪刀、吹风机也害怕,坚决不肯出去理发。无奈之下,妻子只好买了儿童安全电动理发器,在家给他理,一直理到他幼儿园中班。为此,儿子没少挨我批评。   上大班了,我决心不再顺着他,带他去工大校园里的小徐阿姨的理发店理发,但他仍然以怕剪刀、怕吹风机为由,不愿意去。最终,迫于我的威严,只好勉强地跟着我去。   每次理发时,他都不配合,一会缩脑袋,
期刊
近日,南京江北新區邀请市民参与南京市高质量发展成果的满意度调查,微信公号为此发布推文:为广泛了解群众对南京高质量发展成果的满意度,市委市级机关工委(市作风办)将于近期开展电话调查。如您愿意参加,请回复“是”,成为调查候选人。完成电话调查后,将获得10元话费奖励……   对于如何回答配合调查,该区微信公号如是提醒:“‘满意’是您对江北新区最美的称赞!”“请不要使用‘说不清’‘不了解’‘还行’‘还好
期刊
诔,是古代用以悼念的文体,汉魏六朝盛行过,后来式微了。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讲:“详夫诔之为制,盖选言录行,传体而颂文,荣始而哀终。论其人也,暧乎若可觌;道其哀也,凄焉如可伤——此其旨也。”暧者,实事求是也;凄者,以情动人也。但是,一到文人手里,凡诔,无不夸张煽情,炫虚失实,这也成为自古至今的悼文通病。替死人吹,是活人要面子,因而,无论怎样的谀辞,家属不会质疑,死者也不会从棺材里爬出来更正。所以,时
期刊
在上班的地铁上,你自觉不看手机是件进退两难的事情,除非前后左右都没有乘客。   挨着我旁边一个上班族在看抖音,是搞笑的那类。大致情景剧是这样:一个老公问老婆,你买农民的辣椒,不怕有殘留农药吗?妻子犀利地跟他理论,回去多洗几次不就没有了!你说你吧,掉在家里餐桌上的肉转身就丢垃圾桶,前天跳进那么多人游泳的泳池,大喝了几口水也不见你要求去医院洗肠胃呀?!   哈哈哈,一阵爆笑。好像说得确实有道理。 
期刊
前些天看电视,记者采访一个留学生疫情防控期间的生活状态,留学生说:“买了很多食材放冰箱里,然后尽量减少出门,然后过去在家没做过饭,然后现在自己学着做,然后请几个同学一起分享,然后还增加了同学间的交流……”句句不离“然后”,听着别提多别扭了。   记得去年参加对入职学生的面试,有些学生回答问题时也是满口“然后”“然后”的,好像离开“然后”就不会说话似的,既影响形象和观感,也影响面试成绩,真所谓“一
期刊
读了《杂文月刊》2020年11月下文摘版《“过期”朋友》一文,耳畔响起《魂断蓝桥》中的经典歌曲:“怎能忘记旧日朋友,心中能不怀想,旧日朋友岂能相忘,友谊地久天长……”从苏格兰民间传播到世界各地,一首《友谊地久天长》让人们产生很多通感。   发小或无意间赠送的过期花生油,华丽转身为有机肥料,滋养出水灵鲜亮的蔬菜,回馈给发小。这一友情趣事堪与古代文人雅士的赠礼故事媲美。友情原不以礼物为衡量标准,礼物
期刊
“逛”字的发明人很聪明,一个狂加一个走之底,把出外闲游者的意趣神态一下子点题,让人生出许多非分之想。   在《辞海》中,“逛”字只有四个字的解释:“出外闲游。”这起码包含了三层意思:一层是“逛”不能在家里,在家叫待着,蹲着,或猫着,如果您愿意走动,也只能称“踱步”;第二层意思必须有闲暇,有闲情,且有闲趣,否则那不叫“逛”,叫赶路;第三层意思当是悠然地、适意地、东张西望地散步,偶有专注,也仅只是一
期刊
笔者认为,《杂文月刊》2020年11月下文摘版《庆城最严禁酒令 拿什么守住监督边界?》一文,只是指出了“最严禁酒令”本身的一些不当之外,尚未触及到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问题。   其实,甘肃省庆城县的“最严禁酒令”,与许多地方出台的许多禁令一样,不过是稻草人,约束力非常有限。它令人感觉不爽、憋屈地方,在于无视人们的自由和尊严,逼着人们把本来合情合理的事当成见不得人的事而偷偷摸摸去做。这就好比有人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