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客留言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bo785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天放(山东威海)
  近年关于“读书”的文章读了不少,从各种角度论述的都有,也偶遇过“妙笔生花”之文。而《杂文月刊》2017年8月下选入的与读书有关的文章就至少有6篇,而且,几乎每篇都值得读。我感叹作者对读书有深刻的理解和透彻的分析,不仅读后令人倍感畅快,更易引发深度思考。其中,我最喜欢的3篇分别是:孙琳琳的《生命的化妆》、孔逸敏的《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以及邓伟志的《学问属于博览群书的人》。
  《生命的化妆》语言精准,用词绝妙,逻辑清晰,通顺得令人叫绝。很高深的大道理,几笔就变成了通俗常识,却也富含形象的比喻和修辞。而引用的名著,都属耳熟能详,说服力极强,加上文笔精炼,当我最爱。最后一句“但她(梦露)最美的瞬间,毫无疑问是捧着《尤利西斯》的样子”,说明“生命的化妆”在于读书,而只有读书之人更迷人。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标题直白,但行文却上佳。如“文字没有情感和温度,但是文字下蕴藏的作者的心却是真实而可敬的……”如“而读书这座桥梁延展了我们局限的目光和心灵,在原本单调的人生苦旅中开出了别样的花朵。”等等。
  《学问属于博览群书的人》,也是题目平直,却妙语颇多的好文,用大量的篇幅说明“书斋”的重要性,以及互联网下人们阅读习惯改变后,电子书与书斋、创新的关系,角度独特,读后发人深省。尤其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创新,更令人印象深刻……
  对于“劝读”或阐述书的重要性,古往今来,作品汗牛充栋,尤其是近年来更多。但短小精悍,易读易懂却又具说服力且文笔精妙的好文,却不多见。愚以为,上述文章便是好文,且《杂文月刊》一期就选登如此多读书篇目,实在可赞。既要感谢推荐者的发现,更要感谢原文作者给我们提供的读书心得。当然,还要感谢《杂文选刊》编辑的慧眼。
  郭树荣(山东济南)
  资中筠先生写的《每个人都是用母语思考的》见解独到,思想深刻,不愧是大家之作。我们要好好学习母语,学好母语。问题是,如今有些家长,孩子的母语未学好,却偏偏强制孩子过度地去学习外语,则是舍本逐末了。
  《认识你自己》(从维熙),何其难哉!古今中外,伟人凡夫,概莫能外。尤其是伟人,更是难乎其难也。
  本期(2017年8月下)選了莫言的两篇文章。莫言,毕竟是莫言,自有他的独到之处。尤其是他的《成为“确实了不起”的人》一文,更是见解不凡。作为“致辞”,乃励志之言,他能讲得这么实在,不是空洞说教,能入耳入心,是篇好文章,很值得每个人深思,不仅对学子有用。
  《刘震云为何说我们最缺“笨人”》一文,是说如今我们最不缺的是“聪明人”。“聪明人”沾光,得势,而“笨人”亦即老实人吃亏乃至上当受骗,这种不良的现象应当改变,怎么改,先从我做起吧。
  至于《算命先生的“犯小人”》之论,盖在于小人太多。试问,谁人未犯过小人?所以,算命先生便一“算”一个准。
  郭志昌(江苏昆山)
  对于王春南先生《胡适的十大历史名人排行榜》(2017年7月下)一文的说法基本赞同,但对于最后两段,王春南先生把顾炎武排除之外的观点则不认同,我认为顾炎武应列其中。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上,除了孔子、关羽等人之外,还没有哪一个人能像顾炎武死后那样,在自己家乡以外的地方特别是国都建起祠堂叫人祭祀膜拜的,参加者均为朝野名流,并且持续了八十多年。一个思想家,在其死后三百多年间先后有三十几人为其作传,恐怕顾炎武也是少见的一个。改革开放以后被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家主要媒体屡屡提到的历史名人和思想家,也少不了顾炎武。三十多年来各种历史文化名人和思想家的排行榜中,人数可以由80余位直至精简到10位,甚至8位,顾炎武的名次始终靠前。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到的25位思想大家的名单中,顾炎武亦列其中。曾国藩曾经说过“顾炎武是国朝第一人”。王春南先生可以到国内任何一家图书馆去看看《中国思想家评传》这套规模罕见的国家大型丛书,200本书中,《顾炎武评传》是最为厚重的一本,页码最多,价格最高,无人可比。因此,我和我的同事的共同看法是:无论怎样,顾炎武都应该在十大文化名人之内,他在中国思想史的地位,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无可取代的。
  李本华(湖南长沙)
  《杂文月刊》2017年8月下中代连华女士的《有趣,才是婚姻的“春药”》让人耳目一新。夫妻间辩论赢了是胜利,失败一方会口服心不服,甚至激化矛盾。化解危机更是伟大的智慧,因为它消除了矛盾,而且文章中化解矛盾的方法令人叹为观止,值得婚姻中人学习和借鉴,文章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只是“春药”显得有点刺眼。
  《辣见心性》的材料新,语言有特色,但个别地方有点不经推敲。如二段的“摇恙”的“恙”是“通假字”吧。“恙”,《说文》“忧也,从心,羊声”。应是“漾”。三段的“吃下为数的辣物”不妥,“为数”后要加上“不少”或“许多”等字样。“降服了美食”搭配不当。语言要创新,但是要符合语法。
  傅春贵(福建宁化)
  每每新一期《杂文月刊》的到来,都会让我眼前一亮,给我一种如获至宝、心旷神怡的感觉。读罢2017年7下的《易中天最洗脑的十句话》一文后,感到这篇文章特别好,具有诸多特色:
  文中的每一句话皆阐述精辟,一语中的,富含哲理,妙语如珠。作者用鲜活的文字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启示我们只有转变视角和思维定势,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并做到思维与智慧并进,才能博知、明理、增智。
  愿更多的读者在《杂文月刊》此类立意新颖、语言精练的美文中流连,并得到更多的精神启迪。
  另,近日一朋友来访,烹茶闲坐之时,我对他谈到自己特别喜爱阅读《杂文月刊》一事。不料,他却直白地问我:“读《杂文月刊》到底有什么用?”我直截了当地告诉他,阅读《杂文月刊》至少可获得以下五点益处:
  其一,《杂文月刊》文学品位高雅,各类精美的文章使读者享受阅读愉悦的同时,对人性、对事物的多面性、复杂性的认知更加全面,其收获是无法用明智、为人和修身这寥寥数语就能概括,而且还所费不多。其二,读《杂文月刊》可以与众多作者进行无言的探讨、交流、辩论、对话,从而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得到启迪,获得慰藉。其三,有助于丰富精神生活,又可以驱逐寂寞与抑郁。其四,读《杂文月刊》是一种正能量的积累,可提升气质、增添才华、善为人先,从而使人“致远”。其五,读《杂文月刊》虽不能给我们带来直接的财富,但可以丰富我们的内心,为我们提供思想必需的营养,从而带来精神的愉悦与满足,保持内心的沉稳,不失去自我。
  听了我这一番叙述,朋友很是认可,临别他借了几本《杂文月刊》带回去看。
其他文献
心有灵犀,诗人说:人生是诗和远方;心有灵悟,禅者说:生命是禅和当下。  生活里,越简单的事物越纯粹;生命里,越自然的事物越真实。  老当益壮和未老先衰,既是截然相反的两种生命状态,同时也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生境况。  愿助人为乐,非一时善念;能助人为乐,得一生福报。  事在人为,故有时要坚强,有时要顽强;而无论做人还是做事,坚强无须逞强,顽强不必争强。  能把想做的事做好,首先是情商高,当然智商也不
期刊
一  几年前,表妹去相亲,对方是一只优质股:帅气,在政府部门上班,工作稳定,所有人都看好这门亲事。虽然只见过一次面,表妹却坚决不同意。  我们问原因,表妹答,没文化。和他聊天,他努力想表现幽默,讲的却是微博上被传滥的段子;点菜时,简单的几道菜,他还念错了菜名;单位的情况,一问三不知。  学企业管理的表妹,想和在商务局工作的他交流下专业问题,说到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他一脸惊愕。  表妹总结陈词,这样
期刊
漫画家方成,也是杂文家。先后出版了《岸边絮语》《画外余音》《画外文谈》《方成漫笔》《我的幽默》《方成自选集》《中国人的幽默》等杂文集,总计百余万字。其中,《画外余音》和《画外文谈》两集又是偶然得之。1998年,杭州樓外楼集团出一套书,名为《楼外楼书系》,由徐城北策划,作者有冯亦代、吴祖光、黄宗江、林斤澜、邓云乡、陆文夫、邵燕祥、徐城北等八人,后来要凑成十人,便拉方成和丁聪进来。为了救急,方成把自己
期刊
林放何许人也?稍微年长且在新闻单位呆过的,恐怕都晓得赵超构这位老报人。当年他主办的《新民晚报》生动活泼,文风清新,可读性强,深受读者的好评和欢迎。他撰写的评论和杂文尤为广大读者所称誉,是新闻界颇有影响的专栏作家。他的笔名就叫林放。他的《世象杂谈》《未晚谈》等书,作者的署名就是两个字:林放。此公1910年生,可惜已在1992年仙逝。新闻界的一位杂文大家驾鹤西去,一晃就20多年了。  周日逛旧书市场,
期刊
1792年,急欲打开中国贸易大门的英国,以为乾隆祝寿为名,派遣使臣马戛尔尼率领使团来华。马戛尔尼带来数千件礼物,其中不乏工业革命的最新成果。然而,面对送上门的令人大开眼界的难得机遇,乾隆仅以一句“奇技淫巧”便将这些礼物锁进紫禁城那守卫森严的库房,专供自己娱乐。乾隆死后仅四十一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在长期致力于中国科技史研究的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看来,此时中欧科技已差距明显。不过,“往者不可谏
期刊
20世纪30年代,夏丏尊和叶圣陶合著《文心》,在《中学生》杂志上连载,以生动活泼的故事讲解写与读,囊括“关于国文的全部知识”,深入浅出,很受欢迎。1934年《文心》单行本出版,80多年后的今天,《文心》依然是常读常新的經典。  两位大师级的人物,下功夫为孩子写一部书,让他们在看故事的同时增长知识。全书文字质朴、亲和,读完如沐春风,能够感受到作家最重要的东西:文心——文字背后,是一颗真诚的心!  其
期刊
《前方是什么》是我的第二本教育随笔集,2006年在吴法源兄的鼓励下整理出版。此前《不跪着教书》出版引发的讨论和反响,让我意识到作为教师的教育观察与评论所具有的特别价值,也因此看到无数和我一样的教师在思考职业生命的意义。长期立在讲台边,或许更能清晰地从具体现象入手,认识教育的艰难,而面对困境,也就不能没有一个鲜明的态度。毕竟,在文明社会,选择一个职业,未必仅为糊口。如果教师不珍惜职业名誉,对教育境况
期刊
十九世纪前的瑞士,是个极其贫穷的国家,土地贫瘠,其它资源也非常匮乏。男人们要养家糊口,只得出国去当雇佣兵,用命换钱。谁都知道,这可不是什么好营生。  雇佣兵是要与雇主签合同的,当时的欧洲战争不断,瑞士雇佣兵能坚持到合同期满还活着的只是少数,绝大多数都战死沙场。这是因为瑞士人虽说只是雇佣兵,纯为了钱打仗,但他们却颇讲“契约精神”:作战勇敢,绝不贪生怕死,临阵脱逃。这么看来,瑞士人可是太“傻”了,没了
期刊
世间种种,取舍之间,蕴藏大智慧,只是,懂得的人,寥寥可数,悲也。  放下烟酒,拿起清茶,获得的是健康。  放下手机,拿起书籍,获得的是智慧。  放下计较,拿起礼让,获得的是胸怀。  放下懒散,拿起忙碌,获得的是充实。  放下躁动,拿起平静,获得的是心安。  放下伤害,拿起宽恕,获得的是风度。  放下过往,活在当下,获得的是真实。  放下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欲望,拿起两袖清风的赤子之心,獲得的是干干净
期刊
人生的目标第一是趋利,第二就是趋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为什么说人生的第一目标是趋利,因为趋利就是不给社会添加负担,趋利了你就不是一个靠乞讨为生的人,不是一个靠救济为生的人,你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在这个社会上生存,而且要生存得更好。所以趋利只要在你不违反法律和道德的前提下,就是你人生的第一个目标。当你趋到对应的利的时候,你就应该开始人生的第二目标——趋名,这个趋名不是要你成为名人,成为你出门时所有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