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为了深入分析我国容桂地区的糖尿病足感染(DFI)病患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和耐药性特点。方法:选取2013年1月到2014年12月在佛山市顺德区桂州医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足感染病患110人,对这些病患足创面分离出的115株病原菌和其耐药性展开回顾分析。结果:糖尿病足感染主要为阳性革兰菌,有64株,占总数的55.7%,其次为阴性革兰菌,有46株,占总数的40.8%,真菌5株,占总数的4.3%。其中阳性革兰菌呈上升趋势,阴性革兰菌呈下降趋势,真菌上升明显,P<0.01,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意义。结论:引发糖尿病足感染的主要原因为病原菌,通常存在多重耐药性,对糖尿病足感染的病原菌和耐药性展开检测,能为糖尿病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糖尿病足;感染;病原菌;耐药性
【中图分类号】
R9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060-02
糖尿病足简称DF,是导致糖尿病病患死亡、残疾的主要因素之一。糖尿病病患因为长时间体内血糖含量较高导致病患极易发生内分泌失调现象,进而使身体免疫力降低,容易产生各种感染。糖尿病病足伴感染病症,不仅是糖尿病病患截肢的主要原因,同时也会对病患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但国内关于糖尿病足感染病原体的报道不多。目前,伴随第三代头孢抗生素等药物的广泛使用,糖尿病足伴感染情况得到较好控制,但这也导致病原菌对抗生药物的敏感性发生重大变化,为了更好地了解容桂地区糖尿病足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分布情况和耐药性特点,文章对在佛山市顺德区桂州医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足感染病患所分离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和耐药性特点展开回顾分析,以便为今后临床用药提供更科学的依据,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到2014年12月在佛山市顺德区桂州医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足感染病患110人,共培养出病原菌115株(同一病例重复者不计),其中男性60人,女性50人;年龄最小42岁,最大78岁,中位年龄为(62.4±2.7)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13年,平均病程为(7.6±1.4)年。本次研究的病患均符合糖尿病病足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局部皮肤温度升高、肿胀、脓肿、坏疽、发红。按照Wagner分级标准对糖尿病足进行分类,0级:手脚冰凉、麻痛,或感觉迟钝直到丧失感觉;Ⅰ级:皮肤瘙痒,有水泡,足部冻伤、烫伤,但没有深入发展;Ⅱ级:皮肤发生浅溃疡并进入深层肌肉组织,深部组织发生轻微组织炎,但是肌腱、韧带没有发生损伤;Ⅲ级:骨质受损、坏死,肌腱损伤,足趾坏疽,但骨质受损不明显;Ⅳ级:骨质严重受损,骨关节坏死,骨髓炎;Ⅴ级:足大部分或全部坏死。
1.2 病原菌培养与药敏试验:
本次研究的糖尿病足病患在住院后使用抗菌药物前第一次换药时,进行病原菌培养和药敏实验。药敏试验使用美国DADE公司生产,型号为MicmScan WalkAway-40的全自动微生物检定仪,严格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标准,按照其微量稀释法检测到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判断细菌药敏结果。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计算机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本次研究病患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用均值±标准差代表这两组病患的计量资料,用X2对两组病患的计数资料进行检验,将P<0.05作为具有统计学差异意义的检验标准。
2 结果
2.1 糖尿病足分级: 按照Wagner分级标准,本次研究的糖尿病足感染病患中,Ⅰ级11例,占总数的10%,Ⅱ级20例,占总数的18.2%,Ⅲ级26例,占总数的23.6%,Ⅳ级39例,占总数的35.5%,Ⅴ级14例,占总数的12.7%。这些糖尿病足感染病患还合并其他病症,包括: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尿路感染、肺部感染、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
2.2 糖尿病足感染病原菌分布: 详情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糖尿病足感染病患阳性革兰菌逐年呈上升趋势,阴性革兰菌逐年呈下降趋势,真菌呈逐年上升趋势,对比金黄葡萄球菌与铜绿假单细胞菌的感染率发生情况,P<0.01,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意义。
2.3 糖尿病足感染病患病原菌耐药率: 详情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金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呈逐年上升趋势,对红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的耐药性逐年上升,但对复方新诺明、四环素的耐药性呈下降趋势,P<0.01,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意义。铜绿假单细胞菌呈逐年下降趋势,对红霉素与四环素有100%的耐药性,对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的耐药性均呈上升趋势,P<0.01,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意义。
3 讨论
糖尿病足是导致糖尿病病患产生慢性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足每年的发病率为2%到3%,其中有15%到20%的糖尿病足病患极有可能产生足溃疡,其中有40%到80%的足溃疡会引发感染。足部并发症是糖尿病最严重且花费最大的并发症。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发达国家,大约有5%的糖尿病患者在就诊时产生足溃疡,有15%的糖尿病患者一生中至少发生过一次足溃疡。在住院患者中,大约有20%的糖尿病病患产生足溃疡,糖尿病足产生的截肢位,在非创伤性截肢中占据首位。糖尿病足感染是糖尿病足发展恶化的重要因素,糖尿病足合并深部感染是糖尿病足病患截肢的最常见的直接原因。合并下肢感染的糖尿病足病患发生截肢的危险性是其他没有发生感染病患的154倍。并且,糖尿病病患自身身体免疫力低,易引发各种感染,需长时间食用大量广谱抗生素,另外,由于药物食用不规范,经常不注意抗生素的药理学,导致耐药菌株逐年上涨,为糖尿病足的医疗保障与医疗保险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从本次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糖尿病足感染的病原菌株主要为金黄色葡糖球菌、表皮葡糖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而且金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与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有很大关联。金色葡萄球菌为皮肤寄生菌,是浅表感染的主要病原菌;阴性革兰菌属于厌氧菌,能在厌氧环境中生长,具有致病活性,而Ⅳ级、Ⅴ级糖尿病足感染病患患肢供养降低,有助于该类细菌的生长。病原菌耐药性上升时糖尿病足感染治疗中的首要问题。本次研究中,金色葡糖球菌对对红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的耐药性逐年上升,但对复方新诺明、四环素的耐药性呈下降趋势,P<0.01,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意义。所以,在分泌物病原菌培养与耐药性结果出来前,应根据感染情况合理选用抗生素,要覆盖常见病原菌。
糖尿病足感染的预后和感染情况能否得到有效控制有很大关联,临床医生应了解并检测糖尿病足感染病原菌的种类,以及耐药性的特点,这样不仅能合理选取抗菌药物,还能及时控制感染的继续发展,预防致死、致残、截肢等情况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邓家德,李红玉,陈惠玲,等.糖尿病足溃疡处常见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0(15):955-957.
[2] 王鹏华,于德比,褚月颉,等.糖尿病足深部感染病人的临床特点及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1,87(26):1828-1831.
[3] 杜炜,刘文颖,吴建蓉,等.糖尿病足感染常见病原菌及抗生素选择的相关问题[J].世界感染杂志, 2010,17(03):223-225.
[4] 蒋铁建,廖岚.70例糖尿病足感染患者临床和病原菌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1,16(04):242-246.
[5] 蔡文训,张卫星,罗华,等.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菌群分布及治疗[J].罕少疾病杂志,2012,12(16):121-124.
[6] 梁乙安,何晓.糖尿病足108例分泌物标本细菌培养和药敏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13,27(21):189-190.
[7] 关晓宏,刘德辉,冯毅,等.重度糖尿病足坏疽的感染与抗感染治疗[J].空军总医院学报,2012,14(04):240-241.
[8] 李静波,王欣,陈佰义,等.糖尿病足合并感染171株病原菌的分布与耐药性变迁[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17(09):293-295.
关键词:糖尿病足;感染;病原菌;耐药性
【中图分类号】
R9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060-02
糖尿病足简称DF,是导致糖尿病病患死亡、残疾的主要因素之一。糖尿病病患因为长时间体内血糖含量较高导致病患极易发生内分泌失调现象,进而使身体免疫力降低,容易产生各种感染。糖尿病病足伴感染病症,不仅是糖尿病病患截肢的主要原因,同时也会对病患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但国内关于糖尿病足感染病原体的报道不多。目前,伴随第三代头孢抗生素等药物的广泛使用,糖尿病足伴感染情况得到较好控制,但这也导致病原菌对抗生药物的敏感性发生重大变化,为了更好地了解容桂地区糖尿病足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分布情况和耐药性特点,文章对在佛山市顺德区桂州医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足感染病患所分离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和耐药性特点展开回顾分析,以便为今后临床用药提供更科学的依据,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到2014年12月在佛山市顺德区桂州医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足感染病患110人,共培养出病原菌115株(同一病例重复者不计),其中男性60人,女性50人;年龄最小42岁,最大78岁,中位年龄为(62.4±2.7)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13年,平均病程为(7.6±1.4)年。本次研究的病患均符合糖尿病病足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局部皮肤温度升高、肿胀、脓肿、坏疽、发红。按照Wagner分级标准对糖尿病足进行分类,0级:手脚冰凉、麻痛,或感觉迟钝直到丧失感觉;Ⅰ级:皮肤瘙痒,有水泡,足部冻伤、烫伤,但没有深入发展;Ⅱ级:皮肤发生浅溃疡并进入深层肌肉组织,深部组织发生轻微组织炎,但是肌腱、韧带没有发生损伤;Ⅲ级:骨质受损、坏死,肌腱损伤,足趾坏疽,但骨质受损不明显;Ⅳ级:骨质严重受损,骨关节坏死,骨髓炎;Ⅴ级:足大部分或全部坏死。
1.2 病原菌培养与药敏试验:
本次研究的糖尿病足病患在住院后使用抗菌药物前第一次换药时,进行病原菌培养和药敏实验。药敏试验使用美国DADE公司生产,型号为MicmScan WalkAway-40的全自动微生物检定仪,严格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标准,按照其微量稀释法检测到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判断细菌药敏结果。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计算机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本次研究病患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用均值±标准差代表这两组病患的计量资料,用X2对两组病患的计数资料进行检验,将P<0.05作为具有统计学差异意义的检验标准。
2 结果
2.1 糖尿病足分级: 按照Wagner分级标准,本次研究的糖尿病足感染病患中,Ⅰ级11例,占总数的10%,Ⅱ级20例,占总数的18.2%,Ⅲ级26例,占总数的23.6%,Ⅳ级39例,占总数的35.5%,Ⅴ级14例,占总数的12.7%。这些糖尿病足感染病患还合并其他病症,包括: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尿路感染、肺部感染、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
2.2 糖尿病足感染病原菌分布: 详情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糖尿病足感染病患阳性革兰菌逐年呈上升趋势,阴性革兰菌逐年呈下降趋势,真菌呈逐年上升趋势,对比金黄葡萄球菌与铜绿假单细胞菌的感染率发生情况,P<0.01,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意义。
2.3 糖尿病足感染病患病原菌耐药率: 详情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金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呈逐年上升趋势,对红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的耐药性逐年上升,但对复方新诺明、四环素的耐药性呈下降趋势,P<0.01,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意义。铜绿假单细胞菌呈逐年下降趋势,对红霉素与四环素有100%的耐药性,对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的耐药性均呈上升趋势,P<0.01,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意义。
3 讨论
糖尿病足是导致糖尿病病患产生慢性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足每年的发病率为2%到3%,其中有15%到20%的糖尿病足病患极有可能产生足溃疡,其中有40%到80%的足溃疡会引发感染。足部并发症是糖尿病最严重且花费最大的并发症。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发达国家,大约有5%的糖尿病患者在就诊时产生足溃疡,有15%的糖尿病患者一生中至少发生过一次足溃疡。在住院患者中,大约有20%的糖尿病病患产生足溃疡,糖尿病足产生的截肢位,在非创伤性截肢中占据首位。糖尿病足感染是糖尿病足发展恶化的重要因素,糖尿病足合并深部感染是糖尿病足病患截肢的最常见的直接原因。合并下肢感染的糖尿病足病患发生截肢的危险性是其他没有发生感染病患的154倍。并且,糖尿病病患自身身体免疫力低,易引发各种感染,需长时间食用大量广谱抗生素,另外,由于药物食用不规范,经常不注意抗生素的药理学,导致耐药菌株逐年上涨,为糖尿病足的医疗保障与医疗保险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从本次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糖尿病足感染的病原菌株主要为金黄色葡糖球菌、表皮葡糖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而且金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与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有很大关联。金色葡萄球菌为皮肤寄生菌,是浅表感染的主要病原菌;阴性革兰菌属于厌氧菌,能在厌氧环境中生长,具有致病活性,而Ⅳ级、Ⅴ级糖尿病足感染病患患肢供养降低,有助于该类细菌的生长。病原菌耐药性上升时糖尿病足感染治疗中的首要问题。本次研究中,金色葡糖球菌对对红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的耐药性逐年上升,但对复方新诺明、四环素的耐药性呈下降趋势,P<0.01,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意义。所以,在分泌物病原菌培养与耐药性结果出来前,应根据感染情况合理选用抗生素,要覆盖常见病原菌。
糖尿病足感染的预后和感染情况能否得到有效控制有很大关联,临床医生应了解并检测糖尿病足感染病原菌的种类,以及耐药性的特点,这样不仅能合理选取抗菌药物,还能及时控制感染的继续发展,预防致死、致残、截肢等情况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邓家德,李红玉,陈惠玲,等.糖尿病足溃疡处常见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0(15):955-957.
[2] 王鹏华,于德比,褚月颉,等.糖尿病足深部感染病人的临床特点及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1,87(26):1828-1831.
[3] 杜炜,刘文颖,吴建蓉,等.糖尿病足感染常见病原菌及抗生素选择的相关问题[J].世界感染杂志, 2010,17(03):223-225.
[4] 蒋铁建,廖岚.70例糖尿病足感染患者临床和病原菌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1,16(04):242-246.
[5] 蔡文训,张卫星,罗华,等.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菌群分布及治疗[J].罕少疾病杂志,2012,12(16):121-124.
[6] 梁乙安,何晓.糖尿病足108例分泌物标本细菌培养和药敏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13,27(21):189-190.
[7] 关晓宏,刘德辉,冯毅,等.重度糖尿病足坏疽的感染与抗感染治疗[J].空军总医院学报,2012,14(04):240-241.
[8] 李静波,王欣,陈佰义,等.糖尿病足合并感染171株病原菌的分布与耐药性变迁[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17(09):293-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