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速便利的交通工具、旅行度假观念的普及、殷实的旅行预算,这一切使得现代的旅行者越来越大胆激进,无论是安徽的纯朴古村、海南的热带丛林,还是西藏的高山雪域,都被旅行者探索过,游历过。
然而,无论旅行如何深入,在960万平方公里的祖国土地上,始终存在着一些旅行盲点,它们或者因为路途艰辛遥远而难以到达,或者是因为曾经一度繁荣的经济文化逐渐没落而被人遗忘。
多年来,这些保存着独特风景和人文传统的秘境,在旅行者精密的“雷达”之外悄无声息地存在着,此次小编将带你一同发掘这些鲜为人知的奇丽风貌。
神奇的“太极锁水”
“诺邓”是一个白族山村的名字,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郊6公里处。自唐代南诏时期 起,它就一直沿用“诺邓”这一村名,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它的位置不算偏远,但因为隐藏于群山之中,极少有人知道,它以奇妙的“太极锁水”,丰富的信仰和民族文化,曾经发达的盐业留下的遗存,构成了十分鲜见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笔者无意从一本英文书上看到诺邓的介绍,立即被它神秘的八卦太极水系图所吸引,那种壮观、神秘和浑然天成,让人非常着迷。真正的震撼来自看到“太极图”的那一刹那,比想像中的更为壮观。诺邓在与澜沧江支流江交汇时,绕了一个“S”型的大湾,形成了类似道教“太极图”的天然景观,即“太极锁水”。从远处看,云蒸霞蔚,四周群峰环绕拱卫,真有万山朝拜之势,非人类所能完成的杰作。
在来这里前,曾数次到过楚雄禄丰县的黑井镇,它是茶马古道真正的起点,但因盐而兴,因盐而衰,从那里听到的信息是:茶马古道上至今保存完好的,只有黑井和诺邓,都是曾经极为风光的盐都。然而黑井已经成为非常商业化的旅游景点,诺邓依然保持着质朴的风貌。
如果把通往诺邓的公路和电线杆去掉,那这里的风貌和明清时代没什么区别。寺庙、牌坊、会馆、祠堂、府第、巷道、墓葬,在这个小小村落里全都有,民居虽然已经老旧,却是化石级的历史见证。
尼汝神秘谷
如果说,“三江并流”自然奇观核心区的香格里拉是世所公认的秘境,那么位于香格里拉县城东北高原腹地的尼汝山谷就更加鲜为人知。4个散落在山间坝子上的小村庄,鲜有人到访的十几户藏民,固守着神山、圣湖和原始的牧场,又奇妙地包容了本教、藏传佛教等多元化崇拜,默默地在密林深处淡定生存。
即使对于在香格里拉土生土长的人来说,离县城只有75公里的洛吉乡尼汝村也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里面原始森林遮天蔽日,云杉、冷杉高大精壮直指云霄,林中还栖息着麝、熊、藏马鸡、猞猁等多种珍禽异兽。山间坝子上,是藏民经年累月开垦的小块梯田,他们的房舍就如洒落的珍珠一样点缀在地头田间。离村子不远就是大大小小的湖泊,湖边的草甸就是尼汝人的天然牧场,而控制着数量养的牛羊完全没有破坏这里的生态,使它始终如闺中处子一样未受污染。
尼汝村分成了4个小小的自然村,尼拥、吾拥、塘古和普拉。尼拥村旁边就是海拔2800米的扎拉胜嘎神山。尼汝人自古以来崇奉以扎拉胜嘎为首的9大神山,山上的一草一木都因宗教的力量得以保护,人与自然显得更加和谐相处。站在尼汝村看周围的大山,觉得自己可以像山中的沙砾一样忽略不计了。
有山就有水,尼汝境内湖泊星罗棋布,溪水纵横奔流,瀑布飞流七彩,一条发源于松匡嘎雪山西坡的 尼汝河纵穿尼汝全境,农田和村舍都分布于河两岸的偏坡台地上。尼汝人既传承着本教的原始自然崇拜,认为河里没有生灵,河就不成为河流,所以保护河里的一切生物;同时受到藏族传统习俗的影响,把河里的鱼都当作龙的化身,禁止捕捞打杀,也禁食鱼肉。所以,每到三月桃花开时,就能看到河里的裂腹鱼群欢蹦跳跃,自由地在石缝里和砾石间产卵繁殖,形成了著名的“三月桃花鱼”景观。藏民唯一在河中取用是“水菜”——一种浮生的藻类植物,不仅可以凉拌或者煮杂锅菜,还可以入药,尤其能治烧伤烫伤。
鄯善沙漠时空
吐峪沟的断崖、残窟,消逝的高昌和交河故城,位于新疆吐鲁番盆地东南端的鄯善沙漠用昏黄的颜色写就了一个个不朽的记忆。既拥有安葬着七圣人的古老麻扎,又是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个沙漠驿站,如果有一个地方真可以让人逆转时空,那应该就是这里。
鄯善沙漠火焰山南麓是一片绿洲,天山雪化成的河水滋润了这片神奇的土地。葱绿的林带里长满了有几十年树龄的桑树,高大、伸展,遮护了烈日下维吾尔族乡民的土屋。他们采桑子、种葡萄,年复一年地纺纱织绸,全然感觉不到自己守望的这片家园对外人来说有多么神秘。古丝路上交河和高昌故城依然完整,还有那条保存了佛教和伊斯兰教双重文化遗迹的吐峪沟大峡谷。
麻扎村是新疆现存最古老的维吾尔族村落,属新疆吐鲁番鄯善县吐峪沟镇,坐落在火焰山中这条南北走向、长约20公里的吐峪沟大峡谷南口,500多户人家,清一色的维吾尔族。吐峪沟大峡谷是中国西部最具神秘色彩的地方,是世界多种著名宗教历史文化的交汇地。西南沟谷口有以“艾苏哈卜·凯赫夫麻扎”为首的“七圣人麻扎”,至少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还有那座庄严的清真大寺可是实实在在的历史遗迹。麻扎村的村民们以能世代守护着七圣人麻扎而自豪。
高昌故城离吐峪沟石窟有15公里的路程,在隶属吐鲁番市的三堡乡。那座城郭虽然经过2000多年的风吹日晒,故城轮廓犹存,城墙的气势依然雄伟。令人惊讶的是这样一座回疆城邦竟有着与北京皇城一样的形制,也是九个城门,也是分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重城垣,看来无论是大汉天子、盛唐君主还是回鹘外邦,坐北朝南雄霸天下的心没有什么区别。
故城的内城中偏北有一高台,上有高达15米的土坯方塔,俗称“可汗堡”,就是原来高昌王的王宫,往西有一座地上地下双层建筑,可能是从前的宫殿遗址。高昌地处丝绸之路要冲,西汉时期称高昌壁,两汉、魏晋时期戊己校尉屯驻于此。327年前凉时设立高昌郡,扩建了城墙,460年成为高昌国都城。贞观十四年(640年)唐朝在高昌城设西州州治,城市又一次扩建,形成了目前故城的规模。9世纪中叶,这里才成为高昌回鹘的国都。所以说,在高昌文化中起主导作用的无疑是汉文化。
吐峪沟大峡谷和高昌故城只是鄯善大沙漠中的一个小小缩影,但是被时空与风雨磨砺出的古堡、城关、土屋和麻扎,无一不倾诉着西域故道的千年沉淀,无一不描摹着塞外戈壁的血脉风骨。
迷雾傥骆道
巍峨秦岭的大山大岭间,数千年来有一张以汉江为横,栈道为纵,联络四方的道路网。在众多古道被整修为现代公路的同时,傥骆道却在秦岭绝美险峻的自然风光中保持着神秘的面容,成为寻访历史和徒步穿越者心中的圣地。
自古川陕之间,秦巴横亘,峰险水恶。不同历史时期先民们开凿的较著名的古栈道至少有褒斜道、故道、傥骆道、子午道、荔枝道、文川道、金牛道、米仓道、阴平道等十余条。这些最早由先民百姓靠脚踏出来的山中小径,大多沿河谷前进,后来经过修葺拓宽,遇到悬崖绝壁,则傍山架木而行,成为官方的驿道,在沟通京城长安和富庶的巴山蜀水之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诸条古栈道中,谠骆道是最靠近秦岭主峰太白山,是最便捷也最艰险的一条。傥骆道,因南口曰傥谷,北口曰骆谷而得名,长约240多公里,是沟通中国南北的捷径。这条古道确切的修造年代还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最早见到的史料是三国时魏将曹爽伐蜀,蜀将姜维伐魏都使用此路。这条道路因为山高谷深,行程相对较短,且北指关中腹地,南抵汉中门户,每到战争时期,古道上便兵马频繁,羽书飞驰。唐代中期以后,傥骆道作为京城的驿道被频繁使用,官员赴任、京城述职、使臣出使等公务活动大多取道傥骆。
秦岭古道今天大部分路段都已铺设了公路,只有傥骆道仍保留着原始风貌。穿越傥骆这一路,途中有古道山、支锅石、饭菜垭、马道梁、汉王山之类的地名,除了令人惊叹的自然风光,不知当年有着怎样的故事。踩在脚下的羊肠小道,竟也能看出荒草淹没下的一丈多宽的路基,间或还有石阶梯,依稀想见当年的繁盛。
穿行傥骆,曾经架桥的石梁、栈孔、驿站的遗址,在山涧崖壁间随显,千百年的人踩马踏,残留下的古道在柔软疏松的沙岩间深深凹下,道路两旁覆满着青苔落叶,徒步其间,平添众多岁月之叹。
城子村:流逝的记忆
城子村是云南省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泸西县永宁乡所属的一个小村庄,它以具有千年历史的独特土掌房和古滇国“自杞国”遗址而著称,但一直鲜为人知,充满了神秘感。
城子村离泸西县城不远,在25公里外的永宁乡,当地人说城子村一天里最好看的时候,是清晨太阳初生时,因为绚丽的朝霞和土黄色的古民居互相辉映。放牧的彝族少女、悬挂在屋檐下的金黄玉米、成串的火红辣椒,构成了色彩妖艳的宽幅油画。
远远地,在距城子村还有一定距离的山腰上,就可以看到一大片长在山上的蔚为壮观的土掌房。土掌房在红河的彝族地区并不稀罕,但是,像城子村这样大面积、大规模,并且保存完好的土掌房,确实很少见。当地人说西边凤凰山上是观看土掌房最好的位置。的确,从那里可以完整地看到整个村子,600多幢完整的土掌房形成城堡状,浸润在日出的柔软光线中,温暖又庄严。
从村外看,印象最深刻的一定是它的规模和外型。村里的土掌房全都依山势而建,层层叠叠,上下相通,并且左右相连,规模最大的有24户人家左右相连,且上下共有17级,像是大城堡中的小堡垒,非常壮观。远远望去,那层层叠叠、自下而上的土掌房像长长的台阶,如果遇上秋收时节,村民们会在屋顶堆起一个个粮食垛,整个村子就更像一个戒备森严的碉堡。
其实城子村土掌房真正与众不同处,是它在内外结合中体现出来的风格。比如,土掌房这一事物本来是彝族民间建筑,外观上是纯粹的彝族,但是,内部结构和装饰却又有很浓的汉族味,在少数民族如此集中,而又地处偏远的城子村,为什么会有这种结合?有一天当你真的来到城子村这个神秘的村庄,探索流逝的记忆之河,你就有了答案。
绿色明珠――墨脱
在祖国西南边陲西藏高原的东南部,镶嵌着一颗耀眼的绿色明珠――墨脱。其与印度毗邻,意为“隐秘的莲花”,“墨脱”一词在藏文中是花的意思,她在藏族人民心目中是宗教信徒朝圣的“莲花宝地”。
在墨脱一万平方公里的地域里发育、繁衍了丰富多彩、千姿百态、气象万千的自然资源。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墨脱自然保护区内,仅高等植物就有3千多种,竹类植物约有十几种,野生兰科植物80多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42种,另外还有千余种昆虫。矿产资源基本上还是未被普查的处女地。进入墨脱县,在几小时内便可领略到从高山寒带到热带雨林那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真是“ 一山显四季,十里不同天”。这里到处是莽莽林海,山花怒放,高山湖泊,飞流急瀑,被誉为西藏的“西双版纳” 。
墨脱处在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深处,是中国境内唯一没有通公路的县,路途凶险,一年大半与世隔绝,因为地势隐蔽,墨脱被称为“隐藏在云雾、雪山、密林中的人间绝域”、“地球上的最后秘境”。去墨脱,必须翻雪山、攀峭壁、穿密林,用自己的双脚长途跋涉、步步丈量。 通往这天堂般美丽地方的道路如同炼狱,江两岸山壁陡峭,深谷中江水汹涌,许多路段是在峭壁上凿成的天险,一面是陡峭的山崖,一面是万丈深渊。但游墨脱的妙处,也就在这抵达的险途中。
出游墨脱,应选在6-10月,10月以后由于大雪,墨脱会封山至来年6月,不能进出。8-9月是雅鲁藏布江漂流的最佳时间,10月,蚂蝗和蛇类较少,雨季也刚刚结束。
“迦南美地”临沧
有时候觉得物质和精神之间的矛盾让文明的演进变成了一种悖论,物质第一还是精神第一?答案永远不可能是非此即彼,所以,二者之间,有时就只能表现出一种水火不容的姿态来。
然而这个棘手的问题,在临沧,却融合的天衣无缝。
因为高山纵谷的隔阻切割,无数原始文化的因子在临沧得到完整的庇护,展示了原生态文化绝地通天的神秘拙朴之美;由于大河巨川的通江流转,古滇濮文化、百越文化、氐羌文化、中原文化四大文化圈在这里相遇、相汇、相知、相容,又显现了多元文化海纳百川的雄奇壮阔之势。当澜沧江作为古代文化流转的重要通道逐渐淡出,当边界作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战场的烈火成为历史,临沧就像民族文化最珍贵的一块留存地。
在沧源崖画和翁丁村文化遗址中,保存着神秘蒸发的百濮文化的重要因子,在斑澜多彩的班老寨佤文化和南汀河傣文化因子中,一批日本学者找到了照叶树林文化和倭文化的源头;在滇濮故地凤庆香竹箐山中,发现了3200多年前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树,被誉为“世界茶王之母”,茶树栽培的源头。今入临沧,各族群众用刀箭从侵略者枪炮下夺回的南滚河已听不到悲壮的呼喊,但新筑的公路还在历史抹之不去的滇缅铁路路基上延伸,在滇缅铁路留下的涵洞中穿行;茶马古道的青龙桥即将没入小湾电站库底,但凤庆鲁史古镇的石梯街上仍然深印着徐霞客驮马的蹄印,滇矮马的蹄声依然在澜沧江峡谷的古道上踏响,双江忙糯石刻依然记载着千年古道的不解之谜。
因为封闭而神秘,因为忽略而珍奇。历史选择这里作为自己无怨无悔的老驿站,文化选择这里作为自己有声有色的保留地,太阳选择这里作为自己一年一顾的北回归线,佛祖选择这里作为自己亦神亦奇的舍利圣殿,亚洲象和金桫椤选择这里作为自己不离不弃的乡井家园,漂泊的现代人选择这里作为自己难分难舍的精神故乡。
然而,无论旅行如何深入,在960万平方公里的祖国土地上,始终存在着一些旅行盲点,它们或者因为路途艰辛遥远而难以到达,或者是因为曾经一度繁荣的经济文化逐渐没落而被人遗忘。
多年来,这些保存着独特风景和人文传统的秘境,在旅行者精密的“雷达”之外悄无声息地存在着,此次小编将带你一同发掘这些鲜为人知的奇丽风貌。
神奇的“太极锁水”
“诺邓”是一个白族山村的名字,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郊6公里处。自唐代南诏时期 起,它就一直沿用“诺邓”这一村名,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它的位置不算偏远,但因为隐藏于群山之中,极少有人知道,它以奇妙的“太极锁水”,丰富的信仰和民族文化,曾经发达的盐业留下的遗存,构成了十分鲜见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笔者无意从一本英文书上看到诺邓的介绍,立即被它神秘的八卦太极水系图所吸引,那种壮观、神秘和浑然天成,让人非常着迷。真正的震撼来自看到“太极图”的那一刹那,比想像中的更为壮观。诺邓在与澜沧江支流江交汇时,绕了一个“S”型的大湾,形成了类似道教“太极图”的天然景观,即“太极锁水”。从远处看,云蒸霞蔚,四周群峰环绕拱卫,真有万山朝拜之势,非人类所能完成的杰作。
在来这里前,曾数次到过楚雄禄丰县的黑井镇,它是茶马古道真正的起点,但因盐而兴,因盐而衰,从那里听到的信息是:茶马古道上至今保存完好的,只有黑井和诺邓,都是曾经极为风光的盐都。然而黑井已经成为非常商业化的旅游景点,诺邓依然保持着质朴的风貌。
如果把通往诺邓的公路和电线杆去掉,那这里的风貌和明清时代没什么区别。寺庙、牌坊、会馆、祠堂、府第、巷道、墓葬,在这个小小村落里全都有,民居虽然已经老旧,却是化石级的历史见证。
尼汝神秘谷
如果说,“三江并流”自然奇观核心区的香格里拉是世所公认的秘境,那么位于香格里拉县城东北高原腹地的尼汝山谷就更加鲜为人知。4个散落在山间坝子上的小村庄,鲜有人到访的十几户藏民,固守着神山、圣湖和原始的牧场,又奇妙地包容了本教、藏传佛教等多元化崇拜,默默地在密林深处淡定生存。
即使对于在香格里拉土生土长的人来说,离县城只有75公里的洛吉乡尼汝村也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里面原始森林遮天蔽日,云杉、冷杉高大精壮直指云霄,林中还栖息着麝、熊、藏马鸡、猞猁等多种珍禽异兽。山间坝子上,是藏民经年累月开垦的小块梯田,他们的房舍就如洒落的珍珠一样点缀在地头田间。离村子不远就是大大小小的湖泊,湖边的草甸就是尼汝人的天然牧场,而控制着数量养的牛羊完全没有破坏这里的生态,使它始终如闺中处子一样未受污染。
尼汝村分成了4个小小的自然村,尼拥、吾拥、塘古和普拉。尼拥村旁边就是海拔2800米的扎拉胜嘎神山。尼汝人自古以来崇奉以扎拉胜嘎为首的9大神山,山上的一草一木都因宗教的力量得以保护,人与自然显得更加和谐相处。站在尼汝村看周围的大山,觉得自己可以像山中的沙砾一样忽略不计了。
有山就有水,尼汝境内湖泊星罗棋布,溪水纵横奔流,瀑布飞流七彩,一条发源于松匡嘎雪山西坡的 尼汝河纵穿尼汝全境,农田和村舍都分布于河两岸的偏坡台地上。尼汝人既传承着本教的原始自然崇拜,认为河里没有生灵,河就不成为河流,所以保护河里的一切生物;同时受到藏族传统习俗的影响,把河里的鱼都当作龙的化身,禁止捕捞打杀,也禁食鱼肉。所以,每到三月桃花开时,就能看到河里的裂腹鱼群欢蹦跳跃,自由地在石缝里和砾石间产卵繁殖,形成了著名的“三月桃花鱼”景观。藏民唯一在河中取用是“水菜”——一种浮生的藻类植物,不仅可以凉拌或者煮杂锅菜,还可以入药,尤其能治烧伤烫伤。
鄯善沙漠时空
吐峪沟的断崖、残窟,消逝的高昌和交河故城,位于新疆吐鲁番盆地东南端的鄯善沙漠用昏黄的颜色写就了一个个不朽的记忆。既拥有安葬着七圣人的古老麻扎,又是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个沙漠驿站,如果有一个地方真可以让人逆转时空,那应该就是这里。
鄯善沙漠火焰山南麓是一片绿洲,天山雪化成的河水滋润了这片神奇的土地。葱绿的林带里长满了有几十年树龄的桑树,高大、伸展,遮护了烈日下维吾尔族乡民的土屋。他们采桑子、种葡萄,年复一年地纺纱织绸,全然感觉不到自己守望的这片家园对外人来说有多么神秘。古丝路上交河和高昌故城依然完整,还有那条保存了佛教和伊斯兰教双重文化遗迹的吐峪沟大峡谷。
麻扎村是新疆现存最古老的维吾尔族村落,属新疆吐鲁番鄯善县吐峪沟镇,坐落在火焰山中这条南北走向、长约20公里的吐峪沟大峡谷南口,500多户人家,清一色的维吾尔族。吐峪沟大峡谷是中国西部最具神秘色彩的地方,是世界多种著名宗教历史文化的交汇地。西南沟谷口有以“艾苏哈卜·凯赫夫麻扎”为首的“七圣人麻扎”,至少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还有那座庄严的清真大寺可是实实在在的历史遗迹。麻扎村的村民们以能世代守护着七圣人麻扎而自豪。
高昌故城离吐峪沟石窟有15公里的路程,在隶属吐鲁番市的三堡乡。那座城郭虽然经过2000多年的风吹日晒,故城轮廓犹存,城墙的气势依然雄伟。令人惊讶的是这样一座回疆城邦竟有着与北京皇城一样的形制,也是九个城门,也是分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重城垣,看来无论是大汉天子、盛唐君主还是回鹘外邦,坐北朝南雄霸天下的心没有什么区别。
故城的内城中偏北有一高台,上有高达15米的土坯方塔,俗称“可汗堡”,就是原来高昌王的王宫,往西有一座地上地下双层建筑,可能是从前的宫殿遗址。高昌地处丝绸之路要冲,西汉时期称高昌壁,两汉、魏晋时期戊己校尉屯驻于此。327年前凉时设立高昌郡,扩建了城墙,460年成为高昌国都城。贞观十四年(640年)唐朝在高昌城设西州州治,城市又一次扩建,形成了目前故城的规模。9世纪中叶,这里才成为高昌回鹘的国都。所以说,在高昌文化中起主导作用的无疑是汉文化。
吐峪沟大峡谷和高昌故城只是鄯善大沙漠中的一个小小缩影,但是被时空与风雨磨砺出的古堡、城关、土屋和麻扎,无一不倾诉着西域故道的千年沉淀,无一不描摹着塞外戈壁的血脉风骨。
迷雾傥骆道
巍峨秦岭的大山大岭间,数千年来有一张以汉江为横,栈道为纵,联络四方的道路网。在众多古道被整修为现代公路的同时,傥骆道却在秦岭绝美险峻的自然风光中保持着神秘的面容,成为寻访历史和徒步穿越者心中的圣地。
自古川陕之间,秦巴横亘,峰险水恶。不同历史时期先民们开凿的较著名的古栈道至少有褒斜道、故道、傥骆道、子午道、荔枝道、文川道、金牛道、米仓道、阴平道等十余条。这些最早由先民百姓靠脚踏出来的山中小径,大多沿河谷前进,后来经过修葺拓宽,遇到悬崖绝壁,则傍山架木而行,成为官方的驿道,在沟通京城长安和富庶的巴山蜀水之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诸条古栈道中,谠骆道是最靠近秦岭主峰太白山,是最便捷也最艰险的一条。傥骆道,因南口曰傥谷,北口曰骆谷而得名,长约240多公里,是沟通中国南北的捷径。这条古道确切的修造年代还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最早见到的史料是三国时魏将曹爽伐蜀,蜀将姜维伐魏都使用此路。这条道路因为山高谷深,行程相对较短,且北指关中腹地,南抵汉中门户,每到战争时期,古道上便兵马频繁,羽书飞驰。唐代中期以后,傥骆道作为京城的驿道被频繁使用,官员赴任、京城述职、使臣出使等公务活动大多取道傥骆。
秦岭古道今天大部分路段都已铺设了公路,只有傥骆道仍保留着原始风貌。穿越傥骆这一路,途中有古道山、支锅石、饭菜垭、马道梁、汉王山之类的地名,除了令人惊叹的自然风光,不知当年有着怎样的故事。踩在脚下的羊肠小道,竟也能看出荒草淹没下的一丈多宽的路基,间或还有石阶梯,依稀想见当年的繁盛。
穿行傥骆,曾经架桥的石梁、栈孔、驿站的遗址,在山涧崖壁间随显,千百年的人踩马踏,残留下的古道在柔软疏松的沙岩间深深凹下,道路两旁覆满着青苔落叶,徒步其间,平添众多岁月之叹。
城子村:流逝的记忆
城子村是云南省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泸西县永宁乡所属的一个小村庄,它以具有千年历史的独特土掌房和古滇国“自杞国”遗址而著称,但一直鲜为人知,充满了神秘感。
城子村离泸西县城不远,在25公里外的永宁乡,当地人说城子村一天里最好看的时候,是清晨太阳初生时,因为绚丽的朝霞和土黄色的古民居互相辉映。放牧的彝族少女、悬挂在屋檐下的金黄玉米、成串的火红辣椒,构成了色彩妖艳的宽幅油画。
远远地,在距城子村还有一定距离的山腰上,就可以看到一大片长在山上的蔚为壮观的土掌房。土掌房在红河的彝族地区并不稀罕,但是,像城子村这样大面积、大规模,并且保存完好的土掌房,确实很少见。当地人说西边凤凰山上是观看土掌房最好的位置。的确,从那里可以完整地看到整个村子,600多幢完整的土掌房形成城堡状,浸润在日出的柔软光线中,温暖又庄严。
从村外看,印象最深刻的一定是它的规模和外型。村里的土掌房全都依山势而建,层层叠叠,上下相通,并且左右相连,规模最大的有24户人家左右相连,且上下共有17级,像是大城堡中的小堡垒,非常壮观。远远望去,那层层叠叠、自下而上的土掌房像长长的台阶,如果遇上秋收时节,村民们会在屋顶堆起一个个粮食垛,整个村子就更像一个戒备森严的碉堡。
其实城子村土掌房真正与众不同处,是它在内外结合中体现出来的风格。比如,土掌房这一事物本来是彝族民间建筑,外观上是纯粹的彝族,但是,内部结构和装饰却又有很浓的汉族味,在少数民族如此集中,而又地处偏远的城子村,为什么会有这种结合?有一天当你真的来到城子村这个神秘的村庄,探索流逝的记忆之河,你就有了答案。
绿色明珠――墨脱
在祖国西南边陲西藏高原的东南部,镶嵌着一颗耀眼的绿色明珠――墨脱。其与印度毗邻,意为“隐秘的莲花”,“墨脱”一词在藏文中是花的意思,她在藏族人民心目中是宗教信徒朝圣的“莲花宝地”。
在墨脱一万平方公里的地域里发育、繁衍了丰富多彩、千姿百态、气象万千的自然资源。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墨脱自然保护区内,仅高等植物就有3千多种,竹类植物约有十几种,野生兰科植物80多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42种,另外还有千余种昆虫。矿产资源基本上还是未被普查的处女地。进入墨脱县,在几小时内便可领略到从高山寒带到热带雨林那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真是“ 一山显四季,十里不同天”。这里到处是莽莽林海,山花怒放,高山湖泊,飞流急瀑,被誉为西藏的“西双版纳” 。
墨脱处在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深处,是中国境内唯一没有通公路的县,路途凶险,一年大半与世隔绝,因为地势隐蔽,墨脱被称为“隐藏在云雾、雪山、密林中的人间绝域”、“地球上的最后秘境”。去墨脱,必须翻雪山、攀峭壁、穿密林,用自己的双脚长途跋涉、步步丈量。 通往这天堂般美丽地方的道路如同炼狱,江两岸山壁陡峭,深谷中江水汹涌,许多路段是在峭壁上凿成的天险,一面是陡峭的山崖,一面是万丈深渊。但游墨脱的妙处,也就在这抵达的险途中。
出游墨脱,应选在6-10月,10月以后由于大雪,墨脱会封山至来年6月,不能进出。8-9月是雅鲁藏布江漂流的最佳时间,10月,蚂蝗和蛇类较少,雨季也刚刚结束。
“迦南美地”临沧
有时候觉得物质和精神之间的矛盾让文明的演进变成了一种悖论,物质第一还是精神第一?答案永远不可能是非此即彼,所以,二者之间,有时就只能表现出一种水火不容的姿态来。
然而这个棘手的问题,在临沧,却融合的天衣无缝。
因为高山纵谷的隔阻切割,无数原始文化的因子在临沧得到完整的庇护,展示了原生态文化绝地通天的神秘拙朴之美;由于大河巨川的通江流转,古滇濮文化、百越文化、氐羌文化、中原文化四大文化圈在这里相遇、相汇、相知、相容,又显现了多元文化海纳百川的雄奇壮阔之势。当澜沧江作为古代文化流转的重要通道逐渐淡出,当边界作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战场的烈火成为历史,临沧就像民族文化最珍贵的一块留存地。
在沧源崖画和翁丁村文化遗址中,保存着神秘蒸发的百濮文化的重要因子,在斑澜多彩的班老寨佤文化和南汀河傣文化因子中,一批日本学者找到了照叶树林文化和倭文化的源头;在滇濮故地凤庆香竹箐山中,发现了3200多年前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树,被誉为“世界茶王之母”,茶树栽培的源头。今入临沧,各族群众用刀箭从侵略者枪炮下夺回的南滚河已听不到悲壮的呼喊,但新筑的公路还在历史抹之不去的滇缅铁路路基上延伸,在滇缅铁路留下的涵洞中穿行;茶马古道的青龙桥即将没入小湾电站库底,但凤庆鲁史古镇的石梯街上仍然深印着徐霞客驮马的蹄印,滇矮马的蹄声依然在澜沧江峡谷的古道上踏响,双江忙糯石刻依然记载着千年古道的不解之谜。
因为封闭而神秘,因为忽略而珍奇。历史选择这里作为自己无怨无悔的老驿站,文化选择这里作为自己有声有色的保留地,太阳选择这里作为自己一年一顾的北回归线,佛祖选择这里作为自己亦神亦奇的舍利圣殿,亚洲象和金桫椤选择这里作为自己不离不弃的乡井家园,漂泊的现代人选择这里作为自己难分难舍的精神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