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数学化”应注意的问题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ruk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是学生基于经验基础上的自主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因而《数学课程标准》在关于课程目标的阐述中,首次大量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这充分表明学生是“数学化”的主体,教师要努力让学生经历有效的“数学化”过程。
  
  一、活动——弗牵
  
  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有效数学化的主要途径,活动有效,“数学化”才会有效。《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也强调:“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让学生只做活动的执行者,更不能为了赶时间,而使活动过程有形无质。
  如很多老师在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都是先让学生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沿高剪开后转化成长方形,然后让学生比较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与长方形的宽之间的关系,在着重强调转化前后的图形面积不变的基础上,使学生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的结论。虽然课堂上小手如林、小嘴常开,但整个活动过程,学生的思维含量低,学生只是充当了按教师指令亦步亦趋完成任务的操作工。教师的教是高效的,学生的学却不是很有效。所以学生在后面遇到这样的练习(国标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4页):“用细木条钉成一个长方形框,长12厘米,宽7厘米。它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如果把它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周长变化了没有?面积呢?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
  
  第一幅图学生没有争议,都认为是西红柿比辣椒重。但第二幅图问题就来了,有的说:一样重!因为天平是平衡的!有的喊:红萝卜重!因为红萝卜大!有的叫:胡萝卜重!因为胡萝卜长!教师让学生讨论了半天,最终还是没有结果。这时老师追问:一个红萝卜和三个胡萝卜一样重,一个红萝卜不是比一个胡萝卜重吗?老师这样强调了好几遍,直到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一个学生还喊:“胡萝卜重!”令这位年轻的老师哭笑不得。可见,强迫的“数学化”过程是没有效果的。教师以自己的体验替代了学生的体验,学生比较时只会机械地看“天平”。最后一题,图中的天平是平衡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推理,让学生进行数学思考,提升学生思维的含量。但学生缺乏应有的体验,将物品的轻、重与物品的大、小或长、短相混,头脑中一点轻重的概念都没有,怎么能根据“1个红萝卜和3根胡萝卜同样重”的图示,推理得出“1个红萝卜比1根胡萝卜重的结论”呢?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将实物天平带进课堂,在比较物品的轻重时,先让学生用手掂一掂,后勉励学生说一说掂的感受,再引导学生将物品放用天平上比一比,勉励学生说出用天平比的结果,让学生有效体验比较的过程。再有意识让学生比一比一只大气球和一个小皮球的轻重、一枝长铅笔和一个小魔方的轻重,使学生正确建立关于轻重的概念。
  马芯兰教师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自己的指尖上。”的确,学生在动手操作体验的过程中,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从而有效完成“数学化”的过程。
  
  三、建构——弗达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是师生双方交互作用的历程。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而非“讲题者”;学生是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而非只是一个“模仿者”。数学课堂“生活化”也不是最终目的,只是有效“数学化”的途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打开思路,而不能给学生提供现成的答案,要把注意力放在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构建和再创造的过程之中。如,下图是国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找规律》中的生活场景图:
  
  这一层次是图形操作,用图形代替实物,用连线表示选配,再次体会选配的过程和策略,这个层次的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数学思考。数学教学中的解决实际问题,其目的不应局限于问题的答案是什么,教学的价值更体现在获得实际问题里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
  第三层次:引导学生抽象出用算式2×3(或3×2)算出所有选配方案的方法,并能结合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来解释其中的算理。这一层次是符号操作,让学生在头脑里再现选配操作活动的全过程,反思在图形间连线的法,有序整理各种选配方案。进行有条理的数学思考。由于1顶帽子和3个木偶之间有3种搭配,所以2顶帽子与3个木偶之间共有2×3=6(种)搭配。也可以这样想,由于1个木偶和2顶帽子有2种搭配。所以3个木偶和2顶帽子共有2×3=6(种)搭配。这些思考不仅加深了对“选配方案”的理解,凸现了搭配的规律,而且很快找到了用算式计算出选配方案的规律,有效完成了知识构建的过程。
  小学生学数学,从实物到算式存在着一道“鸿沟”。教师不能只关注最终的算式而忽用以填平这道“鸿沟”的算理,所以,教师不能将注意力直接指向结果,而要着力关注学生有效构建的过程,让学生填平并顺利走过这道“鸿沟”。
  总之,“数学化”是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得出数学知识的过程。有效“数学化”必定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活动、有效的体验、有效的建构的过程。
  
  (责任编辑:张华伟)
其他文献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探究不仅是满足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学生珍贵的好奇心至关重要,而且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一、创设情境,营造积极探究的氛围    首先,针对学生的求知欲强、好奇心切等心理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开放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具有科学性、新颖别致的问题,由教师的诱问
贵州电网公司信息中心积极开展功能性党小组创建工作,有效发挥党小组的前沿阵地作用和战斗堡垒的支撑作用,实现“最基层”的党员管理、“最贴近”的员工服务、“最兜底”的组织
官员圈、娱乐圈、朋友圈、校友圈、老乡圈……套用一个俗套的句式:有人在的地方,就有圈子。如今,圈子却有被“玩坏了”的节奏:官员圈中贪腐不少,娱乐圈中黄赌毒频出。除了感叹“贵
11月8日,在第15个记者节到来之际,当代贵州杂志社机关党委组织采编人员走进修文县小箐乡大兴村白果组,携手修文县委宣传部、县委政法委、小箐乡党委、大兴村党支部,四级联动
所谓情感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为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把认识和情感结合起来,做到二者和谐统一,已成为教学中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    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情感教学的前提。教师只有以平等、民主的态度、方式和情感去了解学生、关注学生,才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老师、尊重老师,使学生由喜
从农家学子成长为一名国家公职人员,我心怀感恩。因为一路走来,除了自己的勤奋好学,更受益于党和政府出台的惠民政策和一项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具体举措。读书时的九年义务制教
罗素提出"教育要使儿童过美好生活",陶行知则明确指出"生活即教育",杜威更宣称"教育即生活"。课程并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课程也不是把学生与生活
在小学教育阶段,小学科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知识,让学生学习与掌握科学知识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途径。小学科学教学也为学生今后探索与研究科学知识,奠定下了坚实的基础
过去贫穷落后的赤水市两河口乡大荣村插腊沟组能旧貌换新颜,当地村民都说是得益于村支书唐永富的带领,是他挺起了插腊沟的脊梁。“好个插腊沟,三年两不收;夏天饿不停,冬天冷不休。
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各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对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十年前,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