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数学教学;效率;提高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7(B)—0087—01
数学教师面临的挑战使得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数学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甚至无效。于是,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便成了教师们探索的重大课题。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下面,我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1.创设悬念情境
在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只是学生学习的外因,这种外因只有通过学生的学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创设悬念情境,触发学生想揭密问题答案的意愿,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例如,教学“频率与概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将自己的生日写在纸上,把纸折叠好,相互之间不能交流。然后我煞有介事地说:“我不看同学们写的内容,就知道我们班至少有两位同学的生日是同一天,你们信吗?”我的话一说完,学生们都面露惊讶之色。见此状我又说:“ 那我们验证一下。”于是我请一位学生将全班学生的生日写在黑板上,很快,学生们就发现有几位学生的生日相同。这一结论与学生的认知产生了较大反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这时,我很自然地引入了本课的课题。
2. 创设史料情境
以数学史料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教育学生,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其增长见识。
例如,学习“数学归纳法”这一内容时,首先介绍了著名的歌德巴赫猜想是如何提出的,以及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对此所作出的巨大贡献。随后指出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在有意无意地运用数学归纳法,最后对数学归纳法进行进一步的讲解。如此设计,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掌握了这一思维方法。
3. 创设操作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操作活动,则能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物的态度、科学探索知识的能力以及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获得技能。
例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了大量图片:同一底板的两张照片、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在重叠的两张纸上剪下的各种图形等等,充分让学生理解全等的含义。同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了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模具,并用自己制作的模具进行平移、翻折、旋转。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加深了对“全等”的理解。
二、精心预设,智慧处理课堂生成
首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课堂预设的基础。教师要用学生的眼光观察、审视问题,用学生的方式来研究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他们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思考来参与学习活动。如果教师的心中、眼中没有学生,就不会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次,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是预设成功的关键。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人,又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主动、全面地发展是他们的权利,更是他们的需求。只有真正做到了解每位学生、相信每位学生、尊重每位学生、期望每位学生并与之平等地进行对话,才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最后,处理好课堂生成是智慧的碰撞、心灵的沟通。课堂教学不应该是完全按照预设的程序进行的,教师应随时注意课堂中发生的意外,并将这些意外作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资源,及时灵活地调整课前的预设,使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动态的课堂。其实,课堂的意外生成也是对教师应变能力的考验,如果教师处理得当就能将之转化为课堂的最大亮点,进而有效促使学生的发展。
(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为GS(2010)G0268))
编辑:谢颖丽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7(B)—0087—01
数学教师面临的挑战使得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数学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甚至无效。于是,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便成了教师们探索的重大课题。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下面,我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1.创设悬念情境
在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只是学生学习的外因,这种外因只有通过学生的学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创设悬念情境,触发学生想揭密问题答案的意愿,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例如,教学“频率与概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将自己的生日写在纸上,把纸折叠好,相互之间不能交流。然后我煞有介事地说:“我不看同学们写的内容,就知道我们班至少有两位同学的生日是同一天,你们信吗?”我的话一说完,学生们都面露惊讶之色。见此状我又说:“ 那我们验证一下。”于是我请一位学生将全班学生的生日写在黑板上,很快,学生们就发现有几位学生的生日相同。这一结论与学生的认知产生了较大反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这时,我很自然地引入了本课的课题。
2. 创设史料情境
以数学史料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教育学生,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其增长见识。
例如,学习“数学归纳法”这一内容时,首先介绍了著名的歌德巴赫猜想是如何提出的,以及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对此所作出的巨大贡献。随后指出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在有意无意地运用数学归纳法,最后对数学归纳法进行进一步的讲解。如此设计,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掌握了这一思维方法。
3. 创设操作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操作活动,则能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物的态度、科学探索知识的能力以及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获得技能。
例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了大量图片:同一底板的两张照片、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在重叠的两张纸上剪下的各种图形等等,充分让学生理解全等的含义。同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了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模具,并用自己制作的模具进行平移、翻折、旋转。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加深了对“全等”的理解。
二、精心预设,智慧处理课堂生成
首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课堂预设的基础。教师要用学生的眼光观察、审视问题,用学生的方式来研究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他们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思考来参与学习活动。如果教师的心中、眼中没有学生,就不会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次,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是预设成功的关键。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人,又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主动、全面地发展是他们的权利,更是他们的需求。只有真正做到了解每位学生、相信每位学生、尊重每位学生、期望每位学生并与之平等地进行对话,才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最后,处理好课堂生成是智慧的碰撞、心灵的沟通。课堂教学不应该是完全按照预设的程序进行的,教师应随时注意课堂中发生的意外,并将这些意外作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资源,及时灵活地调整课前的预设,使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动态的课堂。其实,课堂的意外生成也是对教师应变能力的考验,如果教师处理得当就能将之转化为课堂的最大亮点,进而有效促使学生的发展。
(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为GS(2010)G0268))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