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阶段作文以记叙文为主。新课标中规定“7-9年级记叙文写作要感情真挚,内容具体,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具体是指细节方面很明确,不抽象、不笼统。生动是指有活力能感动人。没有生动具体的语言很难表达真挚的感情。文章立意如人的灵魂,结构如骨架,线索似筋脉,典型事例如肌肉,语言则是文章的生命。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学生的作文总是让人感到死气沉沉,一点也不够生动活泼。究其原因是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懂得如何用语言把事物写具体。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略谈一点肤浅的认识,以求同道指正。
一、写人记事,用好动词是关键
朱自清在《背影》中写道:“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往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里的“戴”“穿”“蹒跚地走”“慢慢探”“爬”“攀”“缩”“傾”“努力”等词的活用,把父亲买橘子爬栏杆的过程,深深地印在了读者心中,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二、写景状物,形容词不可忽视
鲁迅是这样写百草园的:“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华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浮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其中“碧绿”“光华”“高大”“紫红”“肥胖”“轻捷”等这些词的妙用,使描写对象的颜色、形态在读者心里明朗清晰。巴金在《家》中写道:“一弯新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在水面上投下淡淡的银光,增加了水上的凉意。对面的晚香楼冷清清地耸立在银光下面,楼前是一片白灿灿的花朵。”文中“高高”“淡淡”“冷清清”“白灿灿”叠词的运用使文章读来朗朗上口,自然显得生动具体。
三、儿化词使文章有亲切感
老舍在《月牙儿》中又这样写道:“月牙下边,柳梢上面,有一对星儿,好像微笑的仙女的眼,逗着那歪歪的月牙和那轻摆的柳枝。墙那边有颗什么树,开满了白花,月的微光把这团雪照成一半儿白亮,一半儿略带灰影,显出难以想到的纯净。”老舍这段写月的文字,用儿化词使月色更为迷人,置身于这种场景,让人动情也很享受。
四、能够调动多种感觉器官的词在文章中能与读者产生共鸣
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写道:“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朱自清的《春》中写桃杏梨“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写树上的鸟“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在这两段描写中的言词充分调动人体多种感官进行积极运动,迫使读者要看、要听、要嗅。如刺激视角运动的词“淡紫色”“银光”“水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调动听觉运动的词“流动”“欢笑”“清脆”“曲子”“应和”“嘹亮”;有调动情趣的词“欢笑”“挑逗”;有调动味觉的“甜”。这些文字之所以能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都是因为能调动多种感官功能的原因。
五、文章要写具体还要表现在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上
刘成章对安塞腰鼓的描写就是很好的例子: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激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发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这段比喻与排比的结合把安塞腰鼓那种忘情、发狠、豪放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除此之外,像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的运用都能使文章生动具体。
六、骈句、诗句活用能使文章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谐美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写声音部分“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白叫无绝”就是骈句的代表。一个学生写竹枝用途时写道:“过年杀猪时,用竹枝烧水,火硬水开毛易脱;春茶采摘时,用竹枝炒茶,火猛色绿茶味香”。写到奶奶对竹子的感情时活用了龚自珍的诗句,说奶奶“生前视竹如生命,化作黄土更护竹”!诗句与骈句的运用能使文章读来顺口听来悦耳。
以上方法只是简单的一些例子,还有众多的方法就不一一列举了。值得指出的是学生在习作中,不可刻意追求文字的生动而偏离主题,也不可满篇都追求生动的语言,最好是在文章开头营造某种气氛时,或在文章感情达到高潮时用上法写一些生动优美的语句,使习作显得详略得当,生动具体,从而避免平淡的毛病。
一、写人记事,用好动词是关键
朱自清在《背影》中写道:“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往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里的“戴”“穿”“蹒跚地走”“慢慢探”“爬”“攀”“缩”“傾”“努力”等词的活用,把父亲买橘子爬栏杆的过程,深深地印在了读者心中,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二、写景状物,形容词不可忽视
鲁迅是这样写百草园的:“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华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浮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其中“碧绿”“光华”“高大”“紫红”“肥胖”“轻捷”等这些词的妙用,使描写对象的颜色、形态在读者心里明朗清晰。巴金在《家》中写道:“一弯新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在水面上投下淡淡的银光,增加了水上的凉意。对面的晚香楼冷清清地耸立在银光下面,楼前是一片白灿灿的花朵。”文中“高高”“淡淡”“冷清清”“白灿灿”叠词的运用使文章读来朗朗上口,自然显得生动具体。
三、儿化词使文章有亲切感
老舍在《月牙儿》中又这样写道:“月牙下边,柳梢上面,有一对星儿,好像微笑的仙女的眼,逗着那歪歪的月牙和那轻摆的柳枝。墙那边有颗什么树,开满了白花,月的微光把这团雪照成一半儿白亮,一半儿略带灰影,显出难以想到的纯净。”老舍这段写月的文字,用儿化词使月色更为迷人,置身于这种场景,让人动情也很享受。
四、能够调动多种感觉器官的词在文章中能与读者产生共鸣
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写道:“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朱自清的《春》中写桃杏梨“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写树上的鸟“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在这两段描写中的言词充分调动人体多种感官进行积极运动,迫使读者要看、要听、要嗅。如刺激视角运动的词“淡紫色”“银光”“水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调动听觉运动的词“流动”“欢笑”“清脆”“曲子”“应和”“嘹亮”;有调动情趣的词“欢笑”“挑逗”;有调动味觉的“甜”。这些文字之所以能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都是因为能调动多种感官功能的原因。
五、文章要写具体还要表现在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上
刘成章对安塞腰鼓的描写就是很好的例子: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激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发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这段比喻与排比的结合把安塞腰鼓那种忘情、发狠、豪放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除此之外,像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的运用都能使文章生动具体。
六、骈句、诗句活用能使文章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谐美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写声音部分“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白叫无绝”就是骈句的代表。一个学生写竹枝用途时写道:“过年杀猪时,用竹枝烧水,火硬水开毛易脱;春茶采摘时,用竹枝炒茶,火猛色绿茶味香”。写到奶奶对竹子的感情时活用了龚自珍的诗句,说奶奶“生前视竹如生命,化作黄土更护竹”!诗句与骈句的运用能使文章读来顺口听来悦耳。
以上方法只是简单的一些例子,还有众多的方法就不一一列举了。值得指出的是学生在习作中,不可刻意追求文字的生动而偏离主题,也不可满篇都追求生动的语言,最好是在文章开头营造某种气氛时,或在文章感情达到高潮时用上法写一些生动优美的语句,使习作显得详略得当,生动具体,从而避免平淡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