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靖宇牺牲后,日本人将杨靖宇的遗体运到了蒙江县民众医院进行解剖。日本的军医残忍地剖开杨靖宇的腹部,只见他的胃里一粒粮食都没有,只有尚未消化的草根、树皮和棉絮……日寇后来命令一个叫“张奚若”的伪军将杨靖宇的头砍下,放入木箱送到了通化市伪警察本部。1940年2月25日,日军将杨靖宇的人头在通化示众了3天后,送到了新京(当时长春)关东军司令部,放在二楼医务科用药水浸泡。国民党接收了日伪政权,杨靖宇的人头被转移存放在长春医科大学医疗器械室。
杨靖宇将军牺牲后,我党一直在多方寻找杨靖宇的头颅。对于英雄头颅回归的整个过程,曾是我党地下联络站的地下工作者王淑茹老人向我们讲述了一段绝密的往事。
1948年10月,围困长春的战斗到了决定性阶段。城内10万敌军被我人民解放军打击和围困达7个月之久。此时,杨靖宇将军的遗首仍在这座孤城内,国民党特务从日本关东军的手中获得头颅后,就立刻秘密藏匿起来。国民党特务究竟将英雄的头颅藏匿在哪里呢?原来,日本投降后,长春被伪满残余暂时接管。1946年4月,我军经四昼夜激战,夺取了长春,但还未弄清楚杨靖宇头颅的去向,就被迫撤出,长春遂被国民党军占领。我军围困长春后,中共中央东北局立即指示打入城内的松江军区地下工作者杜文学等人,在孤城内秘密开展寻找杨靖宇将军头颅的工作。
经过多方打探、寻找,地下小组成员刘亚光查到了杨靖宇将军头颅的下落:长春医学院。当时医学院被国民党骑兵第2旅占据,该旅卫生队就设在长春医学院附近。如果能够打入旅卫生队,就有可能进入医学院,查找杨靖宇将军的遗颅。地下小组成员李广德立即将这一情况和方案向上级做了汇报,得到批准。不久,刘亚光打入了该卫生队,当了中尉军医官。
杨靖宇的头颅也引起孤城特务的关注。活跃在敌一兵团上层机构的特务头目项乃光,多次出入骑兵二旅,秘密了解察看杨靖宇头颅保存状况,布置防守措施。为了防止头颅落入解放军手里,他除了在旅部设置了层层岗哨外,还安排巡逻队反复巡逻。老谋深算的项乃光依旧不放心,他暗地里派长春市警察局的特务在医疗器械室放了暗哨,昼夜监守。同时,国民党特务似乎也察觉到了共产党人在寻找杨靖宇头颅,特务们妄想以此为诱饵,缉拿长春的共产党地下党员。
打入敌人内部的刘亚光利用去医学院给国民党军官兵巡诊的机会,偷偷潜入解剖学教室,在微弱的手电光照下,仔细寻找,但一无所获。在他将要离开出门时,忽然发现教室里还有一个十分隐秘的侧室,刘亚光随即进入了侧室。侧室内只有一个大型的橱柜。陈列的玻璃罐里装着人的内脏标本,经逐一观察,刘亚光看到两个大型标本罐里分别装着一颗人头。两个标本罐上还贴有纸条,一个写着杨靖宇,一个写着三江好(即陈翰章)。为了不惊动敌人,刘亚光当时没有拿走头颅,而是悄悄返回卫生队,将这一重大发现上报了党组织。
为了确保杨靖宇将军的头颅安全地回归到共产党人手中,刘亚光和我地下党人制定了周密的计划。首先刘亚光打听到负责看守医疗器械室的是市警察局的警察曹如超,于是有意与他打得火热。曹如超是长春人,正赶上家里断了粮,整日忧心忡忡,刘亚光得知后就经常送点食品给他,解他的燃眉之急。为此,曹如超对刘亚光感恩戴德。
有一晚,曹如超哭哭啼啼地找到刘亚光称,全家又断粮两日了,父母就要饿死了,求他帮帮忙。刘亚光安慰他说:“咱们都是本城人,我想想招儿,一个小时后我再找你。”刘亚光找到地下党员李野光和李广德,将这一重要情况作了汇报。李野光果断地指示:“门的钥匙已有人配好,今晚给曹如超送点儿米。让他马上送回家,我们就说来买医疗器械,然后趁机动手。”当晚10点钟,曹如超坐在脏乱的小屋里闷头抽烟。这时,地下小组成员经恩浦大夫拎着7斤高粱米匆匆赶来,一进屋就说:“曹二哥,我听说你家断顿了,我家还剩下一点儿高粱米,拿去吃吧,快送回去吧!”曹如超眼泪汪汪地说:“经大夫,你这是救命粮呀,我家的人都快饿死了。”说完,曹如超背起米就朝家跑。这时,我地下小组成员雇的车辆已经停在了医学院的门口,他们以到医学院拉医疗器械为名,拉走显微镜、纱布罐、污物桶、聚光灯和标本罐,在混乱中,趁机将装着杨靖宇和陈翰章两位烈士遗首的玻璃罐装入车中,用一些旧纱布覆盖在上面。随后,两位烈士的遗首被运到卫生队前厅。当日午夜,刘亚光和爱人潜入卫生队前厅,将两位将军遗首藏在卫生队五官科内。长春解放的第二天,两位将军遗首被迎入亚光医院。
后来,杨靖宇和陈翰章两位民族英雄的头颅,由军官张羽率5名战士,乘专列秘密护送到哈尔滨,安放在东北烈士纪念馆。为纪念杨靖宇将军英勇、光辉的一生,1946年,中国共产党决定将杨靖宇牺牲的蒙江县改名为靖宇县。1949年,郭沫若为杨靖宇题词为:“头颅可断腹可剖,烈忾难消志不磨,碧血青蒿两千古,于今赤旗满山河。”
1958年2月23日,是杨靖宇将军殉国18周年。吉林省通化市靖宇陵园召开了公祭安葬大会,当时中共中央代表、东北三省代表、杨靖宇将军亲属、原东北抗联领导人和各界群众近万人参加了大会,举行安葬仪式,并于当日11时50分封墓,此后杨靖宇将军就长眠在风景秀丽的山城通化市。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金日成、崔庸健等国际友人分别送了花圈,高度评价了杨靖宇将军光辉的、战斗的一生和他为抗日事业作出的不朽功绩。
摘自《老年日报》2011.1.22
杨靖宇将军牺牲后,我党一直在多方寻找杨靖宇的头颅。对于英雄头颅回归的整个过程,曾是我党地下联络站的地下工作者王淑茹老人向我们讲述了一段绝密的往事。
1948年10月,围困长春的战斗到了决定性阶段。城内10万敌军被我人民解放军打击和围困达7个月之久。此时,杨靖宇将军的遗首仍在这座孤城内,国民党特务从日本关东军的手中获得头颅后,就立刻秘密藏匿起来。国民党特务究竟将英雄的头颅藏匿在哪里呢?原来,日本投降后,长春被伪满残余暂时接管。1946年4月,我军经四昼夜激战,夺取了长春,但还未弄清楚杨靖宇头颅的去向,就被迫撤出,长春遂被国民党军占领。我军围困长春后,中共中央东北局立即指示打入城内的松江军区地下工作者杜文学等人,在孤城内秘密开展寻找杨靖宇将军头颅的工作。
经过多方打探、寻找,地下小组成员刘亚光查到了杨靖宇将军头颅的下落:长春医学院。当时医学院被国民党骑兵第2旅占据,该旅卫生队就设在长春医学院附近。如果能够打入旅卫生队,就有可能进入医学院,查找杨靖宇将军的遗颅。地下小组成员李广德立即将这一情况和方案向上级做了汇报,得到批准。不久,刘亚光打入了该卫生队,当了中尉军医官。
杨靖宇的头颅也引起孤城特务的关注。活跃在敌一兵团上层机构的特务头目项乃光,多次出入骑兵二旅,秘密了解察看杨靖宇头颅保存状况,布置防守措施。为了防止头颅落入解放军手里,他除了在旅部设置了层层岗哨外,还安排巡逻队反复巡逻。老谋深算的项乃光依旧不放心,他暗地里派长春市警察局的特务在医疗器械室放了暗哨,昼夜监守。同时,国民党特务似乎也察觉到了共产党人在寻找杨靖宇头颅,特务们妄想以此为诱饵,缉拿长春的共产党地下党员。
打入敌人内部的刘亚光利用去医学院给国民党军官兵巡诊的机会,偷偷潜入解剖学教室,在微弱的手电光照下,仔细寻找,但一无所获。在他将要离开出门时,忽然发现教室里还有一个十分隐秘的侧室,刘亚光随即进入了侧室。侧室内只有一个大型的橱柜。陈列的玻璃罐里装着人的内脏标本,经逐一观察,刘亚光看到两个大型标本罐里分别装着一颗人头。两个标本罐上还贴有纸条,一个写着杨靖宇,一个写着三江好(即陈翰章)。为了不惊动敌人,刘亚光当时没有拿走头颅,而是悄悄返回卫生队,将这一重大发现上报了党组织。
为了确保杨靖宇将军的头颅安全地回归到共产党人手中,刘亚光和我地下党人制定了周密的计划。首先刘亚光打听到负责看守医疗器械室的是市警察局的警察曹如超,于是有意与他打得火热。曹如超是长春人,正赶上家里断了粮,整日忧心忡忡,刘亚光得知后就经常送点食品给他,解他的燃眉之急。为此,曹如超对刘亚光感恩戴德。
有一晚,曹如超哭哭啼啼地找到刘亚光称,全家又断粮两日了,父母就要饿死了,求他帮帮忙。刘亚光安慰他说:“咱们都是本城人,我想想招儿,一个小时后我再找你。”刘亚光找到地下党员李野光和李广德,将这一重要情况作了汇报。李野光果断地指示:“门的钥匙已有人配好,今晚给曹如超送点儿米。让他马上送回家,我们就说来买医疗器械,然后趁机动手。”当晚10点钟,曹如超坐在脏乱的小屋里闷头抽烟。这时,地下小组成员经恩浦大夫拎着7斤高粱米匆匆赶来,一进屋就说:“曹二哥,我听说你家断顿了,我家还剩下一点儿高粱米,拿去吃吧,快送回去吧!”曹如超眼泪汪汪地说:“经大夫,你这是救命粮呀,我家的人都快饿死了。”说完,曹如超背起米就朝家跑。这时,我地下小组成员雇的车辆已经停在了医学院的门口,他们以到医学院拉医疗器械为名,拉走显微镜、纱布罐、污物桶、聚光灯和标本罐,在混乱中,趁机将装着杨靖宇和陈翰章两位烈士遗首的玻璃罐装入车中,用一些旧纱布覆盖在上面。随后,两位烈士的遗首被运到卫生队前厅。当日午夜,刘亚光和爱人潜入卫生队前厅,将两位将军遗首藏在卫生队五官科内。长春解放的第二天,两位将军遗首被迎入亚光医院。
后来,杨靖宇和陈翰章两位民族英雄的头颅,由军官张羽率5名战士,乘专列秘密护送到哈尔滨,安放在东北烈士纪念馆。为纪念杨靖宇将军英勇、光辉的一生,1946年,中国共产党决定将杨靖宇牺牲的蒙江县改名为靖宇县。1949年,郭沫若为杨靖宇题词为:“头颅可断腹可剖,烈忾难消志不磨,碧血青蒿两千古,于今赤旗满山河。”
1958年2月23日,是杨靖宇将军殉国18周年。吉林省通化市靖宇陵园召开了公祭安葬大会,当时中共中央代表、东北三省代表、杨靖宇将军亲属、原东北抗联领导人和各界群众近万人参加了大会,举行安葬仪式,并于当日11时50分封墓,此后杨靖宇将军就长眠在风景秀丽的山城通化市。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金日成、崔庸健等国际友人分别送了花圈,高度评价了杨靖宇将军光辉的、战斗的一生和他为抗日事业作出的不朽功绩。
摘自《老年日报》201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