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作者认为某一地震带(区)的地震具有重复性和可公度性。1985年4月18日禄劝6.1级地震前,作者曾依据这种思路,利用“地震活动幕段划分”和“可公度性”的方法,对此次地震作出过中期预报,说明这些思路和方法在监视地震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认为某一地震带(区)的地震具有重复性和可公度性。1985年4月18日禄劝6.1级地震前,作者曾依据这种思路,利用“地震活动幕段划分”和“可公度性”的方法,对此次地震作出过中期预报,说明这些思路和方法在监视地震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本文详细研究了宁夏及邻区128次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资料,研究结果表明,宁夏及邻区的现代构造应力以水平或近水平作用力占主导地位,地震断裂以斜滑为主。宁夏发生的地震是在北东或北东东主压应力作用下,呈共轭分布的北北东和北西西两组断裂活动的结果。最后,本文还对该区几种特殊类型的地震进行了讨论。
本文介绍了一种用微机控制采集处理震前电磁波观测实验系统,通过对1985年1月26日20时55分发生的隆尧M_L4.4级地震前所采集到的电磁波异常信息,分析、处理结果说明,应用微机控制观测实验系统有可能从众多的信息群中,找出与地震有关的优势频率,从而为研究震前电磁波异常参数与地震三要素关系提供科学数据,并比其它记录方式有独到之处。
本文对1976年11月7日盐源6.7级地震的前震——主震前短期内在震中附近地区出现的地震的地震学前兆特征进行了研究。其特征是:短期小震活动条带展布的方位变化;震中区地震频度出现陡增异常;临震前地震记录P波段高频成分增加及震源参数的变化。
本文用地下水动力学原理建立了体膨胀固体潮对水井水位影响的方程。经过对此方程的简化求解后,讨论了水位体膨胀固体潮效应的影响因素,得出了在特定条件下的水井水位体膨胀固体潮系数。
本文用灰色系统的关联空间理论计算了九次强震对海城地震的前兆数据的关联度值,并对七次强震的前兆数据进行了模糊聚类分析,得到了较为一致的结果。并用两种方法对数据的要求进行了比较。为了研究各因素的效应,对九次强震的震源参数和余震序列数值的关联度以一并计算出来,结果显示出同一地震的前兆数据、震源参数和余震序列的关联度和关联序都可有一定差异。文中讨论了形成这种差异的可能原因,并得出进行过较好预报的海城地震和
为了对地震观测数据、前兆观测数据及地震地质、台站档案等大量原始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处理、综合利用、提高科技人员使用资料的效率,以促进地震研究、地震分析预报工作向前迈进,云南省地震局与重庆大学计算机系合作,在DUAL68000微机上成功地开发了地震数据库系统SDBS,1985年5月在昆明通过鉴定。 鉴定委员会和与会代表一致认为“SDBS是一个功能较齐全、建立在微机系统上的
大陆板内强震往往产生明显的地震破裂带,这些破裂带一般就是发震断裂在地表的反映,也就成为人们研究构造的“窗口”。 1556年在陕西省渭河盆地东部发生的华县8级大地震的震中区内,有两条规模很大的断裂带:一是华山山脉北麓大断裂;另一条我们称为“渭华大断裂”,本文根据实地调查结果与历史资料探讨华县大地震与断裂构造的关系。
本文以重力资料为主,参照人工地震测深资料计算云南地区的地壳厚度,分析了本地区地壳厚度分布轮廓及其特征、根据爱黎的均衡理论,计算出本地区的重力均衡地壳厚度,讨论了重力均衡补偿作用。又根据二者的差异及地壳厚度与人工地震测深结果的对比,研究了地壳上地幔的横向不均匀性。并对深部构造、重力均衡补偿作用与地震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贝尼奥夫带的地震都分布在下降岩石圈板块内。震源机制变化具有一个明显的规律:主压应力轴(P)或主张应力轴(T)平行贝尼奥夫带倾向。本文将P轴平行贝尼奥夫带倾向,B、T轴在垂直P轴面内是0°—180°变化的震源机制归为压缩类;而把T轴乎行贝尼奥夫带倾向,B、P轴在垂直T轴面内呈0°—180°变化的震源机制归为引张类。又按B轴与P轴或T轴的关系再分为六型。而每一型又随着贝尼奥夫带的倾角变化出现多种机制图
本文利用SK地震仪器记录的中小地震的P波初动半周期资料,测定了云南地区区域剪应力值τ_0。根据剪应力值随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特征,讨论了云南各地震带、区的地震活动趋势。结合小震P轴变化特征以及τ_0值强度分布图象,分析结果表明,最近几年内云南地区不会发生7.0级以上的大震,但四个应力值较高的地震带、区发生5.0—6.0级左右的中强震的可能性较大,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监视的地震危险区。 其次,讨论了该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