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格非《人面桃花》

来源 :吉林画报·新视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bida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面桃花》体现了格非在新时期对于个人存在及乌托邦新的思考,在叙事角度的选择方面,用一种“转换人物有限视角”的方式进行了叙述。
  【关键词】乌托邦;转换人物有限视角;个人;历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3-0035-1.5
  很多作家都有自己属于自己的文学王国,鲁迅的王国在鲁镇,莫言的王国在高密东北乡,而格非的王国在那个江南水乡,在“那个记忆和想象的梦幻之地”,在这部小说中,格非完成了一次想象性的回乡之旅,回到了那个亦真亦梦的地方。在这个“晋代陶渊明所发现的桃花源”——普济,不同人的乌托邦精神以不同的形态执着的存在着。正如题目让我们联想的那样,“人面”意味着我们的现实世界和社会理想,而“桃花”则是乌托邦,也是他们的精神世界。
  格非用一种婉约,迷离又带有一丝妖艳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百年孤独式的故事。“格非已打破外在时间,创造出一种内在时间,在一种迷离、恍惚、模糊的诗性感受中把握存在和永恒。”个人不仅是个体,更是历史的产物,书中的每一个人的点点滴滴都成为了历史的镜子,在细腻的描绘了人物内心的挣扎的同时,也让我们在失落与虚幻中通过历史中的个人开始思考关于理想和浪漫主义。
  《人面桃花》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在以中国辛亥革命背景下发生的故事,同时这也是一部女人的成长史。这部可能会带给读者恐慌与虚无的小说,因记叙中格非引用的一些历史记载中的相关事件而变得真实,这也给虚构的小说增添了一些可靠性与权威性。
  小说主要讲述了陆秀米随着父亲的神秘出走和革命党人张季元的到来开始看到普济以外的世界,并且与张季元产生了感情,从张季元死后留下的日记中,秀米开始接触到张季元等革命党人为之追求的革命理想,在被劫持到花家舍后她逐渐领悟父亲的“疯狂”举动,花家舍被革命党人控制起义失败,秀米流离到日本,几年后,再次回到普济,她融合了父亲和张季元的理想在普济进行革命准备,后被清军剿灭,她的孩子在给她报信时死于乱枪下,辛亥革命爆发,秀米幸免于死,获释后秀米回到普济自我惩罚禁语成为哑巴,在最后与秀米相关的人四散流离却最终以某种宿命般的方式回到秀米世界……以秀米的父亲陆侃出走为开始,带着这个悬念,带着对陆侃“普济马上就要下雨了”的预言,开始了带有着悲剧意味和历史必然性的一切。秀米的一生仿佛一直在被历史推动,在宏达的历史叙事下,格非用一种温情脉脉的笔触来描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个人命运,英雄也有欲望和细腻的内心,格非在让我们看到历史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人心与人性。
  历史中从来都不缺少梦幻,西方的乌托邦,东方的桃花源。从老子的小国寡民,到康有为的大同,先人虚幻的桃源梦逐步转化为更具体的乌托邦理想,而在受尽屈辱的年代,乌托邦的梦想似乎更加强烈,普通人被心中对乌托邦的欲望驱使下,书写了历史,成为了历史中的人。“疯子”陆侃要在普济建为人们挡雨遮阳的“风雨长廊”,表哥张季元要反清建“大同世界”,在他们的精神引领下,懵懂中的少女秀米一步步追随他们走向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如果没有父亲和张季元,如果不是被抢亲到花家舍,秀米会不会像其他女孩子一样按照母亲的安排做一辈子的贤妻良母。可是历史没有如果,在自觉意识的促使下,在“山雨欲来丰满楼”的时代下,秀米被時代卷入了历史洪流中。
  这些乌托邦无一例外的走向了悲惨的失败,究其原因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梦幻无一能摆脱个人的私欲。再美的理想遇到现实人性的时候都会颓然倒塌。陆侃罢官回乡建“桃花源”,实际上他的心一天都没有离开朝廷,正是对朝廷的不满和不得志才让他想有个“桃花源”;理想主义者王观澄虽然看似远离世俗,淡泊名利,可他实际上是为了让自己的芳名能够流传千古为历代人所敬仰;而张季元的革命理想中也夹杂着对秀米的情欲,“没有你,革命何用?”另一方面,这也显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强烈的不可避免的冲突,最终每一个人都为自己的“疯狂”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纵使看似在土匪窝里实现了自己乌托邦梦想的王观澄,也成为了一个失去梦想精神的活死人,或许任何形式的梦想在现实中实现的时候,便不再有它当初让人为之奋进的力量。
  罗素曾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整齐划一便是泯灭人性的开始。“想把普济的人都变成同一个人,穿同样的颜色、样式的衣裳;村里每户人家的房子都一样,大小、格式都一样。村里所有的地不归任何人所有,但同时又属于每一个人。全村的人一起下地干活,一起吃饭,一起熄灯睡觉,每个人的财产都一样多,照到屋子里的阳光一样多,落到每户人家屋顶上的雨雪一样多,每个人笑容都一样多,甚至就连做的梦都是一样的。”这种抹杀掉个体特性的梦幻或许从开始就注定了它的悲剧结局。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踏上革命道路之时,就注定了秀米的孤寂和悲哀,在别人眼中她是“疯子”,她努力经营的一切都鲜有人问津,没有人光临她的育婴室,连小东西也被老夫人带走了,她的一切却最不曾得到民心,而王观澄的这句话正是对全篇哀婉情调的一种凸显。静观外部动荡的,书中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其实也如这外部世界一样浮荡,或许这也正是格非对于个人命运的一种思考,也有一种对尘世纷扰的悲悯和无奈。从读者的角度来看,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眼中的他者形象似乎都是模糊不清的,这一点似乎也正是格非对于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思考,正如王观澄所言“每个人的心都是一座小岛,被水围困,与世隔绝”。
  格非对《人面桃花》并没有选用用一种全知视角来讲述,而是采用了一种有节制的巧妙的叙述手法,用在不同的章节选择了不同的叙事视角,我们称之为“转换人物有限视角”每个人都是一部分,从自己的角度来静观世界,其中也有不同视角对同一事件的重叠,以一种视角互补的形式来揭开一层层面纱。在这种叙事视角角色的转换中,读者与小说保持着合适的距离,让读者的阅读有持续性错觉,通过“不可靠的视点”若隐若现的渗透,丰富了小说艺术表达的张力。作者巧妙地选择张季元的日志来渗透事实实现故事的整体性,利用韩六以及马弁来使一些谜团变得渐渐明朗起来。叙述中作者留给读者大段的空白,比如秀米去日本后的经历等,但正是这段空白也留给读者足够的空间,让每一位读者都可以去期待,去想象,去构造自己的那一段故事。这种“通过清晰描述混乱”的叙述视角和方式为故事的叙述增添色彩。
  然而,格非并没有因为这些乌托邦实践的失败就否定梦想的力量,我们终究要生活在现实中,不管国家和个人都要有为之向往的动力,要去建设“中国梦”和每一个人自己心中的梦。小说最后在现实生活中回归,秀米的心也仿佛是一个从梦中来到现实生活,看着以前不曾关注过的景象和真实的人世间,从噩梦中醒来的秀米开始用爱心实现着自己的价值理想,她仿佛得到了重生,“享受那沉稳的安宁”,这种转变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她作为一个真实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的人性的光彩。
  面对这个躁动不安的世界,面对着现实和理想过去和未来,面对这我们人本身,《人面桃花》做了一次积极的探讨,回顾秀米的个人生活史,或许对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存都应有所启迪,乌托邦必将与每一个人共存,生活本身的真是就是弥足可贵的,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论个体多么渺小,都是不容辩驳的自我存在。
  【参考文献】
  [1]张学听.格非《人面桃花》的诗学[J].当代作家评论,2005(2).
  [2]格非.人面桃花[M].北京: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陈婧(1989- ):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叙事学及小说理论。
其他文献
施工技术是建筑施工开展的基础,保障着整个房屋建筑的安全性,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控制施工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笔者在本文中浅略分析了现有的建筑施工技术,并据此就施工技
贝特茨维尔农业研究中心隶属于美国农业部,是世界上进行农业生产研究最前沿的实验机构之一.该研究中心位于马里兰州,离首都华盛顿不远.在它的绿色农场里,不仅有梨园、桃园和
在一个秋意盎然的上午,在这块热情洋溢的黑土地上,姚辉,铁岭市委书记,以简短有力而又充满中国味道的问候,“金秋迎远朋,不亦乐乎”,向来参加2003中国铁岭金秋行暨韩国经贸洽
1922年2月6日,中、美、英、法、日等九国在华盛顿签订《关于中国关税税则之条约》,规定经关税特别会议讨论通过,中国可加征2.5%的进口附加税,亦即二·五附加税。1925年10月关
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部分复杂边坡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却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施工难度,并且施工流程及进度也会其直接影响呈现出滞后特点,一旦难以在第一时间得到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涉及的技术较多,主要包括地基处理技术、钢筋焊接技术以及混凝土施工技术等,其中混凝土施工技术较为关键,合理的浇筑过程能够对建筑工程项目整体的稳
研究一个农户和一个批发商组成的二级供应链,围绕同一单质生鲜农产品的消费者需求,在农户和批发商不合作、合作以及使用收益惩罚共享契约三种情形下供应链成员的博弈均衡,分析收
近年来,湖北省在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大力推广稻田生态种养技术,通过水产养殖技术、水稻栽培技术集成,实现“一田多用、一年
一说起传统戏剧,仿佛平地里都能升腾起几缕古意,看斜晖脉脉,映千帆过尽。不过,杭州滑稽戏绝对是有别于上述印象的一个另类。它从诞生起便立足于市井喧嚣,针砭时弊,犹如一面不
2013年,中国工程机械市场延续了2011年以来的长期低迷走势,销量下滑、回款逾期率居高不下,企业经营压力激增……开源节流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开源方面,作为一个受国家经济政策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