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诗歌文学源远流长,那些历久弥新的经典诗篇在伟大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中折射出璀璨的光芒。高中语文教材收入了许多诗歌佳作,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类的题目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由此可以看出诗歌教学已日益得到关注。诗歌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那么,在高中诗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呢?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此作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探究。
一、反复诵读品味,感受诗歌的语言之美
诗歌之美表现在语言上朗朗上口,使人产生阅读的愉悦感,特别是那些讲究对仗、押韵的古体诗更是美不胜收,音乐之美、韵律之美流溢于诗歌的字里行间。感受诗歌的语言之美,反复诵读品味是最为有效的方式。风格各异的诗歌对诵读的要求也是各有差别的,有的诗歌诵读起来要给人以慷慨激昂之感,如屈原的《离骚》;有的是柔情万丈,如李煜的《虞美人》;有的则是低沉舒缓,悲抑哽咽,如白居易的《琵琶行》……
在诵读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对不同风格的诗歌,采用多种吟诵方式来提升诵读的效果,使学生从中感受到诗歌的语言之美,提升对诗歌的审美情趣。如食指的《相信未来》的第一、第二节比较适合集体诵读,第三节则适合个别诵读,最后又可以集体诵读。这样的诵读方式可以确切地表现出诗人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对未来充满希望的胸臆与壮烈的情怀。而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则适合配乐朗诵,通过音乐的渲染表达出诗歌悲哀低沉或欣喜高昂的悲喜变化。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学生将慢慢感受到诗歌语言的独特魅力,那种美将如春雨润物般,为学生的审美情趣注入鲜活的生机。
二、分析意象,领悟诗歌的深刻内涵
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是情思的载体,它在诗歌中发挥着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作用。应该说意象凝聚着作者的情感,在我国优秀的诗歌作品中,形成了一些比较固定的、蕴含着共性的意象,它代表了诗歌的深刻内涵。在高中诗歌教学中,教师应特别关注这样的意象,并借助对意象的分析让学生欣赏诗歌的丰富内涵。
比如在学习李煜的《虞美人》时,我就以词中两次出现的“月”这个意象展开了分析,提问这首词中为什么两次出现“月”这个意象呢?月亮这一意象在通常的情况下隐喻怀念故乡和亲友,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而今李煜笔下的明月在寄托了他思国怀乡的情感中,又多了无限的凄凉与浓浓的伤感。“流水”在诗歌中常常代表了一种对岁月逝去,人生苦短的叹息与哀愁,请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我们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只有正确地引导学生理解、分析诗歌的意象所表达的含义,才能使他们深刻地体味诗歌的内涵,提升审美能力。
三、采用多媒体手段,提高诗歌的审美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被广泛地运用于教学中。实践证明,在诗歌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增强学生的诗歌审美感,为学生审美情操的培养提供有效途径。
首先,运用多媒体制作教学课件,还可以为学生播放由专业的播音艺术家朗诵的配乐配画的经典诗作,使学生通过形象、生动、直观的展示,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同时获得审美的愉悦。比如,我在教学《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时,选取了名家朗诵的配乐配景视频,画面中呈现升国旗的庄严场景、奥运会的壮观场面、老水车、稻穗……将诗歌中的每一句每一段都形象地展现出来,加深了学生对诗歌内涵的理解,感受到审美的愉悦。其次,运用多媒体扩大诗歌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在诗歌的殿堂中欣赏到更多的佳作,汲取更多诗歌的营养。如在教学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诗人其他的诗词名作,如《七律·到韶山》《卜算子·咏梅》《七律·长征》等,让学生对毛泽东的诗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感受毛泽东诗词中对自然和社会生活之美的艺术概括和精神升华。
四、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通过创作展现诗歌美
学生在学完一首诗歌后,诗歌之美的圣餐使他们的心灵汲取了养料,他们在欣赏诗歌中产生情感的共鸣,引发一种创作的激情。教师要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去发挥自己的想象,抒发自己心中的诗行。如在学习了《相信未来》《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现代诗歌后,我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结合诗歌的表达形式,对诗歌进行仿写,在仿写中加强了学生对诗歌的诵读训练,更进一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丰富了学生的审美情感,提升了学生美的创造能力。
综上所述,我认为高中诗歌教学是学生接受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在人们心灵变得日渐浮躁和粗糙的当今社会,如果教师能够引领学生在诗歌这个瑰丽的艺术殿堂中去品读诗歌、欣赏诗歌、享受诗歌之美,学生的心灵将如沐甘霖,如坐春风,逐步提升审美情趣,获得精神上受益终身的美感享受。
(责任编辑陈剑平)
一、反复诵读品味,感受诗歌的语言之美
诗歌之美表现在语言上朗朗上口,使人产生阅读的愉悦感,特别是那些讲究对仗、押韵的古体诗更是美不胜收,音乐之美、韵律之美流溢于诗歌的字里行间。感受诗歌的语言之美,反复诵读品味是最为有效的方式。风格各异的诗歌对诵读的要求也是各有差别的,有的诗歌诵读起来要给人以慷慨激昂之感,如屈原的《离骚》;有的是柔情万丈,如李煜的《虞美人》;有的则是低沉舒缓,悲抑哽咽,如白居易的《琵琶行》……
在诵读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对不同风格的诗歌,采用多种吟诵方式来提升诵读的效果,使学生从中感受到诗歌的语言之美,提升对诗歌的审美情趣。如食指的《相信未来》的第一、第二节比较适合集体诵读,第三节则适合个别诵读,最后又可以集体诵读。这样的诵读方式可以确切地表现出诗人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对未来充满希望的胸臆与壮烈的情怀。而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则适合配乐朗诵,通过音乐的渲染表达出诗歌悲哀低沉或欣喜高昂的悲喜变化。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学生将慢慢感受到诗歌语言的独特魅力,那种美将如春雨润物般,为学生的审美情趣注入鲜活的生机。
二、分析意象,领悟诗歌的深刻内涵
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是情思的载体,它在诗歌中发挥着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作用。应该说意象凝聚着作者的情感,在我国优秀的诗歌作品中,形成了一些比较固定的、蕴含着共性的意象,它代表了诗歌的深刻内涵。在高中诗歌教学中,教师应特别关注这样的意象,并借助对意象的分析让学生欣赏诗歌的丰富内涵。
比如在学习李煜的《虞美人》时,我就以词中两次出现的“月”这个意象展开了分析,提问这首词中为什么两次出现“月”这个意象呢?月亮这一意象在通常的情况下隐喻怀念故乡和亲友,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而今李煜笔下的明月在寄托了他思国怀乡的情感中,又多了无限的凄凉与浓浓的伤感。“流水”在诗歌中常常代表了一种对岁月逝去,人生苦短的叹息与哀愁,请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我们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只有正确地引导学生理解、分析诗歌的意象所表达的含义,才能使他们深刻地体味诗歌的内涵,提升审美能力。
三、采用多媒体手段,提高诗歌的审美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被广泛地运用于教学中。实践证明,在诗歌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增强学生的诗歌审美感,为学生审美情操的培养提供有效途径。
首先,运用多媒体制作教学课件,还可以为学生播放由专业的播音艺术家朗诵的配乐配画的经典诗作,使学生通过形象、生动、直观的展示,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同时获得审美的愉悦。比如,我在教学《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时,选取了名家朗诵的配乐配景视频,画面中呈现升国旗的庄严场景、奥运会的壮观场面、老水车、稻穗……将诗歌中的每一句每一段都形象地展现出来,加深了学生对诗歌内涵的理解,感受到审美的愉悦。其次,运用多媒体扩大诗歌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在诗歌的殿堂中欣赏到更多的佳作,汲取更多诗歌的营养。如在教学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诗人其他的诗词名作,如《七律·到韶山》《卜算子·咏梅》《七律·长征》等,让学生对毛泽东的诗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感受毛泽东诗词中对自然和社会生活之美的艺术概括和精神升华。
四、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通过创作展现诗歌美
学生在学完一首诗歌后,诗歌之美的圣餐使他们的心灵汲取了养料,他们在欣赏诗歌中产生情感的共鸣,引发一种创作的激情。教师要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去发挥自己的想象,抒发自己心中的诗行。如在学习了《相信未来》《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现代诗歌后,我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结合诗歌的表达形式,对诗歌进行仿写,在仿写中加强了学生对诗歌的诵读训练,更进一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丰富了学生的审美情感,提升了学生美的创造能力。
综上所述,我认为高中诗歌教学是学生接受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在人们心灵变得日渐浮躁和粗糙的当今社会,如果教师能够引领学生在诗歌这个瑰丽的艺术殿堂中去品读诗歌、欣赏诗歌、享受诗歌之美,学生的心灵将如沐甘霖,如坐春风,逐步提升审美情趣,获得精神上受益终身的美感享受。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