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农历5月23日,是母亲三周年忌日。似乎在此之前的很多天里,我就一直期盼而惧怕着这个日子。期盼,是因为这天能尽情释放压抑已久的思念;惧怕,是因为这个日子会再次提醒我一个不想接受却无法改变的悲伤事实。
不管是盼还是怕,日子还是自顾自地匀速朝着我们走来。清明节回到家,我和嫂子、姐姐商量母亲三周年事宜时,没等她们发言,我先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不,不是我的意见,而是我用我的口说出了母亲的心愿。母亲是个矜持的人,尽管她在世时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意思,但从她的言谈中,我仍然读懂了她的心思,理解了她的盼望。我总觉得母亲就在不远处看着我,等着我为她把心愿变成现实。所幸,嫂子、姐姐的想法和我的想法一致。
一家人达成了共识,拟好了祭祀方案,我能做的就只有等待了——按照老家风俗,出嫁的女儿是不参与准备工作的。但越临近这个日子,我的内心就越期盼而不安。我一遍遍盘算这天是周几,思考是否会给大家带来麻烦和不便;时不时就上网查询这天的天气预报,唯恐遇上狂风大雨;尽管知道自己回去也并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但还是计划着早点回去……我早早买来祭奠用的纸张,笨拙地折叠成祭品,既可打发备受煎熬的时光,也是借助这种方式来传达我的思念和缅怀。
按照老家风俗,三周年忌日的头天晚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仪式:亲戚、亲人在乐器手的吹打伴奏下行祭拜礼,用传统的方式向远行的亲人传达思念和缅怀。那天,看着一向不会用传统方式祭拜的老公也在认真学着大家的动作跟着祭拜时,我的泪潸然而下——这个和我紧紧绑在一起的男人,他得到了母亲那么多信任,善良的他也曾为母亲带去了那么多温暖。除了我,他似乎就是母亲最大的骄傲,而母亲也给予了他很多偏爱,那份偏爱有时让我都不禁嫉妒……此刻,平素不善言谈的他沉默地缓缓祭拜,仿佛是在借助一次次祭拜诉说自己对母亲的缅怀!
乐手们也尽力吹打和演奏,一曲曲唢呐,一段段豫剧,特别是演奏到两个寄托思念的片段时,演奏者似乎也哽咽了。这些曲剧都是母亲生前所喜欢的,在这个属于母亲的特殊日子里,我们用这样的方式陪伴她度过,她应该会欣慰吧?
晚上九点多,天上不合时宜地落下了小雨,仪式就此结束。我本想再在老屋入睡一次,假装自己还躺在母亲的怀里,但打量了一番才明白,这个家已经不只是属于我了——侄子、侄媳,侄女、侄女婿,大家都赶了回来,这个家中已经有了更多更丰富的生命。所以,最后我还是决定去大姐家借住一晚。
尽管不是躺在曾带有母亲体温的床铺上,但毕竟也算是距离母亲不远的地方了——母亲临走前的几天,就是在大姐家度过的;而平常的日子里,母亲也是在大姐家居住的时间最多。从某一方面来讲,这里也是我能陪伴母亲的另一个去处吧。
雨丝开始绵长起来,不徐不疾地飘落着,错落有致地敲打着。窗户外的雨搭的存在,似乎不是为了遮雨,而是特意为雨搭建出来的一方舞台。自听到夜雨敲打的那一刻,我就知道,这个夜晚跟睡眠无关。
雨声把我的思绪拉得很远很远,一直远到了童年。在这样的雨夜,回忆所有的过往、重温所有的记忆似乎是唯一适合的事情。或许,这场雨就是专为这次告别而来的?它在提醒我用这种方式和母亲告别、为母亲送行?夜里两点,我忍不住打开手机,写下些零零散散的字:
这
注定是个
跟睡眠无关的夜
绵长的雨
不徐不疾地敲击屋顶
也缓缓敲开一段遥远的记忆
记忆的主角
是一个拉着母亲衣襟撒娇的少女
就用这种重温、回忆的方式告别吗
嗯
也好
我愿意
用一夜的睡眠
换取亘长而永久的回忆
更何况
还有雨点敲击屋顶做伴奏
特殊的夜晚就这样一点一点在回忆中滑了过去。五点,我便跟着大家又站到了祭奠堂前,迎接更多亲戚和邻居的祭奠和缅怀。
祭奠,是今天的主题;缅怀,是今天的主要内容。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我又忽然悟出:其实,这不仅是缅怀,更是一次送行,我们就在这样一次次的缅怀和送行中,慢慢接受了现实,慢慢送走了母亲,慢慢走进没有母亲参与的日子。原来,让活着的人接受现实,才是仪式最主要的目的。
十二点,送行的时刻还是到了。这将是最终的送别,从此,我们不会再有迎接母亲来到老屋的仪式。想到这些,我心里那些煎熬般的疼痛化作了奔涌的泪。哭吧,大声哭吧,这个日子,就是让我们释放的!
该结束的最终都结束了。午饭后,亲戚们陆续离开。以前,亲戚来到家中,我只需陪在母亲身边,适当地表示寒暄,展示一下微笑即可,而现在,没有了母亲,我只有独自站在众亲戚面前,表达着属于我的感谢。好在,我还知晓些他们之间的话题。我又一次明白,没有了可供遮蔽的身影,我们都会快速成长起来。
亲戚终于都离开了,只有家人还在忙碌地收拾杂乱的饭局。我默默地注视着这一切,知道这一刻的忙碌还是在为母亲而忙碌,心中难免有无限的留恋,但静静地注视和思考,也许是我此刻唯一能够做的!
就这样,一步步,我们完成了最后一次隆重的送行和告别,也最终接受了母亲离去的事实。
(作者单位:河南省濮阳市油田教育中心教研室)
不管是盼还是怕,日子还是自顾自地匀速朝着我们走来。清明节回到家,我和嫂子、姐姐商量母亲三周年事宜时,没等她们发言,我先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不,不是我的意见,而是我用我的口说出了母亲的心愿。母亲是个矜持的人,尽管她在世时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意思,但从她的言谈中,我仍然读懂了她的心思,理解了她的盼望。我总觉得母亲就在不远处看着我,等着我为她把心愿变成现实。所幸,嫂子、姐姐的想法和我的想法一致。
一家人达成了共识,拟好了祭祀方案,我能做的就只有等待了——按照老家风俗,出嫁的女儿是不参与准备工作的。但越临近这个日子,我的内心就越期盼而不安。我一遍遍盘算这天是周几,思考是否会给大家带来麻烦和不便;时不时就上网查询这天的天气预报,唯恐遇上狂风大雨;尽管知道自己回去也并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但还是计划着早点回去……我早早买来祭奠用的纸张,笨拙地折叠成祭品,既可打发备受煎熬的时光,也是借助这种方式来传达我的思念和缅怀。
按照老家风俗,三周年忌日的头天晚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仪式:亲戚、亲人在乐器手的吹打伴奏下行祭拜礼,用传统的方式向远行的亲人传达思念和缅怀。那天,看着一向不会用传统方式祭拜的老公也在认真学着大家的动作跟着祭拜时,我的泪潸然而下——这个和我紧紧绑在一起的男人,他得到了母亲那么多信任,善良的他也曾为母亲带去了那么多温暖。除了我,他似乎就是母亲最大的骄傲,而母亲也给予了他很多偏爱,那份偏爱有时让我都不禁嫉妒……此刻,平素不善言谈的他沉默地缓缓祭拜,仿佛是在借助一次次祭拜诉说自己对母亲的缅怀!
乐手们也尽力吹打和演奏,一曲曲唢呐,一段段豫剧,特别是演奏到两个寄托思念的片段时,演奏者似乎也哽咽了。这些曲剧都是母亲生前所喜欢的,在这个属于母亲的特殊日子里,我们用这样的方式陪伴她度过,她应该会欣慰吧?
晚上九点多,天上不合时宜地落下了小雨,仪式就此结束。我本想再在老屋入睡一次,假装自己还躺在母亲的怀里,但打量了一番才明白,这个家已经不只是属于我了——侄子、侄媳,侄女、侄女婿,大家都赶了回来,这个家中已经有了更多更丰富的生命。所以,最后我还是决定去大姐家借住一晚。
尽管不是躺在曾带有母亲体温的床铺上,但毕竟也算是距离母亲不远的地方了——母亲临走前的几天,就是在大姐家度过的;而平常的日子里,母亲也是在大姐家居住的时间最多。从某一方面来讲,这里也是我能陪伴母亲的另一个去处吧。
雨丝开始绵长起来,不徐不疾地飘落着,错落有致地敲打着。窗户外的雨搭的存在,似乎不是为了遮雨,而是特意为雨搭建出来的一方舞台。自听到夜雨敲打的那一刻,我就知道,这个夜晚跟睡眠无关。
雨声把我的思绪拉得很远很远,一直远到了童年。在这样的雨夜,回忆所有的过往、重温所有的记忆似乎是唯一适合的事情。或许,这场雨就是专为这次告别而来的?它在提醒我用这种方式和母亲告别、为母亲送行?夜里两点,我忍不住打开手机,写下些零零散散的字:
这
注定是个
跟睡眠无关的夜
绵长的雨
不徐不疾地敲击屋顶
也缓缓敲开一段遥远的记忆
记忆的主角
是一个拉着母亲衣襟撒娇的少女
就用这种重温、回忆的方式告别吗
嗯
也好
我愿意
用一夜的睡眠
换取亘长而永久的回忆
更何况
还有雨点敲击屋顶做伴奏
特殊的夜晚就这样一点一点在回忆中滑了过去。五点,我便跟着大家又站到了祭奠堂前,迎接更多亲戚和邻居的祭奠和缅怀。
祭奠,是今天的主题;缅怀,是今天的主要内容。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我又忽然悟出:其实,这不仅是缅怀,更是一次送行,我们就在这样一次次的缅怀和送行中,慢慢接受了现实,慢慢送走了母亲,慢慢走进没有母亲参与的日子。原来,让活着的人接受现实,才是仪式最主要的目的。
十二点,送行的时刻还是到了。这将是最终的送别,从此,我们不会再有迎接母亲来到老屋的仪式。想到这些,我心里那些煎熬般的疼痛化作了奔涌的泪。哭吧,大声哭吧,这个日子,就是让我们释放的!
该结束的最终都结束了。午饭后,亲戚们陆续离开。以前,亲戚来到家中,我只需陪在母亲身边,适当地表示寒暄,展示一下微笑即可,而现在,没有了母亲,我只有独自站在众亲戚面前,表达着属于我的感谢。好在,我还知晓些他们之间的话题。我又一次明白,没有了可供遮蔽的身影,我们都会快速成长起来。
亲戚终于都离开了,只有家人还在忙碌地收拾杂乱的饭局。我默默地注视着这一切,知道这一刻的忙碌还是在为母亲而忙碌,心中难免有无限的留恋,但静静地注视和思考,也许是我此刻唯一能够做的!
就这样,一步步,我们完成了最后一次隆重的送行和告别,也最终接受了母亲离去的事实。
(作者单位:河南省濮阳市油田教育中心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