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虎:从采访自己开始

来源 :启迪·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r_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一虎,1967年出生于台湾高雄,1989年毕业于台湾辅仁大学大众传播系。1991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台湾华视。1995年远赴美国著名学府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所进修。
  曾经连续五年成为“台湾最受欢迎的十大主播”之一,2001年进入凤凰卫视,实现了他主持两岸三地新闻时事节目、沟通全世界华人桥梁的梦想。他担纲主持的《凤凰全球连线》《纵横中国》《一虎一席谈》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他也成为凤凰最受欢迎的主持人之一。
  
  “晚辈胡一虎,绝非唬一唬。没有三两三,岂敢上台视。”这是在报考“台视”提交个人材料时,我自己在开头写的“打油诗”。伴随着“台视”与“中视”招考中自己接连两次的功败垂成,在瞄准“三大台”中最后的“华视”的时刻,我再也不敢马虎大意。再度回到熟悉的台北,我告诉自己:这一次决不能无功而返,铩羽而归。
  “华视”的招考与“台视”和“中视”不同,第一关不是参加考试而是递交个人简历。在后来父亲精心为我保存的档案资料里,这一份当年投中“华视”的个人简历真算是无比珍贵的“史料”,在这篇名为《我——采访自己》的简历里我这样用心地描述着自己:
  “在ICRT新闻部实习的时候,外国记者敬业而独立的工作态度使我深深感觉到:新闻记者是值得敬佩的。”
  今年6月1日从军中退役的胡一虎是一位对新闻工作非常向往的青年。虽然一年零十个月军中岁月的洗练极容易磨掉大学生涯许下的壮志豪情,然而,认识他的师长、朋友却发现军中磨掉了他过去急躁的毛病外,反倒在胡一虎的脸上增添了沉稳。
  现为辅仁大学大众传播系系主任的皇甫河旺先生曾是胡一虎大一的导师,对他的个性、才能了解甚深。因此,当胡一虎退伍后拜访系主任时,皇甫老师立刻鼓励他考电视台新闻部。在系主任的印象中,胡一虎善于演讲、辩论,思维逻辑缜密,最特别的是能随机应变——这是电视记者的必备条件。
  刚从刻板的军中生活走出而又亟亟踏进忙碌自主性高的新闻界,这样转变是否会证明胡一虎心理上难以调适?“不会。”他坚决地表示,“这一年零十个月的军中生活,我的脑海只专注着一件事,那就是冷眼旁观新闻界。大学4年的新闻养成教育不知不觉地加深了我对新闻界的认同,但是过分强调新闻的角度来评判事务,反而容易忽略新闻本身对读者的真实意义。而服役期间,暂时疏离新闻理论、实务,我却能客观、冷静地比较三家电视台新闻处理,及各报编、采过程中的优劣得失。为了退伍后的出发,我时刻在准备。”
  记得大二那年,他在华视员工餐厅采访李艳秋学姐时,李艳秋说了这么一句话:“只有随时充实自己,将自己准备好的人,才可以上新闻战场。”5年后,胡一虎来应战了。这回看华视新闻部愿不愿意让他效命战场!
  皇天不负苦心人,我的努力终于在漫长的等待中有了结果:第一名,胡一虎!我被“华视”新闻部成功录取。
  早在“华视”正式发榜之前,身经百战的我就强烈地感觉能够考中,因此我及时给家中寄去一封长信,以告慰双亲和兄姐长年累月对于我的支持与付出,我这样写道:
  不管华视结果如何,我都要向爸爸妈妈大姐二姐大哥三姐说声:谢谢你们,我亲爱的家人!要不是当初爸爸坚持要我报考华视,今天我根本别想参加本周四的面谈;要不是妈妈每回在电话中给我打气,说安慰的话,我又怎么度过这一段无固定工作的过渡期;大姐每次在电话中都问我有没有钱,还想把三十多万的退休金给我出国。在这我再“强调”一次,老弟感激大家,姐姐的感情我心领,但是你辛苦赚得的金钱,还拿了一半给爸妈,剩下的该为自己打算。我想爸妈应该能同意我的看法,大姐平常最顾家,当我自己只愿发挥自我才华,想在社会崭露头角之际,虽然想借这方法让胡家光耀门楣,却不如大姐对家中每一个弟妹的奉献。
  接到这封家书之后,父亲欣然提笔批复:
  吾儿能饮水思源,老爸于愿已足!怕的是过河拆桥,成功归之于自己,失败委之于他人。信内面面俱到,对所有家人均能歌功颂德一番,尤为可感!
          摘自《我是谁》 中信出版社
                   编辑/刘杨
其他文献
我们常说,人生是从零开始的,然而,这世界上一定存在一些从负数开始的人生。有时候,即便我们竭尽全力,也未必能够逃过那些伴随在我们身边的厄运和悲惨,但我们仍然有可能凭借自己的力量,期待着希望和救赎的到来。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大卫感觉自己不是作为一个人存在于这个世界,而是一件废品,甚至连废品都比他要好得多。  他已经忘记了是从哪天开始,母亲对他的态度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从疼爱到严厉的管教,再从管教
期刊
是死的还是活的?  1892年,俄罗斯微生物学家德米特里·伊凡诺夫斯基在报告中称:由烟草引起的一种病是通过比细菌还要小的东西传播的——现在我们知道它是烟草花叶病毒。从此,“病毒有没有生命”成了科学家们一直在争论的问题。(貌似科学家们永远在“争论”)  病毒是没有生命的:他们不具备细胞结构,不能将食物转化为能量,若没有找到寄主,他们只是惰性化学物质。  病毒是有生命的:他们有基因,能自我复制,并能通
期刊
旧金山的菲尔莫街2322号,曾经是杰伊·德费奥(Jay Defeo)的工作室。在29岁的时候,她便被人们赋予了“聪明、有天赋、漂亮”的溢美之词。她的性格外向独立,在旧金山湾区的“垮掉派”画家中小有名气,有人甚至把她和一些圈内的男性相提并论。  1958年,德费奥开始在一块巨大的画板上面涂白色和灰色的颜料,然后又设计了一个类似橘子或柚子的切面形状的图案,由画板中心向四周辐射。德费奥在画板上堆积颜料,
期刊
有句好莱坞名言: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或在做什么,而在于你认识谁。这和中国“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叹如出一辙。这个伯乐怎么寻找呢?进入潜藏着无数伯乐和你的“贵人”的圈子吧。  世界人脉专家哈维麦·凯说:“世界上人与人之间的最远距离是6个人,也就是说如果你想认识任何人,最多只要通过6个人的关系就可以认识所有你想要认识的人。”为这6个人,你需要建立哪些圈子呢?    精英圈——增加职业砝码的最好
期刊
生活之所以发生,乃因我翻动这些书页。  读书有一百种媚态  ●文/阿尔维托·曼古埃尔    讲师对着卷雪茄工人朗读    19世纪20年代,还有讲师对着卷雪茄工人朗读的情景。“从1900年代到1920年代,”美国基韦斯特的一名画家马里奥·桑切斯追忆道,“我的父亲一直是加托雪茄工厂的朗读员。早晨,他朗读从地方报纸翻译过来的新闻。他也每日朗读直接从哈瓦那开来的船上买来的古巴报纸上的国际新闻。从中午到下
期刊
神经界面   2002年,凯文·沃里克教授请外科医生和芯片专家为他的一只手臂植入一个100电极阵列,电极与他手腕上方的正中神经纤维连接。伤口愈合后,这位教授进行了很多项实验以验证这一界面的作用。实验包括接入一个电动轮椅和一个智能机器人手,通过新植入的神经界面,沃里克可以控制电动轮椅和器械手。   未来,从操作机器到关闭电源,神经界面可以让我们无所不能,而且这一切我们在躺椅上就可以轻松搞定。    
期刊
多年前,我有一个演员朋友约翰,他是美国土著人。有一天我们吃午餐的时候,他说:“霍华德,我现在一切都顺利了。但当我在40年代第一次出门来到这儿的时候,我找不到工作。我去了共和国摄影室。当时他们正在摄制几部西部片,我认为我得到一个印第安人的角色应该没问题。”  “对不起,”导演对他说,“你看上去不够像印第安人。”  “我不够像印第安人?我正好是一个纯粹的印第安人。”  “那又怎么样?你看上去还是不够像
期刊
1862年的一天,一名老妇人去拜访刚刚在伦敦作完报告的美国博物学家路易斯·阿加西斯博士。她向博士抱怨从未真正有机会学习,因为她总有做不完的家务。她和她的妹妹管理一栋负责供膳的宿舍,她根本没时间做别的事情。  听了这个女子的话,阿加西斯博士问:“你是说,夫人,你从未有机会?那么你一天都干些什么?”她回答道:“削土豆和切洋葱。”博士接着问:“夫人,你做这些有趣但普通的事情的时候,你坐在哪里?”  “厨
期刊
费曼(Feynman)简介:理查德·菲利普·费曼(1918—1988),美国著名物理学家。1965年,因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成就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但他同时也可能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偷偷打开过放着原子弹机密文件的保险柜、在巴西桑巴乐团担任鼓手的科学家。他曾经跟爱因斯坦(Einstein)和玻尔(Bohr)等大师一起讨论物理问题,也曾在赌城跟职业赌徒研究输赢概率。    有一段时期,每到暑假我就开车试
期刊
他1986年开始当中学历史老师,那时候工资很低,几乎养不活自己,很多朋友都改行了,他坚持了下来。他以独特的教学方式,使其所带的学生成绩快速上升,有的学校便想“挖”他,而他不为所动,为了报答母校,直到10年后当年所有带他课的老师都退休了,他才有离开母校的念头。他没有其他爱好,就是喜欢看书,以历史书为主,什么书都看,就连厕所里也堆着书。他说自己把中学历史教师当作一项事业,而不是一个职业。   200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