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促使学生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探究性阅读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对文本进行自主的、个别的探究和交流活动,并在此过程中获得感知、理解和升华,进而解决疑问,获得个性化感悟。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比较弱,但是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若能利用这个阶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则能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提升赏析和创造的能力,让学生理解并传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这样就促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一、对比探究,突出本质特征
对比探究阅读指的是将一些有关的文本放在一起,组织学生展开对比分析。学生就外貌描写、心理描写、景物刻画等诸多不同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对比,这样有助于学生找出作品之间的异同点,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掌握这些表现手法,进而提升自己的语言建构和应用的能力,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在教授二年级上册第9课《黄山奇石》时,我鼓励学生展开对比探究阅读,将其和第10课《日月潭》、第11课《葡萄沟》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我鼓励学生展开思考:“这几篇文章都是描写自然景观的作品,但是它们之间有着一些不同的地方。你能将这些地方找出来吗?”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对比探究,从文章的表现手法、结构特点等角度入手展开分析,尝试找出写景类作品的共同特点。有学生提出:“这些文章有共同点,它们都用了总—分—总的写作方法。”还有学生围绕其中的不同点展开分析,认为:“《日月潭》是以时间为线索进行写作的,这是其他两篇文章所没有的特点。”还有学生提出:“和其他两篇文章相比,《黄山奇石》中比喻的句子特别多。”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师不应该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各种语法和修辞知识,而应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采用对比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接触相关的知识点,并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了解其本质特点。在此基础上若鼓励学生展开自主创作的活动,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变得更好。
二、问题探究,助力震撼情感
问题探究阅读指的是用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促使学生逐步深入到文本的内核中,逐步掌握作品的主线,提高阅读的能力。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所以很难自主总结出相关的问题,其质疑能力也较弱。因此我便巧妙地用问题作为引子,促使学生进入到问题情境中,学生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积极思考,解决问题。有能力的学生还在此后尝试自己提出问题。这样的阅读方法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的主旨,感悟作品中深厚的情感。
二年级上册第21课《狐假虎威》是一则寓言故事,为了让学生明白寓言故事往往在通俗易懂的故事中体现出哲学思想,我给学生提出了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深入思考下去,体会作品的内涵。我首先提出主问题:“这篇文章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然后又围绕这个问题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老虎为何会相信狐狸的话呢?你说当它看到小动物吓跑了之后,它的心中是什么情感呢?”“狐狸在成功地欺骗了老虎后,它的情感是怎样的呢?”“若是以后老虎发现自己上当了,你觉得它会怎样想呢?”这些问题层层深入,让学生探究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并从此总结出文章的主题思想,促进学生理解。
我在组织学生展开问题探究的时候,通常设置主问题,用问题作为引导,促使学生激发阅读的兴趣。这样学生就能更亲近文本,和作者形成共鸣,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除此之外,我还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能得到提升和发展。
三、聚集探究,加强专项理解
聚集探究阅读指的是围绕某一个特定的主题展开探究。学生尝试就某些自己难以理解的问题展开专项分析。学生先进行自主探究,然后再和自己的同伴在一起進行分析和交流,最后总结出探究结果,共享成果。我常常组织学生用这种方法参与到作品的赏析中,让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得到发展。
二年级下册第8课《彩色的梦》是一首精彩的儿童诗,在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展开聚焦探究阅读活动。学生尝试将《彩色的梦》作为例子,了解儿童诗的特点,然后再结合其他的儿童诗进行总结,说说儿童诗的特点是什么。我鼓励学生思考:“到底怎样的诗歌才是一首好的诗歌呢?诗歌的特点是什么呢?”学生就这个专项问题展开了讨论,有学生提出:“诗歌都是一句句分开的。”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一句句分开不是关键,诗歌都是押韵的,这样读起来才朗朗上口,这样才是好诗歌。”有学生提出疑问:“只要押韵就是一首好诗歌吗?”学生在思考后认为:“诗歌还要有想象力,《彩色的梦》就有丰富的想象力。”借助聚集探究阅读学生对诗歌的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聚集探究阅读中,学生尝试先提出猜想,然后通过阅读和讨论得出答案。这样的阅读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激发学生的潜能,能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四、辐射探究,搭建拓展平台
辐射探究阅读指的是将课文中的内容作为基础点,给学生搭建拓展平台,促使学生阅读更多的作品,在拓展阅读中获得更多收获。我常常组织学生利用这种方法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在课堂上学习了古典诗歌或者是文言文作品,就会鼓励学生展开自主搜索。学生尝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品进行阅读,并说说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感受。
在学习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的《望天门山》《望洞庭》《饮湖上初晴后雨》后,我组织学生展开辐射探究阅读。我鼓励学生展开自主搜索的活动:“中国有很多风景名胜,古人在来到这些地方之后,往往都会挥毫泼墨,写上一首诗歌。除了课文中学到的这些诗歌以外,你还知道哪些诗歌是描写自然风光的呢?尝试说说你阅读的感受吧。”我鼓励学生参与到“一人评一首好诗”的活动中,大家分别自主搜索,读到喜欢的诗歌就写下其评语,然后上传到微信平台上,和伙伴进行分享。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壮美,同时也读到了不少经典的古诗。
我在组织学生展开辐射探究阅读的时候,还充分利用了互联网和微信等互动交流平台,组织学生在网络上搜索作品,更好地展开扩展阅读,并将自己的收获写下来,用微信和伙伴分享,探讨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
小学生的探究能力不强,因此,更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自主探究中。除了上面介绍的这些方法以外,还有很多方法都能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究性阅读中,我鼓励学生参与互动探究阅读、言意探究阅读等各种不同类型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逐步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甘肃省平凉市崇信县城区第一小学(744200)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比较弱,但是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若能利用这个阶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则能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提升赏析和创造的能力,让学生理解并传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这样就促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一、对比探究,突出本质特征
对比探究阅读指的是将一些有关的文本放在一起,组织学生展开对比分析。学生就外貌描写、心理描写、景物刻画等诸多不同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对比,这样有助于学生找出作品之间的异同点,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掌握这些表现手法,进而提升自己的语言建构和应用的能力,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在教授二年级上册第9课《黄山奇石》时,我鼓励学生展开对比探究阅读,将其和第10课《日月潭》、第11课《葡萄沟》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我鼓励学生展开思考:“这几篇文章都是描写自然景观的作品,但是它们之间有着一些不同的地方。你能将这些地方找出来吗?”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对比探究,从文章的表现手法、结构特点等角度入手展开分析,尝试找出写景类作品的共同特点。有学生提出:“这些文章有共同点,它们都用了总—分—总的写作方法。”还有学生围绕其中的不同点展开分析,认为:“《日月潭》是以时间为线索进行写作的,这是其他两篇文章所没有的特点。”还有学生提出:“和其他两篇文章相比,《黄山奇石》中比喻的句子特别多。”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师不应该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各种语法和修辞知识,而应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采用对比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接触相关的知识点,并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了解其本质特点。在此基础上若鼓励学生展开自主创作的活动,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变得更好。
二、问题探究,助力震撼情感
问题探究阅读指的是用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促使学生逐步深入到文本的内核中,逐步掌握作品的主线,提高阅读的能力。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所以很难自主总结出相关的问题,其质疑能力也较弱。因此我便巧妙地用问题作为引子,促使学生进入到问题情境中,学生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积极思考,解决问题。有能力的学生还在此后尝试自己提出问题。这样的阅读方法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的主旨,感悟作品中深厚的情感。
二年级上册第21课《狐假虎威》是一则寓言故事,为了让学生明白寓言故事往往在通俗易懂的故事中体现出哲学思想,我给学生提出了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深入思考下去,体会作品的内涵。我首先提出主问题:“这篇文章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然后又围绕这个问题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老虎为何会相信狐狸的话呢?你说当它看到小动物吓跑了之后,它的心中是什么情感呢?”“狐狸在成功地欺骗了老虎后,它的情感是怎样的呢?”“若是以后老虎发现自己上当了,你觉得它会怎样想呢?”这些问题层层深入,让学生探究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并从此总结出文章的主题思想,促进学生理解。
我在组织学生展开问题探究的时候,通常设置主问题,用问题作为引导,促使学生激发阅读的兴趣。这样学生就能更亲近文本,和作者形成共鸣,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除此之外,我还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能得到提升和发展。
三、聚集探究,加强专项理解
聚集探究阅读指的是围绕某一个特定的主题展开探究。学生尝试就某些自己难以理解的问题展开专项分析。学生先进行自主探究,然后再和自己的同伴在一起進行分析和交流,最后总结出探究结果,共享成果。我常常组织学生用这种方法参与到作品的赏析中,让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得到发展。
二年级下册第8课《彩色的梦》是一首精彩的儿童诗,在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展开聚焦探究阅读活动。学生尝试将《彩色的梦》作为例子,了解儿童诗的特点,然后再结合其他的儿童诗进行总结,说说儿童诗的特点是什么。我鼓励学生思考:“到底怎样的诗歌才是一首好的诗歌呢?诗歌的特点是什么呢?”学生就这个专项问题展开了讨论,有学生提出:“诗歌都是一句句分开的。”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一句句分开不是关键,诗歌都是押韵的,这样读起来才朗朗上口,这样才是好诗歌。”有学生提出疑问:“只要押韵就是一首好诗歌吗?”学生在思考后认为:“诗歌还要有想象力,《彩色的梦》就有丰富的想象力。”借助聚集探究阅读学生对诗歌的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聚集探究阅读中,学生尝试先提出猜想,然后通过阅读和讨论得出答案。这样的阅读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激发学生的潜能,能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四、辐射探究,搭建拓展平台
辐射探究阅读指的是将课文中的内容作为基础点,给学生搭建拓展平台,促使学生阅读更多的作品,在拓展阅读中获得更多收获。我常常组织学生利用这种方法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在课堂上学习了古典诗歌或者是文言文作品,就会鼓励学生展开自主搜索。学生尝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品进行阅读,并说说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感受。
在学习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的《望天门山》《望洞庭》《饮湖上初晴后雨》后,我组织学生展开辐射探究阅读。我鼓励学生展开自主搜索的活动:“中国有很多风景名胜,古人在来到这些地方之后,往往都会挥毫泼墨,写上一首诗歌。除了课文中学到的这些诗歌以外,你还知道哪些诗歌是描写自然风光的呢?尝试说说你阅读的感受吧。”我鼓励学生参与到“一人评一首好诗”的活动中,大家分别自主搜索,读到喜欢的诗歌就写下其评语,然后上传到微信平台上,和伙伴进行分享。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壮美,同时也读到了不少经典的古诗。
我在组织学生展开辐射探究阅读的时候,还充分利用了互联网和微信等互动交流平台,组织学生在网络上搜索作品,更好地展开扩展阅读,并将自己的收获写下来,用微信和伙伴分享,探讨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
小学生的探究能力不强,因此,更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自主探究中。除了上面介绍的这些方法以外,还有很多方法都能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究性阅读中,我鼓励学生参与互动探究阅读、言意探究阅读等各种不同类型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逐步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甘肃省平凉市崇信县城区第一小学(74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