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危象的诊断及抢救方法效果。方法:对2012年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危象的20例抢救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治疗症状缓解,患者要生命体征平稳,WBC 、肝功能恢复正常12 例者,病情加重精神异常仍存在4例,死亡2例。结论:预防危象的发生、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
关键词: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危象; 抢救;治疗 【中图分类号】R5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3-0126-01
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最严重的并发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甲状腺功能增强,分泌甲状腺激素过多所致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代谢率极度增高及过度肾上腺素能反应。甲亢危象先兆期的抢救成功率较高,进入危象期后则病死率骤升。近年来采用综合性救治措施已使病死率明显下降[1]。对2012年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危象的20例抢救方法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20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危象患者,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21~54岁,平均39岁;所有患者均有甲亢病史,病程6个月~20年。所有患者均表现为甲亢症状加重、发热,腹痛、腹泻4例,恶心呕吐10例,咳嗽、咳痰6例,焦虑8例,烦躁6例,精神异常4例。
1.2 方法
1.2.1 降低血液循环中甲状腺素的浓度:(1)阻断甲状腺素合成 硫脲类抗甲状腺药物能有效阻断甲状腺激素的合成。目前尚无静脉制剂,故一般口服给药,必要时可鼻饲或直肠给药。虽对危象的抢救未必能立即发挥作用,但从危象发作治愈后减少血中甲状腺激素水平的角度考虑,却是必不可少的治疗措施。丙基硫氧嘧啶能抑制外周血中T4脱碘转化为T3,故为首选药物。通常从1200~1500mg/d开始,1/4h,200~250mg/次,首次剂量可为600mg。甲巯咪唑(他巴唑)120mg/d,一般1/4h,20mg/次,待症状减轻后改为一般常规剂量。(2)抑制甲状腺激素释放 硫脲类抗甲状腺药物只能阻断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合成,并不能抑制其释放。而碘剂能迅速抑制TBG的水解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释放,能迅速控制症状,因此需联合使用碘剂。常用的碘剂是Lugol液(复方碘溶液),首剂30~50滴,以后1/6h,10~30滴/次。近年已不主张使用碘化钠静脉给药,因其浓度过高或滴注过快会引起静脉炎。从理论上讲,应先阻断甲状腺激素的合成才可使用碘剂,以免为甲状腺激素的合成提供原料,而产生过多的甲状腺激素,所以应在服用抗甲状腺药物后1h使用碘剂。但实际上,碘剂的治疗比用抗甲状腺药物作用迅速,在治疗上更为重要,故若病情危急,可同时使用抗甲状腺药物和碘剂。(3)血浆置换法和腹膜透析法 此类方法能去除血浆内大量的甲状腺激素,达到缓解病情的目的。目前尚未普及此法,往往只有在药物治疗无效时才使用。血浆置换法目前较常用的是膜置换法,有单膜和双膜法两种,疗效基本相同。单膜法是将患者的血浆分离后弃置,并输注正常人血浆;双膜法则是将分离出的血浆再经第2层膜置换,去除毒素后回输患者。通常每次置换量2000ml以上,隔日1次,若病情严重,可在1d内多次置换。血浆置换法中还有吸附法,如碳柱吸附、树脂吸附和免疫吸附法等。
1.2.2 降低周围组织对甲状腺激素及儿荼酚胺的反应: (1)β受体阻滞剂 此类药物目前应用最广,其中首选普萘洛尔(心得安),此药能显著缓解交感神经兴奋症状,还能轻度抑制外周T4向T3的转化。普萘洛尔作用发生快,持续时间短,疗效可靠,但对心脏储备不全、心脏传导阻滞、心房扑动、支气管哮喘患者应慎用或禁用,口服普萘洛尔1/6h,40~80mg/次,必要时可用普萘洛尔1mg溶于葡萄糖溶液中缓慢静注,必要时可反复给药,但需在心电监护下谨慎使用。普萘洛尔可掩盖低血糖症状,故危象合并糖尿病者需同时监测血糖。(2)胍乙啶、利血平 此类药物能使组织储存的儿茶酚胺耗竭。胍乙啶口服给药,剂量为100~200mg/d;利血平1/4~6h,1~2mg/次,口服或肌注。在使用上述药物时必须同时监测血压、心率,注意避免直立性低血压。
2 结果
经治疗症状缓解,便秘症状减轻消失,疼痛减轻,患者要生命体征平稳,WBC 、肝功能恢复正常12 例者,病情加重精神异常仍存在4例,死亡2例。
3 讨论
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多发生于未经治疗或虽经治疗但病情未控制的情况下,常伴有明显的诱因,如手术、感染、创伤、精神刺激、131I治疗等。老年人较常见,发病率为1%~2%。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患者体内组织中儿茶酚胺的受体数目增多,因而心脏及神经系统对血循环中的儿茶酚胺过度敏感。此时患者血中T3、T4与甲状腺激素结合球蛋白(TBG)结合的能力降低,因而游离T3、T4浓度增加[2]。为此,目前认为危象是由下列因素引起:儿茶酚胺受体增多;急性病、感染、手术等应激引起儿茶酚胺释放增多;血清游离T3、T4浓度综合作用。甲亢症状加重,发热,体温39℃以下,乏力,心动过速,心率120次/min以上,有或无心律不齐,脉压增大;食欲减退,恶心,腹痛,腹泻;少数患者出现神志模糊及嗜睡。体温急剧升高达39℃以上,大汗,皮肤潮红。神经及肌肉敏感性增强,出现震颤、动作增多、烦躁、谵妄、抽搐、嗜睡,甚至昏迷。心动过速,心率160次/min以上,与体温升高程度不成比例,多呈窦性心动过速。有甲亢性心脏病的患者易出现心力衰竭或肺水肿。血压升高,以收缩压升高为主,脉压增大。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十分突出,每日可达十多次,食欲极差,部分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及黄疸。由于以上各种原因,患者最后都可出现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钠、酸中毒等。
降低血循環中甲状腺激素浓度,使用抗甲状腺药物,如碘制剂、硫脲类药物,用以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释放。通过腹膜或血液透析法,或者通过换血、血浆置换术等方法清除血循环中过高的甲状腺激素。使用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药和利舍平、呱乙啶等抗交感神经药物,阻断周围组织对儿茶酚胺的反应,以减轻周围组织对儿茶酚胺过敏的表现,从而达到控制甲状腺危象的目的。尽早补充糖皮质激素,以改善机体反应性,提高应激能力。糖皮质激素还可抑制组织中T3向T4转化作用,与抗甲状腺药物有协同作用,可迅速减轻临床症状。一般选用地塞米松或甲泼尼龙等[3]。对甲状腺危象患者应尽快采取降温措施,在应用镇静药基础上行物理降温治疗。也可采用人工冬眠加物理降温,通过冬眠及物理降温,将体温控制在34~33℃,持续数日或更长,直至患者病情稳定为止。
参考文献
[1] 房鸿伟.全科医生治疗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180.
[2] 施秉银 ,马秀萍主编.现代甲状腺疾病诊断与治疗[M].西安: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0.
[3] 徐得龙.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的诊断与治疗[J].临床外科杂志,2008,16(6):366-368.
关键词: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危象; 抢救;治疗 【中图分类号】R5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3-0126-01
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最严重的并发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甲状腺功能增强,分泌甲状腺激素过多所致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代谢率极度增高及过度肾上腺素能反应。甲亢危象先兆期的抢救成功率较高,进入危象期后则病死率骤升。近年来采用综合性救治措施已使病死率明显下降[1]。对2012年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危象的20例抢救方法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20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危象患者,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21~54岁,平均39岁;所有患者均有甲亢病史,病程6个月~20年。所有患者均表现为甲亢症状加重、发热,腹痛、腹泻4例,恶心呕吐10例,咳嗽、咳痰6例,焦虑8例,烦躁6例,精神异常4例。
1.2 方法
1.2.1 降低血液循环中甲状腺素的浓度:(1)阻断甲状腺素合成 硫脲类抗甲状腺药物能有效阻断甲状腺激素的合成。目前尚无静脉制剂,故一般口服给药,必要时可鼻饲或直肠给药。虽对危象的抢救未必能立即发挥作用,但从危象发作治愈后减少血中甲状腺激素水平的角度考虑,却是必不可少的治疗措施。丙基硫氧嘧啶能抑制外周血中T4脱碘转化为T3,故为首选药物。通常从1200~1500mg/d开始,1/4h,200~250mg/次,首次剂量可为600mg。甲巯咪唑(他巴唑)120mg/d,一般1/4h,20mg/次,待症状减轻后改为一般常规剂量。(2)抑制甲状腺激素释放 硫脲类抗甲状腺药物只能阻断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合成,并不能抑制其释放。而碘剂能迅速抑制TBG的水解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释放,能迅速控制症状,因此需联合使用碘剂。常用的碘剂是Lugol液(复方碘溶液),首剂30~50滴,以后1/6h,10~30滴/次。近年已不主张使用碘化钠静脉给药,因其浓度过高或滴注过快会引起静脉炎。从理论上讲,应先阻断甲状腺激素的合成才可使用碘剂,以免为甲状腺激素的合成提供原料,而产生过多的甲状腺激素,所以应在服用抗甲状腺药物后1h使用碘剂。但实际上,碘剂的治疗比用抗甲状腺药物作用迅速,在治疗上更为重要,故若病情危急,可同时使用抗甲状腺药物和碘剂。(3)血浆置换法和腹膜透析法 此类方法能去除血浆内大量的甲状腺激素,达到缓解病情的目的。目前尚未普及此法,往往只有在药物治疗无效时才使用。血浆置换法目前较常用的是膜置换法,有单膜和双膜法两种,疗效基本相同。单膜法是将患者的血浆分离后弃置,并输注正常人血浆;双膜法则是将分离出的血浆再经第2层膜置换,去除毒素后回输患者。通常每次置换量2000ml以上,隔日1次,若病情严重,可在1d内多次置换。血浆置换法中还有吸附法,如碳柱吸附、树脂吸附和免疫吸附法等。
1.2.2 降低周围组织对甲状腺激素及儿荼酚胺的反应: (1)β受体阻滞剂 此类药物目前应用最广,其中首选普萘洛尔(心得安),此药能显著缓解交感神经兴奋症状,还能轻度抑制外周T4向T3的转化。普萘洛尔作用发生快,持续时间短,疗效可靠,但对心脏储备不全、心脏传导阻滞、心房扑动、支气管哮喘患者应慎用或禁用,口服普萘洛尔1/6h,40~80mg/次,必要时可用普萘洛尔1mg溶于葡萄糖溶液中缓慢静注,必要时可反复给药,但需在心电监护下谨慎使用。普萘洛尔可掩盖低血糖症状,故危象合并糖尿病者需同时监测血糖。(2)胍乙啶、利血平 此类药物能使组织储存的儿茶酚胺耗竭。胍乙啶口服给药,剂量为100~200mg/d;利血平1/4~6h,1~2mg/次,口服或肌注。在使用上述药物时必须同时监测血压、心率,注意避免直立性低血压。
2 结果
经治疗症状缓解,便秘症状减轻消失,疼痛减轻,患者要生命体征平稳,WBC 、肝功能恢复正常12 例者,病情加重精神异常仍存在4例,死亡2例。
3 讨论
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多发生于未经治疗或虽经治疗但病情未控制的情况下,常伴有明显的诱因,如手术、感染、创伤、精神刺激、131I治疗等。老年人较常见,发病率为1%~2%。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患者体内组织中儿茶酚胺的受体数目增多,因而心脏及神经系统对血循环中的儿茶酚胺过度敏感。此时患者血中T3、T4与甲状腺激素结合球蛋白(TBG)结合的能力降低,因而游离T3、T4浓度增加[2]。为此,目前认为危象是由下列因素引起:儿茶酚胺受体增多;急性病、感染、手术等应激引起儿茶酚胺释放增多;血清游离T3、T4浓度综合作用。甲亢症状加重,发热,体温39℃以下,乏力,心动过速,心率120次/min以上,有或无心律不齐,脉压增大;食欲减退,恶心,腹痛,腹泻;少数患者出现神志模糊及嗜睡。体温急剧升高达39℃以上,大汗,皮肤潮红。神经及肌肉敏感性增强,出现震颤、动作增多、烦躁、谵妄、抽搐、嗜睡,甚至昏迷。心动过速,心率160次/min以上,与体温升高程度不成比例,多呈窦性心动过速。有甲亢性心脏病的患者易出现心力衰竭或肺水肿。血压升高,以收缩压升高为主,脉压增大。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十分突出,每日可达十多次,食欲极差,部分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及黄疸。由于以上各种原因,患者最后都可出现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钠、酸中毒等。
降低血循環中甲状腺激素浓度,使用抗甲状腺药物,如碘制剂、硫脲类药物,用以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释放。通过腹膜或血液透析法,或者通过换血、血浆置换术等方法清除血循环中过高的甲状腺激素。使用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药和利舍平、呱乙啶等抗交感神经药物,阻断周围组织对儿茶酚胺的反应,以减轻周围组织对儿茶酚胺过敏的表现,从而达到控制甲状腺危象的目的。尽早补充糖皮质激素,以改善机体反应性,提高应激能力。糖皮质激素还可抑制组织中T3向T4转化作用,与抗甲状腺药物有协同作用,可迅速减轻临床症状。一般选用地塞米松或甲泼尼龙等[3]。对甲状腺危象患者应尽快采取降温措施,在应用镇静药基础上行物理降温治疗。也可采用人工冬眠加物理降温,通过冬眠及物理降温,将体温控制在34~33℃,持续数日或更长,直至患者病情稳定为止。
参考文献
[1] 房鸿伟.全科医生治疗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180.
[2] 施秉银 ,马秀萍主编.现代甲状腺疾病诊断与治疗[M].西安: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0.
[3] 徐得龙.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的诊断与治疗[J].临床外科杂志,2008,16(6):36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