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头蛇”企业要塑造“战略纵深”,不需要一味的消极防御,也不是在深山老林里打游击,而是在运动中寻找战机,打击对手,让对手无从下手。
毛泽东设计和指挥的解放战争中“战略纵深”在本质上是“根据地”和“运动战”的完美结合,以此为“战斗策略和方案”创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机动,而不仅仅是我们通常认为的“游击战”。
下面用两个案例,粗浅地阐释一下,在市场范围方面和营销模式方面,小企业如何形成“战略纵深”,抵御大企业的攻击,从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市场生存魔法
【A企业案例】
“A矿泉水”在华南市场偏安一隅,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珠三角的周边几个城市有了较好的市场基础和销量。尤其以M市为核心及周边五市为基础市场和以F市为辅助的五区、两市为战略市场,加上周边两市的渗透市场为补充的基本市场布局。整个企业以生产矿泉水为主营业务,年销售规模在1亿元人民币左右。
在现有的水制品厂家中,都是一些实力强劲或有集团背景支撑的企业。而华南市场历来是各品牌的必争之地。A矿泉水能够顽强生存下来,想来也很难得,应该有它独特的地方。
1 市场分类运作
A企业将市场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基础市场;第二类是战略市场;第三类是发展市场;第四类是渗透市场,针对不同的市场,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战术。
基础市场无疑是最重要的,是“根据地”,每年都要投入最多的精力进行维护。对于战略市场,最重要的是使其向基础市场转变,成为“根据地”市场;而发展市场,是具有一定好的市场基础和消费群基础,市场容量大,有较强的发展空间,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具有优势。这样的市场需要有较大的投入,通过一定时间的培育,可以转化为战略市场或基础市场;而对于渗透市场,是希望借助经销商的力量,达到市场的布局,试探、积累一些经验,收集相关信息或者仅仅是“额外”的收获。
2 渠道控制严密
A企业之所以在当地能够平稳发展,最大的因素之一是对渠道的控制力很强。这得益于其先手控制了优质的经销商资源和特约二批商资源,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资源在一定时间内是不可再生资源。一个再强大的竞争对手也不可能短期内建立自己的配送体系,不可能自己进行配送和进行终端的全部服务,这些都要靠经销商和二批商的网络。
再有,经销商在现有市场竞争的格局中,也不敢轻易接受其他企业的竞争品牌。毕竟,这是有风险的,尽管是大品牌、大企业,但对于区域消费而言,也会有一些差异,比如消费者习惯或偏好等等。
对于经销商的管理,A企业采用区域独家经销和分渠道操作,再根据经销商区域的情况,发展特约二批商,以满足配送和服务之需。
3 持续的年轻人群品牌活动
在品牌宣传方面,A企业从品牌“老化”中走了出来,通过更换包装,并将其定位为年轻人的选择,进行了年度的活动和传播规划,如街头篮球赛、小轮车比赛,街舞等等,来源于消费者,走向消费者,才能产生互动和共鸣。
小结:
“战略纵深”不是被大企业、大品牌赶得“漫山遍野”跑,而是要看准时机,狠狠一击是为其一;但在更多时候,是在时间和空间上,让对手无法下手。
比如:渠道的控制,让你找不到优质的经销商,在活动的开展上,以点带面,让大品牌不敢跟进,是为其二。这里解释一下,为什么大品牌不敢跟进,如果在点上进行营销活动,一来耗费资源少;二来,竞争对手跟进,可以很快将其“扑灭”。而如果进行大面积活动,在一个成熟市场将花费大量资源;而竞品由于销量少,完全可以跟进,而且可以比你的力度更大,最后会造成渠道和终端对促销的依赖,损失大的自然是成熟品牌的产品。
营销模式变法
【B企业案例】
近30年的发展,B企业一路稳健经营,主营啤酒,一直未涉及其他行业,虽然后来被兼并,但其品牌得到保留。严格地说,是消费者决定了其被兼并后品牌的延续,B在大本营市场,综合市场占有率高达70%以上,甚为难得。
啤酒行业竞争之激烈,笔者不用赘述,但很多品牌不要说发展,就连生存也成了问题。如深圳金威,被青岛啤酒从蚕食到鲸吞,至今已积弱到无力还击的地步了。
1 战略上深度营销,建立“防火墙”
对竞争最为激烈的几个基地市场和战略市场,导入ARS战略,真正控制了渠道,也控制了终端。青岛啤酒也好,珠江啤酒也罢,根本找不到进行攻击和下手的地方。
渠道铁板一块,终端其他品牌自然就没有货物能顺畅的下去,而此时的终端也不会点名要什么品牌的啤酒,除非消费者指名购买。而消费者对B企业的啤酒的忠诚度很高,一般到B企业的根据地市场,消费者在喝啤酒的时候,一般会说:来一瓶啤酒,而不是说:来XX啤酒。这当然不是消费者品牌意识不强,而说明了B企业的啤酒在这里俨然成为了啤酒的代名词。
这就在战略上逼迫青岛、珠江等啤酒企业放弃线下最有效的营销方式,转到线上的品牌宣传和推广上。而这些恰恰是B企业最不担心的,因为消费者的忠诚度需要长时间来建立,也需要线下的具体推动来配合。这就是我们所探讨的“战略纵深”的内容,从“战略纵深”上为B企业提供了在竞争上广阔的空间,也使得B企业能够有更多的回旋余地。
2 对主要啤酒品牌外埠市场进行“袭扰”
塑造“战略纵深”,并不是一味的死守。在B企业大本营之外的战略市场、发展市场,B企业进行了有选择的进攻,以进行侧翼的保护。如与B企业大本营交界的中南市场和西南市场,使得其他啤酒大品牌在进攻B企业大本营的同时,也要担心自己的某些发展市场和基础市场,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分散了其他品牌的一些精力,从战术层面上进攻对方的。
这种“袭扰”不是“佯攻”,不是“作秀”,而是真正的规范运作和长期作战,也从这些“坚持中”发展了一批外埠优质的市场。
3 唯一缺憾是资本运作的缺失
B企业最终还是被收购了,但其20多年来的战略、战术的素养还是深得行业的认可,最重要的是,获得了消费者的忠诚。
但也不是没有遗憾,回过头来看,B企业当时的掌门人如果更有“雄心壮志”一些,或者更懂资本运作一些,或许这个企业已经成为行业的领袖之一。
小结:
“地头蛇”企业要塑造“战略纵深”,不需要一味的消极防御,也不是在深山老林里打游击,而是在运动中寻找战机,打击对手,让对手无从下手;同时加强“根据地”市场的建设,所谓“根据地”,也是运动中的动态平衡,不仅仅是一块或二块市场,一成不变。
“不战而屈人之兵”只是兵法上的理想状态,要想处于长期的“不战”,就必须找到对手的软肋,限制他,最终打跑他。
战场上如此,商场上亦如此。
毛泽东设计和指挥的解放战争中“战略纵深”在本质上是“根据地”和“运动战”的完美结合,以此为“战斗策略和方案”创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机动,而不仅仅是我们通常认为的“游击战”。
下面用两个案例,粗浅地阐释一下,在市场范围方面和营销模式方面,小企业如何形成“战略纵深”,抵御大企业的攻击,从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市场生存魔法
【A企业案例】
“A矿泉水”在华南市场偏安一隅,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珠三角的周边几个城市有了较好的市场基础和销量。尤其以M市为核心及周边五市为基础市场和以F市为辅助的五区、两市为战略市场,加上周边两市的渗透市场为补充的基本市场布局。整个企业以生产矿泉水为主营业务,年销售规模在1亿元人民币左右。
在现有的水制品厂家中,都是一些实力强劲或有集团背景支撑的企业。而华南市场历来是各品牌的必争之地。A矿泉水能够顽强生存下来,想来也很难得,应该有它独特的地方。
1 市场分类运作
A企业将市场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基础市场;第二类是战略市场;第三类是发展市场;第四类是渗透市场,针对不同的市场,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战术。
基础市场无疑是最重要的,是“根据地”,每年都要投入最多的精力进行维护。对于战略市场,最重要的是使其向基础市场转变,成为“根据地”市场;而发展市场,是具有一定好的市场基础和消费群基础,市场容量大,有较强的发展空间,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具有优势。这样的市场需要有较大的投入,通过一定时间的培育,可以转化为战略市场或基础市场;而对于渗透市场,是希望借助经销商的力量,达到市场的布局,试探、积累一些经验,收集相关信息或者仅仅是“额外”的收获。
2 渠道控制严密
A企业之所以在当地能够平稳发展,最大的因素之一是对渠道的控制力很强。这得益于其先手控制了优质的经销商资源和特约二批商资源,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资源在一定时间内是不可再生资源。一个再强大的竞争对手也不可能短期内建立自己的配送体系,不可能自己进行配送和进行终端的全部服务,这些都要靠经销商和二批商的网络。
再有,经销商在现有市场竞争的格局中,也不敢轻易接受其他企业的竞争品牌。毕竟,这是有风险的,尽管是大品牌、大企业,但对于区域消费而言,也会有一些差异,比如消费者习惯或偏好等等。
对于经销商的管理,A企业采用区域独家经销和分渠道操作,再根据经销商区域的情况,发展特约二批商,以满足配送和服务之需。
3 持续的年轻人群品牌活动
在品牌宣传方面,A企业从品牌“老化”中走了出来,通过更换包装,并将其定位为年轻人的选择,进行了年度的活动和传播规划,如街头篮球赛、小轮车比赛,街舞等等,来源于消费者,走向消费者,才能产生互动和共鸣。
小结:
“战略纵深”不是被大企业、大品牌赶得“漫山遍野”跑,而是要看准时机,狠狠一击是为其一;但在更多时候,是在时间和空间上,让对手无法下手。
比如:渠道的控制,让你找不到优质的经销商,在活动的开展上,以点带面,让大品牌不敢跟进,是为其二。这里解释一下,为什么大品牌不敢跟进,如果在点上进行营销活动,一来耗费资源少;二来,竞争对手跟进,可以很快将其“扑灭”。而如果进行大面积活动,在一个成熟市场将花费大量资源;而竞品由于销量少,完全可以跟进,而且可以比你的力度更大,最后会造成渠道和终端对促销的依赖,损失大的自然是成熟品牌的产品。
营销模式变法
【B企业案例】
近30年的发展,B企业一路稳健经营,主营啤酒,一直未涉及其他行业,虽然后来被兼并,但其品牌得到保留。严格地说,是消费者决定了其被兼并后品牌的延续,B在大本营市场,综合市场占有率高达70%以上,甚为难得。
啤酒行业竞争之激烈,笔者不用赘述,但很多品牌不要说发展,就连生存也成了问题。如深圳金威,被青岛啤酒从蚕食到鲸吞,至今已积弱到无力还击的地步了。
1 战略上深度营销,建立“防火墙”
对竞争最为激烈的几个基地市场和战略市场,导入ARS战略,真正控制了渠道,也控制了终端。青岛啤酒也好,珠江啤酒也罢,根本找不到进行攻击和下手的地方。
渠道铁板一块,终端其他品牌自然就没有货物能顺畅的下去,而此时的终端也不会点名要什么品牌的啤酒,除非消费者指名购买。而消费者对B企业的啤酒的忠诚度很高,一般到B企业的根据地市场,消费者在喝啤酒的时候,一般会说:来一瓶啤酒,而不是说:来XX啤酒。这当然不是消费者品牌意识不强,而说明了B企业的啤酒在这里俨然成为了啤酒的代名词。
这就在战略上逼迫青岛、珠江等啤酒企业放弃线下最有效的营销方式,转到线上的品牌宣传和推广上。而这些恰恰是B企业最不担心的,因为消费者的忠诚度需要长时间来建立,也需要线下的具体推动来配合。这就是我们所探讨的“战略纵深”的内容,从“战略纵深”上为B企业提供了在竞争上广阔的空间,也使得B企业能够有更多的回旋余地。
2 对主要啤酒品牌外埠市场进行“袭扰”
塑造“战略纵深”,并不是一味的死守。在B企业大本营之外的战略市场、发展市场,B企业进行了有选择的进攻,以进行侧翼的保护。如与B企业大本营交界的中南市场和西南市场,使得其他啤酒大品牌在进攻B企业大本营的同时,也要担心自己的某些发展市场和基础市场,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分散了其他品牌的一些精力,从战术层面上进攻对方的。
这种“袭扰”不是“佯攻”,不是“作秀”,而是真正的规范运作和长期作战,也从这些“坚持中”发展了一批外埠优质的市场。
3 唯一缺憾是资本运作的缺失
B企业最终还是被收购了,但其20多年来的战略、战术的素养还是深得行业的认可,最重要的是,获得了消费者的忠诚。
但也不是没有遗憾,回过头来看,B企业当时的掌门人如果更有“雄心壮志”一些,或者更懂资本运作一些,或许这个企业已经成为行业的领袖之一。
小结:
“地头蛇”企业要塑造“战略纵深”,不需要一味的消极防御,也不是在深山老林里打游击,而是在运动中寻找战机,打击对手,让对手无从下手;同时加强“根据地”市场的建设,所谓“根据地”,也是运动中的动态平衡,不仅仅是一块或二块市场,一成不变。
“不战而屈人之兵”只是兵法上的理想状态,要想处于长期的“不战”,就必须找到对手的软肋,限制他,最终打跑他。
战场上如此,商场上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