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你走上高分之路

来源 :考试·中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wpt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点一、 基本知识点考查
  包括浮力概念、称重法测浮力、阿基米德原理、浮沉条件等.
  1. F=G-G′,需明确G为物重,G′为浸在液体中测力计的示数,测力计示数减少量即为浮力.相关题例:
  (1)把物体挂在弹簧秤上,弹簧秤的读数是27N,再把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此时弹簧秤的读数是18N,物体受到的浮力是___N.答案:9N
  (2) 有一体积为1×10-4米3的实心铁块,挂在弹簧秤上后浸没在水中(铁块没有接触容器底部),铁的密度为7.8×103千克/米3,g取10N/kg,求:
  ①铁块的重力②铁块所受到的浮力③弹簧秤的示数.答案:7.8N,1N,6.8N
  2. F=G=mg=ρgV,需明确G为被物体排开的液重,V与物体浸液体中的体积相等,当物体全部浸在液体中时V=V___,另外注意溢出的液体与排开的液体的异同,只有当容器中盛满液体时,溢出的液体与排开的液体才相同.相关题例:
  (1) 小杰同学在游玩海底世界时,观察到鱼嘴里吐出的气泡上升时的情况如图所示,对气泡上升时受到的浮力和气泡内气体压强分析正确的是()
  A. 浮力不变,压强不变
  B. 浮力变小,压强变小
  C. 浮力变大,压强变大
  D. 浮力变大,压强变小
  解析气泡上升过程中体积变大,即V___变大,从而浮力变大.气泡距液面距离减小,外界对气泡的压强减小,气泡内的气压相应减小.答案:D
  (2) 某物重为0.5 N,放在盛有水的烧杯中,溢出0.3 N的水,则它受到的浮力()
  A. 一定为0.3 N B. 可能为0.2 N
  C. 一定为0.5 N D. 可能为0.4 N
  解析本题没有说明烧杯内是否盛满水,如果盛满水,排开的水重可能等于溢出的水重,如果烧杯内水未满,则排开的水是上升至满再溢出,排开的水重大于溢出的水重,答案:D
  3. F___=F___-F___,需明确物体受到浮力是因物体上下底受到压力差.相关题例:
  (1) 如图所示小将一饮料瓶底切去,并拧下瓶塞后倒置,在瓶中放一乒乓球,向瓶中加水发现乒乓球不浮起;若将瓶口塞住,加水则乒乓球浮起,由此说明浮力产生是因为___.
  答案:上下底面受到压力差
  (2) 如图所示,一根细绳悬挂一个半径为r,质量为m的半球,半球的底部与容器底部紧密接触,此容器内液体的密度为ρ、深度为H,大气压强为p0,已知球体的体积公式是V=4πr3/3,球面积公式为S___=4πr2,圆面积公式是S___=πr2.则液体对半球的压力为多大?若要把半球从水中拉起,则至少要用的拉力为多大?
  解析可假设半球底部有水,求受到的浮力为:
  F___=ρgV___=___ρgπr3,下底面受到的压力为F___=ρgHπr2,从而求得向下的压力为:F___=F___-F___=ρgHπr2-___ρgπr3=ρgπr2(H-___r)则拉力F___=G+F___=mg+ρgπr2(H-___r)
  4. 浮沉条件,需要明确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由状态确定力的关系,或由力的关系确定状态,并把握从力关系与密度关系判断浮沉的同一性。相关题例:
  (1) 将同一个小球依次放入盛有不同液体的容器中,静止后如图所示,则在三种情况下小球受到的浮力()
  A. 在甲容器中最大
  B. 在乙容器中最大
  C. 在丙容器中最大
  D. 一样大
  解析确定研究对象为小球,分析受力:小球受重力与浮力,分析状态:在三个容器中状态为悬浮与漂浮,因此确定浮力均等于小球的重力,答案:D
  (2) “远征号”潜水艇在东海执行完任务后返回到长江某基地,请在图中画出潜水艇加速上浮过程中所受重力和浮力的示意图.
  解析因为是加速上浮过程,所以浮力大于重力,因此画力时,表示浮力的线段要比表示重力的线段长些(如上图).
  (3) 连云港港口正在扩建,吞吐能力大大增加,带动了连云港经济复苏.如图甲是正在进入港口的货轮,该轮船自身质量和货物质量之和为m与浸入水中深度(也叫吃水深度)的关系如图乙所示.该轮船空载时吃水深度为是为1.5m,满载时吃水深度为3m.
  求① 轮船空载时的重力为多少牛?
  ② 吃水深度为2.5m时装货质量是多少?
  ③ 轮船满载时受到的浮力是多大?(g取10N/k)
  解析轮船处于漂浮F___=G___,由阿基米德原理F___=G___ 由吃水深度可知m,从而可求出重力与浮力.
  答案:1.5×105N,2×104t,5×105N
  (4) 质量相等的甲乙两实心小球,密度之比为ρ1∶ρ2=3∶2,将它们都放入水中,静止时两球所受的浮力之比为F1∶F2=4∶5则乙球的密度为多少?(设水的密度为ρ___)
  解析本题甲乙两球在水中的状态不明,因此很难找出ρ___与ρ___的关系,可用假设状态并结合题给条件来确定:
  假设两球都漂浮或悬浮,或一球漂浮一球悬浮,因m相等,F___=G___,则F1=F2=mg,不符合F1∶F1=4∶5.假设两球都下沉即V___=V___,则F1/F2=V1/V2=ρ2/ρ1=2/3,也不符合F1∶F2=4∶5.因此只有一球下沉,一球漂浮或悬浮,甲漂浮或悬浮乙下沉与ρ1∶ρ2=3∶2矛盾,所以只有甲下沉、乙漂浮或悬浮.
  则F1=ρ___V___g=ρ___/ρ1mg=ρ___/ρ1F2,即ρ1=F2/F1ρ___=5/4ρ___,∴ρ2=2/3ρ1=5/6ρ___
  答案:C
  考点二、 实验探究考查
  包括阿基米德原理、浮沉条件的实验探究以及拓展
  1. 有关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大多在影响因素的猜想与验证,步骤、结论分析方面立题考查.相关题例:
  (1) 猜想来源于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也来源于思考;并且猜想是否正确可以由经验与实验加以肯定与否定.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时,八(4)班同学们提出了如下的猜想:
  ① 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
  ② 可能跟物体的重力有关;
  ③ 可能跟物体的体积有关;
  ④ 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
  ⑤ 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请根据如图实验说出否定猜想①的理由
   ;肯定猜想④的理由.
  解析本题从物体浸入液体中深度、体积变化,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化情况说明对浮力的影响.答案:①因为物体浸没液体后,深度变化弹簧测力计示数不变.②随着物体浸入体积增大,弹簧测力计示数减小;物体浸没后排开液体体积不变,弹簧测力计示数不变.
  (2) 如图为“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步骤示意图.
  ① A图是为了测量物体的___力的大小;C图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比A图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___(填“大”或“小”),通过两次读数差可以求出浮力的大小,比较浮力和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大小,就可以得出结论.
  ② 图示的实验步骤有疏漏,正确的做法是在B图所示的步骤之前,先用弹簧测力计测出
  的重力的大小.
  答案:①重、小,②测出小桶的重力.
  2. 有关浮沉条件大多从浮力、物重测量与比较立题考查,相关题例:
  (1) 为了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实验室提供了如下器材:弹簧测力计、量筒、烧杯、金属块、木块、细线、水及其他简单辅助器材.
  第一小组:探究金属块的下沉条件.实验中,他们用两种方法测量了物体受到的浮力:
  方法1:称重法.测量过程及示数如图(甲)所示,则金属块所受的浮力为 N.
  方法2:阿基米德原理法.测量过程与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排开水的体积为 mL,根据F___=G___=ρ___gV___可计算出浮力.
  第二小组:探究木块上浮的条件.要测量木块浸没时的浮力,你准备选用上述两方法中的方法(选填“1”或“2”),并简要说明操作中还应采取的措施:.
  解析研究浮沉的前提条件是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重力与浮力,通过观察状态与浮力、重力大小的比较得出结论.本题①由金属块没入知其下沉,由测力计两次示数知其重力与浮力,②物体上浮情况由于在没有浸没前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已为零,因此无法直接用称重法测浮力,可用悬挂法也可用排液法,用排液法时物体又不能直接浸没在液体中,可用坠入法与压入法使其浸没.
  答案:①0.2N,20.② 1,测力计测木块重力,金属块重力,测金属块单独浸没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将木块与金属块捆在一起测出受到的总浮力;或者2,用细钢针将木块压入量筒液体中测排开水的体积或用金属块将木块坠入量筒液体中测出.
  考点三、 综合运用能力考查
  综合运用考点一中四个基本考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并兼顾研究问题的方法,相关题例:
  (1) 平常我们吃熟鸡蛋时,发现被蛋白质包围的蛋黄是圆球形的,那么生鸡蛋的蛋黄形状是否也是圆球形的呢?为探究这个问题,某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做了下面的实验,同时还查阅了相关材料.
  步骤一:取一只玻璃杯,里面盛小半杯清水,在清水里加入一大滴菜油,发现菜油滴到水面上后呈薄片浮于水面;
  步骤二:再取一定量的酒精,沿着杯壁慢慢倒入水中,发现随着倒入酒精量的增多,油的薄片慢慢变小,厚度渐渐增加,变成扁球形,最后演变成圆球形,悬浮在酒精溶液中.
  小资料:当油滴处于悬浮状态时,表面张力会使它的表面积可能缩小到最小值,而在体积一定的条件下,以球形的表面积为最小.
  对上述实验过程进行分析后完成下列问题;
  ① 推测生鸡蛋中蛋黄的形状是 形;
  ② 请从密度的角度分析油滴处于悬浮状态的原因;
  ③ 该实验体现了哪一种科学探究方法?
  A. 控制变量法B. 类比法C. 对照法
  解析①本题重在提取信息:悬浮状态……表面张力……表面积缩小到最小……体积一定……球形表面积最小.并根据事实与经验对信息处理:事实经验鸡蛋在蛋清中悬浮,由信息可推理得:蛋黄形状是球形的.②由阿基米德原理F___=G___=ρ___gV___,悬浮时F___=G=ρ___gV___,因此得ρ___gV___=ρ___gV___,又悬浮时V___=V___,则ρ___=ρ___.③本题用加酒精的水类比蛋清,用小油滴类比蛋白,用小油滴在酒精溶液中悬浮类比蛋白在蛋清中的悬浮.
  答案:①球形,②油滴密度等于酒精溶液的密度,③ B
  (2) 欣儿手头上有完全相同的l元硬币10枚,为了测出其中一枚硬币的密度,她设计了一个小实验.实验器材有空金属筒、量杯和水;主要的实验步骤如下:
  A. 将10枚硬币全部放入水中,此时量杯中水面处刻度如上图所示;
  B. 将10枚硬币放入金属筒中,让金属筒漂浮在量杯中,记下此时水面处的刻度值为53mL;
  C. 将空金属筒放入盛有适量水的量杯中,让其漂浮,记下此时水面处的刻度值为22mL.
  ① 合理的实验顺序是 (只填字母序号)
  ② 由实验可知硬币的密度ρ= kg/m___3;
  ③实验中,欣儿运用了下列哪些实验方法?
  (填字母序号).
  A. 控制变量法 B. 转换法
  C. 类比法 D. 累积法
  解析①本题例用漂浮条件,并根据小桶中放入硬币后量杯示数的变化,即知排开水的体积,求出排开水的质量知其硬币质量,再由硬币放入水中排开水的体积知硬币体积,根据ρ=___求密度,顺序应为CBA;② 硬币放入小桶中漂浮在水面由F___=G___得
  m=m___=ρ___V___=1.0 g/cm3×31 cm3=31g
  ρ=___=___=7.75g/cm3=7.75×103kg/m3
  ③由于无天平测质量本题转化为测排开水的积,由于一枚硬币体积较小无法直接测其质量与体积因此采用了测多枚硬币的方法.
  答案:① CBA ② 7.75×103___ ③ B D
  中考典题练笔
  1.在抗洪救灾中,战士都身穿黄色的厚厚的“背心”,它的主要作用是()
  A. 有类似棉衣的御寒作用
  B. 减少相互之间碰撞时受到的伤害
  C. 有同伴之间的识别作用
  D. 有被风浪卷到河里时增加人的浮力,起救生作用
  2. 一个盛有盐水的容器中悬浮着一个鸡蛋,容器放在斜面上,如下图所示.图上画出了几个力的方向,你认为鸡蛋所受浮力的方向应是()
  A. F1 B. F2 C. F3 D. F4
  3. 在学习了浮力的有关知识后,甲、乙两同学对“物体的上浮或下沉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行了探究.他们各自将一根新鲜萝卜浸没在水中,松手后,发现萝卜要上浮直至漂浮在水面上(如图1所示).为了使漂浮的萝卜沉下去,两同学分别进行了实验:
  甲、将一根铁钉全部插入萝卜中(如图2所示),将萝卜浸没水中松手,发现萝卜沉入水底.乙:也用同样的铁钉,但只将其一半插入萝卜中(如图3所示),将萝卜浸没水中松手,发现萝卜也沉入水底.
  请回答(1)从物体受力的角度看,他们在萝卜中插入铁钉是为了改变___的大小.
  (2)结合两位同学的实验目的、过程及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
  (3)虽然两同学的实验结果基本一致,但老师认为甲同学的方法更科学.你认为老师这样评价的主要理由是___.
  4. 图所示是有关浮力的小实验:
  (1) 在薄塑料袋中装满水并扎紧.用弹簧测力计将它提起后静止.由图(左)可知水袋所受重力的大小___N;将水袋慢慢浸入水的过程中(不碰容器壁),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渐渐变___,说明水袋受的浮力渐渐变___;当水袋全部浸没水中时(不碰容器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___N,此时水袋所受浮力的大小为___N.
  (2) 结合实验进行推理,说明阿基米德原理的正确性:_______________
  (3)该实验能否全面说明阿基米德原理?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
  5. 将一半径为R的实心金属球,用细线拉着,匀速缓慢地放入水深为2R的盛水容器中,直至容器底部,水未溢出.下图能反映金属球从水面刚接触处开始至容器底部过程中,所受浮力的大小F与金属球浸入水中深度h的关系的是()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化学越来越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经济发展,这也成为中考命题改革的一大趋势,近几年许多省市的中考化学命题普遍加大了对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试题的考查力度,与工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化肥”也随之成为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载体,成为中考试题的一大热点,展现出独特魅力。   “化肥题”将化肥与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机地糅合在一起,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化肥”在中考中的
期刊
一、文题  水有水的灵动,山有山的沉稳。  水的灵动能显其智慧,山的沉稳能显其敦厚。  然而灵动的海水却不改始终如一的一色蔚蓝,沉稳的大山却一年四季变幻出不同的景色。  请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话题包含两个方面,可以就一个方面写作,也可以兼写两个方面。  2、字数800字左右   3、立意自定。  4、题材自选。  5、题目自拟。(2004年高考语文江苏卷作文)
期刊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是课改后新加入的知识,它和生物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和生活息息相关,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  一、 重要考点  (1) 有机物和无机物:结合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具体物质来考查有机物的有关性质。  (2) 蛋白质、糖类、维生素、油脂:结合实际,考查对富含这些营养物质的食品的认识、这些营养物质对生命活动的作用及在人体内的转化等。  (3) 实验和探究:要求通过实验认识或设计实验探究葡萄糖
期刊
原文: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他少年得志,很早即进入官场。早年颇有远大抱负,中年后因官场倾轧,灰心失意,经安禄山之乱后,思想更加消沉,欲求归隐而不可得,便过起亦官亦隐的生活。“退朝之后,焚香烛坐,以诵禅为事。”(《旧唐书·王维传》得宋之问蓝田
期刊
2004年高考湖南卷散文阅读试题,在赋分、题型、选文、设题等方面,与2003年全国高考题保持了一致。选文用的是现代诗人、散文家徐志摩的散文《翡冷翠(今译佛罗伦萨)山居闲话》。    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翡冷翠山居闲话  (徐志摩)  作客山中的妙处,尤在你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你不妨摇曳着一头的蓬草,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你爱穿什么就穿什么;扮一个牧童,扮一个渔翁,装一
期刊
现代文阅读是考查考生语文素质、语文能力的综合性试题,它考查的范围比较广泛,要求运用的知识能力较高,因此,考生在阅读中感到非常棘手。那么,怎样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呢?我认为应该先在整体上做一个了解,然后,在局部重点的语句、段落进行重点突破。下面我们具体来谈一谈。  一、对文章整体把握  文章是阅读的第一步。这一步中,考生应该做到:整体感知文章全貌,抓住文章主旨,理清文章思路。  1、感知文章的全貌  阅
期刊
一、作文题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写作文。  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有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为了能与一家规模较大的贸易公司合作,该企业的老板约翰逊一次又一次地去游说那家贸易公司,但始终没有结果。  一天中午,约翰逊再一次遭到人家的拒绝,郁闷至极。当他走出那家公司时,刚刚还是风雨交加的天空已变得阳光灿烂,约翰逊发现有一棵小柳树被狂风刮倒在地,于是走过去,小心翼翼地把它扶了起来。他正想离开,却又停
期刊
一、方法指导  大家知道,“事实胜于雄辩”,这就足见事实论据在论证过程中的重要性。那么,在议论文中怎样进行事实论据群的运用呢?在这里介绍一种简单易行的组合方法:剪辑组合法。剪辑组合法,就是将所举的众多事实进行高度的概括、综合、浓缩,随之剪辑成一个个“小单元”,再利用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把它们串起来,以达到有力论证论点的作用。剪辑的内容要分不同类型、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从而使论据群能够全方位深入地论证
期刊
有个学生爬墙出校,被校长抓到了,校长问他:“为什么不从校门走?”   他说,“美特斯邦威,不走寻常路。” 校长又问他,“这么高的墙怎么翻过去的啊?”  他指了指裤子说:“李宁,一切皆有可能!”   校长又问他,“翻墙是什么感觉?” 他指了指鞋子说,“特步,飞一般的感觉!”  第2天他从正门进学校,校长问他,“怎么不翻墙了?”  他说:“安踏,我选择,我喜欢!”   第3天他穿混混装,校长说他:“不
期刊
从前,有一个人很怕老婆。有一天,他趁老婆不在家的时候偷吃了一盒年糕。晚上被老婆发现了,把他狠狠骂了一通,又罚跪三更才准许睡觉。  第二天,他越想越想不通,不知自己的命为什么这样不好,便到街上找算命先生给自己算算命。   算命先生问:“请问贵庚多少?”他赶忙回答:“没有跪多久,只跪到三更。”   算命先生道:“我不是问这个,我是问你年高几何?”他说:“我还敢偷吃几盒?我只吃了一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