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花飘香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c1988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不止一次地看到——被风剪碎,在田野上摇曳生动的菜花时,我更多地想到了父亲平凡的微笑和母亲细密的絮语。
  菜花,这种遍布大江南北,像芸芸众生普通而卑微的植物,碎碎念念风中的姿态,像极了摇头晃脑背书不求甚解的幼童,背着背着就出成果了。无论是观景的需要,还是餐桌上的菜色指数,都可用秀色可餐概括得名副其实。是粮油里的花,花中的油。独特的作物,决定了不事张扬的性格,像所有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爱,把握着俗世的命脉。单看一枝半棵,除了头顶着的那一抹黄,普通得像塬上卯上胡乱长着的野草,单调而平庸。
  但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与范围之广泛,明黄的色泽就成了气候。
  钻蓝晴空映衬下的菜花,用无数个卑微生命频繁的极力怒放,不仅验证着美学原理的经典,而且随意成就了“千里画卷”,“百里花海”的作物传奇:怒放。像父亲的熏陶,像母亲的鼓励和教养,有一股绵长的力量。儿女成人是迟早的事。
  田家有句俗语,常用来比喻女孩的命运:菜籽的种,丫头的命。说的是女孩的命运就像秋后成熟的菜籽,风吹到哪里就在哪里落地生根,运气的好坏和以后的命运,全仰仗所依赖的土壤和风的兴头。土壤的肥瘦决定了秋后的成色,风的兴头注定了种子的机遇。菜籽虽然耐活,但记忆中,贫瘠的地里,菜籽身高尺许,有的还高不盈尺,且长得稀稀拉拉,年成好还能结几个籽荚,在风中颤抖,羸弱得实在经不起秋风打扫。如遇天旱,秋后只等着收一把草了。而若遇上肥沃的土壤,又逢丰年,菜籽的命运,又得改写了。茁壮肥嫩的茎秆,繁密的菜荚,饱满的籽粒,谁能忍心它在太阳的炙烤下,情不自禁地将朱玉般的颗粒,尽数回报于土地收藏?于是便有了一幅幅和秋风抢收,在秋老虎口里夺食的热火朝天的劳作图。颗粒归仓,这自古以来农人从心底里憧憬的生动活泼的画,实在是种子和雨水和养料太阳以及与土壤合作的杰作。就像一个人的成长与成材。
  菜籽的命运,让我有意无意地和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那场大规模的全民饥饿记忆,和今天人的机遇和命运联系起来,但更多地,是联想到女子的命运而心生怜悯。
  别的不说,就说母亲。虽不是大家闺秀,但也是出自小资家庭,一个天资聪慧,在小城里过惯了衣食无忧的细女子,要不是赶上大饥荒的年代和外祖母意外病逝的变故,断然不会荒废自己,以至于只识字不会断文。后来又因为举家下放农村,荒芜了大好青春,做了一生的不安分却守己,集女红与教养于一身,有别于村妇的农妇,而骨子里那颗向往知识尊师重教之心一直勃勃不息,成为她至今衡量一个人能否出息和人品优劣的准绳。
  父亲还在村里教书的时候,正是我们的童年。家里常年订有《少儿报》《儿童文学》《少年文艺》,有时还有《农民画报》。记得母亲劳作之余,也跟着我们识字,日子长了,竟能经常看《儿童文学》了。后来生弟弟坐月子时,父亲学校的朋友,拿给父亲一套连环画让母亲看。父亲说,人家已在看我的《薛仁贵征西》。这件事虽小,却让父亲在朋友面前多少充满了得意和荣光。
  母亲一生相夫教子,自我成长,与教书又酷爱字画的父亲相扶相随,将我们姐弟四人一个个艰难送出小村,送向求学和求职之路。
  母亲的自我成长和父亲的耳濡目染,是母亲这颗菜籽得以茁壮的营养,是她的土壤。
  我的大姨就不同了。有外祖父母的庇荫和呵护,嫁与小城有名的家境殷实人家,一辈子过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绫罗绸缎加绣花鞋的日子,守着一份家业和一群如花似玉的女儿,人既貌美又封建,到终老落得儿女无知无识,如落红凋零,如萍无依。
  最让人慨叹的该是小姨了。一样幼年丧母,虽有姥爷疼爱,但终不及母爱慈养,养成了叛逆无羁信马由缰的性格。情窦初开时,自定终身,远离故土漂泊他乡,到儿女成行时,却抛家弃子,离开世俗温暖,毅然决然遁入空门,一心礼佛,不顾疲累,千山万水持珠化缘,身体留下大碍,过起了青灯黄卷廉俭自律,辛苦修行的日子。
  母亲三姊妹中,大姨一生养尊处优,儿女们飘零无依,母亲青春失落,大半生辛劳,老年安逸,小姨少年孤苦,中年优渥,老年清贫。
  出自一样家庭,一样的青春美少女。因为不同的机遇和变故,却有着完全迥异的命运和人生。
  我对田家的俗语有种讳莫如深的迷信和警觉,好像稍不留意就中了它的符咒。由此再不敢对应后来的时日。
  而事实上,种地的把式,自然人人深谙种子与秋收的秘密,并依据熟透的农事口禅,对应相应的季令与耕作。对于人生,除了见识和经验,并没有华丽的见解。可他们随意逗留于口齿之间的农谚,无意中洞穿了人生的宿命。
  就像我身边熟悉的亲友。
  有人天生灵性富于才华但时运不佳,如一颗原本饱含生命激情的种子,被命运之风捉弄得失去了滋养生命的养料而终于日渐枯萎。有人从一开始,就落生在无法选择的土壤,生命之树背离了最初的愿望。有人原本就像一颗不起眼的籽,因为上天的格外眷顾,优良的环境和恰当的机遇成就了属于女人的幸福。
  菜花,用一个个朴素而平凡的生命,昭示着千姿百态的人间万象。
  二
  人人只知道,婺源的菜花成就了江西“中国最美乡村”的美称,汉中平原的菜花一样为关中大地壮景添姿增色。殊不知,青海门源的菜花,在高铁这个科技怪物未闯入之前,早就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高原奇葩,只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已。这高原菜花的朴素和山川的壮美携手联姻成就的“百里花海”的传奇,历经了几世几代不为人知的缄默与奉献?
  我的思绪飘到了故乡日月山垭口,飘到了一千多年前的汉唐。
  烽烟中,跋山涉水,路经此地的是从唐都出发的金城文成公主们。
  当帝国强大的政治利器指落在小女子的肩头时,女儿的柔弱和温婉,就要无条件地接受政治和异域风沙残酷的磋磨。这对身处繁华的汉家女子,无疑是场身心的强大浩劫,而帝国安宁的歌舞丝竹里,谁能听到漆黑夜里一丝来自胡天幽怨的悲鸣?随遇而安吧!无奈的公主。唯一的出路是,将帝国的机心当做消解人生的苦难的良药,把从长安随身带来的耕作纺织技术和医药文化,像菜籽撒播到吐蕃的原野并使之生根开花结果。这是政治的铁腕永远不能比拟的柔美情怀。虽然过程有点无心插柳的诙谐,但这并不妨碍政治的圆满:只有教化和美的力量,才能换来的长治久安。与帝国的利益相比,公主们的命运又算的了什么?我仿佛从帝王富于心机的微笑里看到了那深藏不露的奸心。
  其实公主们不是先驱,早于她们的文姬昭君和诸多朝野后帷的女子,早在几百年前,就已走上一条集个人幽怨和家国情怀的路。要不是后世诗人的妙笔和一曲著名的《胡笳十八拍》,只怕风华绝代的昭君和大名鼎鼎的才女文姬,都做了无名的铺垫。
  一样的汉家女,毡房为庐风雪为伴,多深重的怨恨多艰难的歲月都已成烟。要不是琵琶解语,要没有胡笳咏成的古典之殇,那一段小众低沉的历史小插曲,只能默默於灭于大漠胡天。
  至此,你还能小觑种子的力量吗?
  我由衷地对忍受了这么多年寂寞的门源菜花,充满了钦佩和敬意。
  其实。对于菜花,我并不陌生。同在高原的我的故乡,也从来不缺乏流金的记忆。无论是湟水岸边零星的抚慰,还是插播于其他作物之间的烂漫;无论是纯农业自然村落里菜花旖旎的风光,还是日月山药水峡谷与草原的对望,和门源的菜花相比,都只是小家碧玉的任性点缀,而门源的菜花,就出落成大家闺秀的风范了。
  我的敬意,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耍花枪。我是想到了几个人和她们做着的事,并做成了事业。能够预见的成色,注定秋后辉煌是指日可待的事。
  女性的原野,无论是大家名媛还是柴门小秀,历来就像这百里飘香的菜花,更像秋后榨出的扑鼻的诱香。只有耐得住平凡和寂寞的人,才有和美结缘的可能与能力。
  菜花飘香。当菜花把一地金黄铺满原野,并浩荡成波澜起伏的芬芳时,我知道,那灿烂的怒放,是送给土地最深情的爱。
  对于菜花,你还能奢求什么呢?
其他文献
夜深了,我躲在被窝里,听奶奶讲故事。  一个在各村各寨卖针线的男人,一天走着走着天就黑了,只能到一间废弃的小屋里休息。半夜,忽然听见门外有女人凄厉的叫声,抓门声一阵强似一阵。一定是碰上女鬼了。他从床上一跃而起。门外的女鬼发出骇人的声音,“红眼睛,绿指甲,灯一熄,就来抓”……  胆小的我早已钻到被窝深处,连头发也不敢漏在外面,捂得滿头大汗。实在闷不住,就把被子轻轻拉下去点,透进点凉风来,凉飕飕的感觉
期刊
两个月中,母亲住了两次院。  第一次是傍晚。母亲打电话说,她跌倒了。我心里一紧,连忙问现在在哪里?母亲在电话里说,自己正在地里劳动,弯腰起身时突然眩晕就一跤跌倒,摸索到地埂上短暂休息后,拄着锄头把回的家。那天恰好我在学校带班,按照规定,带班当天我必须全天在岗。我打电话给妻子,二十分钟后,妻子说已经到了医院。夜里十一点我匆忙赶到医院时,母亲挂着吊瓶,脸上冒着虚汗,在细碎鼾声中安静熟睡。  站在病榻前
期刊
美味且用不着花钱就能品尝到的水果,桑椹是其中之一种,至少在我小时候是这样的。  我们村子南边有一条小河,河的两边都是一些菜园,其中就有一个小菜园是属于我家的,它在河的那边,必须经过一座独木桥才能去到园里。小菜园的四周生长着一些树,其中有好几棵是桑树。夏天,桑树的青枝绿叶间挂满了一穗穗或青或红或紫或黑的桑椹。桑椹,书面语又写作“桑葚”,本地口语称之为“玛桑”,大概是因其籽粒美丽如玛瑙而得此名称吧。半
期刊
每年五月份,敖包祭祀这一天,无论老者小孩一律前来,再忙的饲养女人,种地男人也要丢下手头上的活儿匆匆忙忙来,高高兴兴回。  喇嘛在高高的敖包上念经祭祀,前来的牧人们也在虔诚的跪拜,祈福长生天(草原人的神灵)賜雨润,让水草丰美,牛羊肥壮。我也默默的为家人祈福,希望长辈健康,晚辈快乐。  牧人们敬献上刚滚出锅的新黄酥油,结出的鲜奶皮,捏出晒好的酪丹子(奶渣子),还有刚撴出坛子的新鲜白酥油及现挤的鲜奶,发
期刊
孩提时代,某年春节过后的一个夜晚,家乡围屋的闲间里,屋内已座无虚席,其中大部分是从凤凰山水库工地回家过春节的乡亲。他们泡着从凤凰山上带下来的正宗凤凰单枞茶,经过高冲低泡洒、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极具诗韵的一番操作之后,就你一杯我一杯慢慢地畅饮,并品尝着各自从家中带来的各种各样的粿品:红桃粿、鼠壳粿、土豆粿、糯米粿、乌豆绿豆粿等等。场面非常之融洽活跃,按照大家的说法:犹如神仙过的日子。但神仙在哪里又有谁
期刊
摘要:《论语·学而》“信近于义”章,为有子阐述儒家伦理价值之言。其末句“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的释义与句法结构为历来注疏家所争议。结合字义训诂、上下文语义对比分析、句法结构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对三个关键字“因”“亲”“宗”具体含义的探究,进而逐渐探明了此句的本意。“因”是“亲依”之意,是与“信”“恭”一样的人伦规范;“亲”是“亲依”之意,是以血缘为基础的亲近关系;“宗”是主体“因不失其亲”产生的有
期刊
端午节,我带着女儿回老家,母亲抱着两岁的侄女在村口迎接我们,只见她那满是皱纹的脸上泛起了灿烂的笑容,她摸了摸女儿乌黑发亮的长发,疼爱地说:“小雨这头发真好!”我特意看了一眼母亲的头发,那已经有些稀疏的头顶,又增添了一层白发,忽然有一种叫做疼痛的东西轻轻地滑过心头……  小时候,极其喜欢母亲那一头乌黑顺溜的长发。她经常编成一个大辫子甩在脑后,发梢用一根红色的头绳扎一个蝴蝶结,随着走路的节奏来回地舞动
期刊
高原的气息里,无时无刻不夹杂着酥油的味道。梦幻般的青海湖边有着仓央嘉措的回望,也许是在期盼诗中卓玛的到来,也许是在为自己的未来而祈祷。行走到这里,他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将何去何从,从这里走过,历史将成就一段千古迷案。  在安多藏区的青海,到处都有六世达赖的传说。他的诗集成为一些文人墨客学习和敬仰的佳品。却不为知,当年这样一个年轻帅气的小伙被禁锢在佛教的礼制中,不得不厮守在宗教道德的边沿,精神上的放浪
期刊
时光飞逝,转眼又到了秋天。這个偏远的小乡村也失去了昔日鲜艳的色彩。一个个起伏的山头都披上了深灰色的“风衣”,好一派凄凉的景象。  一日,心情郁结。寻三五个同事去爬山。说是登高望远,实则是要释放心底压抑的情绪。我们沿着崎岖蜿蜒的山路疾步攀登,一路上秋风萧索,枯草蔓延。仔细想想,来这个小乡村工作两年有余,这却是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的走近它,走进大山。或许,是我从来没有想要融入其中的缘故吧!工作伊始,我心
期刊
蓦然惊醒!只能踩着秋的尾翼了。在树上、在田野、在山坡,还有歇在房前屋后的,关在深山院落的……那些苍翠的、金黄的、血红的、深褐色的缤纷色彩,已酝酿出一阵阵寒意。听!——冬的脚步正蹒跚而来,是霜降的前夕了。  终年耕耘在校园,日以继夜。这深秋的小镇被早起的老师唤醒,哨音准点吹响,学生公寓醒来,脚在夜的翅膀踩过;老师呼喝声在操场里,学生操练了,齐整的步伐与响亮的口号回旋在小镇的上空;老师在教室里穿梭指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