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造力提升”的高职工业设计课程改革研究

来源 :设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lin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工业设计教育中一直存在重技能轻创新的问题,亟待进行人才创造力提升。将《产品首版制作》课程作为研究案例,在课程标准中制定“创造力提升”目标和内容;在教学设计中设置“创造力提升”的项目、学习情境和评价体系;在教学方式中运用信息化和小班化教学手段进一步激发创造力。通过有效课程改革,探索具有高职工业设计创新特色的综合项目化课程建设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创新 创造力提升 课程设计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0)06-0124-03
  Abstract: There hao always been a problem in the Industrial Design education of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at the emphasis is on skills rather than innovation, whichleads to the low quality of talents and the urgent need for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creatMty promotion". Taking the course"making the first edition of the product"as acase study, the purpose and content of"creativity promotion" were set ln the coursestandard; the"creatMty promotion"project, learning situation and evaluation syotemwere set up in the teaching design; the information and small claso teaching methodswere used to further stimulate creativity in the teaching method Through the effectivecurriculum reform,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mprehensive project-based curriculumconstruction metho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dustrial design innovation in highervocational colleges, so 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innovation
  Keywords: Innovation Creativity promotion Course design Teaching design
  引言
  根据历年来对高职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研,高职工业设计专业教育存在本科的“压缩饼干”和中专的“發面馒头”两种状况,而且在办学模式中过分偏重职业性,过分强调岗位技能要求与培训,只把学生培养成“会说话的机器”,只强调“用手”,而忽略了“用脑”。
  工业设计的灵魂在于“创新”。能够在“用手”中学习,在“用手”中思考,在“用手”中创新,才是高职工业设计人才“手脑并用”的直接体现。因此,打破课程传统建设思路,以“创造力提升”为核心的课程教学改革意义重大。
  一、课程改革内容
  《产品首版制作》课程是一门技术性要求较高,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课程。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木材、塑料、金属等材料,制作出造型美观新颖并具使用功能的创意产品样件。学生要具备从概念创新设计到实物创新制作的完整设计能力。既有产品材料、产品结构等工科背景专业知识,又有尺寸图绘制、三维电脑建模、实物模型制作等专业技能,还有手绘、色彩、造型等艺术类知识和技能。但是,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发现,由于学生知识性学习学时数很有限,对材料美感、质感、结构的创新应用训练不足,在学习本课程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影响了主动学习和创造力发挥,教学效果不理想,课程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如图1。
  《产品首版制作》课程改革主要是将“创造力提升”贯穿到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教学方式中。在课程标准中,重新制订课程设计思路、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在教学设计中,重新组织项目内容、学习情境和教学评价设计;在教学方式中,对信息化教学和小班化教学进行创新实践。
  (一)课程标准的改革
  1.课程设计思路改革:课程设计思路涵盖着课程建设的背景、依据、目标、方式、效果等。以往主要是依据行业与岗位需求来寻求课程建设依据,着重教授学生基础技能。比如,依据范例的图纸和实物,进行简单的模仿,缺乏“高阶思维技能”[1],即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因此,在新的课程设计思路中,增加了有关此项要求,详见图2。
  2.课程教学目标改革:以往的教学目标主要分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缺少专门针对“创造力提升”的内容,因此,我们增加“能力目标”模块,如图3所示。明确要求学生转变思维模式,改变依靠教师寻找答案的学习观念,而成为学习的思考者、开拓者和规划者。
  3.课程内容改革:以往的课程内容模块多而散乱,模块之间缺乏关联性,学习时缺乏有效的难度递进。学生在前导课程中虽然积累了一定理论知识,学习了不少专业技能,但对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综合应用能力依然较弱。因此,针对学生个体的不同创新特点,新的课程内容模块布置给学生一系列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工作任务,如图4所示。同时,每一模块都对应不同的目标层次要求,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实战能力。   (二)教学设计的改革
  1.项目设计改革:课程的项目设计应当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项目,以实现市场价值为目标,可模拟真实的公司化运作模式,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创立自己的设计师品牌。教师在整体上把握大的方向,给予适度的指导。同时,鼓励学生申报专利,加强学生的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具体项目设计内容详见图5。
  2.学习情境改革:学习情境是知识建构、知识转移和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是批判性思维训练、计算思维养成和设计思维培养的重要场域,是实现协作学习和创新设计的加工场所。[2]首先,教师要以创造者的身份为学生提供开放宽松的创造性学习氛围,重点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其内在的潜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在没有标准答案的情境中设计决策,引导学生在一种辨析、叙述、评论的氛围中形成对设计课题的想法,允许学生试错。同时,要营造轻松舒适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披露灵性,展现个性,获得创意灵感。教学场所应明亮宽敞,可明确划分学习区域与讨论区域,易于教师指导与监控;学习环境要整齐有序,学习工具材料放置科学,便于拿取;每次课程结束组织学生打扫,培养责任意识。
  3教学评价改革:课程评价是课程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直接体现了教学成果质量。从多元性教学评价体系来说,可采用学生自主评价、教师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具体操作,如图6所示:(1)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自主设计发展目标,自主判断发展状况; (2)教师通过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设计过程中操作质量,以及最后的设计创新成果等多方面进行评价;(3)课程结束后举办成果展,邀请相关企业进行成果评价,寻求合作机会。最终将课程成果市场化,更好地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方式的改革
  1.信息化教学改革:如何使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信息化教学的最核心问题。本课程的信息化教学,必须围绕“发挥学生主动创新能力”,建设教学资源,发挥导学功能。设计教学交互,实现在线课堂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发挥线上优势,通过分享与协作营造学习社区,激发学习动机,把握学习效果。
  具体操作可分为课前环节、课中环节、课后环节,详见图7。课前环节,教师提前上传学习知识,学生预习;课中环节,教师给出引导性问题,根据学生完成的预习,详细介绍本项目应该具备的知识,并將课堂教学过程制成范例讲解、技能操作等微课小视频等;课后环节,学生主要完成项目学习复习巩固,教师使用信息化考评分析系统进行成绩评价,反馈学习情况。对于课后的复习巩固,学生可以通过微课(重、难点的教学视频)进行课后再学;如有疑问可随时通过网络交流平台咨询教师。
  2.小班化教学改革:小班化教学是提高每一个学生接受教育充分程度为目标指向的教育,因此,要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让学生充分享受各种教育资源,得到个性化的教学,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课程的小班化教学可由两位教师授课,每位教师依据分工明确,统一教学目标。主讲教师制定课程标准,整体设计,规划课程内容,教授重要知识点;辅讲教师应协助主讲教师进行单元设计细化,管理实践教学场所和资料,共同指导学生实践操作。两位教师根据课程内容模块教学分工分配教学课时,指导学生应不超过25人。
  二、课程改革成效
  通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产品首版制作》课程已初步建设成为一门具有高职工业设计创新特色的综合项目化课程。
  (一)课程标准改革成效
  1.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了“创造力提升”要求;在课程教学目标中,指明了“创造力提升”目标;在课程内容制定中,实施难度分层,持续激发出学生的创造力。
  2.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学生的创造力获得极大发挥,并极具创新特点。对于建模和操作能力强的学生,着重提高技能创新要求,引入各类技能大赛标准,如高职高专院校技能大赛,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创想杯”3D打印造型技术竞赛等;对于综合设计能力强的学生,提高整体创新要求,引入综合性设计竞赛标准,如各类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效竞赛等。近两年来,通过“以竞赛促教学”,获得多项国家级、省级奖项,师生共获国家专利50余项,详见图8。
  (二)教学设计改革成效
  1.在教学项目设计中结合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生在校内大学生创业园真实注册公司创业,学生创新实战能力获得极大提高,竞争力明显增强。参加浙江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并中获得佳绩,详见图9。
  2.重新构建学习情境。依托“产品设计与首版制作”杭州市重点实训基地,进行“造型、结构、首版”三位一体教学场所改造,详见图10。将教学区分为绘图区、讨论区,快速成型区,木工房等不同功能区域,学生分组在各自功能区域内学习,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提高了创新学习的效率。
  3.构建多元性教学成果评价体系,实现“校一企一生”三方创新互动。评价依据“产品首版制作考核量化指标要求”,按比例分配成绩,详见图1 1。“课堂表现”和“操作技能”表格由教师打分;学生填写“学生自我评价表”;“作品质量表”由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打分。课程结束举办成果展,邀请企业导师参与成果评价,推进成果市场转化,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三)教学方式改革成效
  1.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大学课堂不得不转移到网络空间,开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具体操作详见图12:
  (1)课前,所有课程资源全部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中发布,方便同学课前预习、课中查阅及课后参考。教师充实海量的教学资源,方便教与学。编写能让学生一目了然的项目任务单,增补修改已有的PPT课件,上传设计案例素材,设计多项教学活动等。(2)课中,多平台合作,各取所长。课程中使用钉钉群作为课程的直播平台,超星学习通发放学生的作业点评资料。保证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可听、可看、可操作,课后可预习、可复习、可自学。采用了“任务引领”的教学方法,与上次任务有递进关系,教师通过解读任务的目标、要求和设计思路,不断地回顾和导出专业知识,以任务驱动学生知识内化。(3)课后,个性化辅导,落实教学效果。针对每个学生的作业,都录制了语音点评,让同学有针对性地改进。   2.小班化教学中,教师手把手教授学生知识与技能,师生的交流互动更加深入详细。当学生对方案造型材料的选择出现疑惑时,可及时询问教师,在材料的切、磨、锉、粘、弯曲、加热的使用过程中,去调整找到适合的材料造型方案,达到创新思维的广度训练。学生在爱好与兴趣的驱动下,把Wood Shop变成Hobby Shop,催生不同样式与形态的作品,切实感受产品材料与结构,创造力产生质的提升。课程小班化教学场景如图13所示。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产品首版制作》课程为例,将“创造力提升”贯穿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教学方式的改革,形成了可操作性教学案例,解决了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手脑并用”的问题。推动专业课程改革往更深入方向发展。面对时代与行业的不断发展变化,本研究将不断持续深入下去。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20180603)。參考文献
  [1]李谦面向全体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教学——OECD《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概述[J]上海教育科研,2020(3):51
  [2]田阳,万青青,陈鹏,黄荣怀多空间融合视域下学习环境及学习情境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0(3) 123
  [3]赵越应用型高校产品设计专业应用型课程研究——以《文刨产品项目实训》课程为例[J]设计2020(5):93-94
  [4]龙惠敏,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J]设计2019(15):102-103
  [5]时旺弟,非遗手工艺技法动作思维驱动产品模型课程教学实践研究——以新会葵艺灯具制作为例[J]设计2019(13) 92-95
  [6]郭爱华机械类工业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知识经济,2018 (2):110-111
  [7]蔡晓红高职工业设计专业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工业设计2018(5):107-108
  [8]邱志荣成果导向下人才培养目标及其毕业要求的构建——工业设计创新创业教育[J]工业设计2018(2):89-91
  [9]曹颖基于批判性思维的工业设计创新教育研究[J]艺术教育,2018(11):160-161
  [10]葛庆“手脑并用敬业乐群”的创新型高职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12):72-73
其他文献
王庆斌,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河南省工业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工业设计研究院院长,先后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工业设计系、江南大学设计学院,主要从事于工业设计、工艺美术领域的教学、研究及设计。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产品设计》专业负责人,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常务理事、设计教育分会副理事长,科技分会名誉副理事长,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工业设计学科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期刊
戴森设计大奖是一项国际性的设计与工程大奖,旨在嘉奖、鼓励和启发新一代的设计工程师。它面向所有工程专业或设计专业的大学生和新近毕业生开放征集。该奖项由戴森公司设立的慈善机构詹姆斯·戴森基金会主办,基金会的目标是激发更多的年轻人从事设计工程行业。戴森设计大奖的主旨是针对某一特定问题设计解决方案。这个问题可以是困扰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小麻烦,也可以是全球性的重大难题。最重要的是,解决方案需要切实有效并展现巧
期刊
潘鲁生,艺术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协工艺美术艺委会主任,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  系中央联系的高级专家、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国文化名家暨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泰山学者”特聘教授。  在潘鲁生教授看来,设计的根本目的在
期刊
摘要: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哪吒闹海》到《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出现,历经四十载,在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国产动画设计正面临着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艰难时期,文章针对国产动画设计的现代化转型提出相关的建议和策略。重点分析了《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缘起》等近年来涌现的优秀动画作品。经过分析提出相关的建议和策略。《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缘起》等近年来涌现的优秀动画作品,他们无一例外都运用
期刊
摘要:现如今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全球气候变暖、多种生物濒临灭绝。随着近几年人工智能技术在艺术领域的不断融合与表达。研究将重点探讨全球环境问题,并提出环境关怀主题的人工智能艺术产品设计方案。采用案例分析法、调查研究法、文献分析法等。融合人工智能元素提出环境关怀艺术产品设计方案。希望对未来人们研究环境问题与艺术设计的结合提供新的意识与维度。  关键词:环境关怀 人工智能 艺术设计 境 温度  中图分
期刊
摘要:为了提升中国标准动车组旅客界面的感官体验。从CMF的色彩、材料、表面处理方式三方面对复兴号动车组进行分析,总结了旅客对复兴号动车组CMF设计的感知路径。明确CMF感知路径的正向和反向应用方法,并针对中国标准动车组商务客室乘坐体验需求进行了旅客界面设计实践。CMF是提升感官体验的有效手段,中国标准动车組的乘坐体验升级离不开CMF在轨道交通工具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关键词:CMF乘坐体验中国标准
期刊
摘要:为改善我国乡村入口空间如出一辙的景观现状,保留乡村特色符号。通过调研探索目前乡村入口景观现状及其设计手法,分析实际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确立设计创新点。以四川省南充市水观音村为例,力图结合该地自然生态景观及地方历史、人文风俗等方面的特点,将乡村景观的构成要素与其进行新旧有机的创意融合。营造出乡村独有风情的入口景观。该方法可唤醒人们对乡土记忆的追溯,为乡村入口景观的改造提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现
期刊
摘要:为了传承和发展中国广大乡村地域性文化,文章深入研究偏远少数民族乡村地区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地域性表达。分析了侗族相关文创产品设计与其特色文化的联系及其重要意义,综合国内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创产品设计在文化传承分析、产品视觉要素分析,探索和总结新晃侗族地域性精神内核。探索和分析总结出新晃侗族低调乐活的生活态度。文章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致力于传承地域性文化,协调城乡关系,对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及乡村振兴发展
期刊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入推进,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满足信息时代下人居环境的新需求,文章针对人居环境呈现出的精神高阶化、流动多样化、多功能复合化的新表徵,通过导入“虚拟化人居环境设计”的策略以及主题故事化、艺术虚构化、智能复合化的策略要点和方法研究,来应对传统环境设计专业面临的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力求形成专业核心竞争力的与时俱进,在未来的人、科技与自然的可持续动态平衡中发挥更
期刊
摘要:为实现《版式设计》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教学过程与工作流程能够有效对接,切实提高学生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文章主要围绕目前在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版式设计诸多现实问题进行了分析,以“广州增城大埔围花海开园”项目为例,阐述了企业项目化实际案例实施过程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学生明确了企业岗位职责,掌握了岗位的基本工作流程与设计制作技能。此方法把企业、课程、学生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使校企协同育人真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