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些年来,各高师院校大提琴教学科目越来越广泛普遍。大提琴教学科目在高师的开展,使更多的高师院校学生得到接触并学习大提琴的机会,他们对大提琴的认识和了解也必将为这门乐器在我国的普及带来深远的积极影响。但是其中很多学生在演奏大提琴作品时停留在曲目基本技巧层面,对于作品更深的情感表达上还很欠缺。本文将通过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分析和音乐创作背景来讲解如何演奏好大提琴。
【关键词】高师大提琴教学;演奏分析;音乐创作背景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这首《g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有着浓郁的拉赫玛尼诺夫的个人风格,并且带有鲜明的俄罗斯风情。作品体现了他的成熟创作手法和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音乐形象生动深刻。这是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的唯一的一首大提琴奏鸣曲,而且是一首非常重要的大提琴奏鸣曲。这首曲目也广泛的在高师教学中被学生所学习,有着很重要的学习和研究价值。那么下面我就结合这个乐章细致来讲解在教学中大提琴部分学生应该如何演奏的要点以及学生如何结合这个作品的背景来更好演奏大提琴。
一、演奏要点解析
(一)第一乐章曲式分析
这一乐章的总体结构图示如下:
在显示部以及展开部中主要是通过引子主部连接到副部的方式来实现结束部引入开头部的过度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包括1~16、17~35、36~68、69~92以及94~106等部分组成。其中主要为g小调、D大调、G大调。
再现部主要是由主部与连接副部的方式进行展示,最后是通过结束部来实现尾声的演奏效果,这个过程中主要是g小调以及G大调来完成的,其中g小调为主调,为4/4拍,属于中庸快板类型,其中主要通过奏鸣曲的结构方式来实现,后期在一段富有戏剧性的曲子中展现出了坚定的激情主题。
(二)“呈示部”演奏要领解析
呈現部中最为突出的部分也是最富有感染力的部分就是1~16小节,这部分的特点是速度较为缓慢但是给人的印象却颇为深刻,作为全曲的灵魂与核心环节,尽管这个部分只有短短的十六个小节,但是其表现出的却是整个作品中最富有诗意的风格,同时也是作曲家精妙的艺术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在开始读谱时我们往往会误以为这一段十分简单和容易上手,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才逐渐发现引子在整个曲子设计中的重要作用,不但是整首曲子戏剧化与张力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演奏出缓慢忧伤色彩的基本音符。
在大提琴演奏过程中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带弱起半拍的揉弦部分,由于弱起在大提琴演奏中具有一定的难度,而且表现效果较为特别,所以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要做到尽量轻柔,通过力度持续控制来实现演奏,但是这种轻柔也不是毫无节制的,而是应该通过左手手指的反复按牢再配合右手抓稳的效果来实现声音的进一步稳定,防止出现声音颤抖和发虚的情况发生。在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音乐的处理必须要具有内涵与层次感,特别是在小节开头必须通过八分音符的长短控制来实现长短音符的对比,这意味着短音符的控制甚至比长音符更为关键。
在例句的第九小节中,乐谱P处要使用弱奏法来进行演奏,演奏过程中要注意力度的变化以及揉弦的轻柔变化,特别是揉弦过程中一定要按照音量的变化改变振幅,通过对振幅疏密进行调节来展现更加饱满的音色,这也是大提琴在演奏过程中区别于钢琴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呈示部的主部中,特别是17-35小节部分要通过引入钢琴清晰的节奏来衬托大提琴优美的主旋律,这个过程中要尽量保证大提琴音色的统一性与连贯性,不要出现较大起伏以免影响演奏效果。
在第18小节d1中,由于音属于后续旋律的起因,所以指法也就相应的变成了小指法,在演奏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要由于使用了小指揉弦法就忽视了二分音符的演奏重要性,将音符演奏的过于单薄不但会影响整体的演奏效果,同时也不利于后续演奏的跟进。为了实现揉弦技术的全面提升,应该强化日常手指的指腹训练工作,个别情况下可以使用手臂来协助参与揉弦,从而逐渐达到一指甚至多指同时揉弦的技术效果。
在本乐章的32小节中,由于牌子从四四拍子变成了四六拍子,所以整体演奏速度明显加快,到了33小节时更是达到了f的力度,这个过程中钢琴声部的演奏出现了较为强力的伴奏,也就是说,在主部连接部分音乐进入了高潮或者说是激进模式,同时也开始了大提琴的兴奋模式,整首乐曲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在该谱例中我们不难看到,大提琴声部出现了不断重复的四分附点音乐,同时整首曲调也逐渐变得明亮、欢快,不同的浮点四分音符周围不断出现强调,同时左手的揉弦也逐渐变得密集而饱满,更加富有张力,而在达到36~41小节时旋律的结构还是出现重复,通过重复强调的效果来实现情绪的积累,为下面的演奏做准备。
(三)展开部演奏要领解析
“展开部”中主要的引用部分为94小节
上例,在该例中,第95小节出现了休止符和,而在这个部分往往会给观众一種大提琴与钢琴对话交流的艺术效果,而此时两者也出现了高度的统一与配合,实现了旋律之间的良好对接,就像自由呼吸一样清新、自然。
上例中大提琴声部的演奏不但优美而且线条连绵不绝,再加上在AD两根弦之间出现旋律的频繁变动,所以一定要注意统一性,特别是揉弦的幅度注意不要太大,做到清晰、稳定即可。
上例,钢琴声部通过快速的跑动来实现十六分音符的伴奏效果,这使得整首乐曲的气氛变得异常紧张,同时大提琴声部也会出现钢琴部分与大提琴声部的连接,通过大提琴声部休止拍的变化以及声断音乐气氛情绪的变化,再加上钢琴本身织体的变化,最终出现了大提琴声部与钢琴声部对位以及旋律变化的效果,这个时候其实可以通过休止拍来进行适当的呼吸调整,从而实现大提琴与钢琴声部的有序互动,从而实现更好的配合。
上例,在126小节中大提琴声部出现了频繁的跨小节连线,这些连线表现出了钢琴声部的织体变化特征,同时也是音乐元素特征的集中体现,随着音乐演奏速率的不断增快,就好像整首乐曲面前出现了一面巨大的屏障,只需要打碎屏障就可以达到整首乐曲的制高点,这个过程中的力度为f。 上例的139小节中浮点四分音符的两排连线组合主要是通过演奏技巧来实现的,尽量要演奏的干脆、利落,同时在揉弦过程中也要通过急促、激烈的操作来提升演奏的效果,特别是在140小节中,应该表现出渐强的效果以搭配钢琴部的演奏。
(四)再现部演奏要领解析
这个部分的再现部位191小节,由于出现了动力再现的效果所以大提琴的声部又重新演绎了整首乐曲的主旋律,但是在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大提琴的演奏技巧,不要再像刚开始那样使用优美抒情的演奏方式,而要转变成激情澎湃的演奏方式来让揉弦变得更加密集,从而实现整个乐章中最有力度的演出效果。
在该例中由于大提琴声部不断出现重复的连线旋律,所以力度也会出现递进的效果,要特别注意重音在每个小节中的作用,强调重音的清晰度可以有效提升演奏效果。
该处的特点主要是通过大提琴双音拉奏来将整首曲子带入高潮阶段,演奏者应该尽量使用大幅度的扫弦来提升演奏的激烈效果,另外通过将和弦力度提升到sff強度以上也是让弦音达到最饱满状态的重要措施,这个时候副部与结束部的演奏也要以期独有的特征为展现手法,比如副部可以使用较为舒缓的钢琴伴奏来提升大提琴的揉弦效果,而结束部则可以引入254小节相同部分的旋律来帮助大提琴实现收敛与平静的演奏效果,根据实际情况甚至可以选择不使用揉弦而通过直接演奏来提升效果。
上例的271小节中演奏速度不断加快同时乐曲的起伏也会变大,整首乐曲的情绪激动,而这个过程中大提琴声部以及钢琴声部就必须要重新协调一致,共同将整首曲目推向高潮。
二、学生如何结合作品创作背景来演奏好大提琴
学生在理解和清楚作曲家的创作背景来表达音乐就能更好地诠释乐曲的内容和情感,相应的技巧也会得到更好地分配表现。这是在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学习内容。
拉赫玛尼诺夫在他的很多作品当中都有一种俄罗斯式忧思,与其坎坷的人生经历相关,拉赫玛尼诺夫钟爱俄罗斯式的忧思和死亡的题材。他将历经磨难的生命体验融入音乐作品,其中充满着感人至深的浪漫情怀,并有一股强大而坚韧的力量,让听过的人和他一起回味生命,思索死亡。他当时所处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资本主义垄断阶段,国家之间的竞争也非常激烈,当时的俄国就处在那种不安动荡的时局中,悲观绝望的情绪渗透在各个创作的领域,拉赫玛尼诺夫的很多作品中都会流露出这种压抑阴郁的情感。加上他自身也带有俄羅斯民族特有的忧伤和悲情,性格也充满忧郁特质。这种交杂在一起的特有的俄罗斯式忧思就充满在他的作品当中。1897年他的第一交响曲首演时灾难性的失败,早年充满希望的创作时期戛然而止。从抑郁谷底挣脱出来的快乐、不断恢复的自信心、重拾的创作激情的拉赫玛尼诺夫在1901年写出《g小调大提琴和钢琴奏鸣曲》op.19这一著名作品。1901年12月15日拉赫玛尼诺夫和布兰杜可夫首演了大提琴奏鸣曲。这首奏鸣曲的四个乐章都是以古典的形式写成,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在哀愁的序奏之后接入激动与抒情的快板;第二乐章是回旋曲式,是一首滚动前进的诙谐曲;第三乐章是悠长的旋律行板,凄美哀愁,旋律极其优美动听;第四乐章则是一首兴致高昂的奏鸣曲,以华丽的结尾带回主调,灿烂结束全曲。
这一乐章恰恰就表现出拉赫玛尼诺夫这一种俄罗斯式的忧思。整个乐章调性都是小调,音乐色彩很悲伤。那么演奏这个乐章要在这种忧思的音乐起伏上来表现。大提琴本身就是弦乐中公认最接近人声的乐器,通过左手揉弦和右手的配合可以把音乐演绎的如泣如诉。那么学生在清楚这样的音乐背景时就可以在乐曲不同地方来更好表达情感,这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所以在首先解决好乐曲的技巧部分之后再结合作曲家创作该作品时的背景可以把音乐情感重新细致处理的更加到位。高师学生中普遍停留在演奏完作品本身的技巧部分,其实这仅仅是完成了第一步。再深入了解作品本身以及作曲家的音乐风格之后重新练习演奏作品又会更加提升大提琴的演奏水平和表现力。对演奏的技巧也是更高的要求,学生要学会从音乐本身出发来思考如何更能准备表达作品的音乐内容。所以希望学生能够不断在这个方面练习和思考,这样才能够取得长远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英]沃克,何贵凤.拉赫玛尼诺夫——伟大的西方音乐家传记丛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2][德]安德烈亚斯·魏玛,陈莹.拉赫玛尼诺夫(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3][英]皮格特(Patrick Piggott),王次炤.拉赫玛尼诺夫管弦乐[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9.
[4]贝尔滕松,亚尔列乌达,陈孟珊.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人生[M].台湾:台湾原笙国际出版社,2008.
[5]宋彦斌.论拉赫玛尼诺夫钢琴作品中的悲剧性[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6]张海敏.师范性、专业性、适用性—建立高师大提琴教学体系[J].大舞台,2010(08).
[7]王星.高师音乐教育中的大提琴教学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2.
[8]蔡菁静.对高师大提琴演奏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艺术教育,2014(07).
作者简介:周婧(1987—),女,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提琴演奏与教学。
【关键词】高师大提琴教学;演奏分析;音乐创作背景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这首《g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有着浓郁的拉赫玛尼诺夫的个人风格,并且带有鲜明的俄罗斯风情。作品体现了他的成熟创作手法和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音乐形象生动深刻。这是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的唯一的一首大提琴奏鸣曲,而且是一首非常重要的大提琴奏鸣曲。这首曲目也广泛的在高师教学中被学生所学习,有着很重要的学习和研究价值。那么下面我就结合这个乐章细致来讲解在教学中大提琴部分学生应该如何演奏的要点以及学生如何结合这个作品的背景来更好演奏大提琴。
一、演奏要点解析
(一)第一乐章曲式分析
这一乐章的总体结构图示如下:
在显示部以及展开部中主要是通过引子主部连接到副部的方式来实现结束部引入开头部的过度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包括1~16、17~35、36~68、69~92以及94~106等部分组成。其中主要为g小调、D大调、G大调。
再现部主要是由主部与连接副部的方式进行展示,最后是通过结束部来实现尾声的演奏效果,这个过程中主要是g小调以及G大调来完成的,其中g小调为主调,为4/4拍,属于中庸快板类型,其中主要通过奏鸣曲的结构方式来实现,后期在一段富有戏剧性的曲子中展现出了坚定的激情主题。
(二)“呈示部”演奏要领解析
呈現部中最为突出的部分也是最富有感染力的部分就是1~16小节,这部分的特点是速度较为缓慢但是给人的印象却颇为深刻,作为全曲的灵魂与核心环节,尽管这个部分只有短短的十六个小节,但是其表现出的却是整个作品中最富有诗意的风格,同时也是作曲家精妙的艺术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在开始读谱时我们往往会误以为这一段十分简单和容易上手,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才逐渐发现引子在整个曲子设计中的重要作用,不但是整首曲子戏剧化与张力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演奏出缓慢忧伤色彩的基本音符。
在大提琴演奏过程中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带弱起半拍的揉弦部分,由于弱起在大提琴演奏中具有一定的难度,而且表现效果较为特别,所以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要做到尽量轻柔,通过力度持续控制来实现演奏,但是这种轻柔也不是毫无节制的,而是应该通过左手手指的反复按牢再配合右手抓稳的效果来实现声音的进一步稳定,防止出现声音颤抖和发虚的情况发生。在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音乐的处理必须要具有内涵与层次感,特别是在小节开头必须通过八分音符的长短控制来实现长短音符的对比,这意味着短音符的控制甚至比长音符更为关键。
在例句的第九小节中,乐谱P处要使用弱奏法来进行演奏,演奏过程中要注意力度的变化以及揉弦的轻柔变化,特别是揉弦过程中一定要按照音量的变化改变振幅,通过对振幅疏密进行调节来展现更加饱满的音色,这也是大提琴在演奏过程中区别于钢琴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呈示部的主部中,特别是17-35小节部分要通过引入钢琴清晰的节奏来衬托大提琴优美的主旋律,这个过程中要尽量保证大提琴音色的统一性与连贯性,不要出现较大起伏以免影响演奏效果。
在第18小节d1中,由于音属于后续旋律的起因,所以指法也就相应的变成了小指法,在演奏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要由于使用了小指揉弦法就忽视了二分音符的演奏重要性,将音符演奏的过于单薄不但会影响整体的演奏效果,同时也不利于后续演奏的跟进。为了实现揉弦技术的全面提升,应该强化日常手指的指腹训练工作,个别情况下可以使用手臂来协助参与揉弦,从而逐渐达到一指甚至多指同时揉弦的技术效果。
在本乐章的32小节中,由于牌子从四四拍子变成了四六拍子,所以整体演奏速度明显加快,到了33小节时更是达到了f的力度,这个过程中钢琴声部的演奏出现了较为强力的伴奏,也就是说,在主部连接部分音乐进入了高潮或者说是激进模式,同时也开始了大提琴的兴奋模式,整首乐曲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在该谱例中我们不难看到,大提琴声部出现了不断重复的四分附点音乐,同时整首曲调也逐渐变得明亮、欢快,不同的浮点四分音符周围不断出现强调,同时左手的揉弦也逐渐变得密集而饱满,更加富有张力,而在达到36~41小节时旋律的结构还是出现重复,通过重复强调的效果来实现情绪的积累,为下面的演奏做准备。
(三)展开部演奏要领解析
“展开部”中主要的引用部分为94小节
上例,在该例中,第95小节出现了休止符和,而在这个部分往往会给观众一種大提琴与钢琴对话交流的艺术效果,而此时两者也出现了高度的统一与配合,实现了旋律之间的良好对接,就像自由呼吸一样清新、自然。
上例中大提琴声部的演奏不但优美而且线条连绵不绝,再加上在AD两根弦之间出现旋律的频繁变动,所以一定要注意统一性,特别是揉弦的幅度注意不要太大,做到清晰、稳定即可。
上例,钢琴声部通过快速的跑动来实现十六分音符的伴奏效果,这使得整首乐曲的气氛变得异常紧张,同时大提琴声部也会出现钢琴部分与大提琴声部的连接,通过大提琴声部休止拍的变化以及声断音乐气氛情绪的变化,再加上钢琴本身织体的变化,最终出现了大提琴声部与钢琴声部对位以及旋律变化的效果,这个时候其实可以通过休止拍来进行适当的呼吸调整,从而实现大提琴与钢琴声部的有序互动,从而实现更好的配合。
上例,在126小节中大提琴声部出现了频繁的跨小节连线,这些连线表现出了钢琴声部的织体变化特征,同时也是音乐元素特征的集中体现,随着音乐演奏速率的不断增快,就好像整首乐曲面前出现了一面巨大的屏障,只需要打碎屏障就可以达到整首乐曲的制高点,这个过程中的力度为f。 上例的139小节中浮点四分音符的两排连线组合主要是通过演奏技巧来实现的,尽量要演奏的干脆、利落,同时在揉弦过程中也要通过急促、激烈的操作来提升演奏的效果,特别是在140小节中,应该表现出渐强的效果以搭配钢琴部的演奏。
(四)再现部演奏要领解析
这个部分的再现部位191小节,由于出现了动力再现的效果所以大提琴的声部又重新演绎了整首乐曲的主旋律,但是在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大提琴的演奏技巧,不要再像刚开始那样使用优美抒情的演奏方式,而要转变成激情澎湃的演奏方式来让揉弦变得更加密集,从而实现整个乐章中最有力度的演出效果。
在该例中由于大提琴声部不断出现重复的连线旋律,所以力度也会出现递进的效果,要特别注意重音在每个小节中的作用,强调重音的清晰度可以有效提升演奏效果。
该处的特点主要是通过大提琴双音拉奏来将整首曲子带入高潮阶段,演奏者应该尽量使用大幅度的扫弦来提升演奏的激烈效果,另外通过将和弦力度提升到sff強度以上也是让弦音达到最饱满状态的重要措施,这个时候副部与结束部的演奏也要以期独有的特征为展现手法,比如副部可以使用较为舒缓的钢琴伴奏来提升大提琴的揉弦效果,而结束部则可以引入254小节相同部分的旋律来帮助大提琴实现收敛与平静的演奏效果,根据实际情况甚至可以选择不使用揉弦而通过直接演奏来提升效果。
上例的271小节中演奏速度不断加快同时乐曲的起伏也会变大,整首乐曲的情绪激动,而这个过程中大提琴声部以及钢琴声部就必须要重新协调一致,共同将整首曲目推向高潮。
二、学生如何结合作品创作背景来演奏好大提琴
学生在理解和清楚作曲家的创作背景来表达音乐就能更好地诠释乐曲的内容和情感,相应的技巧也会得到更好地分配表现。这是在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学习内容。
拉赫玛尼诺夫在他的很多作品当中都有一种俄罗斯式忧思,与其坎坷的人生经历相关,拉赫玛尼诺夫钟爱俄罗斯式的忧思和死亡的题材。他将历经磨难的生命体验融入音乐作品,其中充满着感人至深的浪漫情怀,并有一股强大而坚韧的力量,让听过的人和他一起回味生命,思索死亡。他当时所处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资本主义垄断阶段,国家之间的竞争也非常激烈,当时的俄国就处在那种不安动荡的时局中,悲观绝望的情绪渗透在各个创作的领域,拉赫玛尼诺夫的很多作品中都会流露出这种压抑阴郁的情感。加上他自身也带有俄羅斯民族特有的忧伤和悲情,性格也充满忧郁特质。这种交杂在一起的特有的俄罗斯式忧思就充满在他的作品当中。1897年他的第一交响曲首演时灾难性的失败,早年充满希望的创作时期戛然而止。从抑郁谷底挣脱出来的快乐、不断恢复的自信心、重拾的创作激情的拉赫玛尼诺夫在1901年写出《g小调大提琴和钢琴奏鸣曲》op.19这一著名作品。1901年12月15日拉赫玛尼诺夫和布兰杜可夫首演了大提琴奏鸣曲。这首奏鸣曲的四个乐章都是以古典的形式写成,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在哀愁的序奏之后接入激动与抒情的快板;第二乐章是回旋曲式,是一首滚动前进的诙谐曲;第三乐章是悠长的旋律行板,凄美哀愁,旋律极其优美动听;第四乐章则是一首兴致高昂的奏鸣曲,以华丽的结尾带回主调,灿烂结束全曲。
这一乐章恰恰就表现出拉赫玛尼诺夫这一种俄罗斯式的忧思。整个乐章调性都是小调,音乐色彩很悲伤。那么演奏这个乐章要在这种忧思的音乐起伏上来表现。大提琴本身就是弦乐中公认最接近人声的乐器,通过左手揉弦和右手的配合可以把音乐演绎的如泣如诉。那么学生在清楚这样的音乐背景时就可以在乐曲不同地方来更好表达情感,这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所以在首先解决好乐曲的技巧部分之后再结合作曲家创作该作品时的背景可以把音乐情感重新细致处理的更加到位。高师学生中普遍停留在演奏完作品本身的技巧部分,其实这仅仅是完成了第一步。再深入了解作品本身以及作曲家的音乐风格之后重新练习演奏作品又会更加提升大提琴的演奏水平和表现力。对演奏的技巧也是更高的要求,学生要学会从音乐本身出发来思考如何更能准备表达作品的音乐内容。所以希望学生能够不断在这个方面练习和思考,这样才能够取得长远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英]沃克,何贵凤.拉赫玛尼诺夫——伟大的西方音乐家传记丛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2][德]安德烈亚斯·魏玛,陈莹.拉赫玛尼诺夫(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3][英]皮格特(Patrick Piggott),王次炤.拉赫玛尼诺夫管弦乐[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9.
[4]贝尔滕松,亚尔列乌达,陈孟珊.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人生[M].台湾:台湾原笙国际出版社,2008.
[5]宋彦斌.论拉赫玛尼诺夫钢琴作品中的悲剧性[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6]张海敏.师范性、专业性、适用性—建立高师大提琴教学体系[J].大舞台,2010(08).
[7]王星.高师音乐教育中的大提琴教学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2.
[8]蔡菁静.对高师大提琴演奏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艺术教育,2014(07).
作者简介:周婧(1987—),女,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提琴演奏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