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网络舆论的逐步走强,各个地方媒体势力的不均衡,我们发现网络与传统媒体,各地域之间的舆论力量对比越来越出现极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又导致在后期问题的解决及话语权方面出现极大的差别。本文从“华南虎”事件的传播过程来探讨舆论漩涡的形成和特点。
【关键词】舆论漩涡 “华南虎”事件 传播过程
一、“华南虎”事件舆论漩涡的形成
舆论是一种“社会合意”,它的产生是一个“问题出现—社会讨论—合意达成”的理性过程。①1974年德国诺伊曼提出了“沉默的螺旋”理论,说明社会舆论的形成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而舆论的形成则类似于漩涡的形成。我们知道漩涡的形成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漩涡的中心,即新闻事件的发生地;二是不均衡力量的出现。②
2007年10月,陕西林业厅公布了猎人周正龙拍摄的华南虎照片。随后,照片真实性受到来自部分网友、华南虎专家和中科院专家等方面质疑,并引发全国性关注。11月25日,网易独家曝光全套“华南虎”数码照片,将该事件最核心的证物呈现在公众面前。由此还引发了“挺虎”官员的受贿问题。随着舆论的升温,国家林业局不得不发令重新鉴定“华南虎”的真伪,并开始了第二轮的虎照鑒定,“华南虎”事件舆论进入白热化。
很明显,“华南虎”事件这个舆论漩涡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是陕西省镇坪县以及陕西省林业局,自公布华南虎照片后表现相对平静,奖励了周正龙并向上级申报,因此形成舆论的低谷;外面由于新闻价值观念的影响,对于华南虎的出现却异常的关注,正如《南方周末》所言:“舆论风暴已经开始,外界已酝酿惊涛骇浪。”③因此,陕西省镇坪县和林业局同外界形成了舆论漩涡。
二、舆论漩涡的特点
从华南虎事件的一系列报道和舆论来看,舆论漩涡的特点有:
1、舆论倾倒性明显
通过分析这一系列的华南虎的报道,我们不难发现,众多的群众、网民不遗余力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并为事件的真相奔走呼号,并号称为“打虎派”。大力地搜索情报,打击“挺虎派”,给陕西林业局带来相当大的舆论压力,“倾倒效应”相当明显。由此可知,当舆论存在势差时,舆论参与者便特别容易发表意见和看法。
2、漩涡中心无力抗拒
漩涡的条件之一就是不均衡的力量的出现。弱势的一方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强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强大,这种强大迫使弱势的一方承受更大的压力。正如,华南虎照片公布之初,“挺虎派”和“打虎派”激烈争论,随着越来越多的网民和群众搜集证据,“挺虎派”的士气越来越弱,遭受群众压力越来越大,最后不得不找专家鉴定虎照的真伪。而且国家林业局也在舆论的压力下作出决定,让陕西林业局重新鉴定虎照并向广大群众公布结果。陕西林业局在这场舆论战中已经丧失了舆论主动权,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变得无力抗拒了。
3、网络媒体一路领先于传统媒体
在华南虎事件的系列报道中,我们不难发现,最新消息都是在各大网站上率先公布的。网易、新浪以及人民网等网站进行了一系列跟踪报道,随时公布最新的进展和证据。随后《南方周末》和《羊城晚报》等传统媒体进行了深度报道。在华南虎事件中,有众多的网民参与了讨论,各大门户网站也开辟了专题讨论华南虎事件的发展进程,并邀请了各方专家进行评论,华南虎事件一度发展到新闻价值、诚信等意义上的探讨。网民的舆论让陕西林业局感受到了爆炸性的舆论压力。
4、舆论漩涡的优势力量的范围复杂、阶层广泛
华南虎照片受到广大网民的关注,随着疑点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真伪的鉴定中来。有华南虎年画的制作者和专家,有律师和法律界的参与。随着讨论升级到新闻价值和诚信以及官员的作风问题上,相关专业专业的教授和资深人士也被邀请参加讨论,舆论也越来越激烈,观点和意见越来越有见地。我们可以看出舆论漩涡中的优势力量来自各个阶层,是大众意见的熔炉。
网络舆论的出现一方面使得处于舆论中心的个人、机构及团体备受压力;另一方面又使得事件的解决可能背离事件本身,因为舆论大多情况下是一种道德评价,而无关乎事实评价。正如华南虎再次鉴定的结果的公布,使得国家林业局非常的谨慎,因为这将关系到广大网民和群众对这一结果的权威的信任与否。这已不是事实的真相就能解决的问题了,还要考虑到网民们的情绪和社会秩序等社会问题。
当舆论在广大群众中讨论时,感性的评论多于理性的评论,舆论的发展会偏离新闻事件的本身,让新闻事件的当事者承受很大的舆论压力,甚至干预司法的正常审判,让司法界也承受群众的舆论压力。但一旦有专业人士的分析和资深人士的出现时,他们的专业分析和理性认识会让舆论的无序性和随意性逐渐地偏入专家一边,舆论也会渐渐地理性化。■
注释
①陈力丹.舆论学 舆论导向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北京,1999
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03
③网易新闻专题关于华南虎事件的报道[R],2007.10—12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研究生)
【关键词】舆论漩涡 “华南虎”事件 传播过程
一、“华南虎”事件舆论漩涡的形成
舆论是一种“社会合意”,它的产生是一个“问题出现—社会讨论—合意达成”的理性过程。①1974年德国诺伊曼提出了“沉默的螺旋”理论,说明社会舆论的形成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而舆论的形成则类似于漩涡的形成。我们知道漩涡的形成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漩涡的中心,即新闻事件的发生地;二是不均衡力量的出现。②
2007年10月,陕西林业厅公布了猎人周正龙拍摄的华南虎照片。随后,照片真实性受到来自部分网友、华南虎专家和中科院专家等方面质疑,并引发全国性关注。11月25日,网易独家曝光全套“华南虎”数码照片,将该事件最核心的证物呈现在公众面前。由此还引发了“挺虎”官员的受贿问题。随着舆论的升温,国家林业局不得不发令重新鉴定“华南虎”的真伪,并开始了第二轮的虎照鑒定,“华南虎”事件舆论进入白热化。
很明显,“华南虎”事件这个舆论漩涡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是陕西省镇坪县以及陕西省林业局,自公布华南虎照片后表现相对平静,奖励了周正龙并向上级申报,因此形成舆论的低谷;外面由于新闻价值观念的影响,对于华南虎的出现却异常的关注,正如《南方周末》所言:“舆论风暴已经开始,外界已酝酿惊涛骇浪。”③因此,陕西省镇坪县和林业局同外界形成了舆论漩涡。
二、舆论漩涡的特点
从华南虎事件的一系列报道和舆论来看,舆论漩涡的特点有:
1、舆论倾倒性明显
通过分析这一系列的华南虎的报道,我们不难发现,众多的群众、网民不遗余力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并为事件的真相奔走呼号,并号称为“打虎派”。大力地搜索情报,打击“挺虎派”,给陕西林业局带来相当大的舆论压力,“倾倒效应”相当明显。由此可知,当舆论存在势差时,舆论参与者便特别容易发表意见和看法。
2、漩涡中心无力抗拒
漩涡的条件之一就是不均衡的力量的出现。弱势的一方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强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强大,这种强大迫使弱势的一方承受更大的压力。正如,华南虎照片公布之初,“挺虎派”和“打虎派”激烈争论,随着越来越多的网民和群众搜集证据,“挺虎派”的士气越来越弱,遭受群众压力越来越大,最后不得不找专家鉴定虎照的真伪。而且国家林业局也在舆论的压力下作出决定,让陕西林业局重新鉴定虎照并向广大群众公布结果。陕西林业局在这场舆论战中已经丧失了舆论主动权,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变得无力抗拒了。
3、网络媒体一路领先于传统媒体
在华南虎事件的系列报道中,我们不难发现,最新消息都是在各大网站上率先公布的。网易、新浪以及人民网等网站进行了一系列跟踪报道,随时公布最新的进展和证据。随后《南方周末》和《羊城晚报》等传统媒体进行了深度报道。在华南虎事件中,有众多的网民参与了讨论,各大门户网站也开辟了专题讨论华南虎事件的发展进程,并邀请了各方专家进行评论,华南虎事件一度发展到新闻价值、诚信等意义上的探讨。网民的舆论让陕西林业局感受到了爆炸性的舆论压力。
4、舆论漩涡的优势力量的范围复杂、阶层广泛
华南虎照片受到广大网民的关注,随着疑点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真伪的鉴定中来。有华南虎年画的制作者和专家,有律师和法律界的参与。随着讨论升级到新闻价值和诚信以及官员的作风问题上,相关专业专业的教授和资深人士也被邀请参加讨论,舆论也越来越激烈,观点和意见越来越有见地。我们可以看出舆论漩涡中的优势力量来自各个阶层,是大众意见的熔炉。
网络舆论的出现一方面使得处于舆论中心的个人、机构及团体备受压力;另一方面又使得事件的解决可能背离事件本身,因为舆论大多情况下是一种道德评价,而无关乎事实评价。正如华南虎再次鉴定的结果的公布,使得国家林业局非常的谨慎,因为这将关系到广大网民和群众对这一结果的权威的信任与否。这已不是事实的真相就能解决的问题了,还要考虑到网民们的情绪和社会秩序等社会问题。
当舆论在广大群众中讨论时,感性的评论多于理性的评论,舆论的发展会偏离新闻事件的本身,让新闻事件的当事者承受很大的舆论压力,甚至干预司法的正常审判,让司法界也承受群众的舆论压力。但一旦有专业人士的分析和资深人士的出现时,他们的专业分析和理性认识会让舆论的无序性和随意性逐渐地偏入专家一边,舆论也会渐渐地理性化。■
注释
①陈力丹.舆论学 舆论导向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北京,1999
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03
③网易新闻专题关于华南虎事件的报道[R],2007.10—12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