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风险

来源 :董事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elfang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奖金和股票期权能够提升公司业绩,但也可能引起企业的不道德行为,推高离职率,滋生嫉妒与不满。是时候减少以金钱为主的激励了。高管应该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内在激励上,精心设计职位,提供给员工作出选择、精进技能、承担紧要工作乃至构建有意义的人际网络的机会
  
  安然、泰科、世界电信、金融危机……接连不断的公司丑闻正侵蚀着美国经济,是时候退后一步静静反思了,这些灾难性丑闻的共通点是什么?过度依赖财务奖励恰是罪魁祸首。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及80年代,管理思潮中涌现出一种观点:公司领导层的主要职责是最大化股东利益。随即,这一观点被金融化,最大化股东价值成为世人公认的真言。久而久之,这种看法变得不言自明,成为很多学派的理论基石。
  最大化股东价值的信念在组织机构的较低层次就演变成了:根据业绩对员工进行财务奖励。人们相信财务奖励能促使员工提升业绩,从而使公司表现得更好。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公开上市公司中仅有不到10%的管理人员薪酬依赖于股票价格,但到了2003年,该比例已猛增至近70%。尽管媒体和公众纷纷指责这种高额的薪酬支出最终引发了金融危机——很多高层管理人员通过优秀的短期业绩获得了巨额奖励,但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最终往往带来了无可弥补的严重损失——然而目前这种机制仍在运行:去年50家大型美国公司的CEO奖金增加了30%有余,创经济衰退以来的新高。
  当然,公司并不需要完全放弃财务奖励,事实上,诸多的证据都表明财务奖励确实有助于提高公司的业绩和生产力。平均而言,对个人的财务奖励能将员工的业绩和生产力提升42%到49%。然而这种收益背后也存在着相应的代价,除了公司能够预期到的成本外,财务奖励往往会导致一些难以预料的后果。
  究竟财务奖励对于不道德行为、嫉妒、离职和内在兴趣有什么作用,采取什么措施才能减轻消极影响?
  
  财务奖励触发三大风险
  
  不道德行为。几年前,通用磨坊(General Mills)旗下的绿巨人出现了问题:速冻豌豆包中出现了昆虫残肢。为了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清洁度,管理人员设计了一项激励方案:员工如果能发现产品中的昆虫残肢就可以获得奖金。结果呢?员工们纷纷从家中带来昆虫残肢,放进速冻豌豆包中,然后“发现”它们,赚得奖金。
  这还是一个相对温和的例子,然而,还是点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激励能提高业绩,却无法保证员工会否抛却道德伦理,为了获取奖励而采取“旁门左道”。当人们因实现目标而获取酬劳时,他们往往更倾向于采用不正当或者不道德的手段(譬如夸大自己表现的欺骗行为),特别是在员工未能达成目标的时候。研究显示,利用欺骗手段获取奖金在很多公司已经成为常态。
  一旦公司设下了高额的财务奖励,很多员工都会越过道德界限。他们习惯于选择最便捷最简单的方法来达到目的,然后努力说服自己其实并没有犯错——结果才是检验方法的唯一标准,为达目的何妨不择手段?这种天生的合理化个人错误行为的心理倾向十分普遍,心理学家Carol Tavris和Elliot Aronson在《这些错不是我犯的》一书中,就专门解释了人们如何正当化自己的错误决定与不道德行为。
  薪酬不均。财务奖励除了会变相地鼓励员工的不道德行为外,还会造成薪酬不均,增加员工离职率,危及公司业绩表现。基于业绩表现的财务奖励将导致公司内部的薪酬差距扩大。众多的研究显示,人们通常以相对数而非绝对数来判断公平性,所以收入的不平等容易导致员工的情绪问题:沮丧、羡慕、妒忌、失望乃至愤恨。这是因为薪酬不单单是人们维持生活的来源,也是个人在组织中的价值与地位的标志。2004年谷歌的Larry Page和Sergey Brin设立了创始人奖,为具有杰出贡献的员工提供数百万美元的股票奖励。创设这个奖项的目的是吸引、奖励并留住公司的核心员工,然而事后评论人士Greg Linden在其博客中指出:“事与愿违,那些没有获奖的员工觉得自己被忽视了” 。
  这一说法得到了更进一步的证明。美国圣母大学Matt Bloom的研究发现,公司收入越不平等,管理人员与普通员工的离职率越高。而在美国棒球联盟中这一点也得到了印证:收入差距越大的棒球队输掉比赛的次数越多。公司似乎过于看重杰出员工带来的收益,而低估了其他普通员工因感觉不公平、不再尽心尽力所导致的损失。
  同样,在高科技公司中,高层管理团队的收入差距越大,公司的平均市场/账面价值比和股东回报就越低。基于每个人对公司的价值来确定每位高管的薪酬表面上看起来无可厚非,但由于高管们总会陷入令人反感的相互比较,无意中就会破坏整个高管团队的合作,造成消极影响。此外,高管离职率也会因收入差距的扩大而增加。
  削弱内在激励。财务奖励的第三大风险在于其会削弱员工的内在激励。强烈的动机往往会令内在兴趣失色,人们会相信自己只是为了某项激励而工作,连娱乐的游戏也会因奖励的介入变成一种任务,这被称为过度合理化效应(overjustification effect)。奖励常常削弱了人们对有趣而富有挑战性的任务的内在兴趣,特别是当人们已经被提前告知激励方式的时候。
  
  自主、技能精进和目的
  
  因此,公司应该权衡财务奖励带来的收益以及成本:变相鼓励不道德行为,引起收入不均而导致离职率增加、业绩受损,削弱员工对工作的内在兴趣。为了尽量减少这些消极影响,财务奖励应该:(1)主要用于乏味的工作任务;(2)不过于强调财务奖励以避免削弱员工的内在兴趣;(3)通过必要措施支撑员工的内在兴趣。
  管理人员总是分外偏爱外在激励:他们过于依赖物质报酬,而忽略了内在激励的重要性。内生激励主要源自三个关键的要素:自主、技能精进和目的。增加员工的选择自由,提供精进技能与学习专业知识的机会,令员工承担重要工作等都能让他们更加投入工作,从而提高业绩。此外,新近研究显示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也能增强对员工的内生激励,即同他人建立起社会关系的感觉。
  自主(Autonomy)包括自由选择干什么,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怎样去做。大量的研究表明当个人和团队被给予自主权,能够自行选择目标、任务、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法时,员工的工作表现会有效提升,他们会感受到更大的责任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开发高效创新的流程来完成任务,最终生产更高质量、更多数量的产品。
  技能精进(Mastery) 是指提供员工进修专业知识、技巧和技术的机会。当员工获得机会深造时,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努力学习、积极贡献。谢菲尔德大学Toby Wall的研究证实,为生产设备的操作人员提供机会学习修理机器的技能,而不是等待工程师、程序员和检查人员,能够带来良好的收益。在进修的过程中,操作人员会根据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设计减少机器停工时间的方案,学习如何降低机器故障,从而不仅可以更快地修理好机器,也减少了生产设备整体的维修次数。
  目的(Purpose)是指给予员工工作价值的体验,使其感受自己的付出是有意义的。哪怕只是让员工会见一名因其工作而受益的客户、顾客或者最终消费者,都能令员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工作目标,而这将激励员工更加勤奋而漂亮地完成工作。在一项调查中,研究者让大学资金筹集工作者会见了一名因奖学金受益的学生,结果他们每小时拨出的电话数量翻了一番,而周收入居然增长了500%。正如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所言,“无论多么自私,人的天性中总有一些东西促使他们对别人的命运产生兴趣,乐于见到他人的幸福,即便除了‘看’所带来的快乐,他们从中一无所获。”
  社会关系(Connection)包括社群意识、归属感和被重视感。虽然财务奖励能够支持明星员工的社会关系,但是由此导致的收入不均往往造成组织中其他人的社会关系障碍。研究显示,引发离职的最大诱因从来都不是薪酬,而是员工与管理人员、同事和客户之间的关系。在员工的离职决策中,与直接领导的关系的重要性是客观薪酬水平或薪酬满意度的两倍;管理人员一句真诚的“谢谢”就能让员工感受到重视,降低离职率。
  
  财务奖励设计须谨慎
  
  管理人员应该多多思考财务奖励设计:谁来分配财务奖励,为什么给予他们奖金,在哪里、给谁物质上的奖励……
  当高层领导亲自分发奖励时,员工会觉得这些奖励意义重大,譬如目前谷歌已经很少颁发创始人奖,而宁愿少量地发放小额的行政奖励,通常由Page和Brin亲自发给员工。当奖励是公开授予之时,能够给予员工更高的肯定,但也会加剧组织内的不平等……谨慎地设计具有象征意义的财务奖励,有助于提高其效力,减少不良后果。
  总之,我们不能否认财务奖励对提高员工积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仅以金融化模型的视角来洞察复杂的人力激励未免过于简单。谨记:太依赖财务奖励会导致难以预料的后果,甚至得不偿失。
其他文献
在美国,如果你把一位企业家称为具有学者特质的企业家(scholar businessman),他绝不会认为你在称赞他,反倒怪你说他有点优柔寡断或纸上谈兵    中国有一个特别的词,叫儒商,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词。虽然也有类似的翻译,但意思完全不准。  儒商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用儒家思想指导企业经营的商人,二是文化素养高并有点书卷气的商人。可以肯定,无论是商人还是普通大众,都是从后者去理解的,因为
期刊
尽管大脑看起来很顽固,但是大脑中的神经联系却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只要通过思考自己正在想什么,并时刻关注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何处,即使是最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也可以改变    众所周知,实现组织变革的根本在于改变公司员工,而这仅靠简单的上级指令完全不够。如何富有成效地调整公司员工的思想与行为习惯,成为阻碍公司变革的最大难题。  在过去的几年里,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渐渐揭开了这个问题的神秘面纱:要养成新行为,
期刊
许多企业的战略规划对市场的预测是以每年某个固定速度增长作为依据,并以目前的市场竞争状况作为考虑,然后建议企业应该进入或是其他,这样的建议在中国往往注定是失败的    很多中国企业做大以后,在做战略规划时总是尝试将商学院里学来的西方经典战略规划方法照搬到自己的实际工作当中;又有部分咨询顾问在给中国企业制定战略时也是遵循了西方经典的战略规划的方法,在对市场的发展以及市场未来的分析状况基础之上得出企业的
期刊
目前中国银监会并没有成立专门的消费者利益保护委员会或者设立相应的部门,消费者利益受损事件不断发生,这方面还有待加强    银行业涉及国家安全,因此对银行业的监管治理尤为重要。我们借鉴国外学者构建的金融监管治理评估框架,结合中国实际,设计了中国银行业监管治理指数的指标体系。中国银行业监管治理指数指标体系可以分为四个纬度:独立性、责任性、透明度和监管操守,每个纬度又细分为若干指标,总计47个指标。指标
期刊
资本市场不是一个由少数人启动决定、大多数人被动配合的游戏。自上向下用行政手段推动市场发展,其效果往往与目标是背离的    中国资本市场“向上成长”二十年后,取得了许多令人目眩神迷的成绩。2010年,沪深两市IPO融资规模超过香港、纽约和伦敦,一跃成为全球第一;截至2010年底,沪深两市的股市总市值也已跃居全球第二;与此同时,中国国内并购及海外并购似乎也风生水起……于是,我们开始憧憬中国作为全球最大
期刊
产品有品牌,服务有品牌,企业有品牌,甚至人也有品牌(如苹果的Steve Jobs,美国大众电视节目主持Oprah Winfrey,国际建筑大师Frank Gehry),公司项目又怎能缺了品牌?  研究显示,即便是公司项目,如果缺乏引人注目的品牌,也将不得不忍受诸多的挫折与阻碍。在创新领域的重量级公司3M,CEO George Buckley最近就一直感叹,为了激励团队,支撑看似平凡、实则有着突破性
期刊
过去的2010年及2011年上半年,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来讲,可以说是一个复杂的“政策年”,从不太为人关注和了解,陡然成为了经济界热点和传媒界焦点,进而成为各项政策的调控重点。要清晰把握平台目前面临的风险并顺利走出困境,并不能仅就平台来谈,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方面来分析更为透彻。  从宏观来看,地方经济持续增长、投融资体制建设与平台之间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一环就是地方政府的投融资
期刊
徐康宁  作者现任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经济学博士,东南大学特聘教授    中国的制造业已经历了一个较长的黄金发展期。如果以小平南方讲话开始算起,差不多正好是20年。站在现在的时点看,中国制造业还将有15年到20年的黄金发展期。为什么如此肯定?  中国目前仍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从产业结构上看,制造业是工业的主体),在没有完全实现工业化之前,制造业仍然是经济发展的
期刊
被动地不采取行动或许看起来和进行战略投注不一样,但其实本质没有不同——就像是将赌注押在了“忽略问题”上。犹豫和错失良机会很快将公司推向被收购目标的行列    2008年7月,老牌化工巨头陶氏化学宣布收购特种化学品制造商罗门哈斯(Rohm & Haas),大胆地将自己的未来都押注在这次收购之上。这一收购行动不仅会耗尽陶氏化学的所有财力,而且代表了陶氏化学商业模式的根本转变。CEO利伟诚(Andrew
期刊
国企红利蛋糕怎么分  话题背景:  财政部7月18日公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有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174191.6亿元,同比增长24.2%,同期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1 256.8亿元,同比增长22.3%。  国企的利润多年保持高速增长已经不是新话题,不仅明显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更远远领先于同期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速。超常规增速的取得,既有包括割让分红在内的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扶持,也有国民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