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分析小兒阑尾炎手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并探讨预防性护理的干预措施。方法:将286例阑尾炎手术患儿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43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围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开展预防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并分析切口愈合不良的主要原因。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愈合不良总发生率为3-5%,低于对照组的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穿孔性阑尾炎、脂肪厚度偏高及病程较长均是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主要诱发原因。结论:小儿阑尾炎手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多发于穿孔性阑尾炎、脂肪厚度偏高及病程较长的患儿,经预防性护理后可减少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
【关键词】 小儿阑尾炎;切口愈合不良;预防性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8-0157-02
急性阑尾炎是儿科高发病之一,手术切除是常用的治疗手段,但术后常发生切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为改善小儿术后的恢复状况,笔者对286例阑尾炎患儿开展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进行归纳总结,并对观察组采用预防性护理干预,探讨阑尾炎手术患儿合理的护理方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286例急性阑尾炎手术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43例。其中,对照组男84例,女59例;年龄2~12岁,平均年龄(7-2±2-8)岁;单纯性阑尾炎55例,化脓性阑尾炎61例,穿孔性阑尾炎14例,坏疽性阑尾炎13例。观察组男81例,女62例;年龄1-5~12岁,平均年龄(7-5±2-4)岁;单纯性阑尾炎58例,化脓性阑尾炎60例,穿孔性阑尾炎13例,坏疽性阑尾炎12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及疾病类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且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儿仅采用常规围术期护理措施,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分别依据诱发原因开展预防性护理干预,具体护理内容如下。
1-2-1 切口感染及护理 切口感染是造成切口愈合不良的主要因素,在小儿化脓或穿孔性急性阑尾炎出现切口感染的几率最高。护理内容如下:①根据患儿实际情况进行临床常规宣教,指导患儿家属建立正确的认知态度与防护意识。②术中严格无菌操作,全面深化手术室与病房的空气消毒措施,术后辅助患儿正确的体位摆放,密切观察切口局部表现。减少病区人员流动,阻断各种人为污染因素;麻醉作用完全缓解后要加强看护,禁止患儿抓挠切口部位,以免影响切口愈合。③术后给予患儿心理支持,尽量少使用镇痛剂,可以用游戏、观看少儿节目等方式来转移其注意力,减轻其疼痛。④及时更换辅料,评估切口不良症状,针对穿孔性或化脓性阑尾炎患儿应给予更多的关注,一旦发生局部跳痛、胀痛或红肿立即开展针对性处理措施。
1-2-2 脂肪厚度及护理 肥胖儿童的腹部脂肪层偏厚,术中电刀所产生的高温会造成部分脂肪细胞变性或皮下脂肪组织的浅表烧伤,毛细血管凝固进一步促使血运较差的肥厚脂肪发生供血障碍,术后脂肪液化,进而影响切口愈合。护理内容如下:①麻醉缓解后积极鼓励小儿进行早期活动,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及切口的良好愈合。可先在床上进行肢体运动,再依据小儿表现慢慢过渡为床下运动,并控制运动强度,避免伤口复发。②术后患儿常伴随腹压升高,加剧小儿局部疼痛强度,严重者可发生皮肤组织撕裂等不良事件。针对肥胖患儿术后积极采用腹带,依据小儿躁动表现选取适当型号,卧床休息时可暂停应用,床上或床下运动时给予佩戴。③脂肪层偏厚患儿遵医嘱应用电磁波谱治疗仪,每次30min,每日1次,持续应用3d。存在脂肪液化患儿及时给予辅料更换,将皮下积液有效挤出,行间隔拆线,并视其药敏情况采用抗生素。
1-3-3 病程及护理 患病时间较长时,容易造成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和营养不良,会对手术及术后愈合造成影响。护理内容如下:①手术前积极改善患儿生理功能,严格规划手术方案,缩短手术实施时间;术后麻醉缓解后指导采用半坐卧位,及时合理的使用调节机体平衡的相关药物。②指导患儿家长给予患儿食用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等食物,鼓励小儿正常进食,促进术后免疫功能的恢复。③特别针对病程时间偏长患儿开展呼吸道感染预防措施,控制病房内流动人员,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1-3 观察指标[1] 统计两组患儿中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并分析和总结患儿的疾病类型、病程时间、脂肪厚度等对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影响。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判定标准为:①切口乙级愈合:局部存在明显红肿、积液或硬结等炎症表现。②切口丙级愈合:局部存在严重化脓表现,亟需给予切开引流操作。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儿中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穿孔性阑尾炎、脂肪厚度≥2cm及病程时间≥72h患儿的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最为显著,与其他情况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表1 组间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2 患儿疾病类型与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情况
注:与对应指标比较,*P<0-05。
3 讨论
小儿急性阑尾炎是儿科的常见病,由于儿童自我倾述能力欠佳及病情发展迅速等情况,往往导致疾病发展为严重的穿孔性阑尾炎等现象。临床针对急性阑尾炎主要采用手术切除的治疗措施[2],但受小儿自身机体状况的影响,致使术后出现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较高。为进一步明确切口愈合不良的主要诱发因素,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对286例患儿开展了临床研究。结果表现,穿孔性阑尾炎患儿的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为29-6%,脂肪厚度≥2cm患儿的发生率为15-9%,病程时间≥72h患儿的发生率为12-6%,与同因素其他情况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同时对143例患儿开展了以疾病类型、脂肪厚度及病程时间为导向的预防性护理干预,患儿其术后愈合不良的总发生率仅为3-5%,与常规护理患儿比较具有明显优势,进一步说明针对性预防护理能够改善切口愈合状况。
综上所述,小儿阑尾炎手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多发于穿孔性阑尾炎、脂肪厚度偏高及病程较长的患儿,经针对性预防护理干预后可减少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因此,针对性预防护理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参考文献
[1]王均,朱秀玲.急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J].河北医药,2012(21):3267-3268.
[2]张国朝.小儿急性阑尾炎手术切除术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16):89-91.
(收稿日期:2015-07-09)
【关键词】 小儿阑尾炎;切口愈合不良;预防性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8-0157-02
急性阑尾炎是儿科高发病之一,手术切除是常用的治疗手段,但术后常发生切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为改善小儿术后的恢复状况,笔者对286例阑尾炎患儿开展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进行归纳总结,并对观察组采用预防性护理干预,探讨阑尾炎手术患儿合理的护理方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286例急性阑尾炎手术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43例。其中,对照组男84例,女59例;年龄2~12岁,平均年龄(7-2±2-8)岁;单纯性阑尾炎55例,化脓性阑尾炎61例,穿孔性阑尾炎14例,坏疽性阑尾炎13例。观察组男81例,女62例;年龄1-5~12岁,平均年龄(7-5±2-4)岁;单纯性阑尾炎58例,化脓性阑尾炎60例,穿孔性阑尾炎13例,坏疽性阑尾炎12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及疾病类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且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儿仅采用常规围术期护理措施,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分别依据诱发原因开展预防性护理干预,具体护理内容如下。
1-2-1 切口感染及护理 切口感染是造成切口愈合不良的主要因素,在小儿化脓或穿孔性急性阑尾炎出现切口感染的几率最高。护理内容如下:①根据患儿实际情况进行临床常规宣教,指导患儿家属建立正确的认知态度与防护意识。②术中严格无菌操作,全面深化手术室与病房的空气消毒措施,术后辅助患儿正确的体位摆放,密切观察切口局部表现。减少病区人员流动,阻断各种人为污染因素;麻醉作用完全缓解后要加强看护,禁止患儿抓挠切口部位,以免影响切口愈合。③术后给予患儿心理支持,尽量少使用镇痛剂,可以用游戏、观看少儿节目等方式来转移其注意力,减轻其疼痛。④及时更换辅料,评估切口不良症状,针对穿孔性或化脓性阑尾炎患儿应给予更多的关注,一旦发生局部跳痛、胀痛或红肿立即开展针对性处理措施。
1-2-2 脂肪厚度及护理 肥胖儿童的腹部脂肪层偏厚,术中电刀所产生的高温会造成部分脂肪细胞变性或皮下脂肪组织的浅表烧伤,毛细血管凝固进一步促使血运较差的肥厚脂肪发生供血障碍,术后脂肪液化,进而影响切口愈合。护理内容如下:①麻醉缓解后积极鼓励小儿进行早期活动,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及切口的良好愈合。可先在床上进行肢体运动,再依据小儿表现慢慢过渡为床下运动,并控制运动强度,避免伤口复发。②术后患儿常伴随腹压升高,加剧小儿局部疼痛强度,严重者可发生皮肤组织撕裂等不良事件。针对肥胖患儿术后积极采用腹带,依据小儿躁动表现选取适当型号,卧床休息时可暂停应用,床上或床下运动时给予佩戴。③脂肪层偏厚患儿遵医嘱应用电磁波谱治疗仪,每次30min,每日1次,持续应用3d。存在脂肪液化患儿及时给予辅料更换,将皮下积液有效挤出,行间隔拆线,并视其药敏情况采用抗生素。
1-3-3 病程及护理 患病时间较长时,容易造成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和营养不良,会对手术及术后愈合造成影响。护理内容如下:①手术前积极改善患儿生理功能,严格规划手术方案,缩短手术实施时间;术后麻醉缓解后指导采用半坐卧位,及时合理的使用调节机体平衡的相关药物。②指导患儿家长给予患儿食用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等食物,鼓励小儿正常进食,促进术后免疫功能的恢复。③特别针对病程时间偏长患儿开展呼吸道感染预防措施,控制病房内流动人员,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1-3 观察指标[1] 统计两组患儿中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并分析和总结患儿的疾病类型、病程时间、脂肪厚度等对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影响。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判定标准为:①切口乙级愈合:局部存在明显红肿、积液或硬结等炎症表现。②切口丙级愈合:局部存在严重化脓表现,亟需给予切开引流操作。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儿中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穿孔性阑尾炎、脂肪厚度≥2cm及病程时间≥72h患儿的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最为显著,与其他情况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表1 组间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2 患儿疾病类型与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情况
注:与对应指标比较,*P<0-05。
3 讨论
小儿急性阑尾炎是儿科的常见病,由于儿童自我倾述能力欠佳及病情发展迅速等情况,往往导致疾病发展为严重的穿孔性阑尾炎等现象。临床针对急性阑尾炎主要采用手术切除的治疗措施[2],但受小儿自身机体状况的影响,致使术后出现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较高。为进一步明确切口愈合不良的主要诱发因素,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对286例患儿开展了临床研究。结果表现,穿孔性阑尾炎患儿的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为29-6%,脂肪厚度≥2cm患儿的发生率为15-9%,病程时间≥72h患儿的发生率为12-6%,与同因素其他情况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同时对143例患儿开展了以疾病类型、脂肪厚度及病程时间为导向的预防性护理干预,患儿其术后愈合不良的总发生率仅为3-5%,与常规护理患儿比较具有明显优势,进一步说明针对性预防护理能够改善切口愈合状况。
综上所述,小儿阑尾炎手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多发于穿孔性阑尾炎、脂肪厚度偏高及病程较长的患儿,经针对性预防护理干预后可减少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因此,针对性预防护理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参考文献
[1]王均,朱秀玲.急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J].河北医药,2012(21):3267-3268.
[2]张国朝.小儿急性阑尾炎手术切除术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16):89-91.
(收稿日期:2015-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