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髓样癌合并乳头状癌一例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198908240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男,48岁.因左颈前肿块3个月于2011年3月3日入院.患者于3个月前体检发现左颈前部一肿块,约鸽蛋大小,无疼痛,无吞咽不适,伴消瘦.近期肿块有所增大,略感吞咽不适.体检:左侧甲状腺扪及5 cm x3 cm肿块,质中,无压痛,界清,随吞咽上下移动.B超提示:左甲状腺混合性包块,约5 cm×3 cm,峡部低回声团1.3 cm×0.7 cm,诊断为左甲状腺及峡部肿瘤.相关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均未见异常。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microRNA383( miR-383)对人髓母细胞瘤Daoy细胞系中PRDX3基因的表达及细胞增殖活性与凋亡等的影响.方法 应用即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法检测人髓母细胞瘤组织(15例)、Daoy细胞系、对照脑组织(5例)中miR-383及PRDX3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人髓母细胞瘤组织、Daoy细胞系、对照脑组织中PRDX3基因蛋
1.病例简介:患者女,23岁.2009年12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左颌下2枚淋巴结肿大,大者1.0 cm ×0.6 cm,小者0.3 cm×0.2 cm,无压痛,无发热,当时怀孕.2010年1月初产一婴儿,2月1日入院时,淋巴结增大并融合至4.0cm×2.5 cm ×2.2 cm大小,行手术切除送检病理.全身增强CT检查无明显异常。
期刊
外周神经母细胞性肿瘤(peripheral neuroblastic tumors,pNT)由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节细胞性神经母细胞瘤(ganglioneuroblastoma,GNB)和节细胞神经瘤(ganglioneuroma,GN)组成,是起源于交感神经系统的胚胎性肿瘤,也是儿童最常见的颅外恶性实体瘤.据报道,美国每年新增pNT诊断病例约有650例,病死率占儿童恶性肿
期刊
为了响应党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号召,致力于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强中西部地区八省或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云南省、贵州省)以及基层医院病理科的发展及建设,提高病理医师的学术水平,共建和谐社会,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中华病理学杂志》编辑委员会于2008年10月起联合开展了对中西部地区及基层医院病理科实行重点扶持政策,即《中华病理学杂
患者男,46岁.大便带血1年余,因上消化道大出血急诊收入本院,无其他伴随症状.无家族遗传性疾病,无明显恶心、呕吐,无反酸、嗳气.肠镜示十二指肠水平部黏膜轻微隆起,触之易出血.肠腔内未见肿物.腹部B超检查未见异常.全身麻醉下行十二指肠肿瘤及部分十二指肠切除送病理检查。
期刊
患者女,31岁.周期性腰痛3年,加重伴左下肢疼痛1年.以周期性腰痛为首发症状,月经期出现,后逐渐缓解.症状逐渐加重,后出现左下肢疼痛,于2010年11月21日收入院.影像学检查提示腰椎管内占位.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风湿、类风湿病、肝炎、结核病史,无药物过敏史.2003年行剖宫产术,2008年行痔疮切除术.体检:脊柱生理弯曲存在,活动可,左大腿前内侧下部、左膝关节内侧上部感觉减退.左足拇指背伸
期刊
患者女,26岁。鼻塞8个月,涕中带血1个月,无脓涕、耳鸣,无颈部淋巴结肿大,于2010年3月2日入院。鼻咽内镜检查:鼻咽部见类圆形新生物,灰红色,表面光滑,质软,双中鼻道及嗅裂未见异常(图1)。临床诊断为鼻咽部新生物,鼻咽癌不能除外。活检病理诊断为乳头状上皮性肿瘤,考虑为鼻咽部乳头状腺癌(低级别)。CT检查示鼻咽顶壁占位,考虑为鼻咽癌,头颈部淋巴结无肿大,双肺部无异常。B超检查示颈部及甲状腺无异常
期刊
随着我因医改和医疗事业的发展,病理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越来越受到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视,2009年3月6日卫生部发布了《病理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卫生部部长陈竺特别指出,病理科已成为临床医学发展的瓶颈,要加快发展病理科.国内病理界各位专家与同仁对此也有广泛共识[1-3].2010年在上海举行的中国病理科主任联会上,病理科的规范化建设和住院医师培训成为大会讨论的重要专题[4-6]。
期刊
输卵管癌在传统上被认为主要是继发癌,原发性输卵管癌的发病率很低,在女性生殖道肿瘤中居次要地位.近年研究显示,输卵管伞端存在与浆液性腺癌有关的系列病变,尤其是早期癌与前驱病变,表明输卵管伞端是多数盆腔浆液性腺癌的起源地,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人们以往对输卵管癌的认识,有关输卵管癌的定义、病变谱系、临床与病理形态等重要概念均需更新.为此,我们对有关输卵管癌的新的研究进展介绍如下。
期刊
目的 探讨外阴上皮内肿瘤形成(VIN)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 按国际外阴阴道疾病研究学会( ISSVD) 2004年的分类标准,从2009年2月至2011年12月间在北京五洲女子医院行外阴活检的女性患者中选取VIN患者,分为普通性VIN (u-VIN)和分化性VIN( d-VIN)两组进行研究,并进行Ki-67、p16和p53免疫组织化学MaxVision法染色.结果 237例中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