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及理论体系之辨──答复伦福瑞与胡德的评论

来源 :民族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iuh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乾隆朝统一新疆后,因该地地处“极边”,刑钱幕友多不肯远来。清廷在流放新疆的废员中,择以赏衔帮办。文章通过对现有史料的梳理与考察,分析乾隆至道光时期新疆得赏衔废员们的群体特征,总结清廷为此所做的政策保障,探讨清代新疆废员管理制度的确立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历史影响。
作者利用相关档案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对库伦开设驻京文报局、改用邮局传递文报一事进行资料整理和史实考述,涉及到库伦开设驻京文报局的时代背景、先决条件、署库伦办事大臣三多等人奏设驻京文报局以及开设文报局所引发的陆军、邮传二部的争执等问题。
“哲孟雄”是清代乾隆以后锡金在汉文史籍中的称呼,《西藏志》等史籍对其与西藏交界均有记载。作者结合各种史料记载,对乾隆末至光绪初年藏哲边界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包括对白木戎与哲孟雄的关系进行了考辨,认为白木戎并非哲孟雄;对西藏与哲孟雄早期界址、帕克里地方三处卡隘、哲孟雄与其他邻近地方的边界以及一些史料中的错误进行了考辨;还对清朝对藏哲边界的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清朝对藏哲边界进行了严格的管理,但由于后来国家治理能力的衰减,其管理逐渐松弛。
希布察克部布鲁特为清朝布鲁特(柯尔克孜)诸部之重要一部。乾隆年间,该部之比阿奇木因为清军追剿大小和卓向导,被授为散秩大臣,后又被授为塔什密里克之阿奇木伯克,希布察克部则被允许于卡内游牧、居住。乾嘉年间,阿奇木及其所在的希布察克部在布鲁特诸部之中占有特殊地位。文章就相关的人物和事件进行了梳理,旨在阐明该部在乾嘉年间的特殊地位及其在清朝治理回疆过程中的典型角色。
俄卫贸易是沙皇俄国殖民东扩与卫拉特蒙古在时空接触后的一种必然交往行为。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俄国政府对毛皮产品和领土扩张的需求,另一方面则根源于作为“局部型社会”的游牧社会与定居社会之间的依赖关系,即依赖畜群与空间移动的卫拉特游牧社会对外部市场的需求。占据支配权的西伯利亚俄属诸城在双方贸易中往往直接或间接伴有殖民政治需求,于是在贸易与“臣属”抉择中,俄卫双方展开了长期的政治博弈。
高闾是孝文帝朝权臣,北魏时期治边思想的代表人物。在北部边疆,高间主张沿袭传统的治边方法,筑长城以防柔然,并对北方军镇镇将的选用、镇民的安抚及新兵的训练等方面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得到具体实施。在与南方政权关系的处理上,虽然高闾的诸多建议是正确的,但因为没有从孝文帝意图统一南方的战略高度上理解北魏与南方政权战事的真正动机与深层含义,故时常与孝文帝的意见相左而得不到孝文帝的支持,实施效果不佳。
清末新政时期,政府财政陷入困境,盐斤加价也就很自然成为清朝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解决财政危机的重要手段。其中,云贵总督李经羲1910年提出的盐斤加价在试办宪政时期遭到省谘议局的抗议,不得不提交具有预备国会性质的资政院进行核议,成为资政院滇籍议员在第一届常年会期间发言的核心议题,并进一步演化成日后资政院弹劾军机大臣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观此事始末,资政院滇籍议员的组成结构,以及他们以全省利益代表自居,积极参政议政的精神风貌,为后人研究清末民初中国议会史提供了一个参照。
按照《云南全省暂行县地方自治章程》之规定,县议事会有监督县知事行政、审核县预决算、决议县单行规则及其他县自治事项等权力,但实践中则是传统的县政结构使这些制度设计均落了空。其原因除了学界经常强调的官治与自治之冲突外,还因团体自治与社会自治两种自治观的并存与冲突,此两种自治观的冲突与消解现象非联省自治时期的云南所独有,它贯穿着自清末至实施新县制之前的中国县地方自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