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路遥这样的作家

来源 :中学生百科·小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qiushe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可能成就某种事业。”路遥说到做到,为了创作鸿篇巨制投身苦行僧式的生活,向文学长路进军,但他是夸父,倒在了干渴的路上。
  那年夏天,午后格外闷热,骤雨初歇,蝉鸣聒噪。临近高考,最后一节语文课上,张老师说:“不管同学们能否考上大学,高考后一定要看一本书。”语罢,他拿起粉笔转身写下书名——《平凡的世界》。自诩饱读课外书的我不免心生惭愧,竟然没听说过这本书。高考后,我坐车到城里找了份在餐馆端盘子的工作,晚上借住在表哥家。我觉得没考好,做暑假工是一种逃避的方式。
  一个休息的午后,我颇费周折地找到了心驰神往的新华书店。刚踏进店门,一股冷气袭来,我才意识到胸前的T恤被汗水打湿了一大片。路痴如我,不懂公交路线,徒步而来。我顾不上窘态,问了收银姐姐,她微笑着说:“《平凡的世界》是当代文学,在二楼呢。”我乘电动扶梯上楼,在几个挑书人惊讶的目光中开始搜寻《平凡的世界》。很快我就找到了这套书,一共三本,淡白的封面不失素雅,书名上方的简笔图画饶有趣味,作者“路遥”二字映入眼帘。我的心怦怦直跳,像是在和暗恋很久的姑娘首次约会。书有点贵,我没敢厚着脸皮偷偷撕开塑封膜,犹豫片刻,毅然抱起书下楼。
  高考成绩查询时间如期而至,表哥兴致勃勃地用家里的电脑帮我查询分数,我在一旁坐立不安。输入准考证号后,出来一排可怜的数字,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深夜,我躺在床上,屋里蚊虫嗡嗡作响,而我仿佛待在暗无天日的冰窖,沮丧不已。这是我第二次参加高考,竟然再次折戟沉沙!第二天一早,我结清工资回到家。黄昏时父亲陪我散步,他问我有何打算,我说还没想好。父亲沉默好一会儿才说话,让我出去找点事情做。我当晚打点行李,次日清晨告别了我生活20年的小镇,第一次出门远行。
  长途汽车上,百无聊赖的我翻开《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开始读,越读越喜欢。孙少平上学太不容易了,因为家庭贫困,他只能吃最次的“丙餐”果腹,直到遇见了单纯善良的田晓霞,生命中从此有了一道光亮。初读这本书,我跳过环境描写和时代背景,被孙少安和贺秀莲艰苦创业以及孙少平和田晓霞的浪漫爱情深深吸引,那时没关注作者,只是喜欢这个充满乡土情怀和勇于改变生活现状的故事,它让我对未知的旅程有了更多的期待。
  辗转多城,年岁渐长。水声朗朗的双水村东拉河、沟壑纵横的原西县城、嘹亮豪迈的信天游,都在我的脑海里停留驻扎。跳槽搬家时,需要考虑书籍去留,我总舍不得丢下那套三卷本的《平凡的世界》,无数个拖着沉重的双脚走回工厂集体宿舍的晚上,我趁着还未熄灯赶紧看几页,当看到孙少平趴在麦秸垛的破烂被褥里看书的情节,我感同身受。我亦如他,在社会底层谋生,却割舍不下读书的习惯。为了少遭白眼,为了有一个安静的看书环境,后来我租了便宜的单间。
  我开始关注路遥,看他的成名作《人生》。高加林一心想离开穷乡僻壤的黄土地,期盼有朝一日可以飞黄腾达,他背弃真心爱他的刘巧珍,选择了能给他的事业助力的城里姑娘黄亚萍,不料走后门一事被人举报,只好重返农村。高加林灰头土脸地回去,乡亲依然善待他。路遥早期写的《黄叶在秋风中飘落》《在困难的日子里》《惊心动魄的一幕》,主题无一例外都是改变命运,故事地点多取材农村。路遥对陕北的风土人情了然于胸,他熟悉山坡上的一草一木,熟悉乡亲的淳朴热情。他热爱这片土地,写稿时常常会想起庄稼人的艰辛劳动,从早到晚、从春到夏、从生到死,挥洒汗水,在土里刨食。他觉得他在稿纸上的劳动和父亲在土地里的劳动一样,没有什么了不起。在小县城创作《平凡的世界》第二部时,他曾随作家代表团出访联邦德国,在20多天里去了多个城市,还在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看了场足球赛。尽管此次出国访问让他大开眼界,但他还是想尽快回到祖国,一方面他要继续写书,另一方面他想念黄土高原,想念生活在贫困世界里的父老乡亲。
  在现代派、意识流等文学思潮盛行的20世纪80年代,路遥能写出一批颇受欢迎的现实主义力作,这离不开他不甘平庸的生活态度和矢志不渝的文学追求。
  路遥身世坎坷,7岁时被父亲过继给延川县的大伯,直到上小学时才被老师赐名“王卫国”,养母靠乞讨供养他上完中学。他格外珍惜学习机会,渴望读书,哪怕最后当一个农民都是清醒的。他一直有个作家梦。大学期间,他大量阅读中外名著;31岁那年,他用21个昼夜写了一部13万字的小说,这就是让他蜚声文坛的《人生》。他对于文学创作几近苛求,尤其是筹备写《平凡的世界》的那段日子,他去煤矿工地体验生活,和工人一起挑料石,一起下井,甚至在条件简陋的矿区医院与老鼠为伴。他给自己制订了一个百部长篇小说阅读计划,翻遍了十年间的《人民日报》,积淀了庞大的知识储备。他常常通宵写作,饿了就以冷馍加大葱充饥,作息习惯黑白颠倒,拼命工作,踏上为期六年的文学远征,最终体力透支,英年早逝。路遥的好友贾平凹曾感慨:现在,我们很少能看到有这样的人了。
  路遥的一生是短暫而辉煌的。命途多舛,可他没有怨天尤人,没有意志消沉,他用他的爱温暖了无数青年奋斗者。《平凡的世界》里有乡情、恋情、兄弟情,即使遭遇生活的不幸,这种情分也未曾改变。孙少安自办砖厂,安置双水村闲散劳动力,带领他们发家致富。孙少平在大牙湾煤矿干活时每个月上全班,仍在井下看书,给工友讲书里的故事,将来准备报考局里办的煤炭技校。孙氏兄弟的身上有路遥的影子,他也曾因为贫困差点中断学业,他的恋情也曾遭遇不幸,他也不甘受命运摆布,选择在文学上开花结果。每一个被这本书打动的读者,或多或少都能在书里找到自己的影子。不管是背井离乡独自打拼,还是坚守家乡独自创业,这一路困难重重,但是我们不服输不妥协,向痛苦叫板,向挫折亮剑,寻找一丝希望。
  “劳动”二字,路遥时常说起。他笔下的主人公多是普通的劳动者,鲜有光辉亮丽的家庭背景。他写他们的平凡人生,写他们贫乏的物质条件里高贵的灵魂。路遥是清醒的,他排斥舒适,斩断满足,他的创作不取悦当代,而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他不愿把人生之船长期停泊在温暖的港湾,而是选择扬帆起航,驶向生活的惊涛骇浪,以领略其间的无限风光。
  “你会被淹没吗?除非你甘心就此而沉沦!”第一次读到这个句子时,眼泪夺眶而出。我坐在阴暗潮湿的出租屋里,思绪万千,想着自己未来的路该怎么走。路遥的书是一束温暖的光,让我开始反思自己,下定决心寻找出路。
  路遥践行了秉持一生的座右铭: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我庆幸在迷茫失措的日子里,走进他穷极一生构建的文学世界,获得了一份追逐梦想的勇气和信心。
  编辑/胡雅琳
  路遥1949年生,原名王卫国,生于陕北一个农民家庭,其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格局,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还获得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后因肝病早逝,年仅42岁。
其他文献
璐璐坐在电脑前,盯着屏幕,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她意识到,前几天她真是撒了一个极为拙劣的谎。她一时不知该怎么办了。  前几天新生军训,璐璐就是那个站在队伍里疯狂流汗,任凭汗水流进眼睛,却不敢擦一把的女生。军训间隙,新同学们会聚在一起聊天,在没有相互熟识之前,彼此非常客气,每个人都彬彬有礼,友好地交谈着。几个被晒得黑黑的女生,穿着迷彩服坐在树荫下聊天的场景,显得异常美好、和谐。如果那时候再吹过几阵风,
期刊
刀刻进时光的脸  一道一道  深深浅浅  迸溅的木屑写成两个字:  深刻  我歪着一张平滑的脸  没有湖水清澈的眼睛  怎么也辨认不出——  深刻,这是怎样的字  笔画僵硬,难以摹写  蓄着胡子的男人  衣着套装的女人  高高举着的站牌  提醒我到下一站:  深刻  孩子心里的旋转木马  在母亲的童谣里不停舞蹈  别急,別停  我穿着紧绷的长裙  踯躅着不愿下车  驶过深刻  再下一站才是我的故乡
期刊
我也不知道,為什么唯独这一条路叫作梧桐路。  北城遍地都是梧桐。冬天它们褪去所有的叶子,变成光秃秃的看不出品种的树。春天,叶子又陆续萌生起来,从让人不忍心掐去的嫩绿变成更深沉的颜色,然后黄色慢慢泛上来,带着斜阳将晚的红,一阵北风吹过来就落了个干净。  我能数出许多这样的街道,两边栽满了这种树,可是只有这条路郑重其事地把它当作自己的名字,似乎在彰显着某种我看不透彻的不同。  梧桐路坐落在北城一中旁边
期刊
看完《昨日青空》的那个夜晚,我做了一场梦,梦到自己登上了一班不知开往何处的列车,葱郁的树木、湛蓝的天空、小镇的流云在眼前飞逝。和屠小意一样,那些年少时熟悉的伙伴在站台前朝我挥手,一瞬间飞驰而过的列车陡然逆转,汽笛轰鸣,时光流转。  我的秘密  我上的是市里唯一的高中,1990年代时中途辍学的人很多,初中同学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有一半去社会闯荡。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摆脱学校象征着自由。他们看起来确实
期刊
1  裴悉把阿姨做的大闸蟹的照片发给我时,老妈正在看我的成绩单。  我顶着巨大的压力回了一个“告辞”的表情包,然后在老妈的怒视下麻利地把手机搁在茶几上,立正站好,埋头听老妈的“谆谆教诲”。每当这时,我都觉得自己(尸从)得像只鹌鹑,可这真不能怪我——连我自己都没脸看那三个数字,实在惨不忍睹。  我听着老妈喋喋不休的叨叨,从我的分数说到家长会,说到我以后的学历,又说回我懒散懈怠没有长进……听到后面我脑
期刊
树叶复姓东方,我是喜欢她的,或者说我曾是喜欢她的。  我并不知自己为何喜欢树叶,可能就因为她名字取得美而已。  初二上学期,我直接要求班主任换座位,让我和树叶做同桌,理由是东方树叶品学兼优,人又漂亮又文静,我很是欣赏,有这么一个同桌能促进我学习。  班主任年轻、开明,教我们语文,偶尔夸夸我的作文,她听了我的请求,同意了。她在班里公开说我想和树叶做同桌,还强调让其他学生不要多想。然而,大部分同学转过
期刊
牙刷丟了。  我在卫生间翻找了半天,没有任何收获。我大声叫着你的名字,也没有人回应,大概你还在睡觉吧。  明明你以前天不亮就醒了,现在却睡得比我还沉。  也罢,丢了就丢了。只剩三四颗发黄且有些晃动的牙了,牙刷也没多大作用。  那把塑料梳子也丢了,我挠挠头,只摸到几根稀疏的白发,看来梳子也没有用武之地了。  慢腾腾地踱进厨房,早餐是小米粥,你比较喜欢吃甜的,我在你碗里撒了两勺糖。  你还记得吗?咱儿
期刊
我生活的那个村子长着许多树。有了这些树,我们的村子显得不再单调、萧瑟和乏味。树把原本平淡无奇的村子一下子装点得生动起来,少年的我常常喜欢静静地看树,或远,或近,目光里满是柔和、愉悦和憧憬。  在辽阔而舒缓的平原上,我们的村子就像是一幅水墨画,质朴而安静地坐落在那里。少年的我站在村子南面高高的沙岗上远望,那些用红砖或蓝砖垒砌起来的墙壁和青黑的屋顶在一棵棵树木间若隐若现,仿佛是书里描述的世外桃源。看到
期刊
A  雨同学,请让我暂且这么称呼你,因为我觉得在这些文字里这个名字最合适。  我喜欢下雨天,但是我更喜欢下雨天跟我同路的你。  我平常放学不走那条路的,那条路通往奶奶家,我只有在下雨时才去奶奶家,因为下雨天回家太不方便了。  你恐怕不知道,我其实是在早晨做操时认识你的,不过不是在队伍里,而是在我靠窗的座位上。  我从小身体不好,所以没法像正常孩子一样上体育课,做剧烈的运动。我也不是没逞过强,但最后
期刊
有时候我会怀念从前读书到深夜的日子。  那时还算是个小姑娘的我,总是打着手电筒缩在被子里像耗子一样啃着藏在枕头下面的零食,然后近乎雀跃地翻开那本省下早饭钱才买到的书,把夜晚拉长成一个人的热闹宴会。  在热闹中出场的有漂亮的吉卜赛女郎爱丝梅拉达,满腔仇恨归来的复仇者唐泰斯,一天看四十四次日落的小王子,用心血染红玫瑰的夜莺,还有我始终偏爱的骑着光轮2000的哈利·波特。  那样的夜晚,夜空、群星甚至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