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媒体历久弥新的传播铁律,新闻的四化,既是对记者“四力”的要求,更是满足电视观众不断提高的新闻欣赏水平的需求。主题怎么找事件?事件怎么讲故事?故事要找什么样的人物?人物要有什么样的细节?在本文中,和大家做一个略微的探讨。
【关键词】新闻;新闻报道;主题;事件;人物
写新闻就像是盖房子,造型独特的房子更容易让人印象深刻,装修别致的房子也让人念念不忘,如果说新闻的结构就是盖房子的话,那新闻的“四化”就是装修房子。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是一个老的提法,但是在媒体环境日新月异的今天,依旧有顽强的生命力和超强的传播效果。
一、主题事件化
所有的新闻,都要主题,主题空洞而抽象的时候,就需要以真实的事件为依托。所谓的主题事件化,就是选择一个代表性的事件,来突出和深化新闻的主题。
按照种类来分,新闻大致可以分为事件类、主题类和现象类,但是不管是那种新闻,都要找到一个真实的事件作为载体,并且这个事件最好是正在发生的,动态性的事件,因为展现过程是电视新闻的突出特征,也是最大的优势。
主题事件化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事件类的新闻,要有一个升华的主体;第二就是主题类的新闻,要有事件做依托。
(一)事件类的新闻,要升华主题
2015年,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有一个获奖的电视消息--“我国首次取得东北虎渡江证据”,新闻讲述的是在乌苏里江打鱼的渔民用手机拍摄到了野生东北虎渡江的视频,根据这段晃动的视频,记者采访做了新闻,采访了相关的专家,对东北虎渡江背后的内容进行了揭示,让一个简单的事件,最后有了宏达的环境保护的主题。总结这个新闻,有两个特点。第一新闻现场运用恰到好处,新闻开篇以现场切入,渔民激动的声音以最快的速度将观众带到现场,身临其境,让远在乌苏里江以外的观众就像深处东北虎身边一样,并在新闻整体描述过程中,持續保留底音,展示当时在现场的人激动的心情,给新闻增色不少。同期声语言生动形象。第二是小处着手,大处着眼,从有意思,变成有意义。新闻的延伸性和完整性做得也相当好,一个东北虎横跨乌苏里江的现场视频,引发记者将目光延伸到中国东北虎活动范围的记录和变化,跳开现场,看到大环境地变化,并用专家学者的多个第一次和破纪录,来将中国东北虎的大迁徙大变化完整展现。这就让事件新闻,有了主题。
(二)主题类、现象类的新闻,要有事件做依托
主题类、现象类的新闻,一般要反映的内容都比较抽象和空洞,要想言之有物,让人真切的触碰到,就要找一个事件作为依托,这个事件,最好就是发生在百姓身边的事。
2017年5月4号,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播出了新闻“北京西城:红墙意识根植心中”这条新闻,讲述了西城区干部群众“绝对忠诚、责任担当、首善标准”的红墙意识,“红墙意识”是个空洞的概念,到底该怎么表达这个概念呢,记者从大爷大妈们的一场座谈会说起,让大家畅所欲言,说落实“红墙意识”自己要怎么做,这样就把一个空洞的主题,找到了一个正在发生的事件,找到了落脚点,也找到了观众的兴趣点。
二、事件故事化
事件故事化也叫新闻故事化,新闻故事化符合受众的阅听习惯,贴近受众,满足了受众爱听故事、爱讲故事的心理要求。现在媒体竞争的很激烈,严格来说,已经很难有独家新闻,所以如何将新闻故事讲得生动鲜活,就成为独步天下的一个绝技。而新闻媒体利用新闻故事化的手法叙述,也比较容易被普通百姓接受的,这样更有利于效果传播。
事件故事化,就是要故事化讲述。现在很多记者写新闻都是平铺直叙,看起来索然无味。应该充分借鉴讲故事的方法,设置悬念、设扣子、放大细节,抖包袱,引人入胜。
例如山东电视台《拉呱》栏目曾经报道过一篇“黄河滩上惊现外星人”的新闻,新闻讲述的是一名观众拨打热线说自己在黄河滩上发现了外星人,听起来就非常有神秘色彩的线索,在记者的加工下,更是精彩异常。
这篇新闻的采访很简单,镜头也不多,但是新闻语言非常得生动,借用了评书的语言,大量的使用诸如“气炸心肝肺,怒向胆边生”等语言,根据这个语言,播音员也用充满情感方言配音,让新闻变成了故事,层层悬念,引人入胜,过目不忘。
运用故事化的表达方式是对传统的新闻叙述的一种改革和创新,这类故事不能是虚构的,而是已经发生的真实事件,在新闻中把它突出出来,加以详细描述,这也是人们常说的“新闻要讲故事”而不能只“讲道理”,道理蕴涵在故事当中。
对于电视记者来说,讲故事最好的手段就是体验式采访。电视镜头善于展现过程,社会也需要过程,需要体验。央视的《杨立学讨薪记》《十八洞村记事》《皮里村蹲点日记》等都是体验式采访、讲故事的典型代表。
三、故事人物化
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让新闻故事的主人翁站出来,用人物的命运变迁和具体感受来加深人们对新闻的印象,为新闻的主题服务。新闻因人而生动,所以记者要心中有人,目中有人。回忆一下让无数吃货疯狂的《舌尖上的中国》系列,哪一种美食,不都是从一个人说起的呢,鲜活的人,给了美食更丰富立体的内容。
那在新闻事件中,我们该找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这里边有三个要素可以考虑,一是人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二是人物能够推动叙事的发展与推进;三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形态、以人际交流的方式向观众传达信息。中心人物的判断标准应该是:当事人(制造者/受影响者)>目击者>参与者、知情者、研究者>关心者。
在建党九十五周年的时候,新华社推出了一部纪录片《红色气质》,就找到了一个独一无二的人--瞿独伊。
纪录片以《红色气质》以瞿独伊的视角来讲述,用9分5秒的时长高度浓缩了中国共产党95年的光辉历程。微电影运用现代技术和手法,通过历史照片讲述与三维特效结合,回顾了中国共产党近一个世纪来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到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走过的道路,展示了一代代共产党人的信仰与追求、责任与担当、气质与情怀。
瞿独伊在纪录片中的作用是无法取代的,她既是讲述者,又是亲历者,既是感受者,又是推动者。在一个重大的事件中,找到现在的人,并且是独一无二的人,让枯燥的宣传和说教变的丰满而立体,甚至感人至深。
四、人物细节化
选择好了人物,怎么样传神的展示出人物的特点呢?就要坚守人物细节化。在新闻人物的刻画和描述中,多注重细节的拍摄和描述,用细节来突出人物的个性,用细节来加深受众对新闻的印象。
2015年春节期间,央视新闻报道了一组新闻---“只为多看你一眼”,其中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位军嫂带着自己的儿子和丈夫团聚,团聚的方式也很特别---丈夫要值班---他们只能是坐火车经过丈夫的哨位,只有短短几秒的时间,为了让丈夫看见自己,妻子把自己的红围巾放在了车窗的外边,就是这个细节,让人印象深刻,久久难以忘怀。
细节,让陌生的人物变得和观众熟悉起来,让他们不再是为了采访而说话完成的工具,而是有血有肉、有个性、有真正的喜怒哀乐的人。
事件主题化,主题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在实际报道中,要将这“四化”的顺序反过来,也就是先从细节说起.然后讲人物故事,再把故事与相关事件联系起来,最后做主题提升。节目进展的脉络是:细节、人物、故事、事件、主题。
参考文献:
[1]孙佳音.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的“四化”创新策略探究[J].新闻传播,2016(09):107-108.
[2]李国武. 以“四化”提高新闻舆论“四力”[N]. 西安日报,2016-03-07(010).
[3]吴东海.新闻报道“四化”[J].声屏世界,2014(S1):57-58.
【关键词】新闻;新闻报道;主题;事件;人物
写新闻就像是盖房子,造型独特的房子更容易让人印象深刻,装修别致的房子也让人念念不忘,如果说新闻的结构就是盖房子的话,那新闻的“四化”就是装修房子。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是一个老的提法,但是在媒体环境日新月异的今天,依旧有顽强的生命力和超强的传播效果。
一、主题事件化
所有的新闻,都要主题,主题空洞而抽象的时候,就需要以真实的事件为依托。所谓的主题事件化,就是选择一个代表性的事件,来突出和深化新闻的主题。
按照种类来分,新闻大致可以分为事件类、主题类和现象类,但是不管是那种新闻,都要找到一个真实的事件作为载体,并且这个事件最好是正在发生的,动态性的事件,因为展现过程是电视新闻的突出特征,也是最大的优势。
主题事件化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事件类的新闻,要有一个升华的主体;第二就是主题类的新闻,要有事件做依托。
(一)事件类的新闻,要升华主题
2015年,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有一个获奖的电视消息--“我国首次取得东北虎渡江证据”,新闻讲述的是在乌苏里江打鱼的渔民用手机拍摄到了野生东北虎渡江的视频,根据这段晃动的视频,记者采访做了新闻,采访了相关的专家,对东北虎渡江背后的内容进行了揭示,让一个简单的事件,最后有了宏达的环境保护的主题。总结这个新闻,有两个特点。第一新闻现场运用恰到好处,新闻开篇以现场切入,渔民激动的声音以最快的速度将观众带到现场,身临其境,让远在乌苏里江以外的观众就像深处东北虎身边一样,并在新闻整体描述过程中,持續保留底音,展示当时在现场的人激动的心情,给新闻增色不少。同期声语言生动形象。第二是小处着手,大处着眼,从有意思,变成有意义。新闻的延伸性和完整性做得也相当好,一个东北虎横跨乌苏里江的现场视频,引发记者将目光延伸到中国东北虎活动范围的记录和变化,跳开现场,看到大环境地变化,并用专家学者的多个第一次和破纪录,来将中国东北虎的大迁徙大变化完整展现。这就让事件新闻,有了主题。
(二)主题类、现象类的新闻,要有事件做依托
主题类、现象类的新闻,一般要反映的内容都比较抽象和空洞,要想言之有物,让人真切的触碰到,就要找一个事件作为依托,这个事件,最好就是发生在百姓身边的事。
2017年5月4号,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播出了新闻“北京西城:红墙意识根植心中”这条新闻,讲述了西城区干部群众“绝对忠诚、责任担当、首善标准”的红墙意识,“红墙意识”是个空洞的概念,到底该怎么表达这个概念呢,记者从大爷大妈们的一场座谈会说起,让大家畅所欲言,说落实“红墙意识”自己要怎么做,这样就把一个空洞的主题,找到了一个正在发生的事件,找到了落脚点,也找到了观众的兴趣点。
二、事件故事化
事件故事化也叫新闻故事化,新闻故事化符合受众的阅听习惯,贴近受众,满足了受众爱听故事、爱讲故事的心理要求。现在媒体竞争的很激烈,严格来说,已经很难有独家新闻,所以如何将新闻故事讲得生动鲜活,就成为独步天下的一个绝技。而新闻媒体利用新闻故事化的手法叙述,也比较容易被普通百姓接受的,这样更有利于效果传播。
事件故事化,就是要故事化讲述。现在很多记者写新闻都是平铺直叙,看起来索然无味。应该充分借鉴讲故事的方法,设置悬念、设扣子、放大细节,抖包袱,引人入胜。
例如山东电视台《拉呱》栏目曾经报道过一篇“黄河滩上惊现外星人”的新闻,新闻讲述的是一名观众拨打热线说自己在黄河滩上发现了外星人,听起来就非常有神秘色彩的线索,在记者的加工下,更是精彩异常。
这篇新闻的采访很简单,镜头也不多,但是新闻语言非常得生动,借用了评书的语言,大量的使用诸如“气炸心肝肺,怒向胆边生”等语言,根据这个语言,播音员也用充满情感方言配音,让新闻变成了故事,层层悬念,引人入胜,过目不忘。
运用故事化的表达方式是对传统的新闻叙述的一种改革和创新,这类故事不能是虚构的,而是已经发生的真实事件,在新闻中把它突出出来,加以详细描述,这也是人们常说的“新闻要讲故事”而不能只“讲道理”,道理蕴涵在故事当中。
对于电视记者来说,讲故事最好的手段就是体验式采访。电视镜头善于展现过程,社会也需要过程,需要体验。央视的《杨立学讨薪记》《十八洞村记事》《皮里村蹲点日记》等都是体验式采访、讲故事的典型代表。
三、故事人物化
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让新闻故事的主人翁站出来,用人物的命运变迁和具体感受来加深人们对新闻的印象,为新闻的主题服务。新闻因人而生动,所以记者要心中有人,目中有人。回忆一下让无数吃货疯狂的《舌尖上的中国》系列,哪一种美食,不都是从一个人说起的呢,鲜活的人,给了美食更丰富立体的内容。
那在新闻事件中,我们该找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这里边有三个要素可以考虑,一是人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二是人物能够推动叙事的发展与推进;三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形态、以人际交流的方式向观众传达信息。中心人物的判断标准应该是:当事人(制造者/受影响者)>目击者>参与者、知情者、研究者>关心者。
在建党九十五周年的时候,新华社推出了一部纪录片《红色气质》,就找到了一个独一无二的人--瞿独伊。
纪录片以《红色气质》以瞿独伊的视角来讲述,用9分5秒的时长高度浓缩了中国共产党95年的光辉历程。微电影运用现代技术和手法,通过历史照片讲述与三维特效结合,回顾了中国共产党近一个世纪来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到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走过的道路,展示了一代代共产党人的信仰与追求、责任与担当、气质与情怀。
瞿独伊在纪录片中的作用是无法取代的,她既是讲述者,又是亲历者,既是感受者,又是推动者。在一个重大的事件中,找到现在的人,并且是独一无二的人,让枯燥的宣传和说教变的丰满而立体,甚至感人至深。
四、人物细节化
选择好了人物,怎么样传神的展示出人物的特点呢?就要坚守人物细节化。在新闻人物的刻画和描述中,多注重细节的拍摄和描述,用细节来突出人物的个性,用细节来加深受众对新闻的印象。
2015年春节期间,央视新闻报道了一组新闻---“只为多看你一眼”,其中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位军嫂带着自己的儿子和丈夫团聚,团聚的方式也很特别---丈夫要值班---他们只能是坐火车经过丈夫的哨位,只有短短几秒的时间,为了让丈夫看见自己,妻子把自己的红围巾放在了车窗的外边,就是这个细节,让人印象深刻,久久难以忘怀。
细节,让陌生的人物变得和观众熟悉起来,让他们不再是为了采访而说话完成的工具,而是有血有肉、有个性、有真正的喜怒哀乐的人。
事件主题化,主题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在实际报道中,要将这“四化”的顺序反过来,也就是先从细节说起.然后讲人物故事,再把故事与相关事件联系起来,最后做主题提升。节目进展的脉络是:细节、人物、故事、事件、主题。
参考文献:
[1]孙佳音.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的“四化”创新策略探究[J].新闻传播,2016(09):107-108.
[2]李国武. 以“四化”提高新闻舆论“四力”[N]. 西安日报,2016-03-07(010).
[3]吴东海.新闻报道“四化”[J].声屏世界,2014(S1):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