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时代文明志愿服务关系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的大局,通过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既可以培育青年学生自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能够通过培育良好乡风、淳朴民风,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建设,激活乡村文明实践内生动力。本文从新时代文明实践大学生志愿服务主体的选择、志愿服务活动的选择出发,论证在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下,更多的志愿服务活动内容的创新和改善。
关键词:新时代文明志愿服务;高校志愿者;社团;志愿服务主体;志愿服务活动
一、新时代文明志愿服务的时代背景和要求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党中央对宣传思想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的一次重要部署,关系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的大局,关系乡村全面振兴和培养时代新人的重任,关系彻底打通群众工作“最后一公里”目标的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是紧紧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的活动,重点把握“五项内容”,即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推进移风易俗。高校大学生作为新时代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与志愿服务精神的团体,理应积极投入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中心去。
二、高校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的特征、意义
通过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既可以培育青年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青年更认识社会了解国情,也促进青年学生在理想信念、为人处世、知识能力上全面提升自己,有助于青年学生的个人成长。同时,青年学生参与到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中去,能够通过培育良好乡风、淳朴民风,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建设,奠定乡村振兴的源泉底蕴;通过科技服务将文明实践融入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拓宽文明实践路径;通过文化服务激活乡村文明实践内生动力,延伸文明实践受众,受到群众欢迎
三、新时代文明实践大学生志愿服务主体的选择
志愿服务主体的选择是志愿服务构成的核心要素,没有志愿者的策划、宣传、运作和推广,志愿服务活动就不可能顺利开展和持续推进。自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志愿者”这个词就跟国家、社会密切;联系在一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满怀激情地加入到奉献者的行列,上海世博会志愿者的报名总数高达61万人,其中在校大学生占到了志总数的2/3,亚运会、残奥会、青奥运的报名人数超过了120万,其中在校大学生的人数达到了85万人次,可见在校大学生已经成为志愿服务的主体。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要通过合理利用高校社团资源、进一步完善高校志愿服务团体的组织架构、校内外志愿服务机构的有效对接,建设一支综合素质高的志愿服务队伍。
(一)高校学生社团的分类
高校学生社团是在校大学生在相关规章要求下按照兴趣特长自发组成的学生组织,不受专业、学院、年级约束去开展积极有意义的活动,可以有效提升学校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也是学生提升兴趣特长和志愿服务社会的良好平台。
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高校的社团也呈现出差异化、多元化、个性化发展态势。依据现状可以将高校社团分为文体类、专业学习和志愿服务三个类别,文体类活动范围大都是在校园内开展,是学生兴趣爱好交流提升的平台;专业学习类社团大都是在某一专业领域内学习交流和课外专业知识拓展;志愿服务类社团是为某一特定需求或者目的组建的非盈利性校园组织,会根据社会需求定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志愿服务类不同于前两类社团的是,它的受众对象不再仅仅是社团成员还包括志愿服务的对象,往往需要深入社会去开展活动,活动开展的同时既锻炼了青年大学生的能力也会向社会展示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和形象,这就对志愿服务类社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社团成员自身具备较高的素质而且社团的组织框架、活动机制、负责人的决策能力等因素都需要充分考量。
(二)目前高校志愿服务型社团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题组以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泰山学院等驻泰安高校的社团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社团成员、受众群体的访谈交流等方式进行了实际调研,发现高校志愿服务类社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对志愿服务类社团的关注度不高。高校目前对学生加入社团没有要求和约束,对学生是否需要加入社团也无相关规定,主动加入社团的学生大都是具有相关的特长爱好才选择对应的社团加入的,而服务类社团是以服务社会为目的,开展的活动也大都是公益性的,所以学生加入的积极性不够。通过近些年吸纳成员的情况来看,志愿服务类社团每年的纳新情况都不太理想,在大一阶段各社团集中纳新时间,发放了500份大一新生意向社团调查问卷,收回473份,其中仅有76份有意向加入志愿服务类社团。
2、社会组织缺乏与高校志愿服务社团的合作路径和合作意识。部分具有公益性、服务性的组织与高校志愿服务社团和个体有部分沟通及合作,但缺乏与将志愿服务学生吸收到自己队伍中的意识与实际行动,同时社团组织负责人也缺乏与社会组织和地方团体的有效交流,社会组织和团体在开展活动时需要大量的志愿服务者,而高校志愿者又需要志愿服务机会去提升能力和彰显自身价值,但是两者之间的合作路径和合作意识一直得不到好的结合。
3、高校志愿服务社团内部无健全的管理机制。自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热情越来越高,尤其是10后大学生,热情性更高,但是高度的热情膨胀下缺乏理性的认知与方向,大部分社团内部制度和规章的约束力游很弱,有些形同虚设,会员来去自由,活动参与和出勤也是毫无章法,导致社团内部就散漫无凝聚力,遇到活动临时抓人,开展的活动质量更是值得怀疑。
四、新时代文明实践大学生志愿服务开展 目前的大学志愿类社团活动的主要方向包括大型体育赛事和文娱活动的志愿者、支教助学、社区建设、环境保护等内容,调查得知几乎所有的志愿服务类社团的活动开展方向都在以上范畴内,活动形式和内容相對单一,趋同化问题严重,在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下,急需更多的志愿服务活动内容的创新和改善,尤其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的出发点,应放在农村群众的实际困难和切实需求上。
(一)新时代文明实践大学生志愿者适合的服务对象
主要包括未农村未成年人、农村留守人员、返乡劳动人口等群体。
1、农村未成年人:在社会转型期的特殊阶段。伴随着网络线上线下的应用,给未成年人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挑战。网络上一些带有暴力倾向的游戏、少儿不宜的视频,会给中小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另外,随着电视、网络的逐步发展,农村未成年人的阅读量急剧下降,阅读习惯没有有效养成;未成年的自我保护意识不足,掌握自我保护技能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2、农村留守人员:即所谓的“386199”部队。
(1)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基本上由单亲、隔代、上辈亲属等三种抚养方式,经SCI-90量表调研及访谈,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更多的出现人际关系紧张、考试焦虑、低自尊、孤独等心理问题,影响健全人格的形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未成年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妇女需要承担起原本由夫妻共同承担的家务、耕作、教育、赡养等责任,原本两个人承担的社会角色由一个人承担,繁杂沉重的劳动,多重的社会角色给留守妇女的生活和心理施加了巨大的压力,留守妇女的发展空间变得更为受限。
(3)农村留守老人:农村留守老人普遍存在自养能力较低,自照顾能力不足、身体状况偏差、精神生活匮乏的现状。
3、返乡劳动人口:返乡劳动人口来源一方面来自因经济危机或个人生理原因(如年龄、性别)等自被迫返乡,另一方面,国家惠农支农政策的出台和产业结构的变动,为回流农民工回乡就业创造了很多有利条件,因此,返乡劳动人口近年来呈逐年上升状态,但当大量外出务工农民回乡时,虽然当地能吸纳一定数量的劳动力,但吸纳能力有限,更多的返乡人员又不愿意从事传统的农业劳动,这个时候他们更加需要新型技术培训、传统技艺传承等志愿服务,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的外出打工经历,他们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更多。
(二)新时代文明实践大学生志愿适合的活动内容
1、开展综合素质教育志愿服务。农村未成年人生活的环境和受教育的背景,使得他们的总体素质偏低,具体表现为学习基础差、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受教育意愿差,动机感不强等。未成年人身上所出现的问题与他们的社会结构、学校环境以及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如阅读习惯的养成,父母、祖父母受教育水平过低,所以无法营造好的家庭阅读的氛围,村庄虽然部分建立了图书馆,但适合儿童阅读书目有限,有效利用率明显不足,并且要养成阅读的习惯并且形成自我意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因此爱心机构和社会人士一次性的帮扶对于阅读习惯的养成收效甚微。针对这种情况,从乡村小学入手,开展长期系统支教活动是协助农村未成年人综合素质提升的有效手段。山东农业大学“农经协会”长期在泰安周边农村开展义务支教活动,每周每校1-2次的支教内容为课外阅读、音乐、体育等课程,即是对学校主干课程的有益补充,也通过持续性的干预对未成年人阅读习惯养成进行了有益探索。
2、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志愿服务。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表现在自卑心理明显,厌学现象明显,人际交往的障碍等方面。目前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应从家、校两方面入手,一是借助手机、网络等手段加强家长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二是要求农村学校教师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帮扶力度。但在实践的过程中,二者都有弊端。家长因自身文化水平及时空的距离等因素,和孩子的交流多流于物质生活及学习成绩等简单沟通,农村教师由于所带学生偏多,额外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难度较大,并且,由于师生身份的天然屏障,难以走进学生的内心。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生志愿者的朋辈辅导则能发挥它独特的示范、引领、陪伴作用。朋辈泛指朋友和同辈,而朋辈心理辅导不同于传统的心理辅导,它容易引起受助者的心理共鸣,因为学生彼此之间的关系比较平等,而且具有一定的认同感,相互之间有共同话题,同时,大学生作为未成年人心目中的学业成功者,对于破除“知识无用论”,提升农村未成年人受教育动机有很强烈的示范作用。
3、开展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教育志愿服务。因为家庭教育的缺位以及学校教育的不利,农村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比较薄弱,自我保护技能不强,大学生志愿者可以结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用学生能够看懂、读懂的文字、图画、视频等形式,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向未成年人普及自我保护的相关生活常识、法律知识,帮助他们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4、开展普法学法教育志愿服务。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法治化进程不断推进,身处法治化潮流中的每一位农民都难以置身事外,他们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法律规范对自身生活的影响,因此,无论是从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还是从深化村民自治实践需要出发,抑或是构建和谐乡村的社会需要出发,都需要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志愿者可以通过以案说法,典型案例,新媒体载体等形式开展普法学法教育,引导广大群众了解、掌握个人成长必需的法律常识和规章制度。
5、开展文艺、体育活动志愿服务。文化生活的匮乏是制约新农村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个方面大学生志愿者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志愿者紧密依托农村学校、文化大院、文化活动中心、发动农村文艺、体育积极分子,广泛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体活动,通过遴选节目、辅导演出节目、指导体育活动、举办传统文化进乡村、开展百姓健康舞培训等活动,丰富、活跃广大农民业余文化生活。针对农村留守老人,开展文艺节目演出,为老人送去了爱心。
6、开展“新型农民”“新农村新生活”培训志愿服务。校内科技社团可以通过邀请专业教师、高年级博士等专业人士的方式,开展“送科技下乡”,对农民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提升农业人口特别是返乡劳动人口的科技素养。另外,还可以依托“智慧农业”平台,利用网络资源,开展“云培训”。
参考文献
[1]赵煜.大学生公益社团的培育与管理[D].浙江大学,2014.
[2]孙伟.大学生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3):114-115.
[3]刘富珍,万佩佩,田戈燕.农村、农民志愿服务队伍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调研——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视角[J].广西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20(04)28-34.
[4]谭硕.试论以学生社团推进高校志愿服务工作[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4,29(05):63-65.
[5]黄艳群.新时代大学生参与社会志愿服务问题的思考[J].智库时代,2020(07):121-122.
[6]李国强,谢玉芳.农村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智慧管理2020(1):39-41
关键词:新时代文明志愿服务;高校志愿者;社团;志愿服务主体;志愿服务活动
一、新时代文明志愿服务的时代背景和要求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党中央对宣传思想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的一次重要部署,关系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的大局,关系乡村全面振兴和培养时代新人的重任,关系彻底打通群众工作“最后一公里”目标的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是紧紧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的活动,重点把握“五项内容”,即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推进移风易俗。高校大学生作为新时代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与志愿服务精神的团体,理应积极投入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中心去。
二、高校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的特征、意义
通过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既可以培育青年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青年更认识社会了解国情,也促进青年学生在理想信念、为人处世、知识能力上全面提升自己,有助于青年学生的个人成长。同时,青年学生参与到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中去,能够通过培育良好乡风、淳朴民风,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建设,奠定乡村振兴的源泉底蕴;通过科技服务将文明实践融入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拓宽文明实践路径;通过文化服务激活乡村文明实践内生动力,延伸文明实践受众,受到群众欢迎
三、新时代文明实践大学生志愿服务主体的选择
志愿服务主体的选择是志愿服务构成的核心要素,没有志愿者的策划、宣传、运作和推广,志愿服务活动就不可能顺利开展和持续推进。自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志愿者”这个词就跟国家、社会密切;联系在一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满怀激情地加入到奉献者的行列,上海世博会志愿者的报名总数高达61万人,其中在校大学生占到了志总数的2/3,亚运会、残奥会、青奥运的报名人数超过了120万,其中在校大学生的人数达到了85万人次,可见在校大学生已经成为志愿服务的主体。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要通过合理利用高校社团资源、进一步完善高校志愿服务团体的组织架构、校内外志愿服务机构的有效对接,建设一支综合素质高的志愿服务队伍。
(一)高校学生社团的分类
高校学生社团是在校大学生在相关规章要求下按照兴趣特长自发组成的学生组织,不受专业、学院、年级约束去开展积极有意义的活动,可以有效提升学校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也是学生提升兴趣特长和志愿服务社会的良好平台。
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高校的社团也呈现出差异化、多元化、个性化发展态势。依据现状可以将高校社团分为文体类、专业学习和志愿服务三个类别,文体类活动范围大都是在校园内开展,是学生兴趣爱好交流提升的平台;专业学习类社团大都是在某一专业领域内学习交流和课外专业知识拓展;志愿服务类社团是为某一特定需求或者目的组建的非盈利性校园组织,会根据社会需求定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志愿服务类不同于前两类社团的是,它的受众对象不再仅仅是社团成员还包括志愿服务的对象,往往需要深入社会去开展活动,活动开展的同时既锻炼了青年大学生的能力也会向社会展示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和形象,这就对志愿服务类社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社团成员自身具备较高的素质而且社团的组织框架、活动机制、负责人的决策能力等因素都需要充分考量。
(二)目前高校志愿服务型社团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题组以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泰山学院等驻泰安高校的社团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社团成员、受众群体的访谈交流等方式进行了实际调研,发现高校志愿服务类社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对志愿服务类社团的关注度不高。高校目前对学生加入社团没有要求和约束,对学生是否需要加入社团也无相关规定,主动加入社团的学生大都是具有相关的特长爱好才选择对应的社团加入的,而服务类社团是以服务社会为目的,开展的活动也大都是公益性的,所以学生加入的积极性不够。通过近些年吸纳成员的情况来看,志愿服务类社团每年的纳新情况都不太理想,在大一阶段各社团集中纳新时间,发放了500份大一新生意向社团调查问卷,收回473份,其中仅有76份有意向加入志愿服务类社团。
2、社会组织缺乏与高校志愿服务社团的合作路径和合作意识。部分具有公益性、服务性的组织与高校志愿服务社团和个体有部分沟通及合作,但缺乏与将志愿服务学生吸收到自己队伍中的意识与实际行动,同时社团组织负责人也缺乏与社会组织和地方团体的有效交流,社会组织和团体在开展活动时需要大量的志愿服务者,而高校志愿者又需要志愿服务机会去提升能力和彰显自身价值,但是两者之间的合作路径和合作意识一直得不到好的结合。
3、高校志愿服务社团内部无健全的管理机制。自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热情越来越高,尤其是10后大学生,热情性更高,但是高度的热情膨胀下缺乏理性的认知与方向,大部分社团内部制度和规章的约束力游很弱,有些形同虚设,会员来去自由,活动参与和出勤也是毫无章法,导致社团内部就散漫无凝聚力,遇到活动临时抓人,开展的活动质量更是值得怀疑。
四、新时代文明实践大学生志愿服务开展 目前的大学志愿类社团活动的主要方向包括大型体育赛事和文娱活动的志愿者、支教助学、社区建设、环境保护等内容,调查得知几乎所有的志愿服务类社团的活动开展方向都在以上范畴内,活动形式和内容相對单一,趋同化问题严重,在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下,急需更多的志愿服务活动内容的创新和改善,尤其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的出发点,应放在农村群众的实际困难和切实需求上。
(一)新时代文明实践大学生志愿者适合的服务对象
主要包括未农村未成年人、农村留守人员、返乡劳动人口等群体。
1、农村未成年人:在社会转型期的特殊阶段。伴随着网络线上线下的应用,给未成年人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挑战。网络上一些带有暴力倾向的游戏、少儿不宜的视频,会给中小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另外,随着电视、网络的逐步发展,农村未成年人的阅读量急剧下降,阅读习惯没有有效养成;未成年的自我保护意识不足,掌握自我保护技能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2、农村留守人员:即所谓的“386199”部队。
(1)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基本上由单亲、隔代、上辈亲属等三种抚养方式,经SCI-90量表调研及访谈,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更多的出现人际关系紧张、考试焦虑、低自尊、孤独等心理问题,影响健全人格的形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未成年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妇女需要承担起原本由夫妻共同承担的家务、耕作、教育、赡养等责任,原本两个人承担的社会角色由一个人承担,繁杂沉重的劳动,多重的社会角色给留守妇女的生活和心理施加了巨大的压力,留守妇女的发展空间变得更为受限。
(3)农村留守老人:农村留守老人普遍存在自养能力较低,自照顾能力不足、身体状况偏差、精神生活匮乏的现状。
3、返乡劳动人口:返乡劳动人口来源一方面来自因经济危机或个人生理原因(如年龄、性别)等自被迫返乡,另一方面,国家惠农支农政策的出台和产业结构的变动,为回流农民工回乡就业创造了很多有利条件,因此,返乡劳动人口近年来呈逐年上升状态,但当大量外出务工农民回乡时,虽然当地能吸纳一定数量的劳动力,但吸纳能力有限,更多的返乡人员又不愿意从事传统的农业劳动,这个时候他们更加需要新型技术培训、传统技艺传承等志愿服务,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的外出打工经历,他们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更多。
(二)新时代文明实践大学生志愿适合的活动内容
1、开展综合素质教育志愿服务。农村未成年人生活的环境和受教育的背景,使得他们的总体素质偏低,具体表现为学习基础差、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受教育意愿差,动机感不强等。未成年人身上所出现的问题与他们的社会结构、学校环境以及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如阅读习惯的养成,父母、祖父母受教育水平过低,所以无法营造好的家庭阅读的氛围,村庄虽然部分建立了图书馆,但适合儿童阅读书目有限,有效利用率明显不足,并且要养成阅读的习惯并且形成自我意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因此爱心机构和社会人士一次性的帮扶对于阅读习惯的养成收效甚微。针对这种情况,从乡村小学入手,开展长期系统支教活动是协助农村未成年人综合素质提升的有效手段。山东农业大学“农经协会”长期在泰安周边农村开展义务支教活动,每周每校1-2次的支教内容为课外阅读、音乐、体育等课程,即是对学校主干课程的有益补充,也通过持续性的干预对未成年人阅读习惯养成进行了有益探索。
2、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志愿服务。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表现在自卑心理明显,厌学现象明显,人际交往的障碍等方面。目前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应从家、校两方面入手,一是借助手机、网络等手段加强家长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二是要求农村学校教师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帮扶力度。但在实践的过程中,二者都有弊端。家长因自身文化水平及时空的距离等因素,和孩子的交流多流于物质生活及学习成绩等简单沟通,农村教师由于所带学生偏多,额外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难度较大,并且,由于师生身份的天然屏障,难以走进学生的内心。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生志愿者的朋辈辅导则能发挥它独特的示范、引领、陪伴作用。朋辈泛指朋友和同辈,而朋辈心理辅导不同于传统的心理辅导,它容易引起受助者的心理共鸣,因为学生彼此之间的关系比较平等,而且具有一定的认同感,相互之间有共同话题,同时,大学生作为未成年人心目中的学业成功者,对于破除“知识无用论”,提升农村未成年人受教育动机有很强烈的示范作用。
3、开展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教育志愿服务。因为家庭教育的缺位以及学校教育的不利,农村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比较薄弱,自我保护技能不强,大学生志愿者可以结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用学生能够看懂、读懂的文字、图画、视频等形式,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向未成年人普及自我保护的相关生活常识、法律知识,帮助他们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4、开展普法学法教育志愿服务。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法治化进程不断推进,身处法治化潮流中的每一位农民都难以置身事外,他们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法律规范对自身生活的影响,因此,无论是从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还是从深化村民自治实践需要出发,抑或是构建和谐乡村的社会需要出发,都需要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志愿者可以通过以案说法,典型案例,新媒体载体等形式开展普法学法教育,引导广大群众了解、掌握个人成长必需的法律常识和规章制度。
5、开展文艺、体育活动志愿服务。文化生活的匮乏是制约新农村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个方面大学生志愿者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志愿者紧密依托农村学校、文化大院、文化活动中心、发动农村文艺、体育积极分子,广泛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体活动,通过遴选节目、辅导演出节目、指导体育活动、举办传统文化进乡村、开展百姓健康舞培训等活动,丰富、活跃广大农民业余文化生活。针对农村留守老人,开展文艺节目演出,为老人送去了爱心。
6、开展“新型农民”“新农村新生活”培训志愿服务。校内科技社团可以通过邀请专业教师、高年级博士等专业人士的方式,开展“送科技下乡”,对农民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提升农业人口特别是返乡劳动人口的科技素养。另外,还可以依托“智慧农业”平台,利用网络资源,开展“云培训”。
参考文献
[1]赵煜.大学生公益社团的培育与管理[D].浙江大学,2014.
[2]孙伟.大学生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3):114-115.
[3]刘富珍,万佩佩,田戈燕.农村、农民志愿服务队伍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调研——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视角[J].广西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20(04)28-34.
[4]谭硕.试论以学生社团推进高校志愿服务工作[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4,29(05):63-65.
[5]黄艳群.新时代大学生参与社会志愿服务问题的思考[J].智库时代,2020(07):121-122.
[6]李国强,谢玉芳.农村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智慧管理2020(1):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