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环境的优劣,关系到人类生活质量的高低。而语文教学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环境教育,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的渗透,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而且反过来也增加了语文教学的内涵,使两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祖国将来的建设者,对他们进行环境教育,帮助他们提高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做为教育工作者,需要调整环境教育的结构,要通过直接与间接的教育手段把未来与现在的公民培养成为21世纪创造人类更好生存环境的积极参与者。
【关键词】 环境教育的素材 渗透环境教育 拓宽环境教育空间 对话
一、挖掘本学科环境教育的素材
由于语文科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因此它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环境教育的内容,这些内容有显性和隐性的,显性的比较容易找,隐性的则需要教师认真的分析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素材。
九年义务教材语文第十一册共有二十七篇课文、八单元,其中第一、二、五单元中编入了可以渗透环境教育的课文,共九篇课文,占全册课文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以上,这些课文中环境教育显性教材的有《只有一个地球》、《宇宙生命之谜》、《鹿和狼的故事》《宇宙生命之谜》其它五篇均为隐性的。在教学《桂林山水》、《林海》、《鸟的天堂》、《第一场雪》、《索溪峪的‘野’》这几篇描写美丽景色的课文时,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找准知识结合点,着重培养学生热爱优美的环境,是他们在领略美好的自然风光的同时,懂得这么美好的环境要靠人们的爱护和创造。
二、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渗透环境教育
语文学科的教材内容极其丰富多彩,我们要根据各课内容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环境教育,有许多环境的公害能够铲除,失去的美有些可以寻回,但如果毫无节制的破坏地球资源,到了无法挽回的时候,我们人类将无家可归,因为除了地球我们找不到任何可以居住的地方。
可见,人类的家园是靠我们去精心的呵护与创造的。如果我们违背了自然规律,那么留给子孙的将是“石头林”,为了给子孙留下碧水蓝天,一方净土,让我们都来保护环境吧!此时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心灵深处埋藏下热爱环境保护地球的种子。
三、注重横向联系,拓宽环境教育空间
对儿童进行环境教育,就是要给他们创造与周围环境相接触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的感官认识自然界中的事物,从而尽早唤醒他们的环境意识。因此,要把课内的教育向课外延伸。作文指导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所以要特别重视在作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例如,在指导写一处景物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写“我们的校园”使学生在习作时学习到考察某地地理环境的方法。要求:在图上准确填上途经的各种建筑物名、甬路名,找出水源的位置与走向,讨论建筑物的风格、年代、建筑材料,然后再让学生有条理的有重点地写下来,突出某一景物的特点,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学习环境,懂得校园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
写观察日记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进行写作训练的好办法,也是渗透环境教育的好途径。
小学的环境教育应随着年龄的不同而因人施教。應从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逐步渗透。一个有觉悟的、成熟的公民是逐步形成的,决不可企望十几岁的孩子一下成为环境专家。几年来,由于我校十分重视环境教育工作,构建了立体化的教育模式,在各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使学生提高了对环境教育的认识,懂得了环境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因而,他们都热爱自己的环境。夏季,校园里百花盛开,却看不到一枝花被折,在操场上看不到杂物、纸屑。
应信息社会对知识学习的要求,才会受用终身。小学中高年级应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先自学教材,因为这是一次让学生与先者对话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从教材所叙述的内容中初步领会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及因果关系,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作者们的聪明智慧,虽然学生的领会深浅不一,但都能注入个人成熟或不成熟的见解,包括困惑。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活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包括:⑴搜集处理信息并把握意义;⑵受到情感熏陶;⑶获得思想启迪;⑷享受审美情趣;⑸体验作者的生活。
四、沟通合作,实现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现代教学理论表明,教学是一种沟通现象,“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只有沟通、合作才有对话,才有学生与学生心灵的交会。由此可见,合作学习是对话教学的组织形式。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之间缺泛沟通合作,学生表现在对话上仅仅是个体的片言碎语,一种形势上的热热闹闹,学生对话中表现出来的差异没有引起老师的足够重视。
五、知识碰撞,实现学生与知识信息对话
众所周知,两个人,每人有一个苹果,两人互换后,每个人仍只有一个苹果;而同是两个人,若每个人有一个知识,两人互换并碰撞后,则每个人至少有两个或更多个知识。“给”永远只能给死的知识,而“碰撞”却能激活活的源泉。引导相互间用知识交换并碰撞,是实现学生与知识信息对话的关键。
总之,课堂里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学生与知识信息等全方位的对话,使探究性的语文课堂成了一个多元的立体交叉的对话空间。在不断生成的对话中,实现了语文教学的互动。如果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
【关键词】 环境教育的素材 渗透环境教育 拓宽环境教育空间 对话
一、挖掘本学科环境教育的素材
由于语文科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因此它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环境教育的内容,这些内容有显性和隐性的,显性的比较容易找,隐性的则需要教师认真的分析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素材。
九年义务教材语文第十一册共有二十七篇课文、八单元,其中第一、二、五单元中编入了可以渗透环境教育的课文,共九篇课文,占全册课文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以上,这些课文中环境教育显性教材的有《只有一个地球》、《宇宙生命之谜》、《鹿和狼的故事》《宇宙生命之谜》其它五篇均为隐性的。在教学《桂林山水》、《林海》、《鸟的天堂》、《第一场雪》、《索溪峪的‘野’》这几篇描写美丽景色的课文时,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找准知识结合点,着重培养学生热爱优美的环境,是他们在领略美好的自然风光的同时,懂得这么美好的环境要靠人们的爱护和创造。
二、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渗透环境教育
语文学科的教材内容极其丰富多彩,我们要根据各课内容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环境教育,有许多环境的公害能够铲除,失去的美有些可以寻回,但如果毫无节制的破坏地球资源,到了无法挽回的时候,我们人类将无家可归,因为除了地球我们找不到任何可以居住的地方。
可见,人类的家园是靠我们去精心的呵护与创造的。如果我们违背了自然规律,那么留给子孙的将是“石头林”,为了给子孙留下碧水蓝天,一方净土,让我们都来保护环境吧!此时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心灵深处埋藏下热爱环境保护地球的种子。
三、注重横向联系,拓宽环境教育空间
对儿童进行环境教育,就是要给他们创造与周围环境相接触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的感官认识自然界中的事物,从而尽早唤醒他们的环境意识。因此,要把课内的教育向课外延伸。作文指导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所以要特别重视在作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例如,在指导写一处景物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写“我们的校园”使学生在习作时学习到考察某地地理环境的方法。要求:在图上准确填上途经的各种建筑物名、甬路名,找出水源的位置与走向,讨论建筑物的风格、年代、建筑材料,然后再让学生有条理的有重点地写下来,突出某一景物的特点,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学习环境,懂得校园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
写观察日记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进行写作训练的好办法,也是渗透环境教育的好途径。
小学的环境教育应随着年龄的不同而因人施教。應从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逐步渗透。一个有觉悟的、成熟的公民是逐步形成的,决不可企望十几岁的孩子一下成为环境专家。几年来,由于我校十分重视环境教育工作,构建了立体化的教育模式,在各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使学生提高了对环境教育的认识,懂得了环境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因而,他们都热爱自己的环境。夏季,校园里百花盛开,却看不到一枝花被折,在操场上看不到杂物、纸屑。
应信息社会对知识学习的要求,才会受用终身。小学中高年级应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先自学教材,因为这是一次让学生与先者对话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从教材所叙述的内容中初步领会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及因果关系,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作者们的聪明智慧,虽然学生的领会深浅不一,但都能注入个人成熟或不成熟的见解,包括困惑。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活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包括:⑴搜集处理信息并把握意义;⑵受到情感熏陶;⑶获得思想启迪;⑷享受审美情趣;⑸体验作者的生活。
四、沟通合作,实现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现代教学理论表明,教学是一种沟通现象,“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只有沟通、合作才有对话,才有学生与学生心灵的交会。由此可见,合作学习是对话教学的组织形式。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之间缺泛沟通合作,学生表现在对话上仅仅是个体的片言碎语,一种形势上的热热闹闹,学生对话中表现出来的差异没有引起老师的足够重视。
五、知识碰撞,实现学生与知识信息对话
众所周知,两个人,每人有一个苹果,两人互换后,每个人仍只有一个苹果;而同是两个人,若每个人有一个知识,两人互换并碰撞后,则每个人至少有两个或更多个知识。“给”永远只能给死的知识,而“碰撞”却能激活活的源泉。引导相互间用知识交换并碰撞,是实现学生与知识信息对话的关键。
总之,课堂里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学生与知识信息等全方位的对话,使探究性的语文课堂成了一个多元的立体交叉的对话空间。在不断生成的对话中,实现了语文教学的互动。如果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