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大学生就业与现代农业科技推广问题的思考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nchP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分析了农村大学生就业和农村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两大农村社会问题。指出改变大学生就业观,认为农村大学生回农村就业,既可以解决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题,又可以为农村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提供人才,从而实现双赢。
  关键词 农村大学生;就业;现代农业科技;推广
  中图分类号 F30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1-0330-02
  
  我國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每年从农村考入大学的学生占高校录取学生数的大部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与挑战,而对于家境贫困的农村大学生来说,压力更大。据有关统计,2006年毕业的大学生中当年未就业的几乎占当年毕业生的1/4,而这些未就业的大学生中农村大学生占相当高的比例[1]。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农村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涉及到“三农”问题、教育改革问题、社会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医疗改革问题等重大问题。而我国农村却一直缺乏高素质人才,农业生产长期处于落后的状态。大学生转向农村就业,既可以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又可以改变农村高素质人才匮乏的现状,加速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因此,本文就农村大学生就业与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1农村大学生未就业可能引起的问题
  
  1.1造成社会财富和人才浪费,加大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
  培养出一个大学生,国家和其家庭均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农村大学生是我国劳动资源中一个优秀的群体,如果不能顺利充分就业,他们所学的知识技能就处于闲置状态甚至荒废,这对个人和社会均是知识、人才的极大浪费。这种状况使很多农村家庭陷入高投入零回报或低回报的困境,加剧了农村家庭的贫困,进一步加大了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不利于城乡二元结构的改变,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1.2在农村滋生新的“读书无用论”
  农民供自己的孩子上大学,期望的回报是孩子的前途,当然也包括资金上的回报。如果农村大学生读完大学最后却不能就业,这对他们和家长精神上的打击是极大的。例如在安徽省,培养一名大学生的费用约为4.8~5.5万元。根据该省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 384元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 668元的标准分别计算,县城居民需要8.6年,农村居民则需l8年的收入才能培养1名大学毕业生[2]。这种高投入低回报的大学教育,使巨额投资得不到合理补偿,势必加剧了农民家庭的贫困化,于是在农村滋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导致有的农村地区中小学的辍学率逐年上升,在校生大量流失。“读书无用论”不仅对个人是一种危害,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是与科学发展观格格不入的。
  1.3妨碍社会的稳定
  农村大学生从“天之骄子”到焦头烂额找工作的“游子”,剧烈的变化与反差发生在短短的数年之内。就业受阻,造成强烈的挫折感与失败感。这些未就业大学生经济困窘、精神压抑、情绪易骚动,沉重的精神负担和厌世心态会使他们产生被愚弄感,仇视社会。在此种状况下这个特殊的群体难免会产生一些不理智的过激行为,从而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给和谐社会建设埋下巨大的隐患[3]。
  
  2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推广方面存在的问题
  
  2.1我国现代农业科技队伍现状与发达国家比较有差距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农村科技人员明显短缺。有关统计数字显示,全国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共3 060.5万人,其中农林专业技术人员仅80.4万人,占2.6%。全国每666.67hm2土地仅有 0.8个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每666.67hm森林仅有0.53个林业专业技术人员。我国农业科技人员在人口中的比例为0.01%,而发达国家是0.3%~0.4%。因为农技推广部门工作艰苦、社会地位低下,加上资金紧缺,不少地方连最基本的工资都难以保证,所以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出现“断层”和知识老化的现象十分明显。农技推广人才队伍中,人员流失严重,而新毕业的大、中专生分不下去,或分下去了因没工资而改做其他工作的现象比较普遍[4]。在现有的科技人员中,多数人知识日趋老化,信息不灵,对现代科技发展变化适应能力差,缺乏科技和管理人才,制约着现代农业科技进步。
  2.2我国农民文化水平不高
  现阶段中国农民整体素质同农业经济的发展形成突出矛盾。据统计,中国目前有60%以上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l%,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不足5%[5]。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农民接受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十分吃力,依靠科技种田的少,科技示范户寥寥无几[6]。
  2.3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存在诸多不足
  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技推广机构不健全、人员不稳定、事业费严重不足、活力不强、手段落后、先进实用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到位率低等方面。例如,目前中国每年有6 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应用到生产领域中的只有30%~40%。据抽样调查,农业科技成果中,农民能够普遍接受和推广应用的仅占15%左右,比发达国家平均低近30个百分点,大量成果没有转化为生产力。江泽民同志曾指出:“中国每年取得大批农业科研成果,但真正能在生产中起作用的并不多,大部分都滞留在实验室或实验田里,发生这样的情况,主要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二是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还比较低”[7]。
  
  3农村大学生转向农村就业的可行性
  
  3.1农村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的素质要求
  现代农业科技革命带来的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必将逐步在全国各地传播推广,过去那种“靠眼看、凭手摸、用口尝”的经验推广将会被“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现代推广方式取代,一些代表现代农业科技革命具有高科技成分的新品种、新机械、新农药、新肥料、新疫苗、新兽药等也将进入广大农村的每家每户。因此,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应具备一定的科技文化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农村大学生经过大学3~4年的培养,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他们继承了农民诚恳、朴实、勤劳的优良传统,对农村经济、风俗人情有一定的了解,经过锻炼,他们一定比传统的农民站得高,看得远,做得更好。
  3.2农村地区有大量人才需求
  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迫切需要知识型人才,需要越来越多有文化的大批新型“村官”去培养大量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我国现有70万个行政村,自然村更多,达到320.7万个(截至2005年10月底),按每个行政村吸纳一名大学生就业计算,就可以解决70万农村生源大学生的就业问题[8]。
  3.3国家的政策支持
  农村大学生就业关系到社会稳定、教育发展和农村发展,已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为促进农村大学生就业,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加强宏观调控,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完善就业市场机制,实现就业公平;限制高校扩招速度,依据社会需求调整高校专业设置;组织农村生源大学生培训与就业,鼓励他们到农村就业和创业等。2005年6月2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5]18号),党中央提出5年中要把10万大学生派到农村去。近期国家已经在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草案)》意见,力促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这些无疑都是审时度势的明智选择。
  3.4农村生源大学生到农村当“村官”具备舆论支持
  以前上大学被人们认为是改变农民身份、脱离土地关系,实现垂直流动的唯一出路。但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矛盾日益突显,很多农村大学生在城市找不到工作而不得不回到原籍,他们既没有农业户口,也没有正式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了农村和城市的边缘人,是当前新出现的弱势群体。而此时,媒体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状况进行了较多的关注,也对就业形式、对策进行了舆论引导,这使得有机会接触现代传媒的农民们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现实有了更清楚地认识,渐渐能够接受读完大学的孩子不一定非得在城市里工作的事实。同时,社会各界对于大学生“非正规就业”也开始持理解和支持态度。社会宽容度的不断增加,使大学生灵活就业具备了较理想的舆论环境,如2006年北京市就计划今后3年内将从应届大学毕业生中招募8 000名大学生村官。此外,一些省市和地方政府还在探索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途径与政策的其他形式,比如成都市正在试点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陕西省一些地方推行的“大学生进村计划”;还有一些省市探索的“大学生农村创业计划”;“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正在试验的“大学生农村发展人才培养计划”等等,都表明农村大学生转向农村就业有其可行性。
  
  4农村大学生就业与现代农业科技推广的互动作用
  
  一方面是农村大学生就业无门,人才闲置,成为当前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匮乏,人才队伍“断层”,影响着农村经济向前发展,这两个问题都与农民有关,它们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社会稳定等诸多社会问题。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大学生就业问题,积极引导农村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和创业,充分认识目前我国大学生到农村就业是对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的有力补充。
  农村大学生到农村就业,既有利于在科教文卫等领域教育农民,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又有利于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解决了农村大学生就业问题,又缓解了政府就业压力,是解决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题和农村现代农业科技人才匮乏难题的双赢之举。
  
  5参考文献
  
  [1] 陈宪.大学生就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中国经贸导刊,2006(8):27.
  [2] 储叶来.十八年收入培养一个大学生[N].人民日报,2005-11-07(13).
  [3] 杨金平,毛成耀.农村大学生的就业困境及化解机制初探[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7(1):107-110.
  [4] 艾应伟,范志金.现代农业科技革命与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发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5(10):442-444.
  [5] 王更生.部分涉農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4,23(1):90-94.
  [6] 韩东梅,柳婧如,栾兆乾.新农村建设需要现代农业科技的支撑[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7(5):6-7.
  [7] 牛盾.落实乡镇农业五站“三定”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J].中国农技推广,1997(1):6-8.
其他文献
规范村级财务事务,应从多个方面入手。在制度建设、监督体制、教育管理等方面多管齐下,综合施制,方能堵塞农村财务事务管理中的漏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心店镇从教育、
当前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已经步入高速发展期,但相关的学术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关注的焦点问题集中在生产、价值实现、保护与监管等层面,缺乏对于产业发展方向、发展模式、制度创新能力等根本挑战的预见和洞察。此外,国内数字出版产业研究尚需拓展新的生长点,亟待加强产业转型研究、数字出版与文化产业的关联研究、系统的政策研究等。
苏轼在晚年被贬至岭南,在海南儋县宁济庙为冼夫人庙题诗《和陶拟古九首之五》,开吟咏冼夫人先河,把冼夫人带入古典文学殿堂,为中国古典文学增添了一个巾帼英雄的独特艺术形象。
区域品牌是在一个区域范围内形成的品牌。建设农业区域品牌是海南热带特色农业发展的关键。但海南在农业区域品牌建设中仍然存在许多突出问题,必须加以解决,使热带特色农业真正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以来,代议民主思想在中国趋于衰落,与此相应,人民民主思想逐渐在中国兴起。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展开有声有色的民主实践,以及对国民党政权不民主的有
为了加快后3年治河水库上游综合治理速度,按期实现省委、省政府确定的10年治理总目标,王文学副省长在经过大量测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4项具体措施。 一、发挥政治优势,最大限
正由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浙江省民政厅主办,浙江省民政研究中心、浙江大学民政研究中心承办的浙江省首届学术年会"社会管理创新暨浙江民政论坛"学术专场于11月22日在杭圆满结束,共有来自全省民政系统、高校、党校系统和其他研究机构等16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邀请了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陆学艺教授,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彭华民教授,中山大学社会工作
期刊
伯恩施坦失误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唯物史观的机械运用并被权贵资本主义的利益深度裹挟。此事给我们的现实启示:一是必须全面理解和正确运用唯物史观,才能认清社会生活的主流和本质
1核不育系S2—28A的培育1997年用自育的抗枯耐黄萎病核不育两用系抗A1(msms)中的不育株为母本,用引进的抗棉铃虫、抗红铃虫转Bt基因抗虫棉品系2K-29(MSMS)为父本,进行杂交。1997年
分析了近几年国际、国内棉花市场出现的新变化对国内棉花产业的影响,对“缺口时代”我国棉花产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试探性地为我国棉花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