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交换资产和清偿负债的金额计量。公允价值被广泛采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公允价值体现了一定时点上资产或负债的实际价值,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能够反映企业价值创造中,经济利益流入的能力。另一方面,公允价值是建立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能够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从而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更有价值的决策信息。
一、公允价值实施以来对上市公司利润的影响
(一)公允价值对利润影响的理论分析
历史成本法可以为财务报表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能体现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要求。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历史成本法已越来越不能满足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原则。新准则提出适度引入公允价值,体现了在可靠性的基础上加强会计信息资量的相关性,使得财务报表不仅能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而且能为企业财务信息各使用者的经营、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与历史成本法相比,引入公允价值之后,会对上市公司利润产生重大的影响。下面以金融工具为例来加以说明。
金融工具是指形成一个企业的金融资产并形成另一个企业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合约。上市公司可以利用金融工具业务来规避并且转移财务风险,同时转移收益。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该资产时以当时的公允价值入账,持有期间,由公允价值引起的变动计入公司当期损益。这一举措会对那些拥有大量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上市公司产生极大的影响。若当期股票或债券的价格大幅上升,则公司当期利润就会大幅减少。因此,拥有大量交易性金融工具的上市公司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其当期利润将会受到较大影响。
(二)公允价值对利润影响的案例分析
自2007年1月1日上市公司采用公允价值以来,其一季报披露已全部结束,截至2007年4月30日,沪深两市共有1 468家上市公司披露了第一季度财报。下面以金融工具为例用案例分析的形式分析公允价值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公允价值计量在金融资产方面应用得比较积极。在统计的1 139家上市公司中,共有246家公司股东权益变动表下“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项目发生了调整,其中241家为正向调整,5家为负向调整,合计变动数值为539.17亿元。
在上述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进行调整的公司中,数值变动最大的是中国平安和中国人寿。中国平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度第一季度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发生额为13.66亿元;2006年末交易性金融资产账面余额为439.83亿元;2007年3月31日账面余额为975.14亿元,变动幅度达121.7%;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第一季度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发生额为389.2亿元,变动幅度达4.14%;还有21家公司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超过了1亿元。
由于中国股市在2007年第一季度大幅度上扬,上述金融资产的市价也大都出现了相当可观的增长。因此,对这些以公允价值进行调整的金融资产,增加的不仅是2007年1月1日上市公司的股东权益,同时还以当期损益直接体现在持股公司的一季报中,使得上述公司一季度利润增加。
(三)公允价值对利润的影响趋势
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及中国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和健全,上市公司的经济活动将越来越多地涉及到公允价值的使用。资本市场的完善会促进上市公司更多地选择金融工具,而房地产业的规范与调整也会使中国房地产的价格更加真实、透明、可获得。此后,公允价值在使用过程中,就能体现对上市公司利润应有的影响,更加体现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的统一。
二、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面临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措施
(一)公允价值计量面临的问题
新企业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开始实施,最令人瞩目的是公允价值的运用。公允价值在国际上的运用已比较普遍,我国此次引入公允价值,也是向国际接轨的一个重要课题。尽管准则规定了公允价值的使用前提,也就是公允价值应当能够“可靠计量”,但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仍有些问题值得注意。公允价值主要体现“公允”,交易就必须公平,因此交易双方都必须了解交易情况,自愿进行买卖。但实际上很多交易往往都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进行的,并且目前我国缺乏活跃的市场,确定公允价值的要素市场不成熟,市场化程度低。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公允价值可靠性问题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一直以来都很难得到满足。从我国的现状来看,证券交易市场、产权交易市场都不成熟,绝大多数资产的公允价值难以获得。例如:关联企业在购销往来、资产转让、出售等业务中,通过操纵购销差价来获取利润,问题的根源在于关联交易存在单方面垄断,如进货渠道垄断、技术垄断、供应垄断等。这一方面是由于企业的规模优势促成的,因为企业的规模发展本身就是在促进技术垄断的出现,从而提高了垄断产生的频率;另一方面政府的无效管理也难辞其咎。
2.可操作性问题
公允价值的计量与核算比较复杂,需要高素质的会计人才进行会计处理来完成。从我国现状看,评估人员与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都不容乐观,大多数从业人员对公允价值的运用尚难适应。同时,各类资产交易市场不发达,价格难以真实反映价值,绝大多数资产的公允价值难以获得。现阶段的未来现金流量及折现率的信息都很缺乏,现值的主观估计成分偏大。一种会计计量方式若要有用决不能以牺牲可靠性为代价。
3.盈余管理问题
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改变了通常的收益观。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将会产生利得或损失,这将会改变在会计实务中短期投资只确认减值不确认升值收益的情况;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不仅将增加企业资产或负债,同时也将影响当期损益。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结果可能增值也可能减值,可能使证券交易较多的公司,其股本账面“富贵”并反映在当期业绩中。企业会利用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以新的盈余管理手段来“创造”账面利润。由于会计准则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手段,它具有明显的经济后果,不同的准则将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影响不同会计主体的利益。如何保证公允价值确定的合理性,避免像以前一样再次成为企业随意操纵业绩的工具,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4.税收调整问题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带来了税收上如何衔接的问题。公允价值模式会大大增加纳税调整的工作量,而收益的税收问题又是公允价值会计中一个很实际、很重要的问题,这些都会影响到企业的现金流。如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后,调增的留存收益在税法上是否需要征税,以及未实现收益是否需要征税等。如果要为尚未实现的收益付税,企业可能面临不得不出售某些资产来缴税的问题。再如,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后,由于不再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折旧和摊销,可能会增加企业的应交所得税。另外,不规范的资产减值可能会造成企业各期损益的剧烈波动,也会影响税收问题,而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源是技术和制度的缺失。
5.成本问题
取得会计信息质量成本太大,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与历史成本相比,公允价值的取得要花费相当大的成本,增加会计操作的难度,特别是在我国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比较低的情况下,需要花费大量的培训时间和成本,不符合会计的成本效益原则。
(二)公允价值计量应采取的措施
1.建立市场信息数据库
网络信息技术运用是未来实现公允价值的关键。如果通过互联网将某地区的同类原材料或产品的所有厂家及其信息收集起来,包括价格、规格、品质等资料。在数据资料收集到之后,应先由指定的部门进行分析处理,得出一个或几个较为客观、具有代表性的数据信息,然后再交由信息使用者使用,作为公允价值计量的参考标准,这样才能使公允价值变得客观、可靠。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快速传递公允价值计量所需要的公共信息,实现资产信息的及时查询和资源共享,使企业公允价值的计量快捷、有效。
2.尽快制定和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指南
虽然准则规定了公允价值的计量范围,但由于计量方法和技术的缺乏导致公允价值的计量在实务中缺乏可操作性。要提高会计质量的可操作性就要研究市场体制、市场资产或负债的估价系统,在会计准则中给予明确的有利于具体实务操作的规范要求,不断对会计人员进行知识更新和提高会计信息化水平,从而做到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全面推广和应用。此外,相对历史成本而言,公允价值的取得比较复杂,需要花费更多的成本,要降低公允价值的取得成本就需要不断加强公允价值计量的研究,跟踪国际公允价值应用的最新发展动态,借鉴国际上的成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尽快制定相关的公允价值计量指南,提高公允价值的实际技术操作水平。同时要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公开市场信息,实现资源共享,使各种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格能够很容易地取得。
3.营造实施公允价值会计的良好环境
随着企业新业务的不断涌现,未来会有很多业务涉及公允价值,因此,必须加快具体准则的制定步伐,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建立公平、开放、自由、诚信的交易规则体系;通过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企业管理层的约束;建立监管部门定期检查制度,允许发挥证监会、注册会计师和国家审计部门的作用,鉴于会计造假的违规机会成本低于其预期收益,证券市场监管机构应借鉴美国高昂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对会计造假进行严惩,以震慑企业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心理;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行业自律,为公允价值的实施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
4.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升思想境界。加强法制教育,要求会计人员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处理会计业务;同时切实加强诚信建设,牢固树立求真务实的职业操守,从根本上消除造假现象的发生。其次,加强业务培训,帮助会计人员熟悉和掌握新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提高其对交易和事项的确认、计量、报告作出判断处理的能力,减少会计信息的行为性失真和对公允价值判断的偏差。
(新乡市公交总公司)
一、公允价值实施以来对上市公司利润的影响
(一)公允价值对利润影响的理论分析
历史成本法可以为财务报表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能体现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要求。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历史成本法已越来越不能满足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原则。新准则提出适度引入公允价值,体现了在可靠性的基础上加强会计信息资量的相关性,使得财务报表不仅能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而且能为企业财务信息各使用者的经营、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与历史成本法相比,引入公允价值之后,会对上市公司利润产生重大的影响。下面以金融工具为例来加以说明。
金融工具是指形成一个企业的金融资产并形成另一个企业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合约。上市公司可以利用金融工具业务来规避并且转移财务风险,同时转移收益。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该资产时以当时的公允价值入账,持有期间,由公允价值引起的变动计入公司当期损益。这一举措会对那些拥有大量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上市公司产生极大的影响。若当期股票或债券的价格大幅上升,则公司当期利润就会大幅减少。因此,拥有大量交易性金融工具的上市公司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其当期利润将会受到较大影响。
(二)公允价值对利润影响的案例分析
自2007年1月1日上市公司采用公允价值以来,其一季报披露已全部结束,截至2007年4月30日,沪深两市共有1 468家上市公司披露了第一季度财报。下面以金融工具为例用案例分析的形式分析公允价值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公允价值计量在金融资产方面应用得比较积极。在统计的1 139家上市公司中,共有246家公司股东权益变动表下“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项目发生了调整,其中241家为正向调整,5家为负向调整,合计变动数值为539.17亿元。
在上述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进行调整的公司中,数值变动最大的是中国平安和中国人寿。中国平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度第一季度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发生额为13.66亿元;2006年末交易性金融资产账面余额为439.83亿元;2007年3月31日账面余额为975.14亿元,变动幅度达121.7%;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第一季度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发生额为389.2亿元,变动幅度达4.14%;还有21家公司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超过了1亿元。
由于中国股市在2007年第一季度大幅度上扬,上述金融资产的市价也大都出现了相当可观的增长。因此,对这些以公允价值进行调整的金融资产,增加的不仅是2007年1月1日上市公司的股东权益,同时还以当期损益直接体现在持股公司的一季报中,使得上述公司一季度利润增加。
(三)公允价值对利润的影响趋势
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及中国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和健全,上市公司的经济活动将越来越多地涉及到公允价值的使用。资本市场的完善会促进上市公司更多地选择金融工具,而房地产业的规范与调整也会使中国房地产的价格更加真实、透明、可获得。此后,公允价值在使用过程中,就能体现对上市公司利润应有的影响,更加体现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的统一。
二、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面临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措施
(一)公允价值计量面临的问题
新企业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开始实施,最令人瞩目的是公允价值的运用。公允价值在国际上的运用已比较普遍,我国此次引入公允价值,也是向国际接轨的一个重要课题。尽管准则规定了公允价值的使用前提,也就是公允价值应当能够“可靠计量”,但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仍有些问题值得注意。公允价值主要体现“公允”,交易就必须公平,因此交易双方都必须了解交易情况,自愿进行买卖。但实际上很多交易往往都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进行的,并且目前我国缺乏活跃的市场,确定公允价值的要素市场不成熟,市场化程度低。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公允价值可靠性问题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一直以来都很难得到满足。从我国的现状来看,证券交易市场、产权交易市场都不成熟,绝大多数资产的公允价值难以获得。例如:关联企业在购销往来、资产转让、出售等业务中,通过操纵购销差价来获取利润,问题的根源在于关联交易存在单方面垄断,如进货渠道垄断、技术垄断、供应垄断等。这一方面是由于企业的规模优势促成的,因为企业的规模发展本身就是在促进技术垄断的出现,从而提高了垄断产生的频率;另一方面政府的无效管理也难辞其咎。
2.可操作性问题
公允价值的计量与核算比较复杂,需要高素质的会计人才进行会计处理来完成。从我国现状看,评估人员与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都不容乐观,大多数从业人员对公允价值的运用尚难适应。同时,各类资产交易市场不发达,价格难以真实反映价值,绝大多数资产的公允价值难以获得。现阶段的未来现金流量及折现率的信息都很缺乏,现值的主观估计成分偏大。一种会计计量方式若要有用决不能以牺牲可靠性为代价。
3.盈余管理问题
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改变了通常的收益观。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将会产生利得或损失,这将会改变在会计实务中短期投资只确认减值不确认升值收益的情况;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不仅将增加企业资产或负债,同时也将影响当期损益。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结果可能增值也可能减值,可能使证券交易较多的公司,其股本账面“富贵”并反映在当期业绩中。企业会利用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以新的盈余管理手段来“创造”账面利润。由于会计准则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手段,它具有明显的经济后果,不同的准则将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影响不同会计主体的利益。如何保证公允价值确定的合理性,避免像以前一样再次成为企业随意操纵业绩的工具,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4.税收调整问题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带来了税收上如何衔接的问题。公允价值模式会大大增加纳税调整的工作量,而收益的税收问题又是公允价值会计中一个很实际、很重要的问题,这些都会影响到企业的现金流。如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后,调增的留存收益在税法上是否需要征税,以及未实现收益是否需要征税等。如果要为尚未实现的收益付税,企业可能面临不得不出售某些资产来缴税的问题。再如,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后,由于不再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折旧和摊销,可能会增加企业的应交所得税。另外,不规范的资产减值可能会造成企业各期损益的剧烈波动,也会影响税收问题,而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源是技术和制度的缺失。
5.成本问题
取得会计信息质量成本太大,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与历史成本相比,公允价值的取得要花费相当大的成本,增加会计操作的难度,特别是在我国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比较低的情况下,需要花费大量的培训时间和成本,不符合会计的成本效益原则。
(二)公允价值计量应采取的措施
1.建立市场信息数据库
网络信息技术运用是未来实现公允价值的关键。如果通过互联网将某地区的同类原材料或产品的所有厂家及其信息收集起来,包括价格、规格、品质等资料。在数据资料收集到之后,应先由指定的部门进行分析处理,得出一个或几个较为客观、具有代表性的数据信息,然后再交由信息使用者使用,作为公允价值计量的参考标准,这样才能使公允价值变得客观、可靠。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快速传递公允价值计量所需要的公共信息,实现资产信息的及时查询和资源共享,使企业公允价值的计量快捷、有效。
2.尽快制定和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指南
虽然准则规定了公允价值的计量范围,但由于计量方法和技术的缺乏导致公允价值的计量在实务中缺乏可操作性。要提高会计质量的可操作性就要研究市场体制、市场资产或负债的估价系统,在会计准则中给予明确的有利于具体实务操作的规范要求,不断对会计人员进行知识更新和提高会计信息化水平,从而做到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全面推广和应用。此外,相对历史成本而言,公允价值的取得比较复杂,需要花费更多的成本,要降低公允价值的取得成本就需要不断加强公允价值计量的研究,跟踪国际公允价值应用的最新发展动态,借鉴国际上的成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尽快制定相关的公允价值计量指南,提高公允价值的实际技术操作水平。同时要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公开市场信息,实现资源共享,使各种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格能够很容易地取得。
3.营造实施公允价值会计的良好环境
随着企业新业务的不断涌现,未来会有很多业务涉及公允价值,因此,必须加快具体准则的制定步伐,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建立公平、开放、自由、诚信的交易规则体系;通过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企业管理层的约束;建立监管部门定期检查制度,允许发挥证监会、注册会计师和国家审计部门的作用,鉴于会计造假的违规机会成本低于其预期收益,证券市场监管机构应借鉴美国高昂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对会计造假进行严惩,以震慑企业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心理;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行业自律,为公允价值的实施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
4.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升思想境界。加强法制教育,要求会计人员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处理会计业务;同时切实加强诚信建设,牢固树立求真务实的职业操守,从根本上消除造假现象的发生。其次,加强业务培训,帮助会计人员熟悉和掌握新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提高其对交易和事项的确认、计量、报告作出判断处理的能力,减少会计信息的行为性失真和对公允价值判断的偏差。
(新乡市公交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