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政治课提问的“度”

来源 :今日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key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课程改革,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集想象和创造于一体的综合能力。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关键是教师要掌握提问的艺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好的提问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经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初中思想政治课提问的艺术关键是“三个度”的把握。
  一、灵活的提问角度
  思想政治课最贴近现实生活,最容易和学生的感触相联系。因此,思想政治课的提问首先应该敢于触及社会热点问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应当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中灵活选择角度提出问题。下面以“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两组不同的提问为例加以说明。第一组:
  (1)怎么理解“一国两制”?(2)我国使用“一国两制”解决了哪些问题?(3)你认为我国台湾问题该如何解决?第二组: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播放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然后提问(1)1997年以来,我国香港和澳门相继回到祖国的怀抱并保持了稳定、繁荣和发展,人们期盼祖国完全统一的愿望日益强烈,那么用什么样的方法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呢?(目的在于引出“一国两制”,“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式,但我们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2)我们运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式成功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台湾问题至今没有解决,这是为什么?(为理解“一国两制”作铺垫。陈水扁等台独分子提出和推行“两国论”、“远亲近邻说”、进行“台独”分裂活动);(3)陈水扁等所宣扬的“两国论”、“远亲近邻说”与“一国两制”的根本区别是什么?(理解概念,根本区别在于否定了台湾自古属于中国的历史):(4)对于如何解决台湾问题,学生中有两种不同主张,一种是采取战争的手段,一种是以和平的方式,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用辩论的方式,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通过两组问题的提出可以看出,第一组问题简洁。注重知识性,但枯燥,缺乏信息含量。第二组提问,关注时政,贴近生活,层次清晰,内容丰富,具有广阔的学习空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对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教师要善于从现实和教材中挖掘事例和题材,从不同的角度问出新意来。例如,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共同富裕”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先给出背景资料: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三次调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2007年我国全部取消了农业税收。然后提出问题:我国为什么要征收个人所得税?为什么要不断调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取消农业税收有何重大意义?教学中并没有直接阐述概念,而是从事实材料中引出问题。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顺利地对社会主义的本质“防止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二、合理的提问密度
  问题教学并不等于满堂提问,全盘提问,而是要讲究提问的频幅和效率。大量质量不高的提问,不但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反而使学生产生心理疲惫,丧失学习热情。因而教师要全面分析教材,设计出最优化的问题,用合理的密度进行提问。有的教师经常随意提出问题,不但提问意图不明确,难易程度也缺少分寸,针对性也不强,教学效果很不理想。也有的教师缺乏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指导者”的意识,习惯于自问自答,不但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反而易使学生滋生依赖性和惰性。合理的密度首先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容量、有层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善于在重点上设计问题;其次是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余地,尤其是对比较困难的问题,要预先让学生课前做好准备或课后继续探讨研究,保持适当的提问空间。
  三、适当的提问难度
  实践表明,学生学习的障碍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知识表达过于抽象笼统。学生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和情感体验:二是存在思维定势,阻碍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教师在提问题时,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提出一些有思维缓冲的问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最后提出一些有难度、有挑战性的问题,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看到问题的本质,让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取得最大的收获。设计的问题既不要太空泛,也不能太突兀,要做到新旧知识的自然过渡。我常用这样的提问方式: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即“是什么”、“为什么”等,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四、适量提问,恰当评价
  目前的课堂提问普遍存在这样的两种弊端:一是“满堂问”,很多问题未经精心设计,将问题当作点缀装饰,例如“是不是”、“对不对”等封闭式提问,还有提出来的问题不需要思考直接可以在书本上找到答案,这类的问题可以称为是伪问题,为提问而提问,为避“满堂灌”之嫌疑而提问,好像提问题就是启发式教学,其实是不对的。古人早就明白“不愤不悱,不启不发”的道理,老师要善于引导,只有学生达到了“愤”、“悱”状态,即心求通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心”、“达其辞”的最佳时机。二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的评价敷衍了事。怎样做出恰当的评价其实也是一门学问,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是有道理。作为教师,耐心细致地观察、发现、赏识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要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思考的欲望,刺激和诱发学生探索的触须不断地深入与拓伸。
  总之,好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增长智慧,还能促进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如果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提问则是这门艺术的精髓。要想实践好提问这门艺术,教师必须用心去设计问题、用心去品味细节。只有全身心的投入,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其他文献
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也就不会深入地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的形式。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不能再把课堂提问看成是教师的专利,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去想、去疑、去问,使他们在师生互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有价值的问题,让新的问题又激发学生不断去探索、发现。在这种良性
期刊
学校体育课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除了取决于他们对体育锻炼有正确的认识以外,跟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体育课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兴趣浓厚,就会精力充沛,不易疲劳。因此,兴趣在学生体育锻炼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呢?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有如下体会:  一、要钻研教材教法。首先要明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的目的性,分析教材内容的特
期刊
亲和力,词典里的解释是“比喻使人亲近、愿意接触的力量”,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它是指“在人与人或人与物相处时所表现的亲近行为的动力水平和能力”。但亲和力又与“亲和动机”密切相关,亲和动机强,如迫切需要得到他人的友谊,或者急切需要他人的支持时,其亲和力就高;亲和动机弱,如无视他人的存在,或把自己的权力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时,其亲和力就低。从这个角度看,在教学过程中,亲和力又是与教师的教学观、教育观紧紧地联
期刊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
期刊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的特点不仅在于概念的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结论的明确性和体系的完整性。而且在于它应用的广泛性。无论是数学研究还是数学学习。其目的之一是将数学运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是通过数学模型这个桥梁来实现的。可以说“模型化是数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处于所有的数学应用之心脏”。建立数学模型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数学建模的特殊地位与作用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这是多么精妙的话语。生活是教育的海洋,语文教学既要立足课堂,又要紧扣生活,扩展时空,延伸触角,这样才能激发和满足学生探究语文的需要和情趣,才能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亲近感,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生活能力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展示生活实物。生活中,蕴含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利用生活中的客观景物,帮助学生建立事物表
期刊
情感教学就是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发挥积极情感的作用,激发起学生持久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认知和能力的提高。下面谈一谈自己在政治课教学中的情感运用策略。   一、提高教学基本能力,增强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教学实践表明情感的运用和实现往往与教师的教学基本能力、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有着紧密的联系。课堂上教师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是相互影响的,只有使教的激情与学的感受融合统一。让课堂气氛处于和谐、共鸣
期刊
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艰巨任务,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我特别注意后进生的转化问题,对后进生的成因及其对应的教育教学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偶得几点浅显认识与各位同仁切磋。   一、后进生的成因  ⑴逆反心理型  这种类型的学生往往从小就受到家庭专断式的教育。学生从小得不到家长的呵护,稍有错误就受到家长的训斥打骂,久而久之,产
期刊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自身感受与个体学习,改变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注重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究,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上,感悟和体验,并亲历数学知识“再创造”的过程,即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在得到知识的同时捕捉知识、探索知识。   一、发现数学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数学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方法和规律。教师应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就
期刊
课程改革改变了地理教师对课程消极、依赖的态度,要求地理教师从课程的实施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在素材性资源中,图片、视频资源由于其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而受到重视,但文本资源部分的课外读物较少受到关注。笔者认为,课外读物是学生在生活中获得地理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与视频、图片资源相比,它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同样应该得到适当的开发。   一、课外读物是学生在生活中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课程标准要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