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里的三个主人公,他们和想留学的你一样,都选择了到国外读大学本科,有的是国内高中毕业前就申请到理想的大学,有的是从国外的高中申请。留学生活的百般滋味,请他们亲口说,毕竟,只有当事人才最有发言权。
来到山姆大叔的家乡
成绩不是全部,综合实力更重要
高二下学期,杜克大学来学校开宣讲会,这里有我感兴趣的声名赫赫的医药专业,有美丽的杜克森林,于是,杜克大学就成了我的首选。
申请美国本科除了成绩之外,学生的综合素质也非常重要。在申请过程中,我也曾为提交的小论文伤过不少脑筋。在主Essay的写作当中,尝试过不少选题,但每完成一稿,又还是觉得会有上升空间,论文的想法独特和与众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分数上的劣势,但是,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对我申请大学的过程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每个假期,我都会有意识地为自己规划,坚持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我曾在北京宋庆龄故居做过十天的志愿讲解员,每天早上8点到下午4点半。累计志愿者时间达到200小时。
留学肯定是件很苦的事儿,要耐得住寂寞,做好各种吃苦的准备。将来会有很多挑战,除去写论文、每天可能要读上两百页的书,还要独立生活,适应不同的文化,融入学校的社交圈。会尽量平衡3个S(Study、Stay、Social),但是成绩还是王道。
选择出国还是要依自身能力而定。之前我对出国留学这事也有随大流的想法,没有一个特别明确的目标。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没有明确的目标,真的到了要去的时候就会特别矛盾。我最认可美国教育的一点,是他们重视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的能力。对于一件事情,可以从很多角度去解读。这样能使人想事更全面。
美国高中学习内容及课外生活
美国的高中跟大学一样都是采取学分制。学生的学分基本上都是在高中阶段获得的。除了必修课,美国的中学还采用和大学相仿的选课制,即每个学生都要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选择课程。在一年中,一个人最多可以选择7门课程,最少也要选择5门课程。
美国中学教育采用启发式教育。任何课程都要求学生自己去发掘,编排资料,撰写报告。课堂上还有很多发言、讨论的机会。对于成绩优异或有某种特长的学生,美国中学都开设有大学学分课程(AP),进入大学后可获得学分的减免。
美国中学大多在9月开学,至第二年6月结业,时间为36周,共分两个学期。每学年包括两个主要假期(圣诞节和暑假)和两个小假期(感恩节假期和复活节假期)。美国私利高中向来以课外活动丰富而著称。这些活动的普及,使寄宿高中毕业生的大学录取率要高于普通中学,尤其是常青藤名校,因为名牌大学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
南半球的日与夜
我刚满18岁不久,登上了前往墨尔本的飞机,第一次孤身前往另一个半球,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生活。到达墨尔本的第二天,在房东的带领下,买了火车月票(火车,公交车,电车通用的)。第三天就去语言学校报到。在语言学校的几个月,并不是纯粹学习语言,而是有缓冲时间去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活,老师会将许多当地风俗和习惯告诉我们。
离开语言学校后,我来到高中Trinity Grammar School。在澳洲,男校和女校很普遍,绝大多数的私校都是这种形式。澳洲的学校类似于大学的走读,在选课上可以根据各自的爱好选择,只是英语是必修科。有趣的是,在国内我们以班划分,在澳洲则以House来分,即不同年级的部分同学归为一个House,而上课时又和同年级不同House的人在一起。每个House都会有一个House Captain,下面再是Vice Captain以及类似于国内小组长。不同House之间不定期地会有各种比赛。
澳洲的学校最强调两点:一是Leadership(领袖气质),二是劳逸结合。在这里,不仅是老师管理学生,更是学生管理学生。每个学校都有一个School Captain(类似于学生会主席),下面三、四个Vice Captain,然后还有各项体育活动的Captain,以及Music Captain. Drama Captain……这些人通过整个中学和高中部(澳洲高中是2年)的人通过选票每年选举出来。对于劳逸结合,学校规定,每个学生都要参加一项体育活动,分Summer Sports和Winter Sports,每项体育活动在每个星期的读书日要训练两次。
我和牛津有个约会
当年我出国的时候,正是周围同学面临高考的紧要关头。有很多人说我是“害怕高考而选择逃离”,我为赌一口气就出国了。一般英国正规的高中都会要求国内高中的成绩以及雅思成绩,另外还有一个比较新鲜的面试,具有重要作用。
我在国内没有念完高三,但和当地中学生相比,年纪已经大了2岁,不想再花两年时间去读A-level,于是参加了学校的破格考试,很顺利地进入一年的A-level学习。这样的课程就是把两年的高中压缩到一年里完成,这样做其实是相当累的。
英国大学招生一般是从9月份开始,而牛津剑桥这两所大学的报名截止日期是10月15日,所有的申请资料都是要通过UCAS这个机构发送到各个大学里去的。在申请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两部分,一部分是个人简历,需要说出自己的特色和选择的专业;另一部分就是导师的推荐信。要花上1周左右时间才能整理完这些材料,对于留学生来说,还要提供国内高中和初中成绩的证明。
一切准备就绪,在寄出自己所有资料后,我很快就收到牛津大学的面试通知书。面试前的准备很重要,我报的是建筑工程系,所以在网上和学校的图书馆搜索了大量资料,同时学校也安排了几个模拟面试。 让我有点出乎意料的是,面试的老师极其友善,不过牛津的面试题也是出奇地怪。老师一般都是单刀直入地问,并要求学生现场计算(理科)。题目很有连贯性,一题接着一题,也有很大起伏,每道题里面都有玄机。打个比方说,题目可能本身就有问题,老师让你做,并非希望你得到答案,而是要你说你得不到答案,然后解释理由。 牛津大学本科生的学习量是相当巨大的,按照一年3个学期来分,每个学期只有8周,而一年24周里要学完其他大学超过30周以上的课程量。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一种莫大的挑战和考验。 我每天睡六七小时,时不时还要熬几个通宵补习功课,其实在牛津锻炼最多的是一种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许多人以为,我在国内成绩差些没关系,反正我要出国留学,那里的蓝天白云,那里的前途畅达,什么清华、北大都不在话下。我想说,这种想法很幼稚。留学不是娱乐,没有超越常人的吃苦精神,你等于是莫名其妙去逛了一圈,白白烧掉你父母的血汗钱。可以肯定地说,国内学得烂,国外更糟糕。
高中留学的误区
1.第一个误区:留学生只要到了国外,英语自然而然地就好了。
在国外,学生们要使用当地语言来学习与交流,从表面上看确实拥有学习语言的好环境,但事实上,没有良好的语言习惯和语言基础,学生将举步维艰,甚至连老师讲的课都听不懂,这会让学生滋生厌学情绪,久而行成恶性循环。另外,随着中国留学生的与日俱增,语言环境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个院校可能会有很多中国留学生,英语没进步,普通话倒是进步了。
2.第二个误区:出国留学是考不上国内好大学的退路。
留学应该是一个向上的阶梯,是给孩子获取更优质的教育的机会,国外真正名校并不容易进,除了托福、雅思成绩要求较高外,还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考量。相对国内高校“宽进严出”,国外高校的学生在校期间,平时测验、作业、论文写作、最终考试等等都有严格要求,能顺利毕业绝对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儿,对学生的自觉性专业学术能力和综合素质等都有更高要求。留学应该是一种深思熟虑并提前做好周密计划的行为。应避免“留学集体无意识”,对自己选择什么时机留学、到哪个国家和大学等,一定要综合个人发展潜力和家庭经济能力等多方因素而定。
3.第三个误区:只要有托福、雅思成绩就能被国外大学所录取。
一般来讲,只有托福、雅思、高中成绩和毕业证,只能被一些二流大学录取。国外名校除了参看以上成绩外,英国和澳洲学校还注重学生预科GPA成绩,美国的名校还会参看SAT和ACT成绩等,加拿大的名校还看重学生在中国的高考成绩。除专业学术基础外,国外大学学习技巧是目前中国学生最缺乏的:如英文论文写作、调查报告、口语演讲、团队合作、沟通技巧、独立学习等,如果学生没有这些方面的充分准备,想被名牌大学录取就很困难。凡是国外真正的名校,每年申请的人数以万计,其入学条件也很严格,拿到托福或雅思高分,意味着你申请名校有了最基础的条件之一,但并不起决定性作用,也不是保证学生进入名校的护身符。
责任编辑 高守娟
来到山姆大叔的家乡
成绩不是全部,综合实力更重要
高二下学期,杜克大学来学校开宣讲会,这里有我感兴趣的声名赫赫的医药专业,有美丽的杜克森林,于是,杜克大学就成了我的首选。
申请美国本科除了成绩之外,学生的综合素质也非常重要。在申请过程中,我也曾为提交的小论文伤过不少脑筋。在主Essay的写作当中,尝试过不少选题,但每完成一稿,又还是觉得会有上升空间,论文的想法独特和与众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分数上的劣势,但是,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对我申请大学的过程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每个假期,我都会有意识地为自己规划,坚持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我曾在北京宋庆龄故居做过十天的志愿讲解员,每天早上8点到下午4点半。累计志愿者时间达到200小时。
留学肯定是件很苦的事儿,要耐得住寂寞,做好各种吃苦的准备。将来会有很多挑战,除去写论文、每天可能要读上两百页的书,还要独立生活,适应不同的文化,融入学校的社交圈。会尽量平衡3个S(Study、Stay、Social),但是成绩还是王道。
选择出国还是要依自身能力而定。之前我对出国留学这事也有随大流的想法,没有一个特别明确的目标。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没有明确的目标,真的到了要去的时候就会特别矛盾。我最认可美国教育的一点,是他们重视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的能力。对于一件事情,可以从很多角度去解读。这样能使人想事更全面。
美国高中学习内容及课外生活
美国的高中跟大学一样都是采取学分制。学生的学分基本上都是在高中阶段获得的。除了必修课,美国的中学还采用和大学相仿的选课制,即每个学生都要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选择课程。在一年中,一个人最多可以选择7门课程,最少也要选择5门课程。
美国中学教育采用启发式教育。任何课程都要求学生自己去发掘,编排资料,撰写报告。课堂上还有很多发言、讨论的机会。对于成绩优异或有某种特长的学生,美国中学都开设有大学学分课程(AP),进入大学后可获得学分的减免。
美国中学大多在9月开学,至第二年6月结业,时间为36周,共分两个学期。每学年包括两个主要假期(圣诞节和暑假)和两个小假期(感恩节假期和复活节假期)。美国私利高中向来以课外活动丰富而著称。这些活动的普及,使寄宿高中毕业生的大学录取率要高于普通中学,尤其是常青藤名校,因为名牌大学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
南半球的日与夜
我刚满18岁不久,登上了前往墨尔本的飞机,第一次孤身前往另一个半球,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生活。到达墨尔本的第二天,在房东的带领下,买了火车月票(火车,公交车,电车通用的)。第三天就去语言学校报到。在语言学校的几个月,并不是纯粹学习语言,而是有缓冲时间去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活,老师会将许多当地风俗和习惯告诉我们。
离开语言学校后,我来到高中Trinity Grammar School。在澳洲,男校和女校很普遍,绝大多数的私校都是这种形式。澳洲的学校类似于大学的走读,在选课上可以根据各自的爱好选择,只是英语是必修科。有趣的是,在国内我们以班划分,在澳洲则以House来分,即不同年级的部分同学归为一个House,而上课时又和同年级不同House的人在一起。每个House都会有一个House Captain,下面再是Vice Captain以及类似于国内小组长。不同House之间不定期地会有各种比赛。
澳洲的学校最强调两点:一是Leadership(领袖气质),二是劳逸结合。在这里,不仅是老师管理学生,更是学生管理学生。每个学校都有一个School Captain(类似于学生会主席),下面三、四个Vice Captain,然后还有各项体育活动的Captain,以及Music Captain. Drama Captain……这些人通过整个中学和高中部(澳洲高中是2年)的人通过选票每年选举出来。对于劳逸结合,学校规定,每个学生都要参加一项体育活动,分Summer Sports和Winter Sports,每项体育活动在每个星期的读书日要训练两次。
我和牛津有个约会
当年我出国的时候,正是周围同学面临高考的紧要关头。有很多人说我是“害怕高考而选择逃离”,我为赌一口气就出国了。一般英国正规的高中都会要求国内高中的成绩以及雅思成绩,另外还有一个比较新鲜的面试,具有重要作用。
我在国内没有念完高三,但和当地中学生相比,年纪已经大了2岁,不想再花两年时间去读A-level,于是参加了学校的破格考试,很顺利地进入一年的A-level学习。这样的课程就是把两年的高中压缩到一年里完成,这样做其实是相当累的。
英国大学招生一般是从9月份开始,而牛津剑桥这两所大学的报名截止日期是10月15日,所有的申请资料都是要通过UCAS这个机构发送到各个大学里去的。在申请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两部分,一部分是个人简历,需要说出自己的特色和选择的专业;另一部分就是导师的推荐信。要花上1周左右时间才能整理完这些材料,对于留学生来说,还要提供国内高中和初中成绩的证明。
一切准备就绪,在寄出自己所有资料后,我很快就收到牛津大学的面试通知书。面试前的准备很重要,我报的是建筑工程系,所以在网上和学校的图书馆搜索了大量资料,同时学校也安排了几个模拟面试。 让我有点出乎意料的是,面试的老师极其友善,不过牛津的面试题也是出奇地怪。老师一般都是单刀直入地问,并要求学生现场计算(理科)。题目很有连贯性,一题接着一题,也有很大起伏,每道题里面都有玄机。打个比方说,题目可能本身就有问题,老师让你做,并非希望你得到答案,而是要你说你得不到答案,然后解释理由。 牛津大学本科生的学习量是相当巨大的,按照一年3个学期来分,每个学期只有8周,而一年24周里要学完其他大学超过30周以上的课程量。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一种莫大的挑战和考验。 我每天睡六七小时,时不时还要熬几个通宵补习功课,其实在牛津锻炼最多的是一种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许多人以为,我在国内成绩差些没关系,反正我要出国留学,那里的蓝天白云,那里的前途畅达,什么清华、北大都不在话下。我想说,这种想法很幼稚。留学不是娱乐,没有超越常人的吃苦精神,你等于是莫名其妙去逛了一圈,白白烧掉你父母的血汗钱。可以肯定地说,国内学得烂,国外更糟糕。
高中留学的误区
1.第一个误区:留学生只要到了国外,英语自然而然地就好了。
在国外,学生们要使用当地语言来学习与交流,从表面上看确实拥有学习语言的好环境,但事实上,没有良好的语言习惯和语言基础,学生将举步维艰,甚至连老师讲的课都听不懂,这会让学生滋生厌学情绪,久而行成恶性循环。另外,随着中国留学生的与日俱增,语言环境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个院校可能会有很多中国留学生,英语没进步,普通话倒是进步了。
2.第二个误区:出国留学是考不上国内好大学的退路。
留学应该是一个向上的阶梯,是给孩子获取更优质的教育的机会,国外真正名校并不容易进,除了托福、雅思成绩要求较高外,还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考量。相对国内高校“宽进严出”,国外高校的学生在校期间,平时测验、作业、论文写作、最终考试等等都有严格要求,能顺利毕业绝对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儿,对学生的自觉性专业学术能力和综合素质等都有更高要求。留学应该是一种深思熟虑并提前做好周密计划的行为。应避免“留学集体无意识”,对自己选择什么时机留学、到哪个国家和大学等,一定要综合个人发展潜力和家庭经济能力等多方因素而定。
3.第三个误区:只要有托福、雅思成绩就能被国外大学所录取。
一般来讲,只有托福、雅思、高中成绩和毕业证,只能被一些二流大学录取。国外名校除了参看以上成绩外,英国和澳洲学校还注重学生预科GPA成绩,美国的名校还会参看SAT和ACT成绩等,加拿大的名校还看重学生在中国的高考成绩。除专业学术基础外,国外大学学习技巧是目前中国学生最缺乏的:如英文论文写作、调查报告、口语演讲、团队合作、沟通技巧、独立学习等,如果学生没有这些方面的充分准备,想被名牌大学录取就很困难。凡是国外真正的名校,每年申请的人数以万计,其入学条件也很严格,拿到托福或雅思高分,意味着你申请名校有了最基础的条件之一,但并不起决定性作用,也不是保证学生进入名校的护身符。
责任编辑 高守娟